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kou 即可
寇姓 寇氏 寇姓起源 寇姓名字 寇姓名人
寇姓

姓氏
拼音kòu
人口約 27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279 位。
位於樓姓 之後,敖姓 之前。

寇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792018年2014年
2013年2402007年2006年272
1995年3081987年3051982年216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56
手機查看寇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寇姓 即可

寇姓 起源

寇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

寇姓,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約二十五萬八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16%左右。寇(Kòu)姓源出有:以官名爲氏、出自姬姓、出自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公子鱗,屬於以官職稱謂爲等。寇姓名人有寇恂、寇準、寇世勳、寇振海等等。

寇姓起源一

以官名爲氏。上古周朝時,昆吾人的後人蘇忿生爲周武王司寇,其子孫以官名爲姓,相傳姓寇。

寇姓起源二

出自姬姓。亦是以官名爲氏。周朝初年時,衛康叔爲周司寇,支孫以官爲姓,亦相傳姓寇。又春秋時衛靈公的兒子公子郢的子孫爲衛國司寇,其後人以寇爲氏。

寇姓起源三

出自古代少數民族姓氏。①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演化過來的,鮮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後後漢化時取發音近似的“寇”字爲姓。

②又遼東烏桓族有寇姓。

寇姓起源四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公子鱗,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公子鱗,字矔,是春秋時期宋國人,爲國開國君主微子啓的第十七世孫,宋襄公子茲父(子茲甫)的庶弟,其兄長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太宰子眱(字魚)。

寇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叩德氏,滿語爲Kod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爲寇氏、叩氏

⑵.滿族寇侯爾氏,亦稱寇侯嘍氏,滿語爲Kohor mongu或Koholo mongu,漢義“鉤、彎曲、鞠躬”,人數不多,在璦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一帶)有四支分佈,後多冠漢姓爲寇氏。

⑶.滿族寇拉氏,滿語爲Kora mongu,漢義“圍繞花園的水渠”,人數衆多,世居璦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一帶),後多冠漢姓爲寇氏、關氏等。

⑷.滿族寇達吉氏,滿語爲Kodaj mongu,漢義“麻袋、小倉庫、儲物袋”,人數不多,有四個分支,世居璦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一帶),後多冠漢姓爲寇氏、孔氏等。

寇姓起源六

(遼寧巴爾虎旗暨翁闊特寇氏族史)記載遼寧省岫巖、莊河,吉林省安圖、汪清、圖們,黑龍江省望奎,山東威海等地很多寇姓是蒙古族巴爾虎旗翁闊特(後改漢姓寇)而來。

寇姓起源七

垢姓來源:

1、一般“垢”姓來源認爲是寇準希望後人世世代代以土地爲生,勿要當官而改之。也就是寇準之後,既是寇準之後,不管什麼原因改爲垢姓,也爲寇氏子孫。

2、“垢”姓記載,第一次出現在明朝,燕王(朱棣)掃北得勝後,其兵將王、張、垢三姓在現在的河北省三河市東營村落戶立莊,因王姓人多,取名王甫營。後村北堤埝決口,洪水將村衝爲兩半,便分稱東、西王甫營。1967年東王甫營改稱東營,有166戶,795口人,1274畝耕地(縣制記載)。

3、據【山東德州寇氏族譜序】記載:當思萬物本乎天,而人本乎餘祖,水源木本,誰能忘情。始祖兄弟三人,名諱俱失,已不能記憶,僅即所記憶者以述始末,相傳自永樂二年兵變由棗強縣徙居慶邑城西南,離城五里居住,名爲寇家莊分爲三支,桑田肥美子孫繁衍,或以詩書傳家,或以耕耘餬口,老老幼幼,安居樂業,豈非一甚盛事乎。惜餘族寒微未得大落所以富貴者少,而貧賤都多,迨其後有以衣食維艱徙居嚴家務者,卞家莊者,遠而至於口外北京三河頭居住,亦良多矣。

此三河市垢姓是否家譜所記支系,需考證確認。

寇姓 分布

寇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約二十五萬八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16%左右。寇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寇姓出自先秦時,各朝都設置了司寇這一官職,掌管治安、刑法、 判案等。司寇氏多爲擔任過司寇的人的後代。司寇氏後來簡稱爲寇氏。寇姓的起源與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簡化而來的,而司寇氏源於周朝的官名。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蘇念生及司寇康叔。另有寇氏是從鮮卑族演化過來的,鮮卑族中有口引氏,後漢化時取發音近似的“寇”字爲姓。蒙古族、滿族寇姓多是蒙古姓(翁闊特)轉變而來。

