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du 即可
杜姓 杜氏 杜姓起源 杜姓名字 杜姓名人
杜姓

姓氏
拼音
人口約 52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42 位。
位於於姓 之後,葉姓 之前。

杜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422018年422014年40
2013年432007年422006年47
1995年481987年531982年48
明朝60元朝52宋朝29
北宋129
手機查看杜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杜姓 即可

杜姓 起源

杜姓主要源自:祁姓姜姓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並注爲“黃帝時人”。《酒誥》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黃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後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一些姓氏書對杜姓起源另有說法。

出自祁姓,以邑為氏。周成王將唐杜氏移於杜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居者以地名「杜」為氏,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建國於劉,為陶唐氏,裔孫劉累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為御龍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虞,乃遷唐氏於杜,是為杜伯。居杜城者為杜氏。

為南北朝時鮮卑族姓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獨孤渾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漢字單姓杜氏。

出自姜姓,神農氏的後代。相傳在商朝時已經有杜國,是神農氏的後裔後土的子孫,以杜樹為神樹,故稱杜,杜古國在今陝西長安東北。商末周國興起,杜人歸順於周。史書上沒有留下姜姓杜氏後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進祁姓杜氏之中。

杜康後人。在《世本》中 有“杜康作酒”的記載,並注為“黃帝時人”。《酒誥》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黃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後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

杜姓 分布

當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爲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在全國的分佈如今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31.5%。其次分佈於山東、四川、廣西、山西、安徽、甘肅、廣東七省區,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9.4%,爲杜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冀豫魯鄂、川甘、遼寧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杜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47)表明:在冀京津、陝晉、內蒙古中部、遼寧大部、吉林南部、山東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寧夏東部、甘肅中部和東部、新疆喀什地區、廣西南部,杜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6%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2.8%,居住了大約38%的杜姓人羣。在河南東部、山東大部、湖北大部、皖蘇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雲南東部、貴外I西部、廣西中部、廣東東南、甘肅南部和西部、寧夏東端、內蒙古西部和東部、黑龍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遼寧東北、新疆西北,杜姓在當地人羣中的分佈比例在0.44%一o.6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5.7%,居住了大約36%的杜姓人羣。

杜姓 郡望

杜姓京兆

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黃初元年(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222年)又改名爲京兆國。曹魏青龍三年(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曹魏正始五年(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永徽四年(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杜姓襄陽郡

東漢建安十三年(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陽市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陽市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爲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爲南雍州,西魏改爲襄州。隋朝時期改爲襄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爲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唐武德七年(624年)罷行臺爲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貞觀元年(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貞觀六年(632年)廢都督府。唐貞觀八年(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爲襄陽郡。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置防禦使。唐乾元元年(874年)復爲襄州。唐上元二年(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爲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爲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杜姓濮陽郡

濮陽古爲帝丘;春秋時期衛國軒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秦、漢之際爲濮陽縣,屬東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漢、魏時期爲東郡治所。晉朝時期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期改郡,並分濟陰郡之一部分給濮陽郡,治所均在古濮陽。北魏時期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隋朝時期改爲濮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渭縣、濮陽市、範縣、山東省濮州縣、郭城縣一帶地區。唐朝時期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後梁、後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爲濮陽,就在黃河邊上。濮陽一帶是黃河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杜姓漢陽郡

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爲漢陽郡,魏恢復天水原名。北魏時期有兩個天水郡,都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境內,到南朝北周時廢黜。隋朝時期又曾以成州爲漢陽郡。五代時期後周置漢陽軍,即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

杜姓南陽郡

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爲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杜姓 堂號

杜姓京兆

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黃初元年(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222年)又改名爲京兆國。曹魏青龍三年(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曹魏正始五年(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永徽四年(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杜姓襄陽郡

東漢建安十三年(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陽市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陽市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爲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爲南雍州,西魏改爲襄州。隋朝時期改爲襄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爲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唐武德七年(624年)罷行臺爲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貞觀元年(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貞觀六年(632年)廢都督府。唐貞觀八年(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爲襄陽郡。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置防禦使。唐乾元元年(874年)復爲襄州。唐上元二年(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爲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爲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杜姓濮陽郡

