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long 即可
隆姓 隆氏 隆姓起源 隆姓名字 隆姓名人
隆姓

姓氏
拼音lóng
人口約 13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391 位。
位於宿姓 之後,扈姓 之前。

隆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912018年2014年
2013年3572007年2006年460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68
手機查看隆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隆姓 即可

隆姓 起源

隆姓主要源自:羋姓姬姓

隆姓起源一

源於春秋時期魯國隆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根據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記載,隆邑,原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屬地,故址在今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一帶,一說在山東省泰安市鄉城,有待進一步考證。後來居住在隆邑的主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隆氏,世代相傳至今

隆姓起源二

源於毋將氏。出自古代君理名言,屬於以名言警句爲氏。據史籍《公羊傳》中記載:“君親無將,將而必誅”。就是後來的“人臣無將,將而必誅焉”,也就是“人臣無將,將即反,罪死無赦”。在古代,“將”字,就是“逆亂”之義,含有兇妄之意。“人臣無將,將而必誅焉”,就是說爲人臣子者,不得叛亂謀反,若要逆亂,就是無赦死罪,必得誅殺。例如,在歷代朝廷對庭下以及外駐軍隊首領的詔令之中都有這樣一條極令:“大將在外,必命文臣監。若專制一方,軍馬錢糧不受核,一當斬!人臣之罪,莫大欺君;如奏報盡欺罔,殺降人難民冒功,二當斬!人臣無將,將則必誅!”“毋將”,就是“無將”,即告戒不要背叛朝廷。毋將氏,就是取“人臣無將,將則必誅”這句警世名言而爲姓氏,多爲軍旅首腦之後裔。毋將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西漢末期著名的執金吾。漢成帝劉驁執政末期,毋將隆奏封事言:“古老選諸侯入爲公卿,以褒功德,宜徵定陶王使在國邸,以填萬方。”其後漢成帝竟然立定陶王爲太子,毋將隆遷翼州牧、潁川太守。到了漢哀帝劉欣即位後,毋將隆以高第入爲京兆尹,終遷執金吾。毋將隆爲人中矩,執守原則,直言不懼,漢哀帝以毋將隆前有安國之言,左遷爲沛郡都尉,遷南郡太守。王莽年輕時十分仰慕毋將隆的名氣,每每意欲與其交往,而毋將隆深知王莽爲人,不怎麼願意依附,始終與之保持距離,王莽爲此非常忌恨。漢哀帝駕崩後無子繼承帝位,王莽遂迎立中山王劉衍即位,是爲漢平帝。漢平帝年幼,太后稱制,大司馬王莽獨攬朝政,認爲報復毋將隆的時機已到,便暗中指使大司徒(丞相孔光)彈劾毋將隆。孔光與毋將隆在漢成帝時期曾爲立太子事政見不同,二人之間有怨隙。此時孔光爲討好王莽,便向漢平帝污衊毋將隆以前爲冀州牧時,對中山馮太后不恭,製造獄冤,陷害無辜,不適宜在朝中爲官。漢平帝認爲馮太后是自己的祖母,當年毋將隆的作爲便是侵犯了自己的皇權,故而不能再在朝做官的。於是漢平帝准奏,罷免了毋將隆的所有職務,將他全族一起流徙於嶺南荒蠻之地(今廣西合浦)。在此之後,毋將隆的後裔子孫有改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隆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廣西隆氏。事過一千七百八十八年後,清朝的廣西嶧縣縣令張玉樹於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農曆7月,在嶧縣周營村爲毋將隆立了一通意味深長的簡字石碑,上書:“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漢執金吾,毋將隆故里。”

