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赫連〔 赫連 〕
拼音hè liá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529 位。
位於譽姓 之後,絨姓 之前。
赫連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529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17 |
赫連姓 起源
赫連姓起源一
源於南匈奴,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鐵弗部,屬於漢化改姓。赫連氏源出歷史上的匈奴民族。因匈奴單於取漢室女子爲妻,其後裔子孫有跟隨劉氏者。至東漢末至兩晉時期,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匈奴族部首領叫右賢王劉去卑,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去卑是漢光武帝之子沛獻王劉輔六世孫度遼將軍劉進伯的後代,劉進伯北伐匈奴被擒,生了尸利,尸利生烏利,烏利生去卑。到西晉時期,劉虎改爲鐵弗氏。東晉十六國時期,劉虎的曾孫(即劉去卑的五世孫)南匈奴鐵弗部首領劉勃勃稱自號“大夏天王”,傲稱自己“雲赫連天”,改姓名爲“赫連勃勃”,他建立了著名的夏國,追劉去卑爲正皇帝。漢史稱“胡夏”,其王族子孫遂以“赫連”爲氏,世代相傳。按史籍《晉書》的記載:“赫連氏爲劉元海之族,篡位自稱天王,有詔書曰:我的先祖,從北方遷至幽朔後,改姓姚,與中原的姓氏不同音,故又隨母親姓齊。子孫隨母姓是不合禮儀的。古代人姓氏不定,有隨母姓的,有隨父姓的,我現在要根據禮法改變這種習慣。帝王是上天之子,是顯赫的徽記,天地相連的樞紐。故現在改姓稱赫連氏,順應天意,永享天下。天子位尊,不能與支庶同姓,其他非正統的子孫,皆以鐵伐爲氏。願我的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能徵善戰。”自劉元海起,其後代遂以其諧音漢字“赫連”爲姓氏,稱赫連氏。從血統上看,赫連勃勃爲漢光武帝劉秀的十四世孫。
赫連姓起源二
源於北匈奴吐谷渾部,屬於漢化改姓。兩晉時期,鮮卑吐谷渾部攻破並滅了大夏國(胡夏),俘虜赫連氏王族。後來,吐谷渾部自己部族中也有人以赫連爲姓氏,成爲鮮卑赫連氏一族。後逐漸融合入漢族,世代沿傳至今。
赫連姓 分布
赫連氏是典型的漢化匈奴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十七位門閥。赫連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赫連姓源出歷史上匈奴有此姓。因匈奴單於取漢室女子爲妻,子孫跟隨劉姓。古代漢朝時,北方有個匈奴族部落,首領叫右賢王劉去卑,他的一個後代又自稱爲夏王,並將劉姓改爲赫連姓。西晉劉虎改爲鐵弗氏。東晉,劉虎曾孫勃勃稱大夏天王,建國夏,又改複姓“赫連”氏。歷史上吐谷渾族中也有赫連這個複姓的。
赫連氏源出歷史上的匈奴民族,望族居盛樂郡(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渤海郡(今河北滄州)。
赫連姓 郡望
盛樂郡:西漢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祁縣以東廣大地區,郡治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爲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赫連姓 堂號
盛樂郡:西漢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祁縣以東廣大地區,郡治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爲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赫連姓 姓氏源流
壹、赫連(赫連)
