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慎
拼音shèn
人口約 9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461 位。
位於堵姓 之後,厙姓 之前。
慎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6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301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40 |
慎姓 起源
慎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法家創始人禽滑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尚友錄》上記載:“禽滑釐,字慎子,以字爲姓。”
慎姓起源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白公勝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楚國有慎縣,白公之邑,其後人以地爲氏,望出天水。”
慎姓起源三
源於肅慎族,出自夏、商時期東北地區古老部族肅慎,屬於以民族稱謂爲氏。肅慎族起源於氏族社會晚期以鳥圖騰爲標誌的氏族部落,即史書上記載的“玄夷”。漢朝以後,不同朝代的史書上所記載的邑婁(東漢、三國時期)、勿吉(北朝時期)、靺鞨(隋、唐時期)、女真(遼、金、宋、元、明時期)等,大都是肅慎族的後裔,至少也是與肅慎族人有密切淵源關聯的民族羣體,也是今天滿族同胞的先民之一。
慎姓 分布
慎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三百四十位門閥。依《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楚國有個地方叫慎縣,是白公之邑,其後人以地爲氏,望出天水。而根據歷史文獻資料考證,楚時的慎邑,在今安徽潁上縣西北。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肅通渭)。
慎姓人數不多,分佈較廣。主要分佈在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河北、甘肅、江蘇、浙江等省。
慎姓改真姓:南宋大臣慎德秀爲避孝宗趙昚名諱,由慎氏改爲真氏。據《宋史》載,至南宋時,宋孝宗諱昚,大臣慎德秀爲避孝宗趙昚(“慎”的古字)名諱,改慎氏改爲真氏,其後代遂相傳姓真。
宋天聖年間(1023-1030),曾做過開封知府的慎從吉的孫子慎修隨商船渡海至高麗,因有學識,且精醫術,被高麗國王封爲守司徒左僕射參知政事。其後子孫繁衍,至今34代,7000多戶,3.5萬餘人(朝鮮約2萬人)。後有部分慎修後代遷到東北定居,成爲慎姓中國朝鮮族。
慎姓 郡望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其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地。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爲吳興郡。
慎姓 堂號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其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地。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爲吳興郡。
慎姓 姓氏源流
壹、慎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頗廣:今上海之松江、浙江之餘姚、安徽之貴池、湖北之武昌、河南之義馬、山東之東平、山西之臨汾、陝西之韓城等地均有。漢族、朝鮮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中文大字典》注引《尚友錄》雲:“慎,天水,徵音。戰國禽滑釐字慎子,以字爲姓,後去‘心’字以爲‘真’。”(2)《姓氏考略》據《九域志》注云:“春秋時楚有慎縣,白公之邑(按:疑‘縣’字有誤;春秋時楚國可能尚未建‘縣’,以‘邑’爲是)。後人以地爲氏。望出天水。”白公名勝,楚太子建之子,慎邑在今安徽潁上縣西北。此以邑爲氏,系出羋姓。