隆姓起源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豐隆,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豐隆,亦稱雷師,原稱祭司中的雷師,實際上就是春秋時期楚國設置的軍制官位,專職負責槌擂戰鼓。在典籍《屈原·離騷》中對豐隆有描述:“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在豐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豐隆氏、雷師氏,後有省文簡化爲單姓隆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隆姓起源四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趙國大夫楚隆,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楚隆,全名叫趙楚隆,是春秋末期晉國執政上卿趙襄子的家臣,由於趙襄子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因此臣楚隆也成爲晉國大夫,他以謀略著稱。周元王姬仁二年(晉出公姬鑿元年,越王勾踐二十三年,吳王夫差二十二年,公元前474年)農曆11月,越國圍攻吳國。晉國按與吳國的和約應當出兵援救吳國,但晉國大夫趙襄子對近些年來吳國四處張牙舞爪很反感,根本就不想再費氣力去支援如今已經沒有指望了的吳國。楚隆問趙襄子:“咱們晉國曆來與吳國親暱之極,但你卻猶豫不前,這是因爲什麼呢?”趙襄子回答道:“黃池之役的時候,先王晉定公姬午與吳王闔閭曾有約定,商定兩國要共同進退。今越國圍攻吳國,咱們新繼位的晉出公不敢廢舊約,因此要出兵敵之,其實此戰非晉國力所能及的,再加上中國目前正在鬧糧荒,我因此而猶豫不決。”楚隆想了想說:“乾脆就將這個情況讓吳王夫差知道,怎樣?”趙襄子奇怪地反問道:“這樣行嗎?”楚隆笑了笑,十分有把握地說:“請您嘗試一下就知道了。”於是趙襄子乃前往戰場。他先到越軍營地,對越王勾踐說:“吳國冒犯你們越國多次矣,聞您越王親自率軍討伐,其他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從。請讓我進入吳軍之陣看一看。”越王當然同意了。趙襄子進入了吳軍營地後對吳王夫差說:“我們的國君都已老死,我的陪臣楚隆成天忙於準備輔佐新君。雖然黃池之役時您與我父親趙簡子(趙鞅)在齊國有盟約要‘好惡同之。’但我們國君也有難,我不敢憚勞。您與越國之戰非晉國之所能及也,具體情況讓楚隆與您詳說吧。”吳王夫差連忙回答:“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以爲大夫憂,拜命之辱。”然後贈給趙襄子一簞(圓竹盒)真珠,後來又派使者問趙襄子:“句踐生時忌憚我,因此我死不得啊。不過,我如果要自殺了,晉國的太史令蔡墨將會怎麼記錄?”趙襄子對答:“太史什麼也不會記的。”如此一來,令吳王夫差感覺到自己與晉國沒任何關係了。楚隆就是以吳國盟友的頹廢態度從反面嚴重地影響了吳國的鬥志,使吳國意識到晉國已經沒有什麼意圖再來幫助自己了,因而使晉國輕易擺脫了吳國這個包袱,由此徹底打擊了吳國上下,爲一年後越國徹底滅亡吳國掃清了障礙。楚隆後來還輔佐趙襄子成功地滅了智氏家族勢力,促進了趙、魏、韓三家結盟,爲後來的“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周天子畏懼三家的實力,不得已下詔冊封三國國君爲諸侯,從此開始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戰國局面。在楚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楚隆氏,後省文分衍爲單姓隆氏、楚氏,世代相傳至今。

隆姓起源五

源於自古代終隆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在古代,“隆”字又專指南方,並用於地名,後專指終南山,因此稱其爲終隆山。這在典籍《淮南子·俶真訓》中有記載:“終南作終隆。”在終南山的住民之中,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隆山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隆氏,世代相傳至今。

隆姓起源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蒙古族滿都拉圖氏,源出爵位官稱,漢義“興隆”,實際上就是主管商業貿易的官稱,後有以漢義漢化爲漢姓者,稱隆氏,世代相傳至今。

隆姓起源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吉林通志》、《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中華姓府》中記載:⑴.滿族盧如火氏,滿語爲Luruhuo Hala,亦稱隆克力氏,本赫哲姓氏,世居黑龍江下游,後多冠漢姓爲盧氏、隆氏。⑵.滿族完顏氏,滿語爲Wanggiya Hala,據史籍記載,以部爲氏。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國,爲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謂“王甲部”,世居完顏、訥圖氏、喀拉沁氏、英額、佛阿拉、新京等地。所冠漢姓爲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隆氏等。該支隆氏始祖爲完顏·隆萬杭愛,他是明朝時期的女真族人,也是故金國宗室苗裔,傳說他生而勇敢,曾誓殺百虎,結果最後被老虎咬傷而亡,故其子孫皆供奉騎虎人“老影”,在完顏·隆萬杭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隆氏。⑶.滿族凱隆氏,是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世居齊齊哈爾城(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後多冠漢姓爲隆氏、闞氏等。