濮陽古爲帝丘;春秋時期衛國軒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秦、漢之際爲濮陽縣,屬東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漢、魏時期爲東郡治所。晉朝時期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期改郡,並分濟陰郡之一部分給濮陽郡,治所均在古濮陽。北魏時期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隋朝時期改爲濮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渭縣、濮陽市、範縣、山東省濮州縣、郭城縣一帶地區。唐朝時期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後梁、後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爲濮陽,就在黃河邊上。濮陽一帶是黃河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杜姓漢陽郡

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爲漢陽郡,魏恢復天水原名。北魏時期有兩個天水郡,都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境內,到南朝北周時廢黜。隋朝時期又曾以成州爲漢陽郡。五代時期後周置漢陽軍,即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

杜姓南陽郡

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爲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杜姓 姓氏源流

壹、

現行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義、魏縣,山東之龍口、平邑,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山西之太原,雲南之隴川、瀘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滿、回、鮮、白、壯、京、彝、土、水、土家、布依、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裕固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建國於劉,爲陶唐氏。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爲御龍氏;在商爲豕韋氏;在周爲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叔虞,乃遷唐氏於杜,是爲杜伯。至宣王,滅其國,以爲大夫。杜伯無罪被殺,子孫分適諸侯,居杜城者爲杜氏。在魯有杜洩,避季平子之難奔於楚,生大夫綽。”(2)又云:“後魏有獨孤渾氏,改爲杜氏,實虜姓之杜也。”(3)《姓氏考略》注引《世本》雲:“‘杜康作酒。’(注):‘黃帝時人。’”則杜康當爲杜姓之始。

4、爲清代滿族姓氏所改。滿族之都勒氏、都善氏、圖克坦氏等或改爲單字姓“杜”。見《滿族姓氏錄》。

5、爲達斡爾族姓氏所改。或爲德貢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音近似之“杜”而爲單姓。系出敖拉“哈拉”。或爲德都爾“哈拉”所改,亦取其首音諧以音近似之“杜”而爲單姓。或爲達力德索氏所改,取其首音諧“杜”而爲。

6、或爲鄂溫克族之杜拉爾“嘎拉”(按:即“哈拉”)所改。蓋取其首音諧“杜”而爲單姓。

7、或爲鄂倫春族之杜寧肯“哈拉”所改,取其哈拉之首音諧“杜”而爲單姓。

8、或爲裕固族之杜曼氏所改,取其首音諧“杜”以爲單姓。

9、回族之杜姓,或爲楊姓所改。清代回民起義領袖杜文秀,本姓楊,過繼給其姨母杜氏,遂更名杜文秀。

10、土族有“什東加”氏,方音有別,故或作“什杜加”,意爲有羊圈的人。因其養羊著稱,遂以什杜加爲姓。後改單姓“杜”,蓋取“什杜加”之第二音節諧杜(或‘東’)而爲姓。注(5)——(10)見《中國人的姓名》。

貳、

歷史上罕見姓氏。《姓氏詞典》引《康熙字典》收載並注此音。又注:“春秋時晉有杜蒯。”(按:杜蒯,當即“屠蒯”,又作“杜蕢”。)一音dǔ,又音dù,皆爲姓。

三、

極罕見姓氏。《漢語大字典》收載並注此音。其注引《集韻》雲:“杜,姓也。楚有杜敖。”

肆、

杜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4%,爲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遼寧、四川、河南、山東、河北、甘肅、吉林等省多此姓,上述8省杜姓約佔全國漢族杜姓人口55%。

