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都
拼音dū
人口約 16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第 351 位。
位於衣姓 之後,雍姓 之前。
都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5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30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331 |
1995年 | 330 | 1987年 | 261 | 1982年 | 318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49 |
都姓 起源
都姓始祖公都子,戰國時期齊國人,孟子學生,載有:孟子卷十一之五“孟季子問公都子”章中。
都姓起源一
據光緒二十三年都其琛四修家譜原文記載,都姓始祖公都子,戰國時期齊國人,孟子學生,載有:孟子卷十一之五“孟季子問公都子”章中。
都姓起源二
出自公都氏。春秋的時候,楚國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今地不詳),所以稱爲公都氏,他的那一支子孫,有單姓都的,就成爲都氏的一支。
都姓起源三
蒙古族後裔,元朝初期必裏海出自成吉思汗黃金氏族,以其卓越的功勳,被封爲中書省益都路寧海州(轄今牟平、乳山、文登、榮成一帶)軍事、政治、經濟的最高長官——都達魯花赤,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並具有世襲罔替特權。必裏海是牟平(現山東煙臺牟平區)都氏始祖。
韓國數萬姓都的人,祖先是漢代的臨蔡侯
先來說說《來自星星的你》劇情。男主角叫“都敏俊”,是一個外星人。他在地球上生活了400多年,因爲有着不老的容顏,怕暴露身份,每隔幾十年,這位帥哥就要換一次身份。醫生、軍人、銀行家……幾乎各行各業都嘗試了一遍,光兵役就服了24次,在部隊裏度過了49年零7個月。
在電視劇中,現在的都敏俊以大學講師的身份生活在首爾,因此也被稱爲“都教授”。
此外,韓國都姓知名人士還有組合EXO的成員都暻秀(D.O.)。
根據來自韓國的權威資料,目前,韓國姓都的人有數萬人,在韓國250多個姓氏中排名第66位,不算大姓。
編成於1752年的朝鮮《星州都氏大同譜》的譜序跋文中提到,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都氏,其先祖爲漢代的臨蔡侯都稽。
都稽爲漢武帝時期人物,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因爲抓獲南越相呂嘉被封爲臨蔡侯。漢成帝鴻嘉年間(公元前20年~前17年),都稽的後代都祖從長安去了高句麗,輔佐當時的高句麗君主。都祖於是成爲韓國都氏源起第一人。
公元158年前後,都祖的後人都彌到百濟(韓國西部)做官。之後,有一名叫都陳的人被當時的朝鮮政府封爲星山府院君;另一名叫都順的人,官至典理尙書。
這份跋文中還提到了韓國都氏的幾位知名人物:都元興是著名詩人,都興持、都希慶功勳卓越,都夏以文章詩文名聞中華,都元結、都元亮爲朝廷命官等等。
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源自中華的韓國都氏發展到了數萬人的規模。
都姓 分布
都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經過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歷史上的大動亂,都氏家族以河南省爲中心,分別向南北各地播遷,到了宋、明之際,中國的大江南北都已經有了都氏子孫的蹤跡。在過去的一二千年間,都氏一直是出了名的書香世家,出過許多學業有成就的人士。望族居黎陽郡(今河南浚縣東北)。
如今,都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南、陝西、安徽、山東、四川等省爲多。都姓人口在全國排名二百六十一位。最新統計顯示全國有15萬都姓人口。主要分佈在:
河南省的焦作市、商丘市、安陽市、南陽市新野縣、洛陽市、沁陽市、伊川縣,山東省的煙臺市、青島市、濱州市濱城區、牟平縣、曹縣、臨清市、濰坊市安丘縣、蒙陰縣、德州市慶雲縣、夏津縣,陝西省的寶雞市、鹹陽市、商洛市、禮泉縣、山陽縣,河北省的臨漳縣、定洲市、東光縣、高唐縣、晉縣、衡水市阜城縣、邯鄲市、阜城縣、邢臺市,遼寧省的本溪市、撫順市、大連市莊河市、瀋陽市、丹東市、寬甸縣、北票市,陝西省的延川縣,吉林省的長春市,江蘇省的常州市、南京市、宜興市、蘇州市,浙江省的海寧市、嘉興市、湖州市長興縣,安徽省桐城市、蒙城縣、利辛縣、廬江縣,香港特別行政區,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海倫市、伊春市,吉林省的長春市、四平市、集安市、松原縣、梨樹縣,四川省的簡陽市、眉山市,貴州省的甕安縣,北京市大興區,甘肅省的慶陽市,青海省的西寧市,湖北省的孝感市,襄陽市,南漳縣,山西省的晉城市,湖南省的嶽陽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峯市、烏蘭浩特市、滿洲裏市,廣東省的廣州市,臺灣省等地。
都姓 郡望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浚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宋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宋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爲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爲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複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曆4月,降州爲縣,始稱浚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浚縣屬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浚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縣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爲浚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浚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浚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安陽專區改爲安陽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浚縣屬安陽市。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浚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浚縣轄10鄉1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和城關鎮。