現行較罕見之複姓。今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大同、臨汾、榆次、忻州,河南之義馬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劉去卑之後也。去卑,獨孤氏之祖也。勃勃僭帝號稱夏,都朔方,自雲赫赫連天,因以爲氏。”《中文大字典》據《晉書·赫連勃勃載記》亦注:“本匈奴劉去卑之後。傳至勃勃,僭稱夏王,下書曰:朕之皇祖,自北遷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國,故從母氏爲劉,子而從母之姓,非禮也,朕將以義易之。帝王者,系天爲子,是爲徽赫,實與天連,今改姓曰‘赫連’氏。”《姓氏考略》引《夏錄》亦注:“其先匈奴右賢王去卑之後,劉淵之族,姓鐵弗。勃勃稱王於朔方,國號夏,改姓爲赫連氏。”(2)又注:“吐谷渾大姓有赫連氏。”則此當出自鮮卑族。
貳、赫連(赫連)
赫連姓分布:上海嘉定、臺灣臺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赫連姓起源:①匈奴右賢王去卑之後,劉淵之族,姓鐵弗。鐵弗勃勃稱王於朔方。國號夏,改姓爲赫連氏。赫連勃勃改姓詔書:“朕之皇祖,自北遷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國,故從母氏爲劉。子而從母之姓,非禮也。朕將以義易之。帝王者系天爲子,是爲徽赫實與天連,今改姓曰赫連氏。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統,皆以鐵伐(即鐵弗)爲氏,庶聯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堪伐人。”夏國後爲吐谷渾慕璝所滅,其族併入吐谷渾。故稱吐谷渾大姓有赫連氏。②系由綦連氏所改。
赫連姓名人:
赫連昌,勃勃之子,魏太武擒昌,詔昌尚始平公主,封秦王,坐謀反伏誅。赫連鐸,唐時本吐谷渾部酋,官陰山府都督。
郡望:朔方。
變化:①北周時夏州總管、樂川郡公赫連達之曾祖庫多漢,因避難曾改姓杜,見《周書》。②河南新鄉赫連氏改爲郝氏。
赫連姓 歷史名人
赫連姓古代名人
赫連韜唐代,才子,福建省漳浦人,有不羈之才。與莆田的陳黯、王肱、蕭樞、林賢、福州陳蔇、陳發、詹雄齊名,合稱爲“閩中八賢”。
赫連達字朔周,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以北)人,赫連勃勃的後裔。他的曾祖父因避難改姓杜氏。赫連達性情剛強耿直,有膽力。他年輕時跟隨賀拔嶽征戰有功,被任命爲都將,賜爵長廣鄉男,又遷任都督。初建六官制度時,赫連達被任命爲左遂伯。後出任隴州刺史。周武帝保定初,遷任大將軍夏州總管、三州五防諸軍事。赫連達雖然不是文官,然而性情質樸正直,尊奉朝廷法度,雖多施用鞭刑,而對判處死罪十分慎重。他性格又很廉潔儉樸,邊境的胡民有人送羊給赫連達,他想要與胡人相結交,就以繒帛進行回報。主管官員請求使用官物,他說:“羊進了我的廚房,不能用官庫的東西謝人。”
赫連勃勃十六國時期,胡夏的創建者。南匈奴後裔,劉淵的同族。在位約十九年。北魏明元帝曾改其名爲屈孑,意爲卑下。原爲鐵弗部,勃勃稱王后,以爲帝王“徽赫與天連”,因而改姓爲赫連氏。父劉衛辰,率部服屬於苻堅,屯駐代來城(今內蒙古杭錦旗東),爲北魏所滅。勃勃逃亡到後秦,受到姚興的寵遇。任爲安北將軍、五原公,鎮朔方(今陝西省延安)。407年,勃勃自稱天王、大單于,國號大夏。據有河套之地,南境抵三城(今陝西省延安)和高平(今寧夏固原)。勃勃體格魁偉,雄略過人,而兇暴好殺。善於用兵,多次向西進攻南涼,向南進攻後秦,俘掠大量人口牲畜。413年,營建首都,蒸土築城,鐵錐如能刺進一寸,即殺工匠一併築入。他說自己將要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因定城名爲統萬(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東晉將領劉裕滅後秦南歸後,勃勃乘機南下,418年攻克長安,作爲南都,自稱皇帝,關中郡縣都投降。425年赫連勃勃死。子赫連昌繼位。427年,北魏攻取統萬,次年,赫連昌被擒。431年,胡夏滅亡。
赫連定五胡十六國,赫連勃勃三子,大夏第二任皇帝。
赫連昌五胡十六國,赫連勃勃四子,大夏第三任皇帝。
赫連鐸唐朝末年,吐谷渾首領、大同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