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聶〔 聶 〕
拼音niè
人口約 14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138 位。
位於俞姓 之後,藍姓 之前。
聶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38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21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22 |
1995年 | 145 | 1987年 | 126 | 1982年 | 165 |
明朝 | 94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72 |
聶姓 起源
聶姓古之聶北
西周前期,周康王姬釗賜封地聶北(也作“乜北”,今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鎮)予呂衡,位置與邢、衛、齊三國交界。因爲領土不大,領主又在衛國爲官,因而沒有建國,也不屬任何一國。
西周後期,被邢國吞併。
東周春秋後期,衛滅邢,併入衛國領地,與晉、齊兩國交界。
東周戰國時期,先後淪爲魏國、齊國領地。
聶姓今之聶北
古之聶北,大至今以對角線畫賈寨鎮張名揚村至肖莊鎮朱樓村的範圍(境內除朱樓村外現均在賈寨鎮境內)。
賈寨鎮,現今屬於山東省的茌平縣境西部,地處聊城、臨清兩地中間。聊夏公路(聊城——夏津)、省道075交錯在鄉境內穿過,交通便利。全鄉轄37個行政村,2.8萬人,5.1萬畝耕地面積,其中蔬菜面積1.7萬畝,總產4萬噸,蔬菜收入2500萬元。
聶姓 分布
西周後期,聊城、德州、濟南、泰安、濟寧分部較多。
東週末至秦代,邯鄲、安陽、濮陽較多分佈。
漢代,往河南、山西兩省較多分佈。
北宋時期,約有9萬人,排宋朝百家姓127位,主要分佈安徽、山西、河南、江西、湖南。其中在安徽最爲集中,佔總聶姓人口28%。
南宋時期,北方多戰亂,江西、安徽、江蘇較多分佈。
元代,逐有往湖北、湖南兩省遷徙趨勢。
明代,約有18萬人,排明朝百家姓94位,逐有往廣東、雲南兩省遷徙趨勢。但總體集中在江西,佔總聶姓人口近69%。
清代,因爲清初四川人口大幅消減,跟隨“湖廣填四川“的人羣,向重慶江津、四川遂寧遷徙的較多。
當代,約有140萬,佔全國人口0.11%,排共和國百家姓122位,主要分佈湖南、江西、貴州、遼寧、安徽、河北、四川。其中湖南最爲集中,佔總聶姓人口10%。
聶姓 郡望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
指今整個山西省。
秦初(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
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幷州(今山西省太原市)。
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縣)。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爲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省休寧縣),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省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今浙江省淳安縣),後不復變。
清河郡:西漢太祖劉邦五年(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爲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前43- 前39年)後期爲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縣)。東漢改爲國,移治甘陵(今山東省臨清市)。
聶姓 堂號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
指今整個山西省。
秦初(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
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幷州(今山西省太原市)。
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縣)。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爲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省休寧縣),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省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今浙江省淳安縣),後不復變。
清河郡:西漢太祖劉邦五年(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爲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前43- 前39年)後期爲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縣)。東漢改爲國,移治甘陵(今山東省臨清市)。
聶姓 姓氏源流
壹、聶(聶)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度、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雲南之河口、隴川等地均有分佈。漢、藏、苗、白、回、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衛大夫食採於聶,因氏焉。望出河東、新安。”聶北,本春秋邢地,邢爲衛滅,遂爲衛邑,故址在今山東聊城。衛大夫,《廣韻》、《韻譜》均作“楚大夫”,則“聶”,或爲楚邑;又,《中國姓氏大全》稱:“古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邢國(在今山東茌平西)(按:茌平,當作‘荏平’)。邢國滅亡後屬齊。”與前所言均別。錄之以備考。
2、藏族之聶姓,則爲聶赤贊普之後,有父系六族,其中有聶氏,此以氏族名爲姓。見《中國人的姓名·藏族》。戰國時韓有聶政;三國時吳有聶友,丹陽太守;宋代有聶冠卿,詞人;當代有聶耳。
貳、聶(聶)
聶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人口0.1%。尤以湖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聶姓人口15%。
聶姓起源:①聶,衛邑(故城在今山東聊城),春秋時衛大夫食採於此,因氏。又,《廣韻》、《韻譜》、《姓解》、《姓氏急就篇》等均作楚大夫食採於聶,必誤。楚大夫有攝叔,無聶叔。②宋時猶太人入中國,其後裔在元、明時均採用漢姓,其中有聶氏。③清滿洲人姓,世居遼陽。④土家族姓。
聶姓名人:
聶政,春秋時著名刺客。
郡望:新安,河東。
聶姓 歷史名人
聶姓古代名人
聶城西周,呂衡的孫子。曾任衛國少師,位列三孤
聶士成清朝,安徽省合肥市,將領,斬殺日將富剛三造,武毅軍統帥
聶大年江西省臨川區,翰林學士,著《東軒集》
聶豹明朝,江西省永豐縣,曾任太子太保,著《困辨錄》《雙江文集》
聶王圭元朝,幷州壽陽(今山西省壽陽縣),曾任幷州府總督
聶昌撫州臨川,曾任戶部尚書,被金軍殺害
聶冠卿北宋,歙州新安,曾任侍讀學士,著《祈春集》等
聶文進五代,後漢 幷州,將軍,因叛亂被殺
聶夷中唐朝,河東郡,詩人,曾任華陰縣尉。代表作品《詠田家》《公子行》
聶友三國,吳國,豫章郡(今江西省樟樹市),曾任吳國鬱林太守
聶松南北朝,後梁畫家,善畫人物
聶芳西周,
聶章西周,聶芳的長子。曾任衛國冢宰,位列九卿
聶茂西周,聶章的兒子。曾在衛國官級卿大夫
聶宣西周,聶茂的兒子。曾任衛國提領
聶勝春秋,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朝歌鎮),聶宣的兒子。曾在衛國官級士大夫
聶政戰國,韓國軹城,聶勝的孫子。俠士,替嚴遂刺殺俠累
聶壹西漢,商人,曾向朝廷提議攻打匈奴的“馬邑之謀”
聶姓近代名人
聶耳民國,雲南省玉溪市,作曲家,譜《賣報歌》《義勇軍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