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穀梁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3705 位。
位於拓跋姓 之後,段干姓 之前。
穀梁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705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57 |
穀梁姓 起源
穀梁姓起源一
源於農耕作業,出自糧食種植業,屬於以物品名稱爲氏。古代有一些部落,農業相對比較發達,他們以能種出優質的穀子爲驕傲,古代將谷(谷)子稱爲粱,所以善於種植粱的氏族首領就用谷粱命姓,他的後代子孫遂以谷粱爲姓,後來谷字簡化爲谷字、粱字演變改成梁字,遂稱爲穀梁氏。
穀梁姓起源二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穀梁城,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居住地先民以地名爲氏。古代有個叫古博陵的郡(相當於今河北省安平、安國等縣),在郡中有個城市叫穀梁城,居住在那裏的人遂以地名命姓,稱穀梁氏。因爲在古代“谷”是“谷”的繁體字,同音通用,故又稱穀梁氏。在春秋以後,穀梁複姓就慢慢演變成單姓谷或單姓梁了。
穀梁姓 分布
穀梁氏複姓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五十七位門閥,迄今已有兩千八百多年曆史,望族出下邳郡、西河郡。穀梁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穀梁一姓爲世人所知,主要得力於《春秋谷粱傳》作者谷粱赤。谷粱赤儘管跟孔子沒有直接的授受關係,但仍可列爲孔門中人。因爲他的老師子夏,正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關於穀梁氏的姓源,不少古籍提出了大致相同的看法,如上所術。從《姓氏尋源》上追宗溯源,可知,穀梁氏望出下邳,從《姓氏尋源》上追溯,可知,穀梁氏望出下邳,因谷簡化爲谷、粱演變作梁,因以穀梁爲氏而得姓。《元和姓纂》上也有提到“下邳有穀梁氏。”從這些文獻可以知道,穀梁氏是源出於山東省的一個古老複姓,得姓於春秋時期,迄今已有2800多年曆史。根據《通志·氏族略》上提到的穀梁赤作《春秋穀梁傳》,在我國學術界很有聲譽。這個家族到了唐代已轉遷到了下邳,即今江蘇省徐州東一帶地方。在春秋以後,穀梁複姓就慢慢演變成單姓谷或單姓梁了。故古今名人詞典,很難找到穀梁氏的名人。穀梁姓望居下邳郡(東漢永平十年時〔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爲下邳國,南朝宋時改爲下邳郡,治所在下邳〔相當於今江蘇省睢寧縣西北一帶地區〕即今江蘇省西北部地區);西河郡(漢代元朔四年即公元前125年置郡。相當於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
山東省菏澤定陶人定陶縣陳集鎮有谷姓村莊5個,約數萬人,皆稱穀梁赤之後。《谷氏族譜》記載:“谷氏始祖姓穀梁,名赤,字元始……適漢高定鼎過魯以太牢祀孔子……然自是復藉於曹焉。”這五穀姓村莊以西谷莊最早、建於西漢初年,穀梁赤墓在棠林坡谷莊谷氏祠堂後,古墓碑尚存。
穀梁姓 郡望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爲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爲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金國時期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到了明朝時期,下邳郡被廢黜不再。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穀梁姓 堂號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爲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爲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金國時期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到了明朝時期,下邳郡被廢黜不再。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穀梁姓 姓氏源流
壹、穀梁(穀梁)
現行罕見覆姓。今山西之長治有分佈。《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載;《鄭通志·氏族略》亦收。《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據《水經注》雲:“以地爲氏。《水經注》博陵有穀梁城。”博陵郡治在今河北安平。
2、又注:“魯有穀梁氏。‘梁’,宜作‘粱’。當以谷種爲氏。望出西河。”
貳、穀梁(穀梁)
穀梁姓分布:大陸仍有此姓。
穀梁姓起源:①穀梁,春秋時魯大夫采邑,因氏,見《姓考》。博陵(故城在今河北蠡縣)有穀梁城,即其地。②梁宜作粱,當以谷種爲氏,見《姓氏尋源》。
穀梁姓名人:
穀梁赤,春秋時魯人,子夏弟子,作《春秋》,自稱《穀梁傳》。
郡望:西河,下邳。
變化:亦作〔糓粱〕。
穀梁姓 歷史名人
穀梁姓古代名人
穀梁赤戰國時期,魯國人,子夏弟子,爲《春秋穀梁傳》作者。其說最初只有口說流傳,至西漢時才寫成《春秋穀梁傳》。《春秋穀梁傳》亦稱《穀梁春秋》或《穀梁傳》,爲今文經學派著作,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體裁與《公羊傳》相近,以問答形式解經,側重傳《春秋》之“義理”,持論比《公羊傳》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字元始,春秋時期魯國人,傳《春秋》十五卷,居魯國爲一時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