杜姓起源:①系自祁姓。帝堯之後建國於劉。爲陶唐氏。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孔甲,夏時賜姓爲御龍氏,封其子孫於唐(故城在今山西翼城南)。夏、商時一直爲諸侯,至周武王時唐作亂,周成王滅之,封其弟太叔虞於唐,更遷唐之子孫於杜城(故城在今陝西長安東南,故杜陵縣地)。是爲杜伯。周宣王滅其國,以杜伯爲大夫,無罪被殺,子孫出奔諸國。留居杜城者爲杜氏。②相傳黃帝時杜康善造酒,見《世本》。故周前已有杜氏。一說,杜康系周時人。③北魏時改代北獨孤渾氏爲杜氏,見《魏書·官氏志》。④金時女真人徒單氏漢姓爲杜。⑤明時雲南雲南縣品甸(在今雲南祥雲境)土千長爲杜氏,系白族。今白族姓。⑥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又,清滿洲八旗姓都善氏、圖克坦氏後均有改姓杜氏者。今滿族姓。⑦達斡爾族德貢氏、達力德爾氏,漢姓均爲杜。⑧鄂倫春族杜寧肯氏漢姓爲杜。⑨鄂溫克族杜拉爾氏漢姓爲杜。⑩土族什杜加氏後改爲杜氏。⑪原居於內蒙古卓索圖盟和烏訥恩素珠克圖盟北路舊土爾扈特旗(今新疆西北部)之蒙古人有杜氏今蒙古族姓。⑫裕固族杜曼氏漢姓爲杜。⑬四川阿壩藏族初貼多、初白大兩

杜姓名人:

杜鄴、漢時內黃人,涼州剌史。杜甫、唐時襄陽人,居杜陵,歷官右拾遺、華州司功參軍,後棄官客秦州,大詩人,著有《杜工部集》。

郡望:京兆、漢陽、南陽。

變化:北周大將軍、夏州總管赫連達,勃勃之後,曾祖庫多汗,因避難曾改姓杜,太祖時達爲濟州刺史,詔複姓赫連氏。

其他:

臺灣杜姓在日本佔領臺灣時期曾被迫改用森、森山等日本姓,1945年臺灣光復後,仍恢復杜姓

伍、

綜合:見《集韻》。楚有杜熬。

陸、

綜合:見《類篇》。晉有杜蒯。

杜姓 歷史名人

杜姓古代名人

杜鎬宋朝,常州無錫人。宋朝禮部侍郎。朝廷錄用他的兒子杜渥爲大理寺丞,並任用他的三個孫子爲官。

杜道堅宋末元初(1237-1318),當塗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

杜仁杰元朝(1201-1282),濟南長清,人。元代散曲家。

杜杲南宋(1173-1248),邵武城關人人。杜杲是南宋抗元名臣,戰功顯赫的愛國將領,且有文才。朝廷授予工部尚書,以直學士職退休。

杜範南宋(1182-1245),台州黃岩人。南宋大臣,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

杜綰北宋,越州山陰人。杜衍孫,北宋礦物岩石學家,著有《雲林石譜》。

杜充兩宋(?-1141),相州人。兩宋大臣、宰相。

杜默北宋(1021-1089),濮州人。北宋著名歌豪,石介曾作《三豪詩》贈別杜默,詩稱“曼卿豪於詩,永叔豪於詞,師雄(杜默)歌亦豪,三人宜同稱”,故有“三豪”之稱。

杜衍北宋(978-1057),越州山陰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封祁國公,諡正獻。

杜康相傳爲我國歷史上最早釀酒的人,創造了用黏性高粱爲原料製成清酒的方法,被後人尊崇爲酒聖

杜可用元初,今江西都昌人。元初農民起義首領。

杜昌業南唐,南唐翊聖功臣

杜建徽五代(864—950),五代新城人。杜稜幼子。南唐左丞相,封鄖國公。贈太師,諡威烈。

杜曉五代後梁,京兆杜陵人。五代後梁大臣,右僕射。祖父杜審權與父杜讓能皆爲唐代宰相。三世爲相。

杜重威五代後晉(?-948),朔州人。五代後晉大臣。成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杜光庭唐末五代(850-933),處州縉雲人。道教天師。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學者,一生著作頗多,古代著名傳奇小說《虯髯客傳》相傳系他所作。

杜稜唐朝,新城人。唐朝,司馬,潤州刺史。杜稜有三子:杜建思、杜建孚、杜建徽,後均佐吳越以功名顯。

杜荀鶴晚唐(846-906),池州石埭人。晚唐著名詩人。

杜讓能唐朝(841—893),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贈太師。晉國公。

杜常立清末民初,河南新鄉人。清末民初宜陽縣知事,固始縣知事,彰德縣長.

