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chen 即可
陳姓 陳氏 陳姓起源 陳姓名字 陳姓名人
陳姓

姓氏陳〔 陳 〕
拼音chén
人口約 633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5 位。
位於劉姓 之後,楊姓 之前。

陳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52018年52014年5
2013年52007年52006年5
1995年51987年51982年2
明朝4元朝5宋朝6
北宋10
手機查看陳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陳姓 即可

陳姓 起源

陳姓主要源自:姚姓嬀姓

陳姓起源一

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嬀滿,屬於以先祖封地爲氏。周武王將長女太姬嫁給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陳國始建都於株野(今河南 柘城胡襄鎮)史稱陳胡公,後遷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爲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爲止,陳國共歷25世,延續568多年。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陳公子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陳氏(田氏)代齊。

陳姓出自姚姓和嬀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子孫有以國爲姓的,即成爲陳姓的由來。

舜在被選爲堯的接班人前,堯爲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嬀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爲姓,爲嬀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裔33世嫡長孫嬀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爲田氏。王莽封本姓爲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爲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爲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爲嬀姓,其五代孫嬀敷,又改回爲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嬀姓,再到嬀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爲氏,稱陳氏,後改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爲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時,齊國爲秦所滅。齊王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爲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爲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複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複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嬀姓,再嬀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爲田姓。田姓族人再改爲嬀姓,其五代孫嬀敷,又改回本族人最早的祖宗舜帝姚重華的本姓姚姓。至舜帝姚重華嫡裔69世嫡長孫西漢諫議大夫冀州刺史姚平爲保舜帝正統血脈,避戰亂而遷隱江南吳興郡[今浙江省吳興縣]。部分田姓族人改爲王姓。其它從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發展出其他姓。陳姓發展歷程: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韓非子》說:虞夏二千餘歲。《國語》記載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隸社會的頂峯的代表,華夏正統。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因舜帝生於姚虛而姓姚,其子商均生於嬀汭而姓嬀,《堯典》記,舜“釐降二女於嬀汭,嬪於虞。”夏代虞後,虞族子孫亦姓虞,姓嬀,姓姚,姓王,姓吳......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領虞思曾幫助禹的後代少康復國......;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爲舜後是也。”;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爲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史記》詳細見陳杞世家;自陳胡公以後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虞舜帝部分後裔簡表,商族姓氏參考宋微子世家,此不累述。《通志‧氏族略》。

陳姓起源二

源於嬀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爲氏。陳國在嬀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名爲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名爲氏姓陳。

除了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二是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或潁川;三是遷居固始,源於陳湣公次子陳溫之後陳璉,其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爲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陳姓起源三

少數民族陳姓,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除梁山、廣東本貫外全部是驪陽本貫的分支。驪陽陳氏是中國宋朝陳誘東渡後的子孫,梁山陳氏是明太祖時陳普才的後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東援將領陳磷的後孫,即廣東陳氏。韓國的陳氏和中國朝 鮮族陳氏實際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北魏鮮卑族陳氏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改族姓時,於496年改爲單姓陳氏。

女真族陳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

蒙古族陳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滿 族陳氏 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爲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爲陳氏,仍屬滿族。

哈尼族陳氏 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委員陳批魯等即是哈尼族陳氏。

侗族陳氏 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築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土家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 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布依族陳氏 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瑤族陳氏 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京族陳氏 爲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羌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回族陳氏 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 民陳氏被指定爲葬於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 民有陳氏。

苗族陳氏 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 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陳姓起源四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爲氏。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地區(泛指隴山以西地區,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爲自己的姓氏。

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爲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釐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陳姓其它源流說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製陶的技藝極爲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嬀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爲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爲妻。嬀滿死後,諡號爲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爲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爲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嬀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爲名門望族。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 時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爲單姓陳氏。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着陳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莆田仙遊,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那時因江南西道南康縣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後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裏永清村,伯瑄遂成爲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江州 境內,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爲江州陳氏

唐初期、中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東人陳政、陳元光,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

陳姓 分布

陳姓是全球華人、韓國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蘇省、香港、澳門以及臺灣、新加坡 馬來西亞都是第一大姓。中國姓氏密度圖冊中,陳姓分佈與閩海民系的分佈範圍極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廣東沿海皆極高密度,呈極深紅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長三角呈次深紅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間,在北方遊牧民族的地區極少分佈。南方地區陳姓位居第一大姓,則在北方地區位居第七大姓,超過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大約5.1左右。全球約達9800多萬之衆。