3、鄭樵注引《風俗通》雲:“慎到,爲韓大夫,著《慎子》三十篇。”其爲慎姓,當與羋姓之慎、禽姓之慎不同源。晉代有慎修,東陽太守;宋代有慎東美,明代有慎蒙;又有慎旦,歸安人,國子監典籍。
貳、慎
慎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慎姓起源:①系自羋姓。春秋時楚有慎縣(故城在今安徽穎上西北),楚太子建之子白公勝食採於此邑,後以爲氏,見《九域志》。《左傳》載,吳伐慎,白公敗之,即古慎國也,後以國爲氏,見《姓源》。②戰國時魏禽滑釐。字慎子,以字爲姓,見《尚友錄》。
慎姓名人:
慎子,春秋時魯國將軍,又楚國太子傅。爲同姓同名二人。
郡望:天水。
變化:後去心爲真。
慎姓 歷史名人
慎姓古代名人
慎夫人漢朝,慎氏,邯鄲人,生卒年、家世不詳。漢文帝劉恆的寵妾,史稱慎夫人,有美色,能歌舞,擅鼓瑟。前177年,秋高氣爽,長安郊外的御花園上林苑繁花似錦,觸動了漢文帝的遊興,他帶着竇皇后、慎夫人乘輦同往上林苑遊幸,晚上在上林苑舉行盛宴。由於慎夫人是漢文帝的寵妾,在宮中常與皇后平起平坐,上林郎官按照慣例,把慎夫人的座位也安排在與皇后對等的上席。中郎將袁盎見了,令內侍把慎夫人的座位撤至下席,慎夫人大怒,不肯入下席就座。漢文帝也怒氣沖天,拉着慎夫人乘輦回宮。這次上林之行,乘興而來,掃興而歸。袁盎是剛正不阿的直臣,他乘文帝稍息怒氣,便進諫說:“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後,慎夫人乃妾,妾主豈可與同坐哉!適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賜之。陛下所以爲慎夫人,適所以禍之。陛下獨不見‘人彘’二字乎?”(《史記·袁盎傳》)文帝一聽“人彘”二字,則心驚膽跳。他把袁盎的話告訴慎夫人,慎夫人也息怒,並賜給袁盎金五十斤。 又有一次,文帝偕慎夫人乘輦出宮遊幸,在霸陵橋上遠眺。文帝指着新豐驛道,對慎夫人說;“此走邯鄲道也。”《史記·張釋之傳》)意思說從這裏走去,就可以到慎夫人家鄉了。慎夫人動起思鄉之情,文帝令慎夫人鼓瑟,文帝引吭高歌悽婉哀惻。文帝未死,就在霸陵橋修起龐大的陵墓,他對羣臣說,如果以北山的石爲槨,用絲麻加漆汁漆合起來,誰也無法觸動到棺柩了。中大夫對文帝說,再牢固的陵墓,也是有隙可乘的,若得民心,雖無石棺,也不必擔心百姓破壞了。文帝覺得他講得有道理,遂拜張釋之爲廷尉。文帝的生活比較簡樸,他穿的是粗糙的絲綢,“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爲天下先。”(《史記·孝文本紀》)。
慎弘清朝,畫家
慎旦明朝,大臣
慎鉞宋朝,大臣
慎漢公北宋,人物
慎非唐朝,書畫家
慎小嶷環球雅思名師,主要作品:《十天突破雅思寫作》《十天突破雅思口語》。
慎蒙明朝,字山泉,歸安人。著名大臣、學者。,明朝嘉靖進士,在朝廷任監察御史。著作有《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
慎從吉宋朝,慎溫其的孫子。著名詞詩人。愛作詩詞,又通醫學,做過開封知府。
慎知禮宋朝,慎溫其的兒子,著名詞詩人。從小受家學家教,以知書識禮,年青有爲並以至孝而聞名當時,做了興元知府。喜作詩,工醫術,後官開封知府。
慎溫其宋朝,著名詞人。宋朝人改變唐朝人做律詩的習慣,開始做詞,句式比律詩自由,又合譜可歌唱,也稱爲“長短句”。慎慎溫其對詞學就很有見解。
慎鉞宋朝,著名官吏。管理有方,嚴明但不苛刻,爲民做主,得到人民的愛戴。
慎東美宋朝,字伯筠;錢塘人。著名狂士、畫家。爲人狂放而不願受約束。曾到京城應試,見試院森嚴,便說:“就這樣對待天下的士子嗎?”於是,拂袖而去。秋夜,慎東美待潮於錢塘江,沙上露坐,設大酒樽及一杯,對月獨飲,意象傲逸,吟嘯自若。顧子敦適遇之,亦懷一杯,就其樽對酌。期間,慎東美不問,顧子敦亦不與之語。酒盡各散去。宋嘉祐年間,慎東美由宰相韓琦推薦,入朝做官。慎東美工書,王逢原贈之詩,極稱其筆法,有曰:“鐵索急纏蛟龍僵。”蓋言其老勁也,筆力飄逸,不迎合時俗。蘇東坡見其題壁,亦曰:“此有何好,但似篾束枯骨耳!”慎東美聞之,笑曰:“此意逢原已道了。”今惟丹陽有《戴叔倫碑》,是其遺蹟。
慎知禮信安人。著名北宋初期文士。十八歲時被吳越王錢俶任爲掌書記。入宋後,歷官鴻臚卿、興元知府,後因母親年老而辭官,被人稱爲孝子。他從幼年到老年,一生好學,每讀五經,一定要正襟危坐,從不懈怠。
