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meng 即可
孟姓 孟氏 孟姓起源 孟姓名字 孟姓名人
孟姓

姓氏
拼音mèng
人口約 43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71 位。
位於白姓 之後,秦姓 之前。

孟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712018年712014年70
2013年732007年702006年73
1995年801987年841982年99
明朝89元朝78宋朝55
北宋94
手機查看孟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孟姓 即可

孟姓 起源

孟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孟姓起源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齒序排列,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上古時期,人們對子女後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觀念。從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商時期甲骨文字中,已經有了“子孟次別於子之伯”的記載(該甲骨片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編號KCN-2704-141-03),說明其時對嫡、庶的分別已經十分明顯。按商禮:伯,指嫡支長子,即正妻所生之第一子;孟,指庶支長子,指庶妻或妾妃所生之第一子。在典籍《禮·緯》中明確記載:“嫡長曰伯,庶長曰孟。”因此,“孟”,在很古早就已經作爲子女嫡庶齒序的排列稱謂,顯然是孩子名字稱呼的主要形式。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中、晚期的代表階段殷商至兩週時期,已經明確沒有了禪讓模式,君主之位的傳承方式已經固定化爲“嫡承庶輔”,“孟”也就成爲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稱謂的代表。因此,當繼承人已經成年(虛歲十八歲)時,稱作“天子之年”,說明具備了繼承君位的能力,但父君健在,其只能等待,即謂“孟位以待”。這在典籍《書傳》中也有明確解釋:“天子之子,年十八,稱孟侯。”另外,在古代,女子之兄亦稱爲“孟”,常有長孟、次孟……,指的就是類如大舅子、二舅子之類的稱謂,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典型遺痕。在中國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之後,這種嫡庶稱謂不但沒有休止,而且愈演愈烈,因爲它完全符合封建社會制度的人文理念,以至於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仍然深邃地固化在中國億萬民衆之中,且不容忽視。

庶支長子之孟、嫡傳繼位之孟、女兄稱謂之孟……等等,早就在中華人文歷史上成爲姓氏之始,孟氏一族遠早於姬姓孟氏之源,其來源繁複深遠,絕無一論。

孟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衛國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春秋時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衛國,其開國之君爲周武王弟衛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內。衛國傳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字公孟,因病不得繼位,讓位給其叔。

到了公子縶的孫子姬驅,便以祖父之字爲姓氏,稱公孟氏,後有省文簡化爲單姓孟氏者,是爲河南孟氏。

孟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公族慶父的兒子公孫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書記載,黃帝姓公孫,是少典氏部落首領的兒子。他生於壽丘(今山東曲阜),長於姬水,故又姓姬;後居軒轅之丘,因此號軒轅氏;再遷有熊(今河南新鄭),也稱有熊氏

慶父共仲雖爲孟氏之始祖,但因其三年連弒二君,罪使國內大亂,人不敢敬,而孟子系慶父後裔,且才高德重,故孟氏族人尊奉孟軻爲得姓始祖。

孟姓起源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墨爾奇特氏,亦稱蒙格惕氏、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滅裏吉歹部,後爲巴爾虎蒙古姓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Mor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孟氏、穆氏秦氏等。

⑵.蒙古族墨爾濟吉特氏,亦稱莫勒圖特氏,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Morjigi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孟氏。

⑶.蒙古族嶽羅沁氏,亦稱亦赫君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Yoloc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孟氏。

⑷.蒙古族亦赫君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孟氏。

孟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其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穆顏氏,亦稱穆延氏,源出遼國時期五國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捻氏),以部爲姓,滿語爲Muyan Hala,世居渾春(今黑龍江黑河以北俄羅斯境內),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孟氏、秦氏穆氏等。

⑵.滿族蒙果資氏,滿語爲Menggosi Hala,世居綏分(今黑龍江綏分河上游地區),後多冠漢姓爲孟氏。

⑶.滿族蒙古爾濟氏,滿語爲Menggur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科爾沁(今內蒙古通遼、吉林西部一帶)。後有蒙古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孟氏、蒙氏等。

⑷.滿族孟克伊哷氏,滿語爲Mengkyire Hala,世居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孟氏等。

