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包
拼音bāo
人口約 48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104 位。
位於閻姓 之後,康姓 之前。
包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0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39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81 |
1995年 | 182 | 1987年 | 184 | 1982年 | 170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185 |
包姓 起源
包[讀音爲bāo(ㄅㄠ)姓,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2015年)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四位。
包姓源於風姓包氏,出自中國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字伏羲號黃熊諡太昊後裔,《易經繫辭》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史記》載: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漢書》載:包羲爲三皇之首;周朝左丘明著《帝系譜》載:包羲太昊子黃帝之子有少昊己姓和任姓酉姓奉祀伏羲;《元和姓纂》載:太昊娶少典,生炎帝黃帝。《路史》載:包羲後裔有包氏。包氏以氏稱姓爲包姓。
包(bāo)姓源出有:
人文太始祖包羲聖祖廟
包姓第一支
源於風姓包氏,出自遠古部落首領中國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字伏羲號黃熊諡太昊後裔,《易經繫辭》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史記》載: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
《漢書》載:伏羲爲三皇之首,《楚帛書》《中華萬姓同根》《百家姓》載:包羲母風華胥,包羲隨母姓風,爲風姓包氏。《元和姓纂》載:包羲太昊娶少典爲妃。《史記》載:黃帝爲少典之子。《帝系譜》載:包羲太昊伏羲氏娶任姒邑有蟜氏女,登少典妃位,名附寶,封號少典,生炎帝神農,黃帝軒轅,黃帝之子有少昊己姓和任姓酉姓奉祀伏羲;《路史》載:包羲後裔有包氏,以氏稱姓爲包姓。
右人文太始祖包羲皇陵
太昊創制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故又名庖犧【繁體字庖犠】氏簡化爲包羲氏。按史籍《路史》中的記載:“包羲氏後有包氏”,屬於以職業形成的先祖名字簡化爲姓氏,以氏稱姓。
包氏正確讀音bāo(ㄅㄠ)。無論怎麼考證下面幾支都是包羲後裔,因爲包羲不但是中華人文太始祖,而且中國人把他奉爲人類始祖神!以種種美麗的傳說來宣揚他的英雄業績。
現代考古相繼發掘出甘肅秦安大地灣大帝裏文化遺址;河南舞陽賈湖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使包羲及其後裔史料得以證實,其中在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發現蒙國豕韋聖物包羲太昊日月圖騰。
《帝系譜》載: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後裔蒙國包豕韋,世爲東蒙主。《繹史》《世本》世系表載:包羲後裔蒙國豕韋。《唐書·帝王世系表》載:豕韋風姓!《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載:東夷豕韋北遷形成東胡室韋;《柔然史》爲木骨閭即蒙古哩的音譯;《魏書》作木骨失韋;《北史》譯爲高車沒歌部鉢室韋。《隋書》稱沒歌部鉢室韋。《舊唐書》爲蒙兀室韋;《蒙兀兒史記》載:蒙兀者,室韋之別種也,其先出自東胡!《蒙古族通史》載:蒙兀室韋成吉思汗統一北方各部爲蒙古族。
包姓第二支
出自春秋時楚國大夫上將軍包胥的後裔,《三皇廟碑》載:包羲創字作八卦,子裔爲炎黃。《帝系譜》載:
