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言
拼音yán
人口約 2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605 位。
位於亞姓 之後,秋姓 之前。
言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605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503 |
言姓 起源
言姓主要源自:姬姓。
言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國言偃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姓纂》記載:“孔子弟子言偃之後。”春秋晚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中有一人叫言偃,公元前506~前443年,姬姓,字子游,吳國人。言偃性情豁達,爲人行事不拘小節,在孔子弟子中,以“文學”著稱,主張用教化治理社會。他才華出衆,曾出任武城宰(今山東費縣)。他提倡以禮樂教民,爲了貫徹孔子的“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的主張,在做武城宰時,便以禮樂爲教,使境內處處有絃歌之聲,因而在當時名氣很大,後人尊稱其爲言子。又因言偃爲孔子學生中僅有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稱爲“北學中國,南方一人”和“南方夫子”。在工作和生活中,言偃都比較注意方法,講究效率,善於處理好、上下左右的關係。他說:對待君主過於煩瑣,就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於煩瑣,就反而會被疏遠。言偃做事相當謹慎,他的同學子貢評論他說: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慮,所以行動就不出差錯。他的老師孔子則評論他:希望有才能就學習,希望有知識就多問,希望有滿意的結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幫助就要有準備,這四點,言偃都做到了。這都說明,言偃不僅是在文學上出類拔萃,而且是個很有政治才能和領導水平的治國之才。後來言偃回到家鄉,他把北方發達的文化帶回來,爲南方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言偃逝世後,就葬在今江蘇省蘇州地區常熟市的虞山腳下。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其爲“吳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趙恆加封其爲“丹陽公”。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趙禥進封其爲“吳公”。元大德年間,他又被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封爲吳國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稱其爲“先賢言子”。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批准在言偃後裔中設五經博士一員,世代承襲,用以奉祀先賢。清朝歷代皇帝南巡,均先後派大臣到常熟言偃基致祭,並贈送御筆題的匾額。
在言偃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言氏,世代相傳,史稱言氏正宗。言氏族人大多尊奉言偃爲得姓始祖。
言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韓國先祖韓桓叔之後,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爲氏。據史籍《潛夫論》、《姓氏尋源》等記載,韓國公族有著名的韓桓叔。這位韓桓叔並非戰國時期韓國人,而是更古遠的西周時期人,是後來韓氏家族的祖先之一。
按史籍《史記·韓世家》中索隱的註釋:“叔向謂宣子能修武子之德,起再拜謝曰:‘自桓叔已下,嘉吾子之賜。’亦言桓叔,是韓之祖也,今以韓侯之後,別有桓叔,非曲沃之桓叔。”在韓宣子和叔向的對話中,人們可以發現,當時晉國的叔向(羊舌肸)與韓宣子(韓起)這兩位賢臣談話時,韓國還遠沒有建立起來,韓宣子不過是晉國韓氏家族的第六代領袖,是公元前?~前514年之人,在他身後半個世紀的周貞定王姬介十六年(晉出公姬鑿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晉國被韓、魏、趙三家瓜分,韓國才真正建立起來,且一直到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韓景侯韓虔七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才正式承認韓虔爲諸侯,始稱韓景侯,其時韓國已經實際運轉了五十年。這說明,韓國的遠祖除了在典籍《詩經》中所提到的“韓侯”之外,還有一位有道的先祖叫“桓叔”,且韓宣子還指明瞭其非爲晉國的曲沃桓叔姬成師,因此韓國貴族的後裔子孫們皆對這位老祖先韓桓叔非常崇敬和懷念。在今陝西省韓城市梁帶村的考古發掘中,M26號古墓中“中姜作爲恆公尊鼎”銘文的出現,說明瞭歷史文獻中所提到的“韓桓叔”其人是存在的。“中姜作爲恆公尊鼎”銘文,說明M26號古墓中主人姓姜,是姬姜通婚的後代。銘文中的“桓公”就是歷史文獻中提到的韓國有道的明君韓桓叔,爲了表示對“桓公”的崇敬,中姜特意製作了“桓公尊鼎”。韓國本爲侯爵,桓叔被中姜稱作“公”似乎不合西周禮法,但週末年王室衰微,諸侯兼併激烈,強者勢力愈大,連周夷王姬燮(公元前933~前879年在位)都要下堂接見諸侯,其時晉武公姬稱、秦襄公嬴開等諸侯都紛紛去“侯”用“公”的爵稱,所以韓桓叔被後人中姜稱作“公”也就是順勢入理的了。
在韓桓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韓言”爲姓氏者,稱韓言氏,後有將韓言氏複姓省文簡改爲單姓言氏者,世代相傳。
言姓起源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蒙古族努圖克達氏,漢義“男性代言人”,這是一個古老的蒙古族姓氏,源出薩滿教祭司,代神說話,在元朝時期即已經逐漸消亡,皆改冠漢姓言氏,世代相傳。
得姓始祖
言偃、韓桓叔。春秋時期,孔子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一位很出色的學生叫言偃,字子游。後來的學者們考證,言偃就是言姓的始祖。據《萬姓統譜》這本古書中說,言偃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吳人,也就是江南人。言偃的後代就以其名字中的言字爲姓,稱爲言氏。故言氏後人奉言偃爲言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言子:諱偃,字子游,又稱叔氏,《史記》稱吳人,今之常熟縣,即故里也。下傳至第六十一世孫壽孫,一名壽二,字德永,諱志學,於明洪武年間遭難由江南常州府無錫縣遷徙湖廣,生允達,達生質、平、美三子,質居龍頭,平居龍口,龍口隸湘潭,龍頭爲(湘)潭善(化)接壤,美居茶陵,無所考。至第五代紹先,生六子,長及三四皆中絕,龍頭二房支祖武鑑,五房支祖武鞏,六房支祖武卓。紹斌長子武籲爲龍口長房支祖,次子武詮爲龍口二房支祖,三子武照爲龍口三房支祖。