隆姓起源八

源於姬姓。河北山東交界處的隆氏,原姓龍。元末明初,燕山大都督總營公,因戰亂確守臣節,其後裔兄弟三人因禍起不測,由龍改隆,自天津市武清楊村遷移到沾化、利津、諸亮三地,其中諸亮絕嗣。利津、沾化隆氏延綿不絕,至今已二十二世。利津縣一世祖--隆伯亮,字子明,以子貴獲封奉政大夫。二世祖--隆英,字俊傑,明永樂春秋中戊子科舉人,真定府南宮知縣,山西監察道御史,廣西按察司籤事。

隆姓起源九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在壯族、苗族、土家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隆氏族人分佈。歷史上以前兩種說法佔絕大多數。

隆姓起源十

源於赫哲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吉林通志》記載:赫哲族盧如火氏,亦稱隆克力氏,世居黑龍江下游一帶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Luruhuo Hala。清朝中葉以後,赫哲族、滿族盧如火氏多冠漢姓爲隆氏、盧氏等。

隆姓起源十一

源於苗族十二宗之仡扁(貶)

在中國湖南湘西的苗族也有引以爲姓氏者與源於南陽隆邑等地的隆姓非根非葉並無淵源爲土著苗民,此隆姓爲滿清政權施行改土歸流所賜,隆姓爲苗族十二支五宗七族中的戊系、仡扁(Ghob Biant)湘西境內苗族的五宗七族,演變情況簡述如下:

甲、仡削(Ghob Xot)、禾弄(Ghob Hlongb)。此係屬於吳姓,居住在今吉首市所屬坪壟、犁口嘴、三岔坪、地嶺坡及鳳凰縣阿拉營、鴨堡寨、暴木營、沙坪一帶爲多。

乙、仡篾(Ghob Miel)。此係屬於龍姓,居住在今吉首市巖板橋、排補兄、古丈縣九龍洞、鳳凰縣總兵營、花垣縣排達一帶爲多。

丙、仡瓜(Ghob Ghueas)。此係屬於石姓廖姓。因廖、石兩姓古時相傳原是同支系的,故漢姓異而苗姓血系同,所以現今廖姓石姓均無開親之例。石姓以花垣縣芷耳寨、排臘以及保靖縣之翁科、大巖,吉首市之排幫爲多。廖姓以鳳凰之廖家衝一帶爲多。

丁、仡卡(Ghob Khad)。此係屬於時姓,又謂小石。但時姓不知何故,又有改爲石姓者,所以今寫成石姓。故有石姓與石姓開親之說,其實他們雙方的信教及所安地樓之方位均屬不同,在苗族中一向可以辨別,毫無疑義。外縣之人有不知石姓是兩姓者,往往誤傳同姓結婚,以爲笑談,皆非議也。此姓以吉首市之大伯衝、瞿家莊、大興寨、小興寨、亂巖灘、矮寨沿河一帶爲最多。禾卡還生麻姓。鳳凰縣之邊區、林慄、課家、花垣縣之衛城較多,其他各地俱有。麻姓亦有叫禾流。

戊、仡扁(Ghob Biant)。此係屬於隆姓,俗稱小隆。近代不知何故,有寫成龍姓者。花垣、保靖、吉首、鳳凰、古丈之邊境均有之。在湘西有句話爲攻隆團陷花園其中的隆團就是現在龍潭,花園爲花垣縣。

以上爲湘西苗族五大姓之系別。

己、仡枷(Ghob Kheat)。此係屬於楊姓。吉首市之中阿嶺、寨陽、矮板、陽孟寨、洞上、排補兄一帶極多。

庚、仡萊(Ghob Lel)。此係屬於田姓。花垣縣之麻慄場、衛城較多,其他縣亦有。⑥

加上此兩系,謂之七大系。詳見:湘西境內苗族的五宗七族,演變情況簡述如下:

甲、仡削(Ghob Xot)、禾弄(Ghob Hlongb)。此係屬於吳姓,居住在今吉首市所屬坪壟、犁口嘴、三岔坪、地嶺坡及鳳凰縣阿拉營、鴨堡寨、暴木營、沙坪一帶爲多。