今北京市,陝西省的商洛市、榆林市、銅川市,重慶市的渝北區、墊江縣,黑龍江省的三江市、綏化市、寧安市、伊春市、望奎縣,湖南省的慈利縣、張家界市慈利縣,四川省的廣元市蒼溪縣、綿竹市、達縣、高縣、南溪縣、巴中市、南充市營山縣、閬中市、宜賓市、郫縣,山東省的菏澤市、聊城市陽穀縣、萊州市、日照市、淄博市臨淄區、平邑縣、濰坊市安丘縣、利津縣、微山湖市、鉅野縣、濱州市濱城區、威海市、壽光市、諸城市、陽穀縣,天津市,河北省的固安縣、海興縣、泊頭市、冀縣、撫寧縣、河間縣、衡水市武強縣,承德市隆化縣、朝陽市、丹東市岫巖地區、海城市、大連市莊河縣、興城市,青海省的西寧市,吉林省的安圖縣、汪清縣、圖們市、前郭縣、樺甸市,浙江省的衢州市,山西省的上谷縣、忻州豆羅、榆次市,陝西省的吳堡縣、黃陵縣、周至縣,鹹陽市三原縣、淳化縣、寶雞市、銅川縣、禮泉縣,河南省的許昌市禹州市、鄲城縣、商丘市、夏邑縣、鹿邑縣楊湖口鎮,永城市、鄭州市新鄭市、西平縣、上蔡縣、清豐縣、新縣,汝州市,焦作市的博愛縣月山鎮,新鄉市的封丘縣馮村鄉;湖北省的孝感市、鍾祥市、遂寧市,福建省的德化縣,江西省的上饒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興安盟、呼侖貝爾市、赤峯市、包頭市,貴州省的貴陽市息烽縣,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連雲港市東海縣,廣東省的廣州市,安徽省的潁上縣,甘肅省的景泰縣,慶陽市西峯區什社鄉的李嶺村,臺灣省,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香港特別行政區,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地,均有寇氏族人分佈。

寇姓 郡望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上邽郡【上邽(讀作:guī)】:亦稱天水郡。本邽戎地,在今甘肅天水市。公元前688 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縣,後改爲上邽縣。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上谷郡: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嘉自立爲代王,駐軍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後置上谷郡,治所沮陽(今河北懷來),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帶地區。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爲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佔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難以考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爲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爲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爲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爲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爲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爲地名不再存在。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爲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羣定居,時境爲“東夷”之地,太嗥氏爲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爲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爲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爲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寇姓 堂號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上邽郡【上邽(讀作:guī)】:亦稱天水郡。本邽戎地,在今甘肅天水市。公元前688 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縣,後改爲上邽縣。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上谷郡: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嘉自立爲代王,駐軍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後置上谷郡,治所沮陽(今河北懷來),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帶地區。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爲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佔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難以考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爲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爲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爲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爲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爲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爲地名不再存在。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爲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羣定居,時境爲“東夷”之地,太嗥氏爲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爲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爲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爲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寇姓 姓氏源流

壹、kòu

現行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黃驊、景縣,山東之平度、平邑、昌樂、龍口,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安徽之涇縣,湖北之老河口,雲南之隴川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周有蘇忿生,爲司寇,子孫以官氏焉。”司寇氏,或略去司(而爲寇氏),然蘇忿生之後爲蘇氏。此以司寇氏者,未必忿生之裔。

2、其又云:“衛康叔爲周司寇,支孫以官爲氏。”則此係出姬姓。

3、又云:“後魏改口引氏爲寇氏。”(按:其注“口引”氏雲:“改爲冠氏。”“冠”當爲“寇”之訛)。

4、《姓氏考略》注引《陳留風俗傳》雲:“浚儀有寇氏,黃帝之後。”浚儀故城在今河南開封縣西北。望出馮翊、河南。

5、又據《魏略》注云:“烏桓有寇姓。遼東北平烏丸單于寇晏敦是也。”(6)又引《魏書·官氏志》注云:“後魏古口引氏(改)爲寇氏。”(按:古口引,疑即“口引”氏。)春秋時宋有寇先;東漢有寇恂;後魏有寇謙之;宋代有寇準;明代有寇湄。