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爲妃。《元和姓纂》載:包羲太昊娶少典,其後襲封者,以爲姓。《國語·晉語四》載: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並注祖母華胥。《路史》載:包羲母華胥。《史記》《百家姓·包》載:包羲之子黃帝子孫楚君棼冒後裔包胥救楚有功封於申,史稱申包胥,包胥辭不受,人稱王孫包胥。周敬王姬丐十四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吳王僚用伍子胥之計破楚入郢。包胥隨楚昭王羋軫(熊壬)出逃,在楚國將亡的危急時刻,包胥認爲只有強大的秦國能夠幫助楚國,因而獨自求援於秦國。秦哀公不願意出兵。包胥因遭拒,便在秦廷不喫不喝地哭泣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爲其忠心所感動,終於派公子子蒲、子虎率領戰車五百輛援救楚國。在秦、楚兩國軍隊的反擊下,終於趕走吳國軍隊,收復了郢都,楚國得以復國。後來,楚昭王論功行賞,封包胥於申地(今河南南陽市),而包胥則聲稱:我請救兵不但爲了國君,最主要是爲了楚國人民!拒受賞賜,隨即隱居山中,以度晚年。因此,楚國人民對王孫包胥非常敬重,仍按封邑名稱其爲申包胥。
申包胥的後人,在周敬王十四年即開始以包字爲姓氏,該支包氏自此開始,漢朝時成爲漢族包氏,史稱漢族包氏正宗,因而,申包胥被尊爲漢族包氏的得姓始祖。
包姓第三支
《帝系譜》《世本》《三皇廟碑》《元和姓纂》載:包羲娶少典爲妃。《國語》載:少典生黃帝炎帝;《山海經·海內經》載:炎帝生伯夷父;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生氐羌。宋朝時賜羌王榆龍琦姓包,名包順,後裔形成羌族包姓。
包姓第四支
源於僞託改姓,妄言避難改姓爲氏。據說史籍《後漢書》記載:“西漢末年丹陽包氏,本爲鮑氏,爲避王莽之亂,改鮑爲包。”此後成爲包氏的一支。但在各種版本的《後漢書》中沒有查到有此記載!
包姓第五支
源於包姓孛兒只斤氏族,《繹史》《世本》世系表載:包羲後裔蒙國豕韋,《帝系譜》載: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後裔蒙國包豕韋,世爲東蒙主。《魏書》稱木骨失韋。《北史》爲高車沒歌乞袁部鉢室韋。《隋書》譯沒歌部鉢室韋。新舊《唐書》稱蒙兀室韋,《蒙古族通史》載:蒙兀室韋乞顏部包·鐵木真成吉思汗兼併北方各部爲蒙古族,蒙古族包姓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約380萬人,爲包姓主幹,蒙古族第一大姓。
滿族包姓,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康熙帝平定蒙古察哈爾後,把察哈爾蒙古貴族包姓分配滿蒙各部爲奴,形成滿族包姓,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⑴.滿族烏雅氏,滿語爲Uya Hala,亦稱吳雅氏,漢義“豬”,金國時期稱女真兀顏部,世居哈達(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有包氏。⑵.滿族瑚圖氏,滿語爲Hutu Hala,漢義“醜鬼”,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有包氏。⑶.滿族扎庫塔氏,滿語爲Jakuta Hala,亦稱查庫塔氏,漢義“各八”,世居瓦爾喀、噶哈里必漢額裏村(今吉林延吉朝陽川西部)、扎庫塔(今吉林琿春圖們江北岸)、哈達(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流域)、薩楚庫(今黑龍江寧安老松嶺一帶)、松花江沿岸及長白山區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漢姓有包氏。⑷.滿族霍託羅氏,亦稱輝圖氏,滿語爲Huotolo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后冠漢姓有包氏。
包姓 分布