乙、仡篾(Ghob Miel)。此係屬於龍姓,居住在今吉首市巖板橋、排補兄、古丈縣九龍洞、鳳凰縣總兵營、花垣縣排達一帶爲多。

丙、仡瓜(Ghob Ghueas)。此係屬於石姓及廖姓。因廖、石兩姓古時相傳原是同支系的,故漢姓異而苗姓血系同,所以現今廖姓同石姓均無開親之例。石姓以花垣縣芷耳寨、排臘以及保靖縣之翁科、大巖,吉首市之排幫爲多。廖姓以鳳凰之廖家衝一帶爲多。

丁、仡卡(Ghob Khad)。此係屬於時姓,又謂小石。但時姓不知何故,又有改爲石姓者,所以今寫成石姓。故有石姓與石姓開親之說,其實他們雙方的信教及所安地樓之方位均屬不同,在苗族中一向可以辨別,毫無疑義。外縣之人有不知石姓是兩姓者,往往誤傳同姓結婚,以爲笑談,皆非議也。此姓以吉首市之大伯衝、瞿家莊、大興寨、小興寨、亂巖灘、矮寨沿河一帶爲最多。禾卡還生麻姓。鳳凰縣之邊區、林慄、課家、花垣縣之衛城較多,其他各地俱有。麻姓亦有叫禾流。

戊、仡扁(Ghob Biant)。此係屬於隆姓,俗稱小隆。近代不知何故,有寫成龍姓者。花垣、保靖、吉首、鳳凰、古丈之邊境均有之。

以上爲湘西苗族五大姓之系別。

己、仡枷(Ghob Kheat)。此係屬於楊姓。吉首市之中阿嶺、寨陽、矮板、陽孟寨、洞上、排補兄一帶極多。

庚、仡萊(Ghob Lel)。此係屬於田姓。花垣縣之麻慄場、衛城較多,其他縣亦有。⑥

加上此兩系,謂之七大系。

據東部苗族流傳的《古老話》說,苗族有十二個宗支,即十二大苗姓。經過歷史的發展,如今主要爲六大宗支,並認爲“仡僑”、“仡羋”、“仡歡”、“仡卡”、“仡徠”、“仡刊”爲東部苗族祖先盤瓠六子的後代:

仡羋“仡羋”,謙稱“代羋”或“代沒”。此支系絕大多數爲龍姓。據今人龍昌美實地調查,此支系脈絡繁多,總計可分爲22個分支。

“仡僚”,謙稱“代僚”或“代雄僚”,簡稱“僚”。苗族民間傳聞該系祖先爲龍生虎養,故又稱其姓氏爲“大戎”,漢語即“龍”的意思。

“仡羋”,謙稱“代羋”或“代沒”。系苗族龍姓的強宗大族,分佈甚廣,故龍姓苗族以其支系名爲整個龍姓宗支的代稱。仡羋中又分仡貶即湘西隆姓一族。

“仡隴”,謙稱“代隴”。“隴”爲苗語“鳥”意。傳說他是《山海經》所云卵民的後裔。又傳其在遷徙途中得神鳥指引玉泉,解除飢渴之苦,故不忘鳥恩,定支系名爲“代隴”。

“仡賠”,謙稱“代賠”,亦作“代本”。相傳爲苗族祖先濮僮後裔。另有仡賠和仡索(雷公)鬥法的故事在東部苗區廣爲流傳。仡賠死後葬於武陵山脈尾麓的摩天嶺(在花垣縣境內)中部,故此地向有“古老墳”之稱。

此外,龍姓還有“仡讓”、“仡召”、“仡貴”、“仡留”、“仡聾(仡僂)”、“仡買(分爲“仡果”和“仡現”)”、“仡早”、“仡查(仡茶)”、“仡甬”、“仡曼”、“仡媽”、“仡千”、“仡難”、“仡良”、“仡計”、“仡花”、“仡信”、“仡堵”等。可見”仡羋“是湘西苗族人口最多的宗支之一。該系家譜記載,大多來自江西吉安地區。