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覆,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將浚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末,浚縣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都姓 堂號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浚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宋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宋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爲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爲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複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曆4月,降州爲縣,始稱浚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浚縣屬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浚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縣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爲浚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浚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浚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安陽專區改爲安陽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浚縣屬安陽市。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浚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浚縣轄10鄉1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和城關鎮。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覆,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將浚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末,浚縣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都姓 姓氏源流
壹、都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山東之平邑、遼寧之清原、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河南之義馬、湖北之洪湖、安徽之貴池、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朝鮮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通鑑·胡注》雲:“鄭公子閼字子都,後以爲氏。”此以字爲氏,系出姬姓。
2、《姓氏詞典》據《新纂氏族箋釋》注云:“以祖輩名號爲姓氏,源於田姓,系戰國時齊公族大夫公都子的後代。”(3)爲清代滿族姓都佳氏所改。見《滿族姓氏錄》。
貳、都
都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24%。尤以安徽、遼寧等省多此姓,二省都姓約佔全國漢族都姓人口61%。
都姓起源:①春秋時鄭公孫閼,字子都,其後以王父字爲氏,見《通鑑胡注》。②舜時古國玄都氏之後有都氏,見《路史》。③西夏人姓。④清滿洲八旗姓都佳氏後改爲都氏。⑤彝族姓阿都,漢姓爲都。
都姓名人:
都貴,秦時人。都稽,漢時臨淄侯,見《漢書》。
郡望:吳興,黎陽。
都姓 歷史名人
都姓古代名人
都隨宋朝,著名宋朝大臣。曾出使遼國,遼國朝廷要他爲大遼服務,他忠貞愛國,嚴詞拒絕。遼國人都歎服其節操。既歸宋朝後,遼國每次派遣使臣入宋,必問其起居、健康情況。
都鬱宋朝,學者。
都貴南北朝,北魏將領,曾任右都軍。
都稽漢朝,官員,封臨淄侯。
都尉朝東漢,著名東漢學者。從孔安國學受古文《尚書》,後轉授於庸潭。
都任明朝,明臣。字弘若,祥符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官四川右參政。天啓中,爲陝西左布政使。崇禎中,以山西右布政使兼副使。飭榆林兵備。李自成部將李過陷城,巷戰,被俘,不屈死。
都傑明朝,明臣。蔚州人,字彥輔。嘉靖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與李言恭同撰《日本考》五卷。李言恭督京營戎政時,其任右都御史。會倭寇侵患方劇,乃錄其所聞成書。
都穆明朝,明朝人,學者。吳縣人,字玄敬。弘治進士,授工部主事,歷禮部郎中,加太僕少卿致仕。博學清簡,勤於治史。有《壬午功臣爵賞錄》一卷,系正德七年任禮部郎中時,披閱舊牘,得朱棣即位,初封賞功臣簿籍,因稍加修整而成,共三十三人。後二月復得指揮以下功賞簿籍,又編別錄一卷,以補前錄之缺。又有《使西日記》一卷,系正德八年奉使冊封慶藩壽陽王妃,自京師至寧夏而作,記沿途靈勝形勢、故宮遺壤、碑碣古蹟頗詳,但多據見聞,鮮爲考證。另有《史外類抄》、《金薤琳琅》、《吳下冢墓遺文》、《周易考異》等。
都勝明朝,明朝寧津人。曾經擔任南京羽林左衛指揮撿事。成化初升署都指揮撿事,守備揚州的時候因爲平定叛亂有功。被升遷爲參事,協同漕運,後又任過充總兵官、掌漕運等重要的職位。因居官廉明潔靜,所以屢有任職使命。歷官五十七年,他所管轄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民生活富裕,但是他清正廉潔,生活簡樸,每天只喫蔬菜,如果有親戚朋友來訪,也不過增加一盤豆腐,因此人們稱他爲豆腐總兵。深得人們的敬愛。
都光遠宋朝,著名宋朝大司農。
都頡宋朝,宋臣。字光遠,餘干人。神宗元豐二年進士,官至司農少卿。初家貧而篤於學,後閒居而作《七談》,以述鄱陽人物山川之勝,辭豔而意遠。
都潔宋朝,宋臣、學者。字聖與,江蘇丹陽人,徽宗宣和六年進士。高宗紹興間以左朝請郎知德慶府,歷官吏部郎中、太府少卿、淮西總領。潔父都鬱,字子文,嘗爲惠州教官,平生留意於《易》學。潔承家學,與其父處多有所得,自認土封辭義,先儒已多有詳論,故撰《易變體義》十二卷,專就《易》的變體用法進行探討。
都貺北宋,北宋臣。字君錫,陵川人。博覽經籍,長於史學,以明經得中進士。哲宗時官朝請大夫、鴻臚少卿,出爲梓州轉運使。徽宗崇寧三年,坐議棄湟州,降授承議郎,權發遣坊州,再貶監撫州酒稅,入黨籍。後五年復朝散郎。佞佛,爲圓通旻禪師法嗣。後因不願做官,隱居義門村錦屏山中,結芍藥會。當時文人谷漢臣、高子美等經常往來山中,流連山水,詩酒度日。縣令呂由庚曾再三舉薦他出外做官,他都婉言謝絕。
都姓近代名人
都清風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將領。孫中山在創辦著名的黃埔軍校時,曾以保定軍校畢業生爲軍事教育骨幹。都清風原爲保定軍校生,從二十二歲起就成爲黃埔軍校的戰術教官。
都錦生民國,號魯濱,浙江杭州人。民國八年畢業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機織科。留校任乙種工業教習。並親手紡織出第一幅絲織風景畫。民國11年5月,在茅家埠家中開工製造,到民國十五年的時候已經發展到擁有手拉機漸百臺,軋花機五臺,工匠八人,職工130至140人。他們的產品曾經獲得美國費城國際博覽館金質獎章。民國17至18年,東渡日本考察。民國26年8月將一部分機器遷到上海法租界,維持小規模生產;同年12月,日軍佔領杭州,他被委任爲杭州市政府科長,遭到他的拒絕,於是全家遷到上海避難,並在上海建造產房,擴大生產。民國28年絲織廠在杭州的產房以及所有新式機器全部被日軍燒燬。民國30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佔領了法租界,絲織廠被迫倒閉。重慶、廣州等地的部門也先後被日機炸燬。民國32年5月在上海病逝,終年43歲,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進步的實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