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2015年)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四位,蒙古族包姓人口約380萬人,主要分佈內蒙、 外蒙、新疆、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青海、甘肅、雲南;漢族包姓人口約八十多萬,主要分佈江蘇、 浙江、 福建 、 廣西、 安徽、四川、江西、海南、山東,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5%左右。
今丹陽包氏居住在新橋、皇塘、裏莊、運河、麥溪、全州、珥陵等地。包氏入閩始祖字十郎,號純白,諱始仁。祖籍山西上黨(今山西長治),先祖數次南遷後落籍於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舊譜相傳,純白“始貢於宋孝宗隆興間,得選汀州教授。”又“嘗權知上杭縣事,解組後遂退隱小陳坑而奠宅焉。”。上杭南部邊陲汀江西岸的小陳坑(今下都鄉新寨村),從此成爲閩杭包氏的發祥之地。
包姓 郡望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爲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戰國時期韓國置郡,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爲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爲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爲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爲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爲長治縣。
包姓漢族上黨郡望,丹陽堂號。漢朝時太原守侯包宗善定居上黨,發展爲上黨郡望族,後裔唐朝勇將包超在唐玄宗時封于丹陽,子孫爲丹陽堂號。包拯後人形成清正廉明的孝肅家風。
包姓蒙古族蒙古地望,天驕堂號,包·鐵木真後人清朝形成忠勇報國的聖武家風。
包姓 堂號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爲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戰國時期韓國置郡,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爲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爲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爲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爲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爲長治縣。
包姓漢族上黨郡望,丹陽堂號。漢朝時太原守侯包宗善定居上黨,發展爲上黨郡望族,後裔唐朝勇將包超在唐玄宗時封于丹陽,子孫爲丹陽堂號。包拯後人形成清正廉明的孝肅家風。
包姓蒙古族蒙古地望,天驕堂號,包·鐵木真後人清朝形成忠勇報國的聖武家風。
包姓 姓氏源流
壹、包
現行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湖北之監利,廣東之澄海,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蒙、滿、回、瑤、土家、東鄉、仫佬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雲:“包犧氏後有包氏。”包犧亦作“庖犧”。音fúxī。其後或以“包”爲氏,當亦音變爲bāo。
2、鄭樵注云:“楚大夫申包胥後,以字爲氏。”申包胥,楚公族大夫,姓公孫,封於申,故號申包胥。
3、或爲鮑姓所改。“丹陽包氏,本鮑氏,避王莽亂改包。”見《姓氏考略》。丹陽即今江蘇鎮江。丹陽包氏之先爲泰山(即今山東泰安東南)鮑姓,南遷,改氏。
4、或爲俞姓所改。《續通志·氏族略》載:“宋番部俞龍琦率屬來降,自言聞包待制(按:即指傳說中的包公)爲朝廷忠臣,乞賜姓包,上從之。”(5)或爲滿族烏雅氏所改。見《滿族姓氏錄》。
6、蒙古族包姓或爲博爾濟吉特氏所改,本爲部落名,以部爲姓,乃元代皇家姓氏。後或取博爾濟吉特氏之首音諧“包”而爲單姓。
貳、包