仡貶

“仡貶”,謙稱“代貶”,是從“仡羋”宗支裏分出的一脈,由於此宗支可以與其他的仡羋宗支通婚,故單獨列出。他又分爲“代怪”即隆扁、“代希”兩個分支,主要採用隆、唐、龍等漢姓,以隆姓爲本支系的漢姓代稱。因“代羋”人多勢衆,故其漢姓有“大龍”即漢姓“龍”之稱,而“代貶”系人數相對居少,故漢姓稱之爲“小龍”即漢姓“隆”。今神州有隆姓胞澤十三萬衆,湖南居第一。而今湘西花垣縣,鳳凰縣,吉首市,保靖縣,古丈縣苗族合計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二人(據公安系統第六次人口普查)。

五姓真苗吳龍廖石麻,湘西龍姓“(龍,隆)同宗異流,均爲中央王朝賜姓。古時,龍隆都作代羋,後爲解決同宗通婚,龍隆方分家。注(龍隆先祖同父異母)。湘西苗族隆氏一族在唐宋時顯赫一時,明朝洪武年間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設崇山衛於崇山,原世居於鎮溪千戶所(今吉首市)和鎮竿千戶所(今鳳凰縣)的隆氏,龍氏,吳氏,麻氏,石氏,張氏,羅氏,廖氏,唐氏梁氏,楊氏十一氏族受命西遷崇山衛(今花垣縣老衛城)開疆拓土治理百里紅苗,清朝時湘西隆氏因頗有功績族長可世襲一等雲騎尉(正五品)。待繼續考證略作補充。另湘西苗族隆姓有別於南陽隆氏。

得姓始祖

楚隆(趙楚隆)、隆疆(都隆奇)、毋將隆、完顏·隆萬杭愛。

隆疆:中國隆氏,來源有兩支。第一支隆氏,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隆,原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屬地,當地人以邑爲氏,稱爲隆氏,望族出於南陽。而另一支隆氏出自少數民族,按照《路史》上的記載,在漢朝初年,與中央王朝有關係密切的匈取人之中,也有人以隆爲姓的,當時就有一位叫隆疆的人。因此,中國的隆氏家族,由兩支主流組成,一支源流於山東,一支源流於匈奴族,經過幾千年的繁衍、融合和分化,後世就再也分不出彼此了。望族居於南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隆氏後人尊隆疆爲隆姓的始祖。

毋將隆: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成帝時爲大司馬從事中郎,遷諫大夫,歷冀州牧、潁川太守。哀帝即位,入爲京兆尹,遷執金吾。忤旨,左遷沛郡都尉,歷南郡太守。王莽秉政,免官徙合浦。

完顏·隆萬杭愛:明時女真人,金宗室苗裔,生而勇敢,殺百虎,被虎咬傷而逝,故子孫皆供奉騎虎人“老影”。太祖開國,其裔孫護齊哈、達齊哈兄弟來歸,隸鑲藍旗,後以護齊哈之妹嫁太祖,抬入正黃旗。護齊哈任內務府大臣,達齊哈任佐領,爲先鋒。其家族知名者有:太祖庶妃之父魯克素,內務府大臣護齊哈,清初大儒阿什坦,禮部侍郎留保,河東河道總督完顏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兩江總督麟慶,內大臣、出使俄國大臣崇厚。

隆姓 分布

隆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三百六十八位。隆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地方名叫隆邑,居住在這裏的人以地名爲姓,稱爲隆氏。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部落有隆姓。目前全國隆姓族人合計13萬(第六次人口普查),湖南人口居第一,次則四川重慶再次廣西。再次陝西山東河南河北北京新疆內蒙東北等地。

隆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三百六十八位。隆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動在山東一帶,漢、唐時在河南地區發展,並以南陽郡爲郡望。漢朝時期,有匈奴族人漢化爲隆氏者,至今大多分佈在西北地區。到了清朝乾隆時期,有一支龍氏族人因避禍改姓爲隆氏,主要居住在河北、山東交界處。而滿族隆氏則多居於東北地區,苗族則世居於湘西的花垣縣鳳凰縣吉首市古丈縣保靖縣等地。

隆姓 名人明星

隆姓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爲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隆姓 堂號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爲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隆姓 姓氏源流

壹、lóng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湖南之芷江、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佈。漢族、苗族、土家族姓氏。《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春秋魯地,以邑爲氏。望出南陽。”魯之隆邑在今山東泰安縣西南。

