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jiang 即可
江姓 江氏 江姓起源 江姓名字 江姓名人
江姓

姓氏
拼音jiānggāng
人口約 38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75 位。
位於侯姓 之後,尹姓 之前。

江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752018年752014年74
2013年762007年742006年52
1995年721987年791982年87
明朝59元朝84宋朝65
北宋141
手機查看江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江姓 即可

江姓 起源

江姓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子姓

江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公元前624年古江國(河南省正陽縣縣城東南40公里塗店,位於淮河北岸1公里)爲楚國所滅,後裔世代以國號爲姓.

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1位。當代,江姓總人口約爲362萬,排在74位,約佔總人口的12.4%。。人口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南部等,其中以廣西最多。

江姓起源:

1、源於嬴姓,《史記 秦本紀 第五》:伯翳 “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爲柏翳,舜賜姓嬴氏。”由於伯翳助舜帝治水有功,舜帝將其姚姓女兒賜伯益爲妻,舜帝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爲嬴,嬴姓開始。舜帝,姚重華。江姓出自顓頊裔孫伯益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國爲氏。

江國爲殷商至春秋時期中原民系在河南一帶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國名又作“鴻國”、“邛國”,古讀“gāng”音。這個國家以“鴻鳥”做爲圖騰。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載,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爲伯益之三子,侍夏帝啓爲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公元前1101年受封於江邑,並建立了江國。周代江國國都則位於今河南正陽縣東南、淮水北岸1公里。這裏發現有江國故城,平面長方形面積約17.5萬平方米,時代爲東周至漢代。

春秋中期的35年間,江國採取或聯姻、會盟的方式,先依附於楚國,以圖復興。後又與齊、宋伐楚。在東周時,江國位於楚、齊、宋等大國之間,又常受淮河水患侵擾,一直沒能發展起來。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出兵伐江,晉國出兵爲江國解圍;次年,楚再次出兵,江國勢孤力弱,援軍不繼,終被楚滅。江國國君貞帶領族人外逃,爲紀念故國,國人以江爲姓。從江濟受封,到江貞國滅改姓,江國共存十七君近500年。

江國後被楚國所滅後,一部分江人被楚國強遷於楚國內地的江亭,今湖北江陵南的江北,成爲楚的臣民;一部分江人北逃入陳國,今河南準陽地區,後由淮陽爲中心向四方散遷,其中一支向東北方遷移到齊魯大地。其後子孫以國名爲氏,稱江姓。

參考文獻:《元和姓纂》:“商周時國,系柏翳之後,以鳥爲圖騰的東夷人,商時立國,滅於刑國。西周初重新立國,先依附楚,後親齊國,終爲楚穆王滅。”伯翳幼子玄仲在夏初被啓封於江國,商末周初其後人再次被封。因地處楚、宋、齊三國之間,加之淮水氾濫,所以一直沒能強盛起來,公元前623年被楚穆王滅掉。江國滅亡後,貞公帶領部分族人遷居河南北部,濟水源頭之北岸,子孫以國爲氏,形成後來的濟陽堂。而部分仍遺留於原江國遺址的子孫同樣以國爲氏,建立郡望一般爲淮陽堂;由此可見,濟陽堂與淮陽堂子孫均爲原江國族人。江,同邛、邛 通用

2、源於姬姓,爲翁氏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爲氏。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代以邑名“翁”爲姓。五代十國之一閩國時期,福建莆田人翁乾度將軍,在戰場中與洪、江、方、龔、汪等五位將領義結金蘭,戰爭中其餘五名將領陣亡。翁乾度爲緬懷結拜兄弟之英烈,不忍其無後,將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次子處恭,分姓江,他的子孫改姓江。據《六桂堂叢刊》等記載,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卜居莆陽興福裏(今莆田市北高鎮竹莊),爲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閩國年間(936年)官拜郎中,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六子皆中進士,史稱“六桂聯芳”。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樸,字伯惇,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這兄弟六人同列爲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3、源於子姓,出自唐朝末期宰相蕭遘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爲氏。唐末戰亂不止,唐朝宰相蕭遘次子蕭禎舉家從安徽徽州新安渡江而至先父的避居地歙縣黃墩。併爲了紀念此次避難,改蕭氏爲江氏,此後世代稱江氏。

4、少數民族改姓而來:

①蒙古族改江姓:蒙古族江吉氏,世居布爾哈圖城(今吉林 延吉),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拼音爲Giyanggi Hala。蒙古族江吉氏在明朝時期冠漢姓爲江氏,滿族江吉氏則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江氏。

②藏族改江姓:清朝時期,四川明正土司名叫轄木坪,爲藏族,父堅贊,氏族姓爲堅贊,後改姓江。

③在日本侵佔臺灣期間,臺灣土著曾使用日本姓荒本。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土著奉命廢除日本姓,一律使用漢姓江。

5、江姓還有一支是姓蕭的改姓的,唐代蕭氏因敗於黃巢,怒而指江爲姓,後裔主要聚於江西 婺源江灣。

6、.據福建連城等地族譜記載,清流縣有魯野一公,唐宣宗時進士,受建州刺史,從原居地江西 建昌縣來閩地就任時,爲祈求渡江平安而改姓江,後因有感於宦途險惡,棄官隱居於清流,其三世二十五郎江禮,宋出諡爲“忠節”,其後繁衍爲閩西部分江姓。

江姓 分布

東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楚國滅江國,並將江人強遷至楚國江亭(今湖北)。戰國時,江姓一部分人向南方遷移,在廣西形成了一個重要聚集中心,一部分江人北逃入陳國(今河南準陽)。

秦漢時期,江人主要活動於河南、山東、湖北地區,後來向西、北、南發展,河北、山西、安徽等地也有了江姓的足跡。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政權頻繁更迭,江姓向東南的浙江等地遷移。唐宋之際,隨中原居民的多次南下移民,江姓進入了贛、浙、閩廣大地區。

唐憲宗元和年間,因淮西蔡州節度使吳元濟僣叛割據,州郡紛亂,宰相裴度用李塑統兵討徵,徽調嚴急,避亂移徙,遂南遷入閩,始居汀州寧化石壁鄉。一支轉徙上杭綿村九磜,南宋紹興遷至永定金豐苦竹大溪衍成“江氏金豐祖派”,開基祖百四郎公。一支遷至上杭三坪,衍成“江氏三坪祖派”,開基祖號八郎公。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江姓列爲中國名義上第79大姓;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順序中,江姓列居名義上第52位。人口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主要集中在廣西、浙江、安徽三地,以廣西最多,名義上約佔江姓總人口的12.4%。

2014年6月,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與國家公安部身份證管理研究部門合作進行研究,新版百家姓排行榜隨之出爐,江姓名義上排名爲第74位。

江姓 郡望

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陽國,建都於陳(今河南 淮陽)。後一度改稱陳州。惠帝后時爲郡,時爲國。成帝時相當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縣地。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爲陳國。隋及唐又改陳州爲淮陽郡。

濟陽郡:西漢治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 蘭考縣東北。晉惠帝時,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東晉後此郡廢。此下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陽縣不遠。此支江姓,其開基始祖爲東漢江德。

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爲同姓九國之一,都於陳(今河南淮陽)。

江姓 堂號

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陽國,建都於陳(今河南 淮陽)。後一度改稱陳州。惠帝后時爲郡,時爲國。成帝時相當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縣地。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爲陳國。隋及唐又改陳州爲淮陽郡。

濟陽郡:西漢治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 蘭考縣東北。晉惠帝時,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東晉後此郡廢。此下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陽縣不遠。此支江姓,其開基始祖爲東漢江德。

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爲同姓九國之一,都於陳(今河南淮陽)。

江姓 姓氏源流

壹、jiāng

現行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廣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雲南之瀘水、隴川等地均有分佈。漢、回、鮮、水、苗、壯、土家、布依、仡佬、納西等多個民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舊雲:汝南安陽縣江亭。”信陽縣之東南、新息縣之西安陽故城是也。贏姓之國,顓帝玄孫伯益之後也。(魯)文四年(按:公元前623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爲氏。

2、或爲王姓所改。鄭樵又云:“宋江萬里無子,以蜀人王橚子鎬爲後,(王鎬)遂冒姓江氏。”(3)清代高麗族之江姓,世居得州地方。當與漢族之江姓起源不同。戰國時有江乙,原爲魏國人,仕於楚;漢代有江充,邯鄲人;南梁有江淹;清代有江昱,江都人,文學家。

貳、gāng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遼寧之昌圖、黑山,內蒙古之科爾沁右後旗,山東之昌樂,山西之大同,四川之南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新編千家姓》亦收載。