⑸.滿族墨克勒氏,滿語爲Mokel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孟氏。

⑹.滿族墨勒哲哷氏,亦稱莫爾哲勒氏,滿語爲Moljere Hala,漢義“用刀復仇”,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阿穆達(今黑龍江哈爾濱山彥倭和)、松花江、黑龍江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孟氏、曹氏莫氏等。

孟姓起源六

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鄂倫春族瑪拉庫爾氏,亦稱莫拉呼爾氏,瑪哈依爾氏,世居精奇里江(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Malakur Hala,漢義“分支”。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孟氏。

⑵.鄂倫春族瑪拉依爾氏,世居精奇里江(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Malal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孟氏。

孟姓起源七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

達斡爾族莫爾登氏,亦稱孟爾丁氏、孟爾的音氏、墨爾丹氏、莫塔哈利氏,滿語爲Mordin Hala,世居黑龍江布特哈地方(今黑龍江訥河)。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Malal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孟氏、莫氏、蒼氏等。

孟姓起源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孟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孟氏,世代相傳至今。

孟姓 分布

當代孟姓的人口已達330多萬,列在全國第七十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7%。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如今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這三省的孟姓大約佔孟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佈於安徽、江蘇、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遼寧、山西、黑龍江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東爲孟姓第一大省,約佔孟姓總人口的21%。全國形成以魯豫冀、東北爲中心的兩大塊孟姓聚集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孟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迴遷,尤其突出向東北的遷移。孟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冀京津、黑吉遼大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豫皖蘇北部、山西東北部,孟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8.4%,居住了大約54%的孟姓人羣。在豫晉大部、皖蘇中部、皖東北、湖北北部、陝寧、甘肅大部、新疆西北、內蒙古中西部、遼寧東段、吉林東部、黑龍江東南,孟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一0.48%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面積的17.6%,居住了大約26.5%的孟姓人羣。

孟姓 郡望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市、鍾祥縣、潛江市、鈣陽縣東部,以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三國時期的曹魏、孫吳各置江夏郡:吳國孫權在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廬陵三地設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帶地區;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雲夢西南)。西晉滅吳後,還治舊地,改爲武昌郡。南北朝時期宋國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轄區縮爲今武漢及其附近一帶。隋、唐兩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爲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爲“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爲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爲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爲東都洛陽爲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爲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裏,“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爲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如今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爲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爲以洛陽爲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爲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爲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爲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爲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爲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唐朝中後期設置),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爲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爲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爲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爲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爲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爲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爲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爲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爲洛龍區。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曆史聯繫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爲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羣定居,時境爲“東夷”之地,太嗥氏爲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爲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爲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爲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鉅鹿郡:亦稱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鉅鹿(今河北平鄉),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以北及晉縣一帶。

武康縣: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平陸縣:治所在今山西省西南端、黃河北岸一帶地區。

安平縣:漢朝時期置縣(今山東益都),屬於涿郡。唐武德初年置深州,爲該州治所。唐武德十七年廢深州,安平縣歸屬於定州。

孟姓 堂號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市、鍾祥縣、潛江市、鈣陽縣東部,以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三國時期的曹魏、孫吳各置江夏郡:吳國孫權在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廬陵三地設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帶地區;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雲夢西南)。西晉滅吳後,還治舊地,改爲武昌郡。南北朝時期宋國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轄區縮爲今武漢及其附近一帶。隋、唐兩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爲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爲“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爲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爲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爲東都洛陽爲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爲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裏,“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爲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如今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爲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爲以洛陽爲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爲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爲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爲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爲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爲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唐朝中後期設置),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爲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爲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爲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爲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爲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爲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爲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爲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爲洛龍區。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曆史聯繫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爲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羣定居,時境爲“東夷”之地,太嗥氏爲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爲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爲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爲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鉅鹿郡:亦稱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鉅鹿(今河北平鄉),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以北及晉縣一帶。

武康縣: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平陸縣:治所在今山西省西南端、黃河北岸一帶地區。

安平縣:漢朝時期置縣(今山東益都),屬於涿郡。唐武德初年置深州,爲該州治所。唐武德十七年廢深州,安平縣歸屬於定州。

孟姓 姓氏源流

壹、mèng

現行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龍口、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廣東之新會,雲南之河口、瀘水、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滿、蒙、回、壯、侗、水、鮮、布朗、布依、達斡爾、鄂倫春、撒拉、裕固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姬姓。魯桓公子慶父之後也。慶父曰共仲,本仲氏,亦曰仲孫氏,爲閔公之故,諱弒君之罪,更爲孟氏;亦曰孟孫氏。”(2)又注:“衛公孟縶之後,亦出自姬姓。以字爲氏。”(3)《姓氏考略》據《史記》注云:“與‘芒’通。芒卯即孟卯。”(4)清代高麗族有孟姓,世居易州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載。