陳氏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臺灣省和廣東兩省,陳氏約佔當地人口的10%以上。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於陳氏族人過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壓力,有礙於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時經朝中的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合議,宋仁宗准奏,決定採取雙分流的辦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賜編號,將家族財產列爲291份,將陳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入住的田莊達290餘處,致使義門陳氏遍植於華夏四方,這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人口分流和遠距離的動遷行動。這些陳氏徙居新址後,家家門口都掛起“義門”燈籠。

潁川世澤,太丘家聲。天下陳姓源出於潁川(河南長葛)。東漢時,陳實系胡公滿之43世孫,爲太丘長,人稱“陳太丘”。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着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泉州仙遊(今天莆田市仙遊縣),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勤奮好學,文采出衆。當時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裏永清村。伯瑄遂成爲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爲江州陳氏.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爲“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爲“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臺,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爲陳氏入臺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臺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爲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在陳氏分流遠遷之時,陳宗俞(系滿公之80世孫)在潤州任職別駕。攜子孫遷居丹陽珥陵越塘,成爲丹陽陳氏始祖。《丹陽縣誌·城廓》載,“越塘橋,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陳誠建。”陳誠之4世孫陳震,在越塘生兩子,長子陳東,次子陳南。陳東死於1127年,年42歲。有遺腹子,取名嗣宗。《丹陽縣誌·廕襲》載,陳嗣宗以父陳東之廕襲,授迪功郎。陳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陳明,由越塘遷往珥陵花家渡。陳明爲花家渡陳氏始祖。

處於日本的西南部,在九州島與臺灣島之間,面積約4600平方公里,人口110多萬 (1970年)。

琉球羣島於我國明代初年,曾建立中山國,歸附於明朝,成爲一個藩屬國。明太祖爲了便於琉球的朝貢和彼此的貿易往來,便賜給這個小國許多艘大海船,並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 這些姓氏即:梁、鄭、金、蔡、毛、陳、林、曾、高、吳、李、阮、沈、魏、田、王、馬、錢、翁、穆、韓、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暹羅(泰國)、滿刺甲(今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陳氏有:陳康、陳泰、陳耀、陳義、陳武、陳賦、陳繼榮、陳繼成、陳繼章、陳繼茂、陳貴、陳富、陳華、陳榮、陳浩、陳文鑑、陳爵、陳宜、陳詔、陳營等。他們在琉球國定居多年,並世代擔任琉球國的大使、通事、大夫、長史、火長等要職。所以《久米村系家譜·陳氏家譜》載:”陳氏之稱閩人也,蓋永樂年間遷中山國三十六姓唐榮,以備出使之先。

陳姓 郡望

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上蔡縣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朝宋改為郡。在今天江蘇省西北部。

廣陵郡:東漢(公元一世紀)置。相當於今天江蘇省揚州市一帶。

東海郡:漢代的東海郡在今天山東省 城一帶,隋唐的東海郡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河以北。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縣西北。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廬江郡:漢名舒,屬廬江郡,隋初皇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廬江)。轄境相當於今天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陳姓 堂號

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上蔡縣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朝宋改為郡。在今天江蘇省西北部。

廣陵郡:東漢(公元一世紀)置。相當於今天江蘇省揚州市一帶。

東海郡:漢代的東海郡在今天山東省 城一帶,隋唐的東海郡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河以北。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縣西北。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廬江郡:漢名舒,屬廬江郡,隋初皇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廬江)。轄境相當於今天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陳姓 姓氏源流

壹、(陳)chén

現行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魏縣,山東之淄博、平邑,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雲南之瀘水、隴川,四川之南江、合江等地均有。漢、滿、蒙、回、藏、苗、畲、水、彝、鮮、壯、京、瑤、黎、仡佬、佤、哈尼、羌、東鄉、鄂溫克、鄂倫春、布依、高山、土家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嬀姓。初封虞城,今應天府之縣也;後封於遂,今濟州鉅野;後封於陳,今陳州治宛邱縣是也。本太昊伏羲氏之墟。舜傳天下於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後以備三恪,得胡公滿,封之於陳,以奉舜祀。”遂以國爲氏。或雲:“陳嬀姓也。然伍員曰:‘夏少康爲有仍牧正,逃奔有虞,虞思妻之以二姚。’ 是則又爲姚姓也。蓋嬀姓始於周,姚姓自夏有之。然則堯妻舜以二女而賜之姓者,賜以姚也。謂爲嬀,誤矣。自夏之前爲虞國,至商爲遂國,未知虞之存於商否。然至周,則遂、虞皆爲姬姓國矣。而封胡公於陳,自是陳稱嬀,不復言姚矣!”此嬀姓之陳,以國爲氏。