三、

江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26%。爲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廣西、江蘇、安徽、四川、廣東、湖北、福建等省(區)多此姓。上述7省(區)江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江姓人口65%。

江姓起源:①系自嬴姓。江,系顓頊帝元孫伯益之後所封之國,在河南正陽縣江亭(在今河南息縣西南),後滅於楚,子孫以國爲氏。②清滿洲人姓,世居得州,三臺等地。③清四川明正土司轄木坪,藏族,父堅贊大結,氏族姓爲堅贊,後改姓江,爲土坪地區土酋。④臺灣土著、回、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江姓名人:

江乙,戰國時魏人,爲魏使於楚。

郡望:濟陽,淮陽。

其他:

①日本佔領臺灣時期,臺灣江姓曾被迫改用江本、江川、江上、江島、江原、江南、江崎等日本姓,1945年臺灣光復後,仍均恢復爲江姓。②日本侵佔臺灣時期,臺灣土著曾使用日本姓荒木,1945年臺灣光復後,奉令重新選用江姓。

江姓 歷史名人

江姓古代名人

江統東漢(?-310年),東漢、西晉官員,官至散騎常侍,作著作《徙戎論》等

江永清朝,學者,博通古今,致力於十三經注疏,於三禮之功尤深。長於比勘,步算與聲韻亦精;休寧戴震之學,得力於永為多,世稱為江戴。著有周禮疑義舉要、鄉黨圖考、古韻標準等。

江彬善騎射,狡黠強狠,長於逢迎,為武宗倖臣。曾引皇帝微服出巡,擄掠婦女及奇珍異寶。跋扈專橫,多次誣陷他臣下獄處死,權勢莫比。武宗死後,皇太后下令殺之,並滅其家。

江灝宋朝,上高尉江灝,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統義兵捕盜有功,歷任柳州、象州兩州知府,為官忠廉。

江文蔚五代,南唐時大臣,累官至禮部侍郎。

江總南北朝,作家。工於文詞,長於豔詩。初仕南朝梁,後入南朝陳為僕射尚書令,故世稱為江令。後為陳後主寵愛,君臣日夜遊宴,不理政務,以至於國家滅亡。後入隋,拜上開府。卒於江都。

江泌南北朝,南梁名士。少時家境貧困,晚上讀書以月光照明,勤學不誨。

江藩清朝(1761-1831),清朝學者,經學家

江聲清朝(1721-1799),清朝學者,著有《尚書集註音疏》

江灝明朝(1572-1619),明萬曆朝翰林庶吉士

江採萍唐朝(710-756),唐朝詩人、嬪妃、舞蹈家,有《樓東賦》、《驚鴻舞》等

江參宋朝,宋朝畫家,有《千里江山圖》等

江瞻南北朝(470-528),南北時期北魏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江萬里南宋(1198-1275),南宋末期宰相,守城力拒元兵,城破投止水亭殉國

江充西漢(?-前91),西漢武帝朝繡衣使者、水衡都尉

江蕤西晉,西晉官員,官至吏部尚書

江智淵南朝(418-462),南朝宋驍騎將軍,尚書吏部郎,著有《江智淵詩選》

江蒨南北朝(475-527),南北朝作家

江淹南朝(444-505),南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江革南朝(?-535年),南朝梁官員,以廉潔見稱

江姓近代名人

江孔殷1864年-1952年,廣東南海人,清末最後一屆科舉進士,曾進翰林院。

江上青1911年4月10日-1939年7月29日,江蘇揚州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烈士。

江繼復廣東省花縣人,民主革命烈士。後參加同盟會,於1911年三家廣州黃花崗起義,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江亢虎1883年-1954年,又名江紹銓。江西上饒人。中國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傳播者。

江標清末,1860年-1899年,維新派人士,光緒進士,曾入同文館學習。戊戌變法失敗後,被革職。

江春霖1855年-1918年,福建莆田人,清末官吏,官至御史。

江有誥清朝(?-1851),清朝音韻學家

江忠源清朝(1812-1854),清朝將領

江文也(1910-1983),臺灣音樂家

江文(1914-2010),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江勇爲(1914-),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江燮元(1915-1990),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江元生(1931-),物理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江澤民(1926-),前國家主席、前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江騰蛟(1919-),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江擁輝(1917-1991),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江姓 相關姓氏

江吉江謝 (江謝)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141

17

18

19

20

江姓圖騰
江姓圖騰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