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緱〔 緱 〕
拼音gōu、kōu
人口約 1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643 位。
位於開姓 之後,完姓 之前。
緱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643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77 |
緱姓 起源
緱姓主要源自:姬姓。
緱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卿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時期,有周公的次八子因功受封於緱邑(今河南偃師),稱緱侯。“緱”,是河南洛陽地區偃師縣南部的一座山谷,在洛河與谷水(澠水)的交匯處,又叫做“覆釜堆”或“撫父堆”,是通往登封縣的必經之地。由於緱侯實際上就是周王室的卿大夫,又是滑國的君主,爲伯爵,因此也稱滑伯。這在唐朝學者裏泰所編的《括地誌》中有記載:“緱氏,滑伯國也。韋昭雲,姬姓小國也。”在歷史文獻《重修滑縣誌》中也記載“周公次八子伯爵封於滑,爲滑伯。”滑國國都原在滑地(今河南睢縣),在東周初期,由於周王室遷至成周,因此滑國後來也遷到費地(今河南偃師緱氏鎮),故又稱滑國爲“費滑”、“緱氏”,鄰邦有衛國和鄭國。
周釐王姬胡齊四年(齊桓公姜小白八年,公元前678年),滑國君主緱侯(滑伯)參加了春秋霸主齊桓公組織的“幽之會”,之後,由於靠近強大的鄰邦鄭國,弱小的滑國成爲了鄭國的附庸國(與國)。周襄王姬鄭十二年(鄭文公姬踕三十三年,衛戴公姬申二十一年,公元前640年),鄭國因爲滑國背叛鄭國而依附衛國,遂出兵攻入滑國都城的緱邑,於是緱侯(滑伯)再次服從鄭國,但當鄭國軍隊退回後,緱侯(滑伯)再一次倒向衛國。因此,大爲惱怒的鄭文公在周襄王十六年(鄭文公姬踕三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再一次出兵討伐滑國。當時,周襄王在周公的請求下親自出面爲滑國求情,由此觸發了周王室和鄭文公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周鄭之間爆發了戰爭。至戰國時期的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魏文侯魏斯四十四年,韓景侯韓虔七年,趙烈侯趙籍七年,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韓景侯從晉國那裏繼承了對滑地的管轄權。據史籍《讀史方域紀要》記載:“顯王二年(公元前367年),韓、趙即其所封,分國爲二,河南、緱氏、谷城三邑屬韓。”自此,“緱氏城”又取替了“滑城”之稱,“緱氏”之名開始頻繁地見諸於史冊。例如在典籍《戰國策》中記載:“秦惠文王五十年(嬴駟,公元前333年)張儀請秦伐韓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在史籍《史記》中也記載:“秦昭襄王四十六年(贏稷,公元前261年)親攻韓緱氏、藺,拔之。”顯然,古“滑城”之名已經被作爲歷史遺蹟塵封了起來,不再以行政轄置的城邑名稱出現,而其另外的古稱“緱氏城”、“緱氏鎮”則在後世的歷朝歷代多爲偃師縣治,千百年來留名至今。
要注意的是:該支由緱氏族人因簡筆所形成的侯氏一族,與費氏、滑氏、緱氏同宗同源,正確讀音仍作gōu(ㄍㄡ),不讀作hóu(ㄏㄡˊ),如今能否轉俗讀作hóu(ㄏㄡˊ),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緱姓起源二
源於職業,出自秦漢時期軍工蒯緱,屬於以職業稱謂爲氏。蒯緱,亦稱緱工,是秦、漢朝時期的專職軍工工匠,是製作劍、刀的工序之一,即裝飾劍、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時期以一種蒯草來纏繞劍把,以適手。以蒯草纏好之劍把,即稱“緱”,全稱“蒯緱”,其工匠即稱蒯緱,或緱工。這在史籍《史記·孟嘗君傳·注》中有註釋:“蒯草名緱,謂把劍之物。言其劍無物可裝飾,但以蒯繩纏之,故云蒯緱。”後來多改以絲絛來纏繞劍、刀之握手,仍稱其爲“蒯緱”,屬於精細工種,多爲世襲。
在蒯緱、緱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職業稱謂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蒯緱氏、緱工氏,後皆省文簡改爲單姓緱氏、蒯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緱姓起源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昆邪王外甥緱王,屬於漢化改姓爲氏。