5、爲金代女真族姓“抹顏”氏之漢譯。《金史·國語解》:“抹顏曰孟。”(6)爲達斡爾族姓氏所改,達斡爾族有山大欽氏、朱路克氏、何樂克氏,皆出自墨爾迪音“哈拉”,其後或取其“哈拉”之首音,諧以音近之“孟”,遂爲單姓。

7、鄂倫春族之孟姓,出自瑪拉依爾“哈拉”,蓋取其哈拉這首音諧以音近之“孟”而爲單姓。

8、裕固族之孟姓,則由蒙戈勒氏所改(蒙戈勒,或譯作“蒙格勒”)。本戶族名,以爲姓,後或取其首音諧以漢字“孟”而爲音姓。春秋時魯有孟之友,大夫;戰國時有孟軻;三國時魏有孟達,新城太守;唐代有孟浩然,襄陽人,詩人。

貳、

孟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24%,爲中國人口最多100個姓之一。尤以山東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孟姓人口26%。河南、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孟姓約佔全國漢族孟姓人口67%。

孟姓起源:①系自姬姓。春秋時魯桓公之子仲慶父,世爲魯卿,謂之仲孫氏,古謂庶長爲孟,故又曰孟氏。 ②春秋時衛靈公之兄孟縶之子孟彄,亦爲孟氏。③金時女真人姓抹撚氏,漢姓爲孟。④清滿洲人姓。世居匣塔子、瀋陽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墨爾哲勒氏、墨爾迪勒氏、盟佳氏、穆顏氏、墨克勒氏等後均有改爲孟氏者。今滿族姓。⑤清高麗人姓。世居易州。今朝鮮族姓。⑥明時雲南永昌府保山縣蕩習喧百夫長爲孟氏,系傣族。⑦裕固族蒙戈勒氏,漢姓爲孟。⑧達斡爾族莫力登哈拉所屬山大欽、朱路克、何樂克等莫昆漢姓均爲孟。⑨鄂倫春族瑪拉依爾氏,漢姓爲孟。⑩彝族姓。四川德昌彝族姓俄母,漢姓爲孟。⑪雲南獨龍族姓,以地名爲氏。⑫土家、布依、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孟姓名人:

孟獻子,周宣王時卿士。

郡望:昌平、武威,平昌。

變化:①與芒通,見《史記》。②明時杭州武林郡人孟寬二漂流至日本,仕長門國,稱孟二官,後任荻藩,爲醫官。改日本姓武林名治庵,今日本廣島有其後裔,見《海外星雲》。

孟姓 歷史名人

孟姓古代名人

孟子戰國時代,(光大儒家仁政學說的亞聖),本名孟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幼年喪父,家境清貧,母親知書達禮,聰明賢惠,“孟母三遷”,“斷機教子”說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長大後,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魯遊學,受業於子思的門人,日夜勤奮,深研儒學之道。中年學成後,周遊列國,講道德、說仁義,傳佈儒學以拯救時弊,一度擔任過齊國卿相。但當時列國爭雄,各國皆尚功利,紛紛以強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的那一套“仁者無敵”的主張,顯得十分迂闊而不合時宜,因此不被採用。晚年,孟子離開齊國,辭官回鄉,效法孔子“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專致教育,同他的徒弟萬章等人“序詩書,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七篇。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生活的時代,秦國任用商鞅,富國強兵;楚、魏任用吳起,接連打勝仗削弱了敵人;齊威王、宣王用孫臏、田忌這些人,致使其他諸侯國入朝納貢。可見,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崇尚武力,發動兼併戰爭,這使百姓苦不堪言,社會矛盾尖銳。孟子面對這樣的現實,憂心忡忡,通過對夏、商、週三代興衰的歷史考察,他認爲對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統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關鍵,得天下者在於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使百姓心悅誠服,以達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孟子“仁政”主張的基礎,是他基於“民爲貴”的民本主義思想。孟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也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並告誡統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爲重,否則,失去了民心就會自取滅亡。孟子的這種仁政愛民的思想,可謂遠見卓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爲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性善論”是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理論基石和出發點。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孩提之童,知愛其親”。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猶如人的四肢一樣,在本質上,每個人都是相同的,這並不是外界強加給人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由於人性向善,人們通過修身、養性,均“可以爲堯舜”。同時,孟子還認爲,由於後天的教育不同,人們就有了善、惡的不同表現。這如同同樣的麥種,條件不同,收穫就有差別。因此,孟子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孟子的性善論雖然帶有較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但其合理內核是值得肯定的。作爲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有其階級與時代的侷限性,然而積極方面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就成爲後來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氣節人格激勵着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爲真理正義而鬥爭。他還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客觀地研究孟子及其思想,對於我們新文化的建設者是有積極意義的。

