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li 即可
黎姓 黎氏 黎姓起源 黎姓名字 黎姓名人
黎姓

姓氏
拼音
人口約 21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81 位。
位於龍姓 之後,史姓 之前。

黎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812018年812014年98
2013年822007年842006年103
1995年1061987年921982年83
明朝88元朝87宋朝
北宋262
手機查看黎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黎姓 即可

黎姓 起源

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爲氏,姓黎。

出自帝堯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爲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爲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爲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爲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被豐舒所滅,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後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見《四庫全書、路史》)

出自九黎的後裔。據漢代民俗著作《風俗通義》等所載,商代兩個黎國均爲古部落“九黎之後”。另一說,顓頊時期,“黎”曾被封爲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爲氏,稱黎氏。

少數民族改姓爲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複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爲漢字單姓黎氏,是爲河南洛陽黎氏。

文獻多謂商朝黎國在上黨壺關(上黨東北),殷諸侯國,且與東夷有關

黎姓 分布

宋朝時期,黎姓大約有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六位。湖南爲黎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黎姓總人口的40%。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江西,這三省黎姓佔黎姓總人口的89%,其次分佈於廣東、福建和浙江等省。黎姓主要聚集於湘川贛地區。

明朝時期,黎姓大約有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2%,闖入了明朝的百家姓,排在第八十八位。宋、元、明600年間,黎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江西爲黎姓第一大省,約佔總黎姓人口的42%。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廣東,這兩省黎姓大約佔黎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佈於湖南、四川、湖北,這三省的黎姓又集中了21%。宋、元、明600餘年,黎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遷移。

當代黎姓的人口已近200萬,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廣西兩省區,大約佔黎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佈於江西、四川、湖南、安徽、海南、貴州、重慶、湖北,這八省市又集中了44%。廣東居住了黎姓總人口的29%,爲黎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粵桂爲中心向四周擴散的分佈狀。黎姓分佈較廣,但不均衡。黎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黎姓在粵桂兩省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在粵贛大部、湘桂瓊、四川西北、重慶中部、貴州大部、雲南東部、湖北南部、甘肅南端、青海東南、福建西端,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5%以上,這部分地區的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4.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6%的黎姓人羣。在廣東東端、江西東北、福建中部、浙江西端、安徽南部、湖北大部、雲川渝大部、陝甘南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一0.32%,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5%,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1%的黎姓人羣。

黎姓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於郡太守,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爲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幹。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宋城郡:隋時此地爲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爲宋城,爲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黎姓 堂號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於郡太守,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爲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幹。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宋城郡:隋時此地爲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爲宋城,爲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黎姓 姓氏源流

壹、

現行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上海之松江,河北之黃驊,山東之魚臺、平度,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邱北、隴川,四川之合江、峨邊等地均有。漢、滿、黎、藏、彝、壯、瑤、京、畲、布依、仡佬、獨龍、拉祜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鄭樵“黎氏有三:子姓之後,以國爲氏;齊大夫黎彌、黎且,以邑爲氏;又,後魏素嵇氏改爲黎氏。”——(1)“(黎)字亦作‘犁’,子姓,侯爵。商時諸侯。《風俗通》雲:‘九黎之後’。《尚書》:‘西伯戡黎’。亦見《毛詩》。今潞州黎城縣有黎侯故城,是其地。”(2)“又,齊有大夫黎彌、黎且者。(黎),即齊之黎邑也。此以邑命氏者。”(3)“又,有素嵇氏改爲黎,虜姓也。”《中國姓氏大全》稱:“古有黎國(今山西黎城。一說在今山西長治西南),曾爲錫伯族(史稱‘西伯’)平定,其子孫以國爲氏。”“西伯”而以爲“錫伯族”,誤矣。《姓氏考略》注引《路史》雲:“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後,黎侯豐舒之後有黎氏、犁氏。”可知“西伯”,即周文王,何可與錫伯族相通?依《路史》所說,則此當系出子姓。又,《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元和姓纂》雲:“黎侯,殷周時國。周初爲西伯所平,後武王封帝堯之後於此,因氏。”此與《路史》所載不同。此當系出自陶唐氏或伊祁氏。

4、又,今獨龍族之黎姓,分佈於雲南之貢山,由黎卡塔(四川“臘卡達”)所改,本爲地名——“黎卡”,雪山或高處之意;“達”,上方之意,取以爲姓。或取líkǎtǎ之首音lí諧以“黎”字而爲單姓。望出京兆、九真、宋城。北周有黎景熙;宋代有黎明;明代有黎民表;近代有黎元洪。

貳、

黎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8%,爲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湖南、廣東、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黎姓約佔全國漢族黎姓人口67%。 