包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5%。尤以江蘇、浙江多此姓,二省包姓約佔全國漢族包姓人口13%。
包姓起源:①相傳古帝庖犧氏(即伏羲氏)之後有包氏,見《路史》。②系自羋姓。春秋時楚大夫申包胥(楚君蚡冒之裔)之後,以王父字爲氏。子孫徙居上黨。③丹陽包氏,其先爲泰山鮑氏,王莽時避難,去魚爲包。④宋時番部俞龍琦率屬來降,自言聞包侍制(即包拯)爲朝廷忠臣,乞賜姓包。⑤金時女真人姓,見《高麗史》。⑥清滿洲八旗姓烏雅氏後有改姓包氏者。⑦清遼寧岫巖蒙古八旗之裔有包氏。居內蒙古東北部原蒙古孛兒只斤氏,漢姓爲包。⑧瑤、彝、土家、東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包姓名人:
包鹹,東漢時會稽曲阿人,累官大鴻臚。
郡望:丹陽,
包姓 歷史名人
包姓古代名人
包胥公春秋,楚上大夫包信長子楚國上將軍,復楚忠臣,時伍胥反楚,向秦乞師,不辭勞苦,忠義貫日,歷代罕有,偉哉胥公,名傳千古,配姚氏一品夫人。
包羲上古,古包羲【古犠字簡化爲犧或羲】氏族,故又稱包犧氏族,仰首以觀察天象,俯身以取法地形,觀察鳥獸的紋理與大地相適宜,近的從自身,遠的到萬物,蒐集各種形象開始創制八卦,藉以通達神明的德性,以類比萬物的情狀。《易·繫辭》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史記》載:伏羲至淳厚;《漢書》《史記·補三皇本紀》載:包羲爲三皇五帝之首;《路史》載:庖犧又稱包犧即包羲伏羲黃熊太昊,定都陳城。包羲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包羅萬象的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數學.術數.計算機.預測學等一切發端。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爲禮,結網罟以教佃漁,作三十五絃之瑟。包羲的禮成了禮的開端,包羲發明的樂器成了音樂的開端。造書契,發明很多文字,其中道字成爲老子訴說的道,包羲也被很多人稱爲道教創始人。包羲創曆法,定下了東西南北中。發明人工取火,成爲人類駕馭火的第一位人,也是標誌了人類用火的開端。包羲氏的偉大功績,還有許多許多記載。如嘗百藥,制九針,創立醫學;立占筮之法,創立占卜學;立九部,設六佐,分部管理部族事務等。
包蘭瑛清代,女詩人。字者香,又字佩菜,丹徒人。年幼時,其父包星南即以“儒家女貴有士行,三百篇多載閨闥之詩”爲詞,鼓勵她涉足詩詞。曾手鈔《離騷》、魏晉六朝及唐宋詩人佳作,朝夕諷誦,吟詠成習。十二歲即有“白雨跳珠”與“赤虹化玉”之對。隨父宦遊浙江、安徽,“每覽山色湖光,覺蘇、白之詩宛然在目,性靈所託,篇什日增”(《<錦霞閣詩詞集>自序》)。遂有“丹徒才女”之譽。惜其早年詩作毀於水災。光緒十八年(1892)嫁如皋朱兆蓉,後曾隨宦浙江、湖南、湖北等地。在杭州曾與女友結詩社,迭相酬唱,詩名遠揚,受到俞樾等文壇宿儒的稱讚。俞樾《<錦霞閣詩詞集>序》贊其詩“清麗之中猶饒逸氣。至登覽、詠古、讀史諸篇,精思約旨,風格不凡。其尤警拔者則枕胙經史,揮斥百家,或老師宿儒終身有未解”。其詩清新流轉,詠月、詠花、懷人,時有尖新人微之句。著有《錦霞閣詩詞集》。
包世臣清朝(1775-1855),1775年生,1855年逝世,安徽涇縣人。包世臣乃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二十九世孫。著名學者、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字慎伯,晚號倦翁、小倦遊閣外史。涇縣古名安吳,世稱“包安吳”。嘉慶二十年舉人,曾官江西新渝知縣,被劾去官。少工詞章。喜兵家言,治經濟學。工書法,肆力北魏、兼學“二王”,備得古人神韻。他不但是位書法家,而是一位在書法史上有巨大影響的書法理論家。何紹基稱其書名重於江南。著有《安吳四種》,其中《藝舟雙楫》下篇爲書法理論,提倡北碑,主張轉指,對清代中、後期書風的變革影響很大。傳世書跡較多。《臨書譜》軸,天津藝術博物館藏。包世臣學識淵博,對農政、貨幣以及文學等均有研究。他爲扭轉宋代以後帖學的流弊,先後與阮元、康有爲同倡碑學,最後致力於篆、隸北碑。一般用筆以側取勢是他書法的主要特點。此碑作品亦不例外。包世臣書法,著有《藝舟雙楫》、《管情三義》、《濁泉編》、《齊民四術》等。