緱王,在史籍《漢書》中記載爲:“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後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於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爲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後月餘,單於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於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緱王也就是匈奴昆邪王的外甥,姓名失考,“緱王”是他的爵號。在大將軍衛青擊敗匈奴主力後,河西的匈奴休屠王、昆邪王及部屬四萬餘人計劃一起降漢,在休屠王反悔之時,緱王協助昆邪王斬殺了休屠王,隨舅舅一起歸降西漢王朝。之後,緱王追隨著名的浞野侯趙破奴重新陷入胡地,在衛律王統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劃歸漢。
漢武帝劉徹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武帝再次組織了大軍,準備出兵攻打匈奴,而新即位的匈奴鞮侯單於在整個匈奴大敗之後“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趕緊派使者來求和,還把以前被扣押的漢朝使者路充國等人都放了回來。漢武帝爲了答覆匈奴的善意表示,停止進軍,派平陵侯蘇武以中郎將身份拿着旌節,帶着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緱王歸降西漢王朝時其後裔子孫以及族人都內遷中原鹹陽外城,即今陝西省的鹹陽市長武縣一帶,後有以先祖爵號爲漢姓者,稱緱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緱姓起源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渴侯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的鮮卑拓拔部中有渴侯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十九年(公元493~495年)間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今河南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舉實行漢化改革,在這個過程中,因其氏族名稱中的“候”與“緱”字古音相似,且漢譯字形相似,因此便將渴候氏複姓改爲漢字單姓緱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緱姓起源五
源於塞族,出自唐朝時期大將軍尉遲恭之後,屬於避難改姓爲氏。今甘肅、陝西地區的一部分緱氏族人,出自尉遲氏家族,源於唐朝時期安西四鎮之一的西域於闐國。古於闐國的主要居民屬於塞族。公元前四~前二世紀中葉,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沿岸地區的居民羣體被史學家稱爲“塞族”,屬東伊朗人種中斯基泰族人的一支。實際上,直至唐朝時期,西域仍有於闐國,還有叫尉遲珪、尉遲勝、尉遲曜等的歷代國王,尉遲勝還讓位給弟弟尉遲曜,自己則親自率五千軍參與了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的一系列戰鬥。
該支緱氏族人原姓敬氏,是唐朝初期著名的大將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七的涇州道行軍大總管、大司徒、幷州都督、開府儀同三司尉遲恭(字敬德)的後代。因受佞臣陷害,尉遲恭之子衛尉卿尉遲保琳的族人中有拆先祖之字爲敬氏、德氏者,分別遷逃於甘肅、陝西等地隱居藏匿,後來其中的敬氏族人又分“敬”字改爲苟氏、文氏,但因“苟”字與“狗”字諧音不雅,遂再改姓氏爲“緱”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滑伯(緱侯)、緱王、渴侯氏、尉遲恭。
緱姓 分布
緱氏是一個源出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一千零三十位,望族出中山郡(今河南登封)、太原郡、陳留郡。緱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根據《通志·氏族略》上的記載,原來是周朝卿士的采邑,後代以緱爲氏,是以邑爲姓的姓氏。另一支緱姓,是由後魏時的渴侯氏改複姓爲單姓緱,亦稱緱氏。“緱”本來是河南省境內的一座山谷,又叫做覆釜堆或撫父堆。相傳2500多年前,周靈王的太子晉,曾經在這座山上駕鶴成仙。緱地位於河南偃縣的南方,春秋時期是滑國的領域,後來改置緱氏邑。時至今日,緱氏山的名稱仍然繼續保存,山下還有一個緱氏鎮,是通往登封縣的必經之道。這裏便是緱氏家族的發祥之地。