黎姓起源:①系自子姓。周武王封湯後於黎(故城在今山西長治西南),黎侯豐舒之後,有黎氏、犁氏,見《風俗通》。②北魏時改素黎氏爲黎氏。③古代九黎之後。④清乾隆二十三年賜臺灣土著七姓,其一爲黎。⑤京、黎、滿、壯、瑤、土家、回、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黎姓名人:

黎朱蒼,漢時長沙相,封軑侯。

郡望:九真、宋城、京兆、河南。 

變化:亦作〔��〕、〔��〕。 

黎姓 歷史名人

黎姓古代名人

黎錞北宋,字希聲北宋四川渠縣寶城區宋場鄉黎家山寨即狀元村人,慶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狀元及第,精通經術。宋英宗曾問歐陽修:“蜀中有何名士?”對曰:“文學有蘇洵,經術有黎錞。”封之爲“經術博士”。其後見載《荊楚黎氏族譜》,歷次重修,譜面均印“經術堂”;

黎鵬北宋,字待舉,北宋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舉孝賢,後任廣州府學正,黎姓入粵始祖,居鶴山南溪村

黎幹唐朝,唐玄宗時京兆尹

黎貴臣宋朝,理學家

黎庶昌清末,貴州省遵義人,清末外交家、散文家。歷任駐英、法、德、日四國參贊,又爲出使日本大臣。著有《拙尊園叢稿》,編有《續古文辭類纂》。

黎民懷明朝,從化(今屬廣東省)人,明代著名詩畫家,擅長詩、書、畫,時稱“三絕”。

黎遂球明朝,番禺(今廣東廣州市)人,明代詩人,亦擅繪山水。

黎公真元代,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擁戴,時民畫其像於學舍,以表思念。

黎靖德宋代,永嘉縣(今屬浙江省)人,曾任沙陽主簿。其博學能文,主持編修過《沙陽縣誌》,著有《朱子語類》。

黎簡清代,廣東省順德縣人,著名書畫家,擅畫山水,畫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恂清朝,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明宋朝,宋代長沙人以孝友信義之高品受人讚賞。

黎宿宋朝,宋代東莞縣人爲人敦厚,重禮義。其割股爲親人療病的事蹟,受朝廷表彰,爲世人傳頌。

黎貫明朝,明代從化人正德年間進士,著有《臺中稿》、《西巡稿》、《傳閩稿》等文集。

黎淳明朝,湖南省華容人明朝天順年間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吏部右侍郎和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黎淳博學多才,尤以經史著稱,除參與修撰了《大明一統志》《英宗實錄》《續資治通鑑綱目》外,著有《龍峯集》、《明試錄》、《黎文僖集》等傳世。明朝著名宰相楊廷和和楊一清都是其學生,並深受其影響。

黎景熙南北朝,北周河間郡莫阝縣人善書法,知玄象,以雅好讀書,著述不怠見稱,官至車騎大將軍。

黎子云宋朝,宋代儋州人家貧好學,常與弟載酒見蘇軾,軾題其別墅名曰:“載酒堂”。

黎幹公唐朝,字體存、諡號“忠貞”,四川戎州人,生於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五年丁巳【717年】,唐肅宗上元二年辛丑【761年】擢升爲諫議大夫,因故告老終養歸戎州。唐代宗大曆元年丙午【766年】舉孝廉,二月釋奠國子監,授祭酒,旋復官諫議大夫。大曆十年乙卯【775年】拜任京兆府尹。大曆十二年丁巳【777年】晉升兵部侍郎,後蒙冤慘遭誅殺。唐德宗建中元年庚申【780年】評反,追贈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諡號“忠貞”,賜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於戎州城西。因他是第一個官任京兆府尹、並被宮追封爲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賢,故史書、族譜均載“黎氏望岀京兆,自黎幹公始”。姬姓黎國亡國國君靖遠侯黎恭公的後裔黎玄勝,在唐玄宗李隆基時代【712年至756年在位四十五年】任御史大夫。玄勝公第三子黎致統公,在唐肅宗時代任翰林院侍講,晉封右僕射(右丞相)。黎致統公次子黎輝武公,爲唐德宗時駙馬。

黎維柞明朝,四川江津人明末官員。

黎姓近代名人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湖北省黃陂人歷任湖北軍政府鄂軍大都督、南京臨時政府副總統、北洋軍閥政府總統等職。字宋卿,漢族,是湖北黃陂人。人稱“黎黃陂”,中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第2任大總統。世居湖北黃陂西鄉、縣城、東鄉與北鄉,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領。武昌起義時,任革命軍湖北軍政府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當選爲副總統。袁世凱死後,繼任大總統。後段祺瑞利用張勳將其驅走,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晚年投資實業。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都督,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

黎姓 相關姓氏

黎丘黎伯黎史黎比黎水黎邱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262

32

33

34 宿

35

黎姓圖騰
黎姓圖騰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