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從〔 從 〕
拼音cóng
人口約 10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431 位。
位於敬姓 之後,羿姓 之前。
從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3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447 |
1995年 | 455 | 1987年 | 380 | 1982年 | 497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271 |
從姓 起源
從姓主要源自:姬姓。
從姓從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后稷之後也,始祖姬從和,以人名爲氏,始居兗州曲阜之太山一帶。有關從姓乃樅姓更改而來沒有任何根據,網上盛傳之漢將軍從公之後版本,漢將軍從公乃從和第三十世孫,因此,從姓的歷史比之更早,安徽繁昌縣大元至治元年辛酉三月春,任青陽縣教諭英山縣方守忠撰從氏家譜舊序:“予觀從氏之先,本姬姓,后稷之後也,其後有從和公散漫於湘江之旁,而自樂於漁釣,築室於兗州曲阜之太山,人皆曰從和,其子遂變姬而從姓爲”,此爲漢族從姓也,繁衍至今已有2700年曆史。
從姓從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平王幼子姬精英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爲氏。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指出,自古以來,“從”這個比較少見的姓氏,多是由古老的樅氏“去木留從”而來的。東周平王姬宜臼的小兒子名叫姬精英,被封在樅邑(今安徽桐城),建有樅國,爲侯爵,史稱“樅侯”。在樅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者,稱樅氏,後有去“木”偏旁爲從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從氏和樅氏同宗同源,其姓氏讀音與樅氏一樣,正確讀音作cōng(ㄘㄨㄥ)。
從姓從姓起源三
源於樅氏,出自漢朝將軍樅公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地名爲氏。從氏,古爲居於樅陽之地,即今安徽省樅陽縣,其地原著民中有以居地名稱爲姓氏,稱樅氏。據史籍《元和姓纂》的記載,到了秦、漢之際的楚漢戰爭時期,漢王劉邦屬下有個大將軍,名字失考,人們尊稱他爲樅公,在西楚霸王項羽大敗劉邦軍隊的危急當中,劉邦的部將紀信冒充劉邦假裝投降,以便引開項羽的注意,讓劉邦逃脫。在臨別時,劉邦留下部將樅公和御史大夫周苛跟魏王豹一起堅守滎陽。項羽認出紀信是假冒的,大爲惱火,指揮大軍對滎陽發起猛烈攻擊。將軍樅公和滎陽令周苛決心與滎陽共存亡,他們一方面日夜巡守城頭,鼓舞戰士們堅守,還殺了叛變的魏王豹。最後,樅公、周苛畢竟寡不敵衆而被俘。項羽敬重這兩人的堅貞,就勸他倆投降。他倆寧死不屈,最終被殺。樅公的子孫爲紀念先祖,就以樅公的名字爲姓氏,奉樅公爲從氏的始祖。
在樅公的後裔子孫中,有去“木”偏旁簡筆稱從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從氏正宗。該支從氏與樅氏同宗同源,其姓氏讀音與樅氏一樣,正確讀音作cōng(ㄘㄨㄥ)。
從姓從姓起源四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從事中郎,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從事中郎,爲西漢時期所設置的武官職務,是大將軍府的屬官,由戰功卓越、經驗豐富、智謀百出之人承擔,職責爲佐將軍,主謀議,相當於今天軍制中的參謀,職位在主簿之上。著名的大將陳湯就出任西漢末期大將軍王鳳的從事中郎。從三國、兩晉到南北朝時期,在歷朝歷代的三公、宰相之下屬官員中,皆有從事中郎之職,官秩六品,俸祿一千二百石。
在這些從事中郎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從氏,世代相傳至今,正確讀音作cóng(ㄘㄨㄥˊ)。
從姓從姓起源五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從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從史,亦稱從吏,爲沿襲秦朝官制的高級官僚的從屬官員,類似親信隨從之屬,是有主官增設的官制,不列正式官序,沒有朝廷俸祿,官餉由主官給付,人數不等,只隨屬主官解決某些問題,或處理日常事務,不負責文書之類的文案工作。西漢初期,主官下屬的官吏,當犯有錯誤時,主官有權撤其官職,但不能予以開割,往往就降爲“從史”來使用,可以功復其原職或改任他職,在史籍《漢書·倪寬傳》中就記載:“除爲從史。”
在從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從氏,世代相傳至今,正確讀音爲cóng(ㄘㄨㄥˊ)。