言壽孫:又名壽二,字德永,以先賢言子游第六十一世孫,明洪武年間自江蘇常熟虞山遷湖廣茶陵,再遷湘潭第三都宛在塘。是爲湖南湘潭言氏始祖。
言姓 分布
言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六百二十四位,望族出汝南郡、吳郡。言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時期,孔子聚衆講學,他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一位很出色的學生叫言偃,字子游。後來的學者們考證,言偃就是言姓的始祖。據《萬姓統譜》這本古書中說,言偃是“吳人”,也就是江南人,那麼言姓大約是江南貴族的姓氏。言偃從江南到中原去求學,也真是精神可嘉。隨後到戰國時期,又產生一支言姓,是由韓國公族那兒產生的。言氏家族,發祥於江南地區,歷史悠久,望居汝南郡(漢高帝置,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吳郡(東漢末年分會稽郡置。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一帶。治所吳縣,即今江蘇省蘇州市)。
今江蘇省的南京市、崑山市、常熟市、常州市、無錫市,浙江省的紹興市新昌縣、杭州市,北京市,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市、天等縣,湖南省的株洲市、茶陵縣、湘潭市、長沙市,山西省的大同市,山東省的鄒平縣,臺灣省的臺北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言氏族人分佈。
言姓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爲汝寧府,成爲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爲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爲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爲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南朝陳國時期,改吳郡爲吳州。隋朝滅南朝陳國之後,再改吳州爲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並一直沿襲。另外,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在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言姓 堂號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爲汝寧府,成爲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爲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爲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爲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南朝陳國時期,改吳郡爲吳州。隋朝滅南朝陳國之後,再改吳州爲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並一直沿襲。另外,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在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言姓 姓氏源流
壹、言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縣、山東之平度及昌樂、山西之太原、河南之盧氏、廣西之田林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博古圖》注云:“周有言肇之鼎”,言肇,爲言氏最早被記載者。
2、鄭樵注云:“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望出汝南。”“今江蘇常熟、山東之鄒平多此姓。”言偃,春秋末人,或與言肇不同源。
3、王符《潛夫論》曰:“桓叔之後有言氏,韓後,姬姓也。”明代有言芳;清代有言友恂;今有言菊朋、言慧珠,京劇表演藝術家。
貳、言
言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以江浙多此姓。
言姓起源:周有言肇之鼎,見《宣和博古圖》。可見周時已有此姓。
言姓名人:
言偃,春秋時吳人,孔子弟子。
郡望:汝南。
言姓 歷史名人
言姓古代名人
言偃周朝,字子游,生於周敬王十四年手貞定至二十六年(公元前443年)。後人所以稱他爲“言子”,是出於對他的尊敬。言偃出生於吳地,成年後到魯國就學於孔子,從言偃比孔子年輕四十五歲來看,他當是孔子晚年的學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言偃即爲七十二賢人之一。孔子授徒,設有德行、政事、言語、文學等“專業”。這些“專業”中有優秀學生十名,後人稱爲“十哲”他們分別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因言偃名列第九,故後人又稱爲“十哲人中第九人”。又因言偃爲孔子學生中僅有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稱爲“北學中國,南方一人”和,“南方夫子”。言偃到孔子處就學,主要學習“禮”。在工作中,言偃比較注意方法,講究效率。善於處理好、上下左右的關係。他說:對待君主過於煩瑣,就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於煩瑣,就反而會被疏遠。言偃做事相當謹慎,他的同學子貢評論他說: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慮,所以行動就不出差錯。他的老師孔子則評論他:希望有才能就學習,希望有知識就多問,希望有滿意的結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幫助就要有準備,這四點,言偃都做到了。這都說明,言偃不僅是在文學上出類拔萃,而且是個很有政治才能和領導水平的治國之才。
言茅明朝,成化年間舉爲進士,而當了地方官,官職爲戶平知府。他學問廣博,又多才多藝,留心身旁的大小事物,又關心百姓疾苦,自己也重名節,清廉無私,所以政績好,受人讚揚。
言友恂清朝末年,任的官職稱“教諭”。是位有學問,辦事認真的人。
言菊朋清末民初,蒙古族,著名京劇老生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