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墨
拼音mò
人口約 6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861 位。
位於單于姓 之後,彌姓 之前。
墨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86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94 |
墨姓 起源
墨姓起源一
出自姜姓,據《潛夫論》上所記載,姜墨如的後代以墨爲姓,稱墨氏。夏啓建立夏王朝之後,敕封姜墨如的兒子姜胎初爲孤竹國的國君,姜胎初就以父親的名字爲姓氏,稱墨胎初,世代相傳爲墨胎氏,亦稱墨臺氏,其後有族人省文簡改爲單姓墨氏,世代相傳至今。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本墨臺氏,後改爲墨氏。”
夏禹離家前去治水,女嬉延請一位名叫姜墨如的老先生教導禹。墨如教禹說:“你當學治國之道,仁是君王之寶,施政當從仁;禮是國之體制,無禮不能從仁;民是國之根本,治國興邦要合民意。” 墨如教禹三年,又爲禹推薦高人西王國先生。故墨氏後人奉墨如爲墨姓的得姓始祖。
孤竹君後代省爲墨氏。據《通志·氏族略》載:“本墨臺氏,後改爲墨氏。”相傳夏朝時,夏禹封炎帝的後代於臺(今遼寧省朝陽市),時稱爲墨臺氏,而後來簡化爲墨氏。商朝,墨臺氏的後代建立諸侯國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縣南),國君是墨胎,墨胎有兩子,分別是伯夷和叔齊,他們因都想讓位於兄弟而出外流浪,後侍於周文王,但卻阻攔周朝伐商,後因恥於食亂臣之糧,餓死終南山。他們的“賢”名流傳於世,後人就以墨字爲姓,稱爲墨氏。
在墨如、墨胎初(姜胎初)、墨胎、墨胎允、墨胎智的後裔子孫中,多有稱墨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墨氏正宗。墨氏族人大多尊奉墨如爲得姓始祖。
墨姓起源二
出自子姓,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墨翟,公元前479年~前381年,子姓,宋國人,是春秋時期宋國貴族公子眱(目夷、墨夷)之後,其家族到春秋末期已經沒落爲平民。墨瞿創建了墨家學說,世稱墨子,成爲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中特別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爲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公元前五世紀初,墨子出生在宋國一個以木工爲謀生手段的手工業者家庭。當時的社會是一個“處工就官府”的社會,即工匠處於官府的嚴格控制之下,隸屬和服務於官府,社會地位十分低下。而當時的工匠是世襲的,因此墨子從小就承襲了木工製作技術,並由於他的聰明巧思,使他成爲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師和傑出的機械製造家,爲他後來的社會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於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衆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爲平民聖人。
在墨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墨氏、翟氏,還分衍有相里氏、相夫氏、鄧陵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子姓墨氏皆尊奉墨子爲得姓始祖,且不與姜姓墨氏合譜。
墨姓起源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墨爾齊氏,亦稱墨勒濟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死敵蒙古篾裏吉氏族,蒙語爲?,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臺罕、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哈達等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Morc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墨氏。
⑵.蒙古族墨爾秦氏,世居臺罕(),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Morc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墨氏。
墨姓起源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
⑴.滿族阿圖拉墨氏,亦稱阿圖拉莫氏,以地爲氏,滿語爲Aturamo Hala,源出圖拉河下游流域(今俄羅斯秋明州託博爾河左支流與哈薩克斯坦之間地帶),隸屬於滿洲正黃旗,後遷雅爾古(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薩爾滸風景區”),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爲墨氏、莫氏等。
⑵.滿族墨佳氏,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滿語爲Mogiya Hala,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後所冠漢姓即爲墨氏。
⑶.滿族墨哷氏,亦稱莫勒特氏,滿語爲Mor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後改漢姓爲墨氏、梅氏等。
⑷.滿族墨爾迪氏,滿語爲Mordi Hala,祖先世居黑龍江北境,清乾隆初期移居呼蘭(今黑龍江呼蘭),後有達斡爾族共有姓氏,所冠漢姓中有墨氏。
⑸.滿族墨爾赫氏,滿語爲Morho Hala,漢義“苜蓿草”,世居哈達察漢(今吉林蛟河白石山),所冠漢姓中有墨氏。
⑹.滿族墨爾吉氏,滿語爲Mor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後多冠漢姓爲墨氏。
⑺.滿族墨呼哩氏,亦稱莫圖裏氏,滿語爲Mohuri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所冠漢姓爲墨氏、莫氏等。