杜三策明朝,生卒年不詳,字毅齋,山東東平府三旺人。天啓二年三甲進士,官至戶科右給事中,後歷任大理卿、天津巡撫等職

杜高智越戰時期,南越陸軍將領,在戰爭期間以軍事指揮能力和強硬風格著稱。

杜紅兒唐末,官妓,能歌善舞,羅虯以《示紅兒詩》貽之。

杜陵陽晉朝,杜乂之女,晉成帝司馬衍的皇后。

杜乂西晉,杜錫之子,西晉丹陽丞,著名美男子。

杜錫西晉,杜預之子,西晉尚書左丞。

杜篤東漢,文人。

杜心五清末民初(1869-1953),湖南慈利人。清末民初著名武術家。

杜安世北宋,京兆人。北宋詞人。

杜文秀清朝(1823-1872),雲南永昌人。清代咸豐、同治年間雲南回族穆斯林起義領袖。

杜庭璞(1852-?),山東濱縣人。杜翰之子。刑部湖廣司主事

杜翰晚清(1806-1866),山東濱縣人。晚清大臣,帝師杜受田長子。軍機大臣。贊襄政務大臣。

杜受田清朝(1788-1852),山東濱縣人。清代大臣、學者,太師太保。爲咸豐皇帝之師。

杜立德(?-1691),今天津寧河縣寧河鎮人。大學士,禮部尚書。太子太師。

杜濬清初(1611-1687),黃岡人。清初詩人。

杜堇明朝,江蘇丹徒人。明代畫家。

杜瓊明朝(1396-1474),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書畫家、詩人。

杜林東漢(?-47),扶風茂陵人。東漢大臣、學者。杜林在漢光武帝時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稱爲任職相。在學術方面因博洽多聞,被譽爲通儒,後世之人稱其爲“小學之宗”。

杜稜南朝(?-580),南朝錢塘人。南朝梁國御史中丞祕書監。

杜之偉南朝(508—559),吳郡錢塘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騎常侍。

杜育西晉(?-311),襄城鄧陵人,杜襲之孫。杜育是中國茶史上最早的茶學專家,他同時也是西晉二十四人文學集團中的一員。

杜夔三國,河南人。三國曹魏時期著名音樂家,他長期總管歌舞音樂,精心研究,以通曉音樂稱於世。

杜預西晉(222-285),京兆杜陵人。杜恕之子,西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

杜恕三國(198-252),京兆杜陵人。杜畿之子,三國時曹魏名臣、學者,著有《體論》八篇,《興性論》一篇。

杜畿三國(163-224),京兆杜陵人。三國時曹魏名臣,爲西漢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後代,官至尚書僕射,封豐樂亭侯。

杜密東漢(?-169),潁川陽城人。東漢大臣。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時,以懲治爲惡的宦官子弟而聞名,後官至太僕,被太學生稱爲“天下良輔”。

杜喬東漢(?—147),河內林慮人。東漢時期名臣,太子太傅,光祿勳官至太尉。杜喬忠以直言,德以輔政,爲當世良臣,與李固齊名。

杜詩東漢(?-38),河內汲縣人。東漢官員及發明家。曾創造水排,以水爲動力鑄造農具,比歐洲同類產品早了1100年,又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因此被當地尊稱爲“杜母”。

杜審權唐朝,京兆人。唐朝宰相。尚書左僕射。贈太師,諡曰德。

杜度東漢,京兆杜陵人。即杜操,魏晉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諱,改稱杜度。東漢著名書法家,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學杜度書,後人並稱爲“崔、杜”,爲張芝師。