2、又據《史記》注云:“匈奴有隆姓。隆彊(強)是也。”(3)苗族之隆姓,或改而爲“龍”,分佈在今湖南之花垣、保靖、吉首、鳳凰、古丈一帶。見《中國人的姓名·苗族》。

4、《姓氏詞典》則載:“全國隆姓以湖南邵陽一帶爲最多,系元代隆國相的後裔,自江西吉水遷來。”明代有隆光祖,平湖人,吏部尚書;又有隆俊,永樂舉人,邵武人,宣德中官監察御史;又有隆英,利津人;清代有隆於禮,任永春州吏目。

貳、

隆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隆姓起源:①隆,春秋時魯地,以邑爲氏。②漢初匈奴有隆氏。③壯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顏色爲姓,隆爲壯語“黃”之音譯。④苗族姓。

隆姓名人:

隆俊,明時福建邵武人,永樂中舉人。

郡望:南陽。

隆姓 歷史名人

隆姓古代名人

隆長庚清初,字大白,國相公嗣下秀房十二派孫,清初詩人。代表作有《題牡丹句》:“富貴名園種,描來別樣新。淡濃春不管,肥瘦雨何因。有蕊寧招蝶,無花可贈人。經風終未落,獨佔四時春。”唐德益贊其像:“道貌古奇列錦屏,兩朝泮水散芳馨。興來草帖傾三峽,醉後吟詩動列星。”

隆英明代,御史。明永樂春秋中戊子科舉人,任南宮縣令。他勤儉節約,重視農耕,有古循吏風,爲官廉介不可奪。他當縣官時,京城來了兩個武官,舉着大令,要強佔農田給軍隊用。隆英理直氣壯地說,本縣沒有空餘地,除了我縣衙門大堂前這塊草皮,其餘都是關係國計民生的農田。結果隆英得勝。

隆光祖明朝,舉爲進士而在朝中當官,但與掌握朝政大權的張居正合不來。張居正是位有功也有過的人物。後來隆光祖重被起用,當了吏部尚書,又重新任命一大批被張居中排擠的官吏。隆光祖還向朝廷推薦了許多人才,都是能爲國爲民能效勞立功的人物。

隆俊明朝,永樂年間舉人。

隆成明朝,宣德年間舉人,官至南宮縣知縣。

隆琦明朝,官至泰興縣知縣。

隆錦明朝,官至山東諸城縣知縣。

隆姓近代名人

隆觀易冊名經,號無譽,一字中龍,別號罘罳山人,湖南寧鄉沙坪人,國相公嗣下秀房十八派孫。著有《罘罳草堂詩集》、《西征續觚》、《西征續集》、《寧夏消食錄》等傳世。王闓運、陳三立各有隆觀易傳。陳三立曾贊之曰:業業隆生,狂狷之間。固窮無惡,獵藝斯專。觀俗秦坂,詠志湘川。風猶孔碩,留規後賢。《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收錄。