孟善(?一1412),字百侯,山東武定府海豐縣孝理村(今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大孟家村)人,元朝時在山東樞密院任職。朱元璋起兵,他叛元歸降,跟隨朱家父兄南征北戰,屢建功勳,是明朝開國的功臣。,明末清初,戲曲作家孟稱舜。

孟姓近代名人

孟森1869—1937,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擅治明清史。字蓴孫,號心史,著作多以此署名,世稱爲孟心史先生。江蘇武進人。1869年(清同治八年)生於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後併入武進縣)。十四歲就學於當地名師周載帆,以應科舉之試。時孟森於制藝(八股文)外,開始着意於學術、政治、經濟諸方面的發展。嗣後又赴日本留學,進一步接受了西方近代學術文化和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的影響,並於其後撰寫翻譯了一些有關法學及經濟學的著作。中年時,孟森作幕廣西龍江兵備道,又爲著名實業家張謇親近幕友。他留心於地方政治經濟現狀,曾參與了清末立憲運動。

孟目的1897—1983,藥學家。直隸(今河北)保定人。1918年畢業於協醫學院預科。1925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藥學院。是英國皇家藥科學會第一個中國會員。1925年回國。曾任協和醫學院藥科副主任,經濟委員會衛生實驗處藥物化學系主任,中國藥學會理事、理事長。1936年創辦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並任教授、校長。建國後,歷任中國藥典編纂委員會委員兼總幹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區品檢驗所所長、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所長。爲《中華藥典》第一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53年版和1963年版的編纂負責人之一。

孟繼懋1897—1980,骨科學家和骨科教育家,中國傑出骨科先驅。他長期從事骨科臨牀、教學及研究工作,爲創建中國專業齊全國際知名的創傷骨科中心作出了貢獻。他首創治療股骨頸骨折的孟氏截骨術和孟氏肩關節融合術。

孟泰1898—1967,鞍鋼老英雄,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河北省豐潤縣人,於1898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他愛廠如家,艱苦創業,在恢復和發展鞍鋼生產中做出了重大貢獻,8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先後當選爲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當選爲中國工會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執行委員。

孟憲承1899.9.21—1967.7.19,著名中國現代教育家。江蘇省武進縣人。孟憲承早年畢業於上海的南洋公學中院和聖約翰大學。1918年留學美國,入華盛頓大學專攻教育學,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後又赴英國,在倫敦大學研究生院深造。孟憲承回國後以畢生精力從事教育工作,獻身教育事業,曾先後在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北京的清華大學、南京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杭州的浙江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湖南國立師範學院等校任教,並一度擔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祕書長、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和浙江省立民衆教育實驗學校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孟憲承出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華東行政委員會教育局局長、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他連續當選爲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第三、第四屆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並曾擔任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

孟憲民1900.2.2—1969.2.18,地質學、礦業學家。江蘇武進人。字應鰲。192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24年畢業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立礦業學院。1927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地質部礦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畢業從事礦牀地質研究,特別對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礦牀的礦物組成以及成礦理論有深入研究,擅長有關的礦物微量化學分析鑑定,做出了多方面的貢獻。三、四十年代對雲南箇舊錫礦的開發和東川銅礦的地質研究,頗多建樹。晚年倡導沿一定層位找礦的思維,即近代成礦理論中的層控礦問題,影響所及,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效果。1955年選聘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94

11

12

13

14

孟姓圖騰
孟姓圖騰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