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chi 即可
池姓 池氏 池姓起源 池姓名字 池姓名人
池姓

姓氏
拼音chí
人口約 42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247 位。
位於封姓 之後,商姓 之前。

池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472018年2014年
2013年2512007年2006年232
1995年2391987年2101982年294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81
手機查看池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池姓 即可

池姓 起源

池姓主要源自:嬴姓

尋根溯祖 1..出自嬴姓,始成於戰國時候的秦國。戰國時,秦國有個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國的大司馬。他的家族繁盛,其後代就以他的名字爲姓,遂成池姓。2.以居住地爲姓。《風俗通》載:“氏於地者,城、郭、園、池是也。“古代城牆稱作城或垣,城外護城河稱之爲池。有世居於護城河畔的人,便以池爲姓。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用護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魚因此遭殃。

池姓起源一

出自嬴姓,始成於戰國時候的秦國。戰國時,秦國有個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國的大司馬。他的家族繁盛,其後代就以他的名字爲姓,遂成池姓。

池姓起源二

以居住地爲姓。《風俗通》載:“氏於地者,城、郭、園、池是也。“古代城牆稱作城或垣,城外護城河稱之爲池。有世居於護城河畔的人,便以池爲姓。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用護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魚因此遭殃。

池姓起源三

源於氐族,出自東漢末期西北地區古仇池國,屬於以國名爲氏。仇池國,指由魏、晉之際由氐族楊茂搜創立的前仇池政權和楊定建立的後仇池政權的統稱。

池姓起源四

源於朝鮮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爲氏。

池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持佳氏,亦稱持嘉氏、遲佳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石盞氏,在金國時期稱女真赤盞氏,以姓爲氏,滿語爲C’ygiya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蒙古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持佳氏多冠漢姓爲池氏、遲氏、張氏等。

池姓 分布

據《通志·氏族略·以地爲氏》所載,池姓望出西平。今爲福州大姓。又據《姓氏考略》所載:陳留有池氏。

主要分佈有二:

⒈西平郡: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將漢代的金城郡分置西平郡。在今青海省西寧市一帶。東晉末年,爲禿髮烏孤所佔,稱西平王,以此爲都。

⒉陳留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代改置陳留郡。在今河南省開封地區。

池姓 郡望

西平郡:春秋時期的西平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一帶,戰國時期爲秦國宰相池子華的封邑。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將金城郡分置爲西平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一帶。東晉末年,西平爲禿髮烏孤所佔,稱西平王,依此爲都城。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爲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池姓 堂號

西平郡:春秋時期的西平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一帶,戰國時期爲秦國宰相池子華的封邑。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將金城郡分置爲西平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一帶。東晉末年,西平爲禿髮烏孤所佔,稱西平王,依此爲都城。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爲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池姓 姓氏源流

壹、chí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黃驊,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金溪,湖南之芷江,廣東之新會,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鮮、苗、畲、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風俗通》雲:“氏於事者。城、郭、園、池是也。”鄭樵劃歸“以地爲氏”;“以所居爲氏也。望出西平,今爲福平大姓。”(2)《姓氏詞典》據《新纂氏族箋釋》注云:“以祖輩名字爲姓氏。源於贏姓,系春秋時秦司馬公子池之後代。”

貳、

池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3%。

池姓起源:①池,古侯國,以國爲氏,見《姓考》。②以居處爲氏,如城、郭、園、池是也,見《風俗通》。③滿、蒙古、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池姓名人:

池子華,秦時丞相。

郡望:西河,西平。

池姓 歷史名人

池姓古代名人

池裕得明朝,號明洲。同安人,嘉靖年間進士,作爲遂昌縣令,他爲官清廉,辦事公正,通達事理,能夠以理服人。他所到一處,調查民情,一旦發現問題,能及時闢徑解除民間疾苦,因此深受人民羣衆的愛戴。累遷太常寺少卿。

池生春清朝,字劍之。楚雄人。道光年間進士,官至國子監司業。他爲人慷慨大方,言行舉止悉合禮儀,以不欺人爲本。善於書法。著有《入秦日記》、《直廬記》、《詩文剩稿》等。

池姓近代名人

池峯城清朝,原名鳳臣。河北景縣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生。民國9年(1920年)在西北軍馮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軍職。民國1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十旅第三營營長。中原大站後任第二十六軍路軍第三十一師師長。民國25年1月,受陸軍少將銜;10月受陸軍中將銜。民國27年參加徐州會戰。民國28年3月,任第三十軍軍長.民國34年11月起,先後任保定警備司令、華北“剿匪“總司令部中將參議等。民國38年參加北平和平解放。1955年3月16日病逝,終年53歲。,(公元1903~1955年),原名遲鳳臣;河北景縣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抗日英雄。,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池峯城在西北軍馮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軍職。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十旅第三營營長。,中原大戰後,池峯城任第二十六軍路軍第三十一師師長。,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1月,晉升陸軍少將軍銜,10月晉升陸軍中將軍銜。,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3月,池峯城任第三十軍軍長,後任豫鄂邊區的遊擊總指揮,長江上游江防軍副總司令,第十三軍長兼宜巴要塞區守備司令。,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11月起,池峯城先後任保定警備司令、華北“剿匪”總司令部中將參議等。,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池峯城率部參加了北平的和平解放。,1955年3月16日,池峯城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五十三歲。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281

35

36

37

38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