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淳于
拼音chún yú
人口約 6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847 位。
位於鄉姓 之後,叔姓 之前。
淳于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847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25 |
淳于姓 起源
淳于姓起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周武王給炎帝后代姜姓淳于公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爲氏。原夏王朝時期有一個斟灌國,是姜姓小諸侯,周武王姬發滅商紂之後,將其封在州邑(今山東安丘),建立了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姜姓州國是遠古時期東夷族部落聯盟首領皋陶的後裔,也有學者認爲其是一個偃姓國,這有待進一步考證甄別。一直到西周晚期,州國還有君主叫州公實,鄰國就是蔡國和杞國。後州國的公族定居於淳于城(今山東監利,原爲州國都城),名淳于國,仍爲公爵,國君稱淳于公,成爲春秋時期的小諸侯國之一,其實就是州國的延續。
到了春秋初期,從河南遷移來的強大杞國頻繁入侵淳于國,淳于國國力迅速衰弱,無力再抵抗,國君淳于公迫不得已逃往外地,淳于國就此滅亡。淳于國亡國之後,其王族及其國人有以故國名爲姓氏者,稱淳于氏。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到了唐朝中期,因爲要避唐憲宗李純(公元806~820年在位)的名字之音諱,淳于氏乃去“淳”改爲於氏。五代十國以後,有一部分於氏族人恢復祖姓,仍爲淳于氏複姓,再後又多省文簡改爲單姓淳氏、於氏,世代相傳至今。
淳于氏族人大多尊奉淳于公爲得姓始祖。
淳于姓起源二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初期的杞國國民,屬於以國名爲氏。杞國是一個自商王朝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一千多年,國君爲姒姓,是大禹的後裔。杞國最早建國於商王朝,其間時斷時續,具體事蹟已不可考。周王朝初年在周武王姬發的扶持下,杞國得以重新建國,自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杞國才被楚國所滅亡。當初在春秋早期,杞國將鄰居淳于國滅亡之後,吞佔了淳于國故地並遷都於斯,因此後世也將春秋以後的杞國稱作淳于國。
在杞國的國人之中,也有以淳于國名爲姓氏者,稱淳于氏。後與姜姓淳于氏族人一樣,在唐朝中期,因爲要避唐憲宗李純(公元806~820年在位)的名字之音諱,亦改爲於氏。五代十國以後,有一部分於氏族人恢復祖姓,仍爲淳于氏複姓,世代相傳至今。
淳于姓 分布
淳于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二十五位門閥。淳于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遠古時的炎帝的後代人,封於州邑,讓他們建立了州國。還同時封爲公爵,於是州國的君主就稱爲州公。州國那地方,就在現今山東省安丘縣。安丘縣的東北邊,至今還有個淳于城,這個淳于城,原來就是州國的都城。州國經一度亡國又復國,復國後就稱爲淳于國。再以後,淳于國的公族後代就以國名爲姓了。淳于氏望族居齊郡(今山東省臨淄縣一帶)。後來因徙遷,有的於河內郡爲望族(今河南省西部黃河以北一帶)。
今在山東省的龍口市,重慶市的南川縣、萬盛區、渝北區、北碚區、綦江縣、彭水縣,四川省的瀘州市、廣元市蒼溪縣、鹽亭縣、綿陽市、達州市、倉溪縣,安徽省的宿州市,湖南省的嶽陽市湘陰縣,河南省的鄭州市,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北京市,貴州省凱裏市等地,均有淳于氏族人分佈。
淳于姓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爲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爲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爲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爲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爲懷慶路。明、清兩朝爲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縣。
淳于姓 堂號
齊 郡:西漢時期先爲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爲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爲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爲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爲懷慶路。明、清兩朝爲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縣。