包壯行明朝,字穉修,揚州(今江蘇揚州)人。崇禎(一六二八至一六四四)癸卯(按崇禎無癸卯年)進士,官工部主事。工書、畫,鉤勒梅花,水墨竹石,嘗作松柏祝壽圖,今藏南京博物院。尤喜累石爲山。工制燈,能裁紈綺作奇石列樹,及車馬、宮室、人物其上,以象唐宋畫家。納火於中,夜視之、宛若黃鶴(王蒙)、輞川(王維)之遺墨也。至今傳爲“包燈”雲。《揚州府志》、《圖繪寶鑑續纂》
包萬有明朝(1590~1657),字似之,號敬衡,縣城北隅人,一代文豪。邑庠生。6歲喪父,由繼母撫養成長。18歲補弟子員,屢試優列。後入棘院應試,見主司命題諂媚逆宦,遂投筆而出。自此不復赴考.居家潛心研讀羣書。建兌谷書院,邀友講學於中。爲賑饑荒,捐輸義倉谷100石。爲傳先賢尹堯庵遺著.會縣令鍾宇淳籌集資金,梓傳《資治通鑑綱目發明》於世。包萬有著作有《五經同異》、《編年合錄》、《四禮損益》、《範數讚辭》、《小學遺書》、《食貨錄》、《月旦會簿》、《書院約言》,《史編余言》、《正蒙集解》、《唐山寤歌》、《講學刨記》等
包孝明朝,官吏。字元愛,包節之弟,嘉靖十四年進士。歷官中書舍人、南京御史。疏論禮部尚書溫仁和主宰嘉靖二十年辛丑會試有奸弊,爲諫官著風采。母亡,哀痛而死。
包節明朝(1506~1556年),字元達,漕涇人。5歲喪父,母楊氏教讀甚嚴。每夜燃香一支,香未盡,不得入睡。應試時,有友邀飲於妓家,其母大哭道:“你剛進入社會,就到這種地方去,今後如何做個好男兒?”經親友再三勸解,責打十板方罷。此後,他愈加奮發讀書。明嘉靖十一年中進士,授東昌推官。他不忘母訓,潔身自好,爲官清正。嘉靖二十三年,任御史,曾劾兵部尚書張瓚納賄事。後出巡雲南,發現有才幹之人,都不願去荒僻之地,認爲這是雲南治理不善的原因,提議在當地選拔人才來充任地方官。吏部據言上奏,中央政府採納他的建議,頒行於雲貴、兩廣等地,頗收良效。嘉靖三十一年,再次出巡湖廣,顯陵守備中官廖斌作威作福,欺壓百姓,有鍾祥縣百姓王憲等狀告廖斌庇護奸豪周章等,他查實後,斬了周章。廖斌懷恨在心,誣奏包節不先謁皇陵爲大不敬云云。他也奏廖斌的種種劣跡。由於誣奏在先,明世宗大怒,將包節發配西寧莊浪衛。包節在莊浪衛,聞母、弟相繼去世,悲痛不已,不久病卒。著有《湟中稿》,輯有《苑詩類選》30卷,《包侍御集》六卷,及《陝西行都司志》,均《四庫總自》並傳於世。
包圭宋朝(1226~1275年),字元潔,號執如,晉陵人。包拯八世孫,抗元英雄。南宋末年,伯顏率二十萬元軍南下。恭帝德祐元年初,常州失守。包圭等人應福建泉州司理姚訔召集,組織起兩萬多人的義軍,一舉光復常州。朝廷任命姚訔爲常州知州。姚訔邀請包圭署武進知縣。常州城堅守數月,因糧盡援絕於十一月失守。包圭在化龍巷被執,不屈而死。包圭殉國後,其子將父親的遺體葬於橫山橋,並落籍居住常武地區。包圭爲江南包姓始遷祖,迄今已繁衍20餘世,常州、蘇州、無錫、揚州、鎮江、湖州等地包姓均爲包圭後裔。
包康北宋,安徽合肥人氏。名臣包青天包拯五世孫。其父包輝,爲包公曾孫。包康後隨父遷涇縣震山。包康從小就懷異志,對北宋王朝的政治腐敗,貪官橫行,捐稅繁重,表示出極端的憤慨。包康青年時期遠遊講學,結交朋友頗廣,原籍徽州後遷居浙江的方臘就是他的摯友之一。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包康和方臘在浙江發動農民起義。方臘任起義軍大元帥,包康任軍師和副元帥。起義軍以巾飾爲標誌,嚴斥北宋統治者的殘暴和對遼夏的妥協,深得廣大人民羣衆的支持與擁護。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連破浙江、安徽和江西六州五十二縣,殺死許多貪官污吏,勢力發展到四五萬人,使北宋朝庭大爲震驚。 在抵抗北宋軍隊的戰鬥中,起義軍退到安徽休寧的慈雲山,在高聳雲霄、四面臨空的山峯上,搭建方臘大寨,包康用空城計嚇退了敵軍十萬兵馬。在青溪幫源洞的戰鬥中,包康和方臘英勇殺敵的神威,讓敵人喪魂落魄。方臘和包康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起義軍足智多謀英勇殺敵的精神,至今仍在羣衆中流傳。 起義失敗後,包康身披戰爭的塵埃來到貴池龍山居住,開始了一位軍官農耕漁獵的生活。後成爲安徽龍山包氏家族的始祖。
包綬北宋,太常寺太祝,少府監丞,國子監丞,中奉大夫,朝散大夫,宣義郎,朝奉郎,通判,賜紫金魚袋。
包拯宋朝(999—1062),漢族,廬州合肥人,字希仁。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包公著有《包孝肅奏議》十卷。明人以他斷案的民間傳說寫成《包公案》一書,流傳甚廣。