⑻.滿族墨克廷氏,滿語爲Moketing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所冠漢姓中有墨氏。
⑼.滿族墨爾達扎氏,滿語爲Mordaja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沿線等地,所冠漢姓中有墨氏。
⑽.滿族瓦墨氏,滿語爲Wamo Hala,世居黑龍江沿岸地區,所冠漢姓多爲墨氏、莫氏、瓦氏等。
墨姓起源五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達斡爾族墨爾丹氏,亦稱莫爾登氏、孟爾丁氏、孟爾的音氏、莫塔哈利氏,世居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Mord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達斡爾族、滿族莫爾登氏多冠漢姓爲墨氏、孟氏、莫氏、蒼氏、利氏等。
墨姓 分布
墨氏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七百五十位,望族出梁郡(今河南商丘)。墨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墨姓的姓氏來源有二:一個是如《潛夫論》上所記載,墨如的後代以墨爲姓,稱墨氏。即早在夏禹時,禹的老師就有墨如的,墨如的後世子孫也有可能就以祖先的名字作了姓氏。另一說法是由他姓改過來的,從《通志·氏族略》記載上推斷,墨氏是從墨臺氏改過來的。《姓考》上也有“孤竹君之後墨臺氏,改爲墨氏。”的記載。孤竹君是商代孤竹國(位於今河北省秦皇島市西面,盧龍縣至朝陽縣一帶地方)的國君,它一直作爲夏、商、周王朝的附屬國,公元前256年隨着周王朝的解體而消退。周朝初年恥食周粟而活活餓死的伯夷、叔齊兄弟,便是孤竹君的兒子,伯夷叫作墨胎允,叔齊叫作墨胎智。墨胎氏亦作墨臺氏,他們的後代有以墨爲姓的,亦稱墨氏。幾千年來,墨胎氏的後人分散各地,其中一部分人就沿用的這就是墨臺氏祖先名字的頭一個字成爲今天的墨姓。如今,墨姓的人多生活在陝西、四川一帶,而史上記載的墨氏多不於此地,因此應該有過一次大規模的墨氏轉遷。墨姓望族居梁郡(今河南商丘)。
如今,墨氏族人主要生活在陝西、四川一帶,而史上記載的墨氏並不居於該地,當有過一次大規模的墨氏族人轉遷過程。
墨姓 郡望
梁郡:亦稱梁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市大部分地區及安徽碭山縣諸地。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改爲梁郡。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於梁郡舊地置宋州,治睢陽縣。
墨姓 堂號
梁郡:亦稱梁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市大部分地區及安徽碭山縣諸地。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改爲梁郡。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於梁郡舊地置宋州,治睢陽縣。
墨姓 姓氏源流
壹、墨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廣東之高要、雲南之瀘水、河北之辛集、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內蒙古之烏海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傈僳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元和姓纂》雲:“孤竹君之後。本墨臺氏,後改爲墨氏。望出梁郡。”此以名爲氏。
2、《姓氏考略》據王符《潛夫論》注云:“禹師有墨如,是墨姓不止孤竹一派。”戰國時有墨翟,仕宋爲大夫,墨家學派創始人;唐代有墨君和;明代有墨麟,永樂初爲兵部侍郎,贈少保,諡榮毅;又有墨池。
貳、墨
墨姓分布:山西廣靈、河南衛輝、山東惠民、甘肅永昌、陝西、臺灣臺中、安徽淮南、利辛、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墨姓起源:梁郡。
墨姓名人:
墨翟,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創始人,相傳原爲宋大夫,後長期居住魯國。
墨姓 歷史名人
墨姓古代名人
墨翟東周戰國(約公元前479-公元前381年),姓墨,名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宋國商丘人,生前爲宋國大夫。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爲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其“天志”、“明鬼”學說,承襲殷周傳統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與“兼愛”等內容,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差等”說,以爲“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愛,交相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處世奉行“摩頂放踵,利天下爲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當時人民反對戰爭的意向,其“非樂”、“節用”、“節葬”等主張,爲反對貴族“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生活。又重視生產,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墨子·非樂上》),並提出“尚賢”、“尚同”等政治主張,以爲“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弟子衆多,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爲教育目的,尤重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墨學於當時對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墨麟明朝初年,有名人物,在朝廷當兵部侍郎的高官,原籍是陝西省高陵,來自墨姓的名門望族。歷官北平府的通判、按察司副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