從姓從姓起源六
源於回族,出自清朝時期青海卡力崗地區原藏族,屬於以宗教教義爲氏。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甘肅省河州花寺門宦教主馬來遲赴青海地區循化進行宣教活動,在卡力崗地區的原藏族部落中,以伊斯蘭教的中心教義“順從和平”來制止當地各部落之間的仇殺和械鬥,並用回族的風俗影響土著藏族同胞,逐漸消除了爭鬥。經過長期的演化,卡力崗地區的原藏族民衆在宗教信仰、伙食習俗上已經與回族無大的差別,他們的後裔後來皆融合於回族,不再自稱藏族,其姓氏構成上以馬氏居多。在卡力崗地區的回族中,有以伊斯蘭教教義“我主唯一,順從和平”爲姓氏者,分稱順氏、從氏、和氏、平氏四個姓氏,後逐漸分播於全國各地,特別是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另外,在明朝時期,有山東萊州文登叢氏第七世叢英遷到無棣(海豐),自願加入了清真回教。當時叢英壯年無室家,被招贅入馮門,因馮門後有繼續,叢英仍承長支,兩姓俱不絕嗣,千古總爲一家,而且同墳祭祖,永不結親。叢英是在入贅馮門後,要繼叢、馮兩姓之嗣,而且要同墳祭祖,這對原叢氏有礙體面,且叢英本來已有家室在其原籍,因此叢英就用了個同音字“從”來緩解他當時心中的矛盾,從此,在山東無棣地區出現了一支回族從氏。
回族從氏的正確讀音皆作cóng(ㄘㄨㄥˊ)。
從姓 分布
從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二百七十一位門閥。
今河南省的駐馬店市、周口市鄲城、新蔡縣、信陽市光山縣、南召縣、平輿縣、許昌市,河北省玉田縣、遵化市、棗強縣,安徽省的蕪湖市繁昌縣、蕪湖縣、郎溪縣、涇縣、廬江縣、宿州市、靈璧縣、碭山縣、定遠縣、霍邱縣、鳳臺縣、阜陽市,山東省的臨沂市蒙陰縣、沂南縣、聊城莘縣、德州市夏津縣,陝西省的山陽縣、鹹陽縣、高陵縣,江蘇省的泗洪縣、高郵市、金壇縣,湖北省的陽新縣、通山縣、潛江市、隨州市、棗陽縣、監利縣、鍾祥縣等,以及福建、廣東、四川等地,均有從氏族人分佈。其中,山東無棣縣、天津市的回族從姓和山東文登之叢姓爲同祖同宗,和漢族從姓沒有任何關係。
從姓 郡望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爲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世所稱的“東莞”,皆指建制置於唐朝的廣東省東莞市。
從姓 堂號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爲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世所稱的“東莞”,皆指建制置於唐朝的廣東省東莞市。
從姓 姓氏源流
壹、從(從)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黃驊,山東之平度,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甘肅之酒泉,湖北之老河口,江西之崇仁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傈僳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詞典》注引《新纂氏族箋釋》雲:“周平王封少子精英爲樅侯。後爲樅姓。漢樅公子孫改從氏。”(2)鄭樵注云:“七松切;又如字。漢將軍從成公(之後)。望出東莞。”(按:從成公,《姓氏考略》引《元和姓纂》作“從公”,豈即“樅公”耶?若此,則爲一源。即系改姓,系出姬姓。)
貳、從(從)
從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從姓起源:漢將軍從公之後。
從姓名人:
從通,漢時人。從龍,明順天舉人,曾任知縣而有政聲。
郡望:東莞。
三、從(從)
從姓起源:亦作樅。當分自樅氏。
從姓 歷史名人
從姓古代名人
從嵩北宋,乾德年間資政殿大學士,荊州刺史從氏族譜收錄了趙匡胤的詔書一份,擢其上任併爲其修建祠堂
從一明朝,本名從一彪,明太平府繁昌人,明洪武十七年三月恩賜誥命一道欽除清浪衛世襲指揮僉事封武略將軍,洪武三十一年調除安陸衛指揮僉事,子從德,孫從忠皆世襲安陸衛指揮同知
從貞明朝,從忠之子,從一之曾孫,明代安陸人,祖籍太平府繁昌縣人,宣德八年襲安陸衛指揮同知,居官清儉,蕭然若寒士,管領漕運,尤愛惜士卒,州中謠曰指揮從貞運糧惜軍,騎的騾馬,跟的家人,雖三尺童子皆知頌之。
從龍明朝,從貞之子,明代知縣,字雲峯,安陸人。成化己酉鄉試中以舉人任麻哈州,後升任河南懷慶府知府,當時民俗皆被髮左衽,經從龍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
從任明朝,太平府繁昌人,太學士,字子重,江南人。負奇氣,嗜異書,有絕技,現有後人居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平鋪鎮。
從所向明代,鍾祥人,中萬曆己酉鄉試任江西廣信府玉山縣知縣,後升南京刑部主事,清廉恬退,爲人仁義,有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