今河南省的鄭州市封丘縣、洛陽市偃師市、安陽市滑縣、商丘市西華縣、三門峽市、焦作市孟州市,甘肅省的天水市麥積山區、北道區、秦安縣、慶陽合水縣,山東省的淄博市、齊河縣、曹縣,山西省的高平市、侯馬市,浙江省的寧海縣,四川省的三臺縣、綿陽市北川縣、廣元市劍閣縣、江油縣、樂山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北關區、雁塔區、高新區、臨潼縣、渭南市富平縣、渭南縣、蒲城縣,延安富縣,上海市,北京市,寧夏回族自治區,河北省的廊坊市永清縣、衡水市武邑縣,遼寧省的瀋陽市,湖北省的武漢市等地,均有緱氏族人分佈。
緱姓 郡望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爲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爲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爲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稱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爲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爲中山府,治所爲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爲中山縣,今爲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爲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緱姓 堂號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爲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爲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爲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稱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爲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爲中山府,治所爲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爲中山縣,今爲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爲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緱姓 姓氏源流
壹、緱(緱)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陝西之韓城,山西之太原、大同、長治、朔州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併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周卿士食採之邑也。”此以邑爲氏,緱邑在今河南之偃師縣東南。
2、《姓氏考略》注云:“後魏渴侯氏改爲緱氏。”
貳、緱(緱)
《姓氏詞典》收載並注此音。《漢語大字典》等皆音gōu,姑兼收以備考。詳見“緱”(gōu)條。
三、緱(緱)
緱姓分布:河南溫縣、衛輝、湯陰、臨潁、內黃、江蘇武進、甘肅康縣、臺灣臺中、臺北、臺南、內蒙古武川、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緱姓起源:①見《姓苑》。系自姬姓。周靈王太子王子晉之子宗敬之後,見《姓源》。或雲,周卿士食採於緱(故城在今河南偃師南),子孫改姓爲緱。②北魏時改代北複姓渴侯氏爲緱氏。
緱姓名人:
緱進筠,五代後晉、南唐時汀州刺史。緱謙,明成化中總兵,累遷南京右通政。
郡望:陳留。
緱姓 歷史名人
緱姓古代名人
緱玉東漢末年,緱氏名人,歷來以河南的爲最多,他們的原籍,就在緱氏山。唐代有一本古書上記載,在東漢末時,出過一位孝女,叫緱玉,陳留外黃(今河南民權西北)人。《孝子傳》上有她的故事。
緱謙明朝,憲宗成化年間緱氏名人。文武雙全,做過遼東總兵官,又因功擢升南京右通政,頗有政聲。
緱仙姑唐朝,湖南省長沙人。修道後就住在衡山,八十多歲了,容顏卻象年輕人。她在魏夫人仙壇修行,十多年了,一直孑然無侶。仙壇附近有很多老虎,遊山的人必須成羣結隊、拿着兵器纔敢進山,而仙姑在那裏隱居,卻毫無恐懼。數年後,有一隻青鳥,象鳩鴿一樣,紅頂長尾巴,飛到仙姑的住處,自語說:“我是南嶽夫人的使者,因爲仙姑修道精苦,獨自住在窮林,命我來給你作伴。”過了幾天,青鳥又說:“西王母姓緱,乃是你的祖先。她聽說你修道勤至,將派真官降臨向你授道,但時機未到,你應當勤勉修行。”每當有人遊山時,青鳥一定先說出遊山人的姓名。過了一年多,青鳥告訴仙姑遷移到別處去居住,於是仙姑就移居湖南,鳥也隨她而往。一般人是不能聽懂鳥語的。鄭畋從承旨學士降職到梧州,拜仙姑爲師。仙姑對鄭畋說:“此後天下多難,人間不可久居了,我將去九嶷山隱居。”一天早晨,緱仙姑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