隆子雍近代,湘西三十三位風雲人物之一,人稱革屯三傑入雲龍隆子雍,苗族湘軍少將軍(老統領陳渠珍系湘西王)。隆子雍是湘西革命領袖,革命義士,湘西革屯運動發起人,湘西革屯軍領導人,湘鄂川黔革屯自衛軍總司令,湘鄂川黔四省邊區革屯抗日救國軍總司令兼第一路軍副總指揮,在國民黨系列任過黔軍獨立三十四旅少校參議黔軍三十四師中校參謀,湖南陸軍新編保安第一團上校團副,永綏縣保靖縣民衆抗日自衛團上校團長。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六軍暫五師二旅十一營營副營長,暫六師二旅十二營營長,暫六師二旅獨立團團長,暫五師獨立團團長,國民革命軍七十三軍暫五師第一旅副旅長代旅長,國民革命軍七十九軍暫六師獨立團少將旅長,第九戰區直屬機動作戰新編獨立第一旅少將旅長,抗戰三年軍功彪炳,由上校團長擬議提名晉升少將旅長(軍籍十載從1932黔軍少校參議年到1942年少將旅長)。卻隆子雍是湘西少有的最早的一批中國共產黨黨員之一早在1926年在長沙衡湘中學高二部讀書時隆子雍便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長沙學生自治會主席,1927年正月提前轉爲共產黨員。隆子雍是長沙農運工運的積極分子,1927年長沙發生馬日事變隆子雍受命回籍湘西組織苗民起義。起義不遂被湘西王陳渠珍抓捕,鎮壓在鳳凰一年半,1936年同革屯三傑吳恆良,梁明元領導湘鄂川黔四省邊區的苗族發動革屯起義,領導席捲湘鄂川黔四省邊區二十餘縣的革屯運動,各縣響應者多達十多萬,隆子雍一統湘西各路革屯軍建立湘鄂川黔四省邊區革屯抗日救國軍,將八萬兵馬裁減爲三萬(減少開支精簡機構)。同湘省主席何健,湘西軍閥陳渠珍鬥智鬥勇,革屯運動歷時三年湘西軍閥陳渠珍最早退出舞臺離開湘西到長沙掛任中將參議,省府委員。繼着劉建文,陶柳,陶廣劉建緒前後離開湘西,到1938年何健被迫下野,離開湖南。由張治中繼任湖南主席,張治中同隆子雍簽訂合同協議同意廢屯升科,隆子雍吳恆良亦答應接受改編東下抗日。1939年至1942年隆子雍先後參加過兩次長沙會戰一次浙贛會戰生平戰役386場,戰功彪炳,先後獲得陸軍獎章三星,四星,五星,六星,九星寶星獎章各一座並同時獲得執照證明,1940年獲得陸海空甲等獎章一座,1941年因捍禦外侮鎮懾內亂有功特予三等寶鼎勳章一枚,一九四二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隆子雍病逝於湘潭美國惠景醫院,時年三十七歲,第九戰區長官司令部追授忠勇勳章忠勤勳章各一枚。東下抗日四載軍功彪炳由少校營長晉升少將旅長。(軍籍十年1932年-1942年)。隆子雍中央軍學第二分校畢業第四期畢業。一九四二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美國惠景醫院。

隆世儲革命元老隆世儲(清光緒二年六月初五生)。少時家貧,做小販爲生,後與同鄉洪兆麟赴嶺南,應募爲惠州協親兵。隸副將方綏德,不久,方被岑春煊劾免,隆、洪等已擢爲哨官,轉輾入六路提督秦炳直部下,仍駐防廣東。1903年,入江南武備學堂第一期,畢業後任廣東右路肇慶巡防營管帶、肇慶巡防四營兼羅定二營統帶(統領)。1911年11月9日,在同盟會肇慶支部策動下,與李耀漢率肇慶巡防營起義,任肇羅軍政分府都督。1911年12月,後任廣東北伐軍步隊第二協協統,南北和議後任廣東惠州綏靖處督辦。1912年12月29日補授陸軍少將。1913年8月8日加陸軍中將銜。1914年6月6日晉授陸軍中將,1914年12月24日任廣東欽廉鎮守使,後兼惠州清鄉督辦,駐兵北海。1915年12月23日袁世凱稱帝策封三等男爵,l9l6年3月28日,他同欽廉道尹朱爲潮、統領馮相榮一起宣佈反袁護國,辭去鎮守使職,改就安邊都護使。1916年5月8日,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四省在廣東肇慶共組軍務院。隆世儲兼任兩廣都司令部直轄第七師師長、北伐總司令轉都護使。1916年10月7日,任南韶廉鎮守使,同月21日頒給二等文虎章。1917年6月7日晉給三等嘉禾章。1917年8月,任高雷鎮守使,11月21日特授勳三位。民國初年茂西匪首張玉初聚衆數百人,流竄茂、信、化邊界地區數年,搶劫焚殺,隆世儲駐兵高州,率兵剿匪無數。積年巨匪,一朝蕩平。鄉民感恩在茂名觀山爲他立有隆公祠。1918年1月,龍濟光從瓊崖出兵進攻高雷,企圖與北洋軍閥段祺瑞遙相呼應,顛覆孫中山在廣州的護法政府。1月18日進攻化縣縣城。隆世儲率軍抗擊,兵敗搶渡鑑江浮橋時,因橋斷而溺水而亡。年四十二歲。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368

45 祿

46

47

48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