杜子春西漢(前30-58),河南緱氏人。西漢末年著名經學家。

杜延年西漢,南陽杜衍人。西漢大臣,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御史大夫建平侯。諡號敬侯。

杜周西漢,南陽杜衍人。御史大夫中丞,賜諡曰荒侯.西漢著名酷吏,以執法嚴刻著稱。

杜倉戰國,中國戰國時期秦國的相國

杜宇周朝,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周代末年,七國稱王,杜宇始稱帝於蜀,號曰望帝。

杜伯西周,爲西周初杜地的領主,爲杜姓始祖之一。

杜順唐朝(557-640),京兆萬年人。唐朝高僧,爲華嚴宗初祖。十八歲出家,法號法順,師事因聖寺之僧珍,受習定業,後住於終南山,宣揚華嚴教綱。後人尊爲華嚴宗第一祖,世稱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燉煌菩薩。

杜悰唐朝(794—873),京兆萬年人。唐朝宰相。封邠國公。贈太師。唐宰相杜佑之孫,晚唐詩人杜牧之堂兄。

杜牧唐朝(803-852),京兆萬年人。唐代傑出詩人、散文家,唐宰相杜佑之孫,人稱“小杜”,並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杜秋娘唐朝(791-?),金陵人。唐代著名女詩人。杜秋娘喜詞曲,善歌舞,爲唐朝一代才女,代表作品有《金縷衣》。

杜環唐朝,京兆萬年人。唐代旅行家。唐天寶十年,隨高仙芝在怛邏斯城與大食(阿拉伯帝國)軍作戰被俘,其後曾遊歷西亞、北非,成爲第一個到過非洲並有著作的中國人。寶應初年(762)乘商船回國,寫了《經行記》一書。

杜元穎唐朝(775-838),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如晦之叔父杜淹的第六世孫。

杜黃裳唐朝(738-808),京兆萬年人。唐朝宰相。封邠國公。贈司徒,諡號宣。

杜佑唐朝(735-812),京兆萬年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史學家。贈太傅,諡號安簡。他曾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覽古今典籍和歷代名賢論議,考溯各種典章制度的源流,撰成二百卷的鉅著《通典》,爲典章制度專史的先河。

杜甫唐朝(712-770),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爲“詩聖”,他的詩被稱爲“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南嶽懷讓唐朝(677-744),金州人。唐代高僧,俗姓杜,禪宗六祖惠能弟子,後弘法於南嶽福嚴寺,六祖下弘傳最盛的兩大法嗣之一,其後出臨濟、潙仰二大宗支。

杜伏威隋末(598-624),齊州章丘人。隋末農民起義首領。

杜如晦唐朝(585-630),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時期與房玄齡共掌朝政,曾訂定各種典意制度,時人合稱“房杜”。

杜淹唐朝(?—628),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尚書右僕射。北周豫州刺史杜業孫、河內太守杜徵之子。

杜正倫唐朝(575-658),相州洹水人。唐朝宰相。封襄陽縣公。

杜景儉唐朝(?-700),冀州武邑人。唐朝宰相。殿中侍御史。益州錄事參軍。

杜審言唐朝(645-708),襄州襄陽人。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祖父。

杜暹唐朝(678-740),濮州濮陽人。唐朝宰相。尚書右丞相。諡號貞肅,改貞孝。

杜鴻漸唐朝(709-769),濮州濮陽人。唐朝宰相,禮部尚書杜暹族子。封衛國公。追贈太尉,諡號文憲。

杜姓近代名人

杜亞泉(1873-1933),會稽傖塘人。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翻譯家。

杜月笙(1888-1951),上海川沙人。是近代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稱爲“中國黑幫老大”和“中國第一幫主”,一生叱吒風雲,出入黑白兩道,遊刃於商界、軍界與政界。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129

16

17

18

19

杜姓圖騰
杜姓圖騰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