貳、

寇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1%。尤以河南、吉林等省多此姓,約佔全國寇姓人口42%。

寇姓起源:①系自己姓。黃帝之裔,在夏爲昆吾氏,其後裔蘇忿生爲周武王之司寇,子孫以官爲氏,見《風俗通》。②系自姬姓。周武王之弟衛康叔爲周司寇,子孫以寇爲氏。③司寇氏改爲寇氏。④漢時烏桓部有寇氏。遼東北平烏丸單於寇晏敦是也。⑤北魏孝文帝時改代北古口引氏爲寇氏。或爲若口引氏所改。⑥滿族姓。其先屬巴爾虎蒙古旗,世居遼寧岫巖。⑦蒙古、回、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寇姓名人:

寇先,春秋時宋人。

郡望:馮翊、河南、上谷。

寇姓 歷史名人

寇姓古代名人

寇封東漢末年,即劉封,劉封本是羅侯寇氏之子,被劉備收爲養子,長沙(治今湖南湘陰)人,蜀漢昭烈帝劉備義子。有武藝,性格剛猛,氣力過人。隨趙雲、張飛等掃蕩西川,頗有戰功,而後又統領孟達攻取上庸,深爲劉備信任。但是後來關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劉封起兵相助,劉封不從。而後又侵凌孟達,迫其降魏。孟達與魏徐晃共襲劉封,並勸劉封投降,劉封不降,又遭部下叛變,敗歸成都。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賜死劉封,劉封自裁,劉備深表痛惜。

寇俊南北朝(約479~約561),魏官員。字祖雋。昌平(今山東曲阜南)人。永安二年(529年)出爲梁州刺史,鼓勵農民大力發展農業,安定社稷。大統三年(537年)爲洛州刺史。逾二年(約東魏興和元年以後),拜爲祕書監(國家圖書館官員)。時東魏始建國,圖書多散佚,他下令設令史一職,抄集經籍,按經、史、子、集分部搜列,羣書稍備。武成元年(559年),選爲驃騎大將軍,進朝與帝面敘洛陽故事。諡號元。

寇泚唐朝,中宗朝爲長安尉。張仁願在朔方,奏用分判軍事。開元十三年,帝自擇刺史,寇泚由兵部侍郎出守宋州,賦詩祖餞詩一首。

寇準北宋,字平仲,政治家,詩人。華州下邽人。爲人剛直,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赴汴梁(開封)會試,進士及第。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爲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爲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官至參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南侵,準任同平章事,力排衆議,他力主抗,反對南遷,並促使宋真宗前往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督戰,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後爲王欽若等所讒罷相。天瘩初年復相,封萊國公。又被丁謂等排擠降官。後貶死雷州。終年62歲。仁宗時追贈中書令,諡忠愍。著有《寇忠愍公詩集》。

寇英傑字粥臣。山東利津人,少年入伍第二次直奉戰爭後,任湖北,陸軍第二混成旅旅長、湖北陸軍第一師師長,授陸軍中將、將軍府植威將軍、授涵威將軍。民國14年10月,任吳佩孚部第二路軍司令。民國15年3月,吳佩孚任命爲豫軍總司令,督辦河南軍務收束事宜。民國16年(1927年)1月去職,寓居天津。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汪僞政府參謀本部上將參議。

寇恂東漢,字子翼。上谷郡昌平縣人。東漢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出身豪強大族家庭。王莽末年任上谷郡功曹,輔佐太守治理郡事,以才智出衆、剛強果決深受太守耿況的器重。光武帝(劉秀)時拜河內太守,隨光武出征再到潁川,當地士紳向光武說:“願從陛下復借寇君一年”。後因以“借寇”爲地方挽留官吏之典故。寇恂明習經術,德行高尚。朝廷倚重,遐邇聞名;他一生戎馬,奮其智勇,所得俸祿,卻往往厚施親友故舊和從徵將士。他常說:“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獨享之乎”(《後漢書·寇恂列傳》)!他治民有方,威望素著,屈己爲國,顧全大局,當時人無不景仰他的長者之風,都認爲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能。,建武十二年(36年),寇恂去世,諡威侯。

寇宗儁清朝,進士。

寇準北宋,宰相。

寇謙之南北朝,道士。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356

44 滿

45 祿

46

47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