2、或爲劉姓所改。鄭樵雲:“魯相無子,以外孫劉矯嗣”,此廣陵之陳。

3、或爲白姓所改。鄭樵又云:“白永貴,隋初改爲陳氏。”此乃萬年之陳也。

4、又引《河南官氏志》雲:“侯莫陳之後亦改爲陳氏。”侯莫陳,代北地區三字姓,似屬鮮卑族。

5、或爲蒙古族姓名所改。“明賜元人姓名:恰恰曰陳守忠,哈哈曰陳元。”見《續通志·氏族略·總論·賜氏》。

6、或爲謝姓所改。元末陳友諒,本姓謝,祖贅於陳,因冒姓陳。見《元史》。

7、清代高麗族姓氏。世居平壤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載。

8、爲清代滿族陳佳氏所改。見《滿族姓氏錄》。

9、爲彝族姓“柴家”所改,或稱系烈顯氏(用長竹渡江之家)之分族。見《中國人的姓名·彝族》。

10、佤族之陳姓,由“思恩饒”氏所改。

貳、(陳)

陳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爲中國人口最多第5大姓。南方地區多陳姓,在臺灣,廣東二省,陳姓約佔本省人口10%以上,爲省內第一大姓。而廣東、四川、福建、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等9省陳姓約佔全國漢族陳姓人口67%。

陳姓起源:①系自嬀姓。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滿於太昊之墟,子孫以國爲氏。一說,嬀滿,即胡公滿,封於陳(故城在今河南淮陽),其裔孫完,奔齊,以國爲氏。又,陳滅於秦,胡公滿裔軫奔楚,爲楚相,封潁川侯,因從潁川稱陳氏。②晉時匈奴後部人姓。漢(前趙)主劉淵之黃門郎陳元達,本姓高,後改陳氏,見《晉書》。③河南陳氏系北魏代北侯莫陳氏所改,侯莫陳系鮮卑人姓。④萬年陳氏系隋初白氏所改。⑤廣陵陳氏系劉氏所改。⑥元末陳友諒,本姓謝,祖贅陳家,冒姓陳。⑦安南國(今越南)國王陳姓。⑧金時女真人完顏氏,漢姓爲陳。⑨西夏人姓。⑩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遼陽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陳佳氏後改爲陳氏。⑪清高麗人姓,世居平壤。今朝鮮族姓。⑫明、清時雲南臨安府落恐甸長官司副長官陳姓,系哈尼族。今哈尼族姓。⑬清雲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中甸廳土守備均陳姓,系藏族。⑭拉祜族瓷氏,漢姓爲陳。⑮雲南芒人度旺氏,漢姓爲陳。⑯佤族斯木古氏,漢姓爲陳。⑰鄂倫春族卡格吉爾氏,漢姓爲陳。⑱臺灣土著、京、黎

陳姓名人:

陳平,漢時丞相、曲逆侯。

郡望:潁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東海。

其他:

①日本侵佔臺灣時期,臺灣陳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潁川、東、東村、東澤、東田、安田、伊東、田中等,1945年臺灣光復,奉令全部恢復陳姓。②日本侵佔臺灣時期,臺灣土著有被迫姓志良、比野等日本姓,1945年臺灣光復,奉令重新選擇漢姓陳姓。

陳姓 歷史名人

陳姓古代名人

陳瓚宋代,莆田人,男,抗蒙古軍隊英雄。

陳永華(?—1680),鄭成功謀士。字復甫,福建同安人。

陳確明清之際(1604—1677),思想家。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後改名確,字乾初。明諸生。曾受學於劉宗周。

陳圓圓明末清初,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爲妾。

陳洪綬明末清初(1599—1652),畫家。浙江諸暨人。

陳明遇南明(?—1645),抗清義軍首領。遇一作選。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陰(今屬江蘇)典史,被當地人民推爲抗清義軍首領。

陳友定元朝,福建人,男,福建行省參知政事和軍事將領,參加平定福建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亦思法杭兵亂。

陳友諒元末(1320—1363),大漢政權建立者。

陳亮南宋(1143—1194),思想家。宋代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

陳子龍南明(1608—1647),抗清將領、文學家。

陳文龍宋代(1232—1277),莆田人,莆田玉湖陳,抗蒙古軍隊民族英雄,保衛莆田,陳文龍全家殉城,滿門忠烈,其從叔陳瓚、弟陳用虎,族人陳吊眼皆忠貞不屈,爲國捐軀。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宋鹹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爲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幹以私”之譽。

陳堯諮宋朝(970—1034),四川南充人,字嘉謨,陳省華第三子。鹹平三處(公元1000年)庚子科狀元,歷任將作監丞、通判、團練副使、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工部郎中、永興軍節度使、安國軍節度使、武信軍節度使等職。