淳于姓 姓氏源流
壹、淳于
現行罕見覆姓。今山西之忻州有分佈。漢族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載並注其源:
1、其注引《尚友錄》雲:“淳于,河內,羽音,春秋時小國也,子孫以國爲氏。”(2)其引《古今姓氏書辨證》雲:“淳于公子孫以國爲氏。唐貞觀所定七姓,一曰淳于,至憲宗,避御名,改爲於氏。”《姓氏考略》引《水經注》雲:“‘淳于縣,故夏時斟灌國。周武王以封淳于公,號淳于國。’後以國爲氏。”又引《姓譜》雲:“出於姜姓州公之後。”
貳、淳于
淳于姓分布:臺灣臺北、山東黃縣等地均有此姓。
淳于姓起源:系自姜姓。周武王封炎帝之裔爲淳于公,號淳于。淳于故城在今山東安丘東北,爲夏時斟灌國。春秋時滅於杞,淳于公入曹,子孫遂以國爲氏,見《風俗通》。一說,淳于爲春秋時州國都城,故姜姓州公之後有淳于氏。
淳于姓名人:
淳于髡,春秋時齊國名人。淳于賜,漢時大司農。
郡望:河南,河內。
變化:①唐時爲避憲宗御名,河內淳于氏有改姓於氏者。亦有改姓淳氏者。②亦作〔湻於〕、〔涥於〕。
淳于姓 歷史名人
淳于姓古代名人
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文士。博學多聞,知識豐富,口才好,善於答辯,說話幽默滑稽。當時諸侯並侵,百官荒亂,淳于髥遊說於各諸侯國之間,說之以隱,並見聽從,以爲諸侯主客。
淳于越戰國時期,齊國博士,秦朝時曾任僕射。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置酒咸陽宮時,他建議實行分封,認爲“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遭丞相李斯駁斥。
淳于量南朝,字思明,陳車騎將軍。其先濟北人,世居京師。父文成,仕梁爲將帥,官至光烈將軍、梁州刺史。淳于量少善自居處,偉姿容,有幹略,便弓馬。梁元帝爲荊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馬,令往事焉。起家湘東王國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參軍。累遷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餘載,兵甲士卒,盛於府中。荊、雍之界,蠻左數反,山帥文道期積爲邊患,中兵王僧辯徵之,頻戰不利,遣量助之。量至,與僧辯併力,大破道期,斬其酋長,俘虜萬計。以功封廣晉縣男,邑三百戶,授涪陵太守。歷爲新興、武寧二郡太守。
淳于恭字益孫,東漢北海淳于人,清淨不慕榮利。他的哥哥被盜賊虜去,將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盜賊很感動,把他們兄弟二人都放了。淳于恭在家不願出門,朝廷拜他爲議郎之侍中。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死後,淳于恭親自撫養哥哥留下的兒子,他教侄兒讀書學習,侄兒如果做錯了事,淳于恭就用棍子打自己以感化侄兒。侄兒看了非常慚愧,並且改正自己的錯誤。
淳于長西漢,字子鴻,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人。其父族雖無權勢,但母族十分顯赫:其姨娘王政君,是元帝劉?#93;的皇后,成帝劉鷔的皇太后;其大舅王鳳是大司馬、大將軍;二舅王譚、三舅王商、四舅王立、五舅王根和六舅王逢,也於同一天分別被封爲平阿侯、成都侯、紅陽侯、曲陽侯和商平侯,一時有“五侯”的盛名。基於此,他20來歲便當上了黃門郎,可以出入於宮廷之中,往來於顯貴之間。從此,他竭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千方百計地接近和討好成帝,漸漸取得了成帝的信任,很快升爲衛尉,成爲九卿之一。
淳于誕北朝,後魏時蜀漢人。他的父親興宗爲南安太守。他十二歲時隨父親前往揚州,但在路上其父被盜賊所害,他倍感哀傷,誓要奮發,傾資財結交賓客,半月內遂得復仇,破賊樊文熾等。官終梁州刺史。
淳于棼爲唐李公佐著《南柯太守傳》中的故事人物,敘述主人公淳于棼與二友酒醉、入夢,在大槐安國招駙馬,任太守,煊赫一時,後因戰敗,公主又死,國王懷疑,有人構陷,被送回鄉,夢醒時二友正在牀邊洗腳,即以虛幻曲折的故事情節,諷刺沉迷仕祿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場互相傾軋的情況。
淳于朗唐代,黃縣人,淳于難之弟,武德年間隨兄難入朝,因以佐命,官菜陽剌史、後宰相,封燕國公。
淳于難隋朝,黃縣人,隋時據守文登。唐興降唐,文登遂升爲州,以難爲刺史,封晉國公。
淳于意漢代,山東人,名醫,仕齊爲太倉長,世稱爲太倉公或倉公。少喜醫術,後爲人治病,決生死多驗。文帝時,因故獲罪,當處肉刑,其女緹縈上書,願以身入宮爲婢,代父贖罪,文帝悲其孝心,因廢肉刑。
淳于緹縈漢代,名醫淳于意之女,她的父親醫道很好,因被豪商誣告,判下肉刑的重罪。緹縈主動隨父親進京,上書朝廷,並自願獻身爲奴,抵贖父親的刑罰。漢文帝被她的孝心所感動,終於下令赦免其父,並廢除了肉刑的法令。
淳于瓊東漢,袁紹部將。
淳于衍中國最早的女性專職婦產科醫生,受霍光妻子顯之託,毒死皇后許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