包令儀北宋,字肅之,包青天父親,廬州人。出生於廬州虎山北麓,北宋名臣包拯包青天的父親。他自幼刻苦攻讀,進士及第。授朝散大夫,行尚書虞部員外郎,出帥南京,上護軍,贈刑部侍郎。”。宋真宗祥符五年任福建惠安縣知縣,後來任過朝廷虞部員外郎,掌管冶煉、茶、鹽的生產;又曾做過陪都南京留守等。天聖八年(1030)左右卒,葬在合肥東門外的螺螄崗。後朝廷追贈刑部侍郎。
包貴宋朝,包貴 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善畫虎,名聞四遠,世號老包。《圖畫見聞志》、《圖繪寶鑑》、《清河書畫舫》
包鼎宋朝,宣城(今安徽宣城)人。貴子。世以畫虎名家而鼎最妙。其餘子孫襲而學之者甚衆,終不能踐貴、鼎之閾。,《歸田錄》、《圖繪寶鑑》、《圖畫見聞志》、《德隅齋畫品》
包恢宋朝(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號宏齋,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刑部尚書。包恢生於書香門第,其父包揚、伯父包約、叔父包遜一起先求學於陸九淵,後又從朱熹遊學。有《敝帚集》,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爲《敝帚稿略》八卷。事見《桐江集》卷三《讀包宏齋敝帚集跋》,《宋史》卷四二一有傳。包恢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底本。
包佶唐朝,字幼正。天寶六年及進士第。累官諫議大夫,坐善元載貶嶺南。劉晏奏起爲汴東兩稅使。晏罷,以佶充諸道鹽鐵輕貨錢物使。遷刑部侍郎,改祕書監,封丹陽郡公。詩一卷。
包何唐朝,字幼嗣,潤州延陵人。包融之子。與弟包佶齊名,世稱二包。登天寶進士第。大曆中,爲起居舍人。詩一卷。
包融唐朝,潤州人(一雲湖州人)。開元初,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皆有名,號吳中四士。張九齡引爲懷州司馬,遷集賢直學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稱二包,各有集。融詩今存八首。
包鹹漢朝,字子良,後漢會稽曲阿人。包宗善後裔,包鹹少爲諸生,師事博士右師細君,學習《魯詩》、《論語》。王莽末從上黨遷居會稽曲阿,光武即位,舉爲孝廉,封郎中,遷大鴻臚。明帝即位,以鹹有師傅恩,特加賜俸祿,鹹皆散於諸生之貧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終年72歲。
包姓近代名人
包惠清朝,一作名蕙,字秋巖主人,上海人。諸生。山水得康愷(乾隆五十七年至一七九二至舉人)法乳。《海上墨林》、《墨香居畫識》、《畫傳編韻》
包惠僧(1894年-1979年7月2日),又名晦生,別名鮑一德、包生,號棲梧老人。湖北黃岡人。中共早期領導人,工人運動活動家。1920年參加武漢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受陳獨秀委派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脫黨。1949年從澳門來到北京。歷任內務部研究員、參事、國務院參事。,生前著有《包惠僧回憶錄》。
包天笑清末民國(1876—1973),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孫,筆名天笑、拈花、春雲、釧影、冷笑、微妙、迦葉、釧影樓主等。著名報人,小說家。1876年2月26日生。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秀才。幼進私塾,爲富家開館。懂日語。曾任山東青州府學堂監督。
包棟清朝,字子梁,號近三,一號子良,又號苕華館主,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寒松閣談藝瑣錄作江蘇蘇州人。劉詠弟子。善畫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畫人物,衣褶古雅絕倫,似於必改琦、費丹旭兩家外,別樹一幟。所作花木,筆意秀雅,蘇浙詩箋,多其手繪。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嘗作人物仕女冊,同治五年(一八六六)作大士像。,個人作品:《寒松閣談藝瑣錄》、《海上墨林》、《遲鴻軒所見書畫錄》、《清朝書畫家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