陳堯佐宋朝(963—1044),四川南充人,字希元,陳省華次子,端拱元年進士及第,歷任魏縣、中牟縣尉,知朝邑、真源諸縣。

陳堯叟宋朝(961—1017),四川南充人,字唐夫,陳省華長子。端拱二年(公元989前)已醜科狀元,授光祿寺丞、直史館,歷任河南東道判官、工部員朗,升廣南路轉運使、廣南安撫使。

陳子昂唐代(約659—700),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

陳碩真唐朝(620—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莊裏(今浙江淳安縣梓桐鎮)人,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義軍的女首領。自稱文佳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的女人。

玄奘唐朝(602年-664年),俗名陳褘,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玄奘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陳稜隋朝(?—619),將領。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

陳宏謀清朝(1696—1771),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

陳連升清朝(?—1841),清抗英將領。湖北鶴峯人。

陳沆清朝(1785—1825),清文學家。

陳文述清朝(1771—1843),詩人。

陳壽祺清朝(1771—1834),經學家。

陳鴻壽清朝(1768—1822),篆刻家。

陳豫鍾清朝(1762—1806),篆刻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陳修園清朝(1753—1823),醫學家。

陳端生清朝(1751—1796),文學家。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

陳伯之南北朝,南朝梁大將。

陳廷敬(1639-1712)清代,政治家,原名陳敬,順治帝賜子“敬”,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山西澤州人。順治年間進士,選庶吉士。

陳潢清朝(1637—1688),水利家。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

陳恭尹清朝(1631—1700),詩人。字元孝,號半峯,晚號獨漉山人。廣東順德人。

陳維崧清朝(1625—1682),文學家。江蘇宜興人,明左都御史陳於廷之孫,陳貞慧之子。

陳玉成清末(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

陳名夏清朝(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

陳貞慧明末清初(1604—1656),散文家。江蘇宜興人。字定生。

陳忱明末清初(約1613—?),小說家。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

陳化成1776-1842年,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

陳完春秋,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爲工正,列爲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諡敬仲,爲田齊始祖。

陳勝秦朝末年(?—前208),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衆起兵,成爲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陳平西漢(?—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湯西漢,漢族,山陽瑕丘人,漢帝國大將。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爲保衛西漢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陳寔東漢(104—187),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

陳琳漢末(?—217),文學家。字孔璋,東漢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陳登字元龍,下邳淮浦(今江蘇漣水西)人。爲人爽朗,性格沈靜,智謀過人,少年時有扶世濟民之志,並且博覽羣書,學識淵博。二十五歲時,舉孝廉,任東陽(治今江蘇省金湖縣西)縣長。

陳羣三國(?—236),魏國大臣。字長文。

陳修治生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近代名醫,自幼隨泉州蔡宗玉習醫,對中醫醫理醫術均有長足進步。

陳安十六國(?—323),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氐、羌族人民紛起響應,衆至十餘萬,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王。

陳後主南北朝(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爲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爲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諡號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壽西晉(233—297),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國志》。

陳宮東漢末年(?-198年),字公臺,呂布帳下謀士、大將,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

陳霸先南北朝,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保衛了漢文明和漢文化,讓飽經戰亂的南國大地脫離了水火,有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階段開創了我國江南文化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動亂時期。陳霸先受到重用不久,就遇到了“侯景之亂”,是梁朝末年,東魏降將侯景發動的一場反叛梁朝統治的戰爭。公元549年,侯景攻入了梁朝都城建康,梁朝皇帝被困餓死。

陳震三國(?—公元235年),字孝起。荊州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蜀漢官員。

陳姓近代名人

陳啓沅約1825-約1905年,清末資本家。廣東南海人。

陳奐1786-1863年,清經學家。

陳立1809-1869年,清經學家。字卓人

陳喬樅1809-1869年,清經學家。閩縣(今福建閩侯)人。

陳澧1810-1882年,清學者。

陳介祺1813-1884年,清末金石學家。

陳開1822-1861年,清末天地會首領。

陳得才?-1864年,太平天國將領。

陳坤書?-1864年,清太平天國將領。

陳湜?-1896年,清將領。湖南湘鄉人。

陳阿林清末,清末上海小刀會首領。即陳亞林。

陳寶箴1831-1900年,清維新派。

陳虯1851-1903年,清改良派。

陳熾1855-1900年,清末改良主義者。

陳獨秀1879-1942年,安徽懷寧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發起人和中國文化啓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司令,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行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10

1

2

3

4

陳姓圖騰
陳姓圖騰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