慎德秀(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8日,字景元,後改景希。福建浦城本姓慎,因避孝宗諱改姓真。生於宋孝宗淳熙五年,卒於未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真德秀是南宋後期與魏了翁齊名的一位著名理學家,也是繼朱熹之後的理學正宗傳人,他同魏了翁二人在確立理學正統地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宋淳熙五年九月十五日出生於福建浦城一個貧寒之家。自幼聰穎,4歲開始讀書,即能一過成誦。德秀從小愛好學習,在學習中勤奮,慎德秀像過人。據其學生劉某在他死後所寫的《行狀》記載:“入小學夜歸,嘗置書枕旁”,深夜還在蚊帳中看書,以至蚊帳被蠟燭薰成黑色。當其他兒童玩水遊戲之時,德秀就把這些兒童的書取來閱讀熟了。慎德秀15歲時喪父,其母親吳夫人在窮困中操勞家計,供他學習,撫養其成長,使他獲得了專心學習的機會。由於他勤奮努力,學業上進步很快,在18歲時便考上了舉人,19歲時即來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和魏了翁同榜考中進士,授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市)判官。再試,中博學宏詞科,被閩帥蕭逵聘爲幕僚,協助蕭逵辦理政務,旋召爲太學正,寧宗嘉定元年(1208年)升爲博士官。
慎到(公元前390~前315年),趙國人。著名戰國時期韓國大夫、法家。曾在齊國的稷下講學,頗負盛名。研習黃老的道德之術後得到啓示,於是有了自己的學說,他主張“抱法處世”“無爲而治”,從“棄知去己”出發,著作有《慎子》四十二篇。原來學習道家思想,是從道家中分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史記》說他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的法家類著錄了《慎子》四十二篇。後來很多都失傳了,《慎子》現存有《威德》、《因循》、《民雜》、《德立》、《君人》五篇,《羣書治要》裏有《知忠》、《君臣》兩篇,清朝時,錢熙祚合編爲七篇,刻入《守山閣叢書》。此外,還有佚文數十條。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別重視“勢”、“術”、“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礎上提出的不同觀點。“勢”主要指權勢,慎到認爲,君主如果要實行法治,就必須重視權勢,這樣才能令行禁止。第一,慎到主張“民一於君,事斷於法”,即百姓、百官聽從於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是必須完全依法行事。而且,立法權也要集中於君主之手,各級的官吏只能嚴格地遵守法律和執行法律,即“以死守法”。百姓則要接受法令的規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慎到認爲這樣才能實行法治,並取得功效。在君主具體執法的過程中,慎到提倡法治,做到公平執法,反對人治。主張立法要爲公,反對立法爲私。用他的話說,就是“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他認爲法治比人治優越,甚至說不好的法律也比沒有法律好。,第二,他提倡重“勢”和“無爲而治”。重“勢”是爲了重視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權勢,才能保證法律的執行。慎到把君主和權勢分別比喻爲飛龍和雲霧,飛龍有了雲霧才能飛得高,如果雲霧散去,飛龍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權勢,即使像夏桀那樣的昏庸殘暴,命令也能執行,即“令則行,禁則止”。如果沒有權勢,即使像堯那樣賢德,百姓也不聽從命令。所以,慎到反對儒家主張的“德治”,認爲那樣不可能使法律貫徹執行,會產生很多弊端。在無爲而治方面,慎到和申不害主張是相似的,只是論述的角度不同。他認爲,如果國君什麼事都自己親自去做,不但會筋疲力盡,還會使大臣旁觀,不積極做事,等一旦有了過失,大臣會把責任推到君主身上,君臣矛盾的激化甚至會導致謀反篡位的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