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倪
拼音ní
人口約 19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116 位。
位於温姓 之後,翟姓 之前。
倪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1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19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16 |
1995年 | 107 | 1987年 | 111 | 1982年 | 91 |
明朝 | 98 | 元朝 | 53 | 宋朝 | 無 |
北宋 | 71 |
倪姓 起源
倪姓主要源自:曹姓。
倪姓起源一
出自曹姓,黃帝后裔邾武公次子之後,以國名爲氏。據《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辭源》所載,春秋時期,邾武公將次子封於郳(故城在今山東滕州境),建立郳國,爲邾國附庸。子孫以國名爲氏,稱爲郳氏。戰國時郳國被楚國所滅,爲避仇改氏爲兒(念ní,不簡作“兒”),再後又以郳去“阝”加“亻”旁成倪姓。漢初有御史倪寬,其先即爲公子肥後裔。倪國變遷和相關倪姓又來如下:
小邾國地處齊、魯、宋、楚等大國之間,到春秋時代的中後期,各大諸侯國要挾小國連年結盟徵戰,小邾國終因國勢衰微被滅亡。楚宣王在位時(公元前369——前340年)滅邾、小邾,掠走了“二邾”的遺民南遷邾城,故址在今湖北黃岡西北十里,見何光嶽《楚源流史》,此後,這裏的遺民便成了世居南方的支族。小邾曾一度復國,不久又被魯國所滅亡。邾古稱邾婁,小邾古稱小邾婁,魯穆公在位時(公元前372——前289年),依據“邾婁”的合音拼爲“鄒”,始改邾爲“鄒”,改邾繹山爲“嶧山”(見《漢書》)。
小邾滅國後,子孫一部分以國名倪爲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則去郳字邑部爲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續文獻通考》就記載,“小邾傳國十四世,去邑爲朱氏”。
楚宣王熊良夫執政時期(公元前369~前340年),邾國、小邾國一起被楚國滅亡,族人爲避殃殺,遂改爲兒氏,戰國後期又加“亻”偏旁改爲倪氏。
倪姓起源二
出自遠古顓頊帝后人邾侯之封地,屬於以國名爲氏。在遠古時代,今山東半島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們因種種說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認爲全氏族成員都是這種神聖的蜘蛛的後裔,並受其庇佑。於是,他們把蜘蛛當作自己氏族的祖神來祭祀,用它來做氏族的圖騰和徽志,而稱呼本氏族爲“邾”。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他們將自己所居之地也稱爲邾,因而在今山東鄒縣一帶留下了邾城(今山東鄒縣)、邾嶧山(又名鄒山、邾山,在鄒縣南十六公里)等地名。周武王姬發執政時期,封顓頊帝的後代曹安(陸終第五子)之後人於邾(擁有今山東費縣、鄒縣、滕縣、濟寧縣、金鄉縣等地),並且挾爲附庸,建立起邾國。邾國弱小,依附於周王朝,後又依附於強大的魯國。邾國的名稱,經傳又寫作“邾婁”,戰國時又通稱“鄒”或“騶”。專家學者們研究的結果,認爲“邾婁”是當地土語,“邾”是正名,而鄒、騶則是戰國後所用的同音通假字,與偃國稱燕之類相同。邾俠開創的邾國,後來又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並衍生出小邾與濫國。他也因開創之功而被後人尊爲朱氏、邾氏、顏氏、鄒氏、婁氏等姓的大始祖。到了漢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西漢大臣、水利家倪寬,他是千乘郡人(今山東高青縣),治尚書,歷侍御史、中大夫、左內史等職,後拜御史大夫。倪寬在任期間,十分重視水利建設,調發民工,於鄭國渠上流南岸,開闢六輔渠,使周圍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績卓著,得到朝廷上下的讚揚和人民的擁戴。倪氏到底始以於誰,在姓氏學界一直是衆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其後裔倪寬則明見史冊,且名聲顯赫,故而後世倪氏族人大多尊奉倪寬爲得姓始祖。
因此,曹氏、倪氏、朱氏三姓實際上同宗同源,這三氏加起來人口已經超過三千萬,位在21世紀排名第八位的趙氏之前。
倪姓起源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牧童鮮卑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後魏代北複姓賀郳氏改郳姓,後又改爲倪氏。
賀郳氏,其祖先爲慕容鮮卑的分支吐谷渾部,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時,將其多改成漢字單姓,一部分人稱賀氏,亦有一部分人稱郳氏,後隨着融入漢族的歷史過程,改稱倪氏,且人數遠遠多於邾侯後裔,世代相傳至今。
倪姓起源四
出自商諸侯兒伯,商諸侯有兒伯,子孫爲倪姓。
倪姓起源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乃馬真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倪馬查氏,亦稱尼瑪察氏、專圖尼馬察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乃馬真部,始祖爲額合偏武,以姓爲氏,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滹野(今烏蘇裏江支流俄羅斯境內達鳥河流域)、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喜祿河(今遼河)、琿春(今吉林琿春)、黑龍江沿岸等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Nimaca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倪馬查氏,多冠漢姓爲倪氏、楊氏、榆氏、張氏、佳氏、尼氏、魚氏、和氏、障氏等。
倪姓起源六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盍散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倪沙氏,亦稱尼沙氏、尼察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盍散部,以姓爲氏,滿語爲Nisa Hala,漢義“結實”,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尼沙(今吉林龍潭山下一帶)、烏蘇裏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爲倪氏。
倪姓起源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倪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倪氏,世代相傳至今。
倪姓 分布
倪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現在,在山東省的滕州和山亭兩地,俱有叫做倪樓的地方,考證,這兩處地方正是春秋時郳國的所在地,當然,也正是後世倪姓和 姓的最初發源地。郳國被楚滅國後,逐漸北移,大多在千乘之地落足,後繁衍昌盛,逐漸成爲倪姓千乘郡望。戰國時,有宋國人 說,說明此期已有倪姓人在河南落籍。兩漢時,見諸史冊之倪(郳)姓漸多,除 寬外多爲史書散見之人物,如皇妃 女句、兵家 良、揚州刺史諺、九真太守 式、羌主 庫、臨淮(今屬安徽)人長卿、齊國臨淄人 萌等。可見此際之倪(郳)姓仍主要繁衍于山東境內,並有入安徽北部一帶者。至稍後的南朝,有江陰太守倪啓、尚書左丞同平章事倪曙,說明在漢魏之際,姓已改成倪姓,並說明此際因社會動盪已有倪姓播遷江南。兩晉南北朝時,倪姓於史書鮮見。隋唐之際,倪姓在北方的分佈漸廣,今河北、河南、山西等境均有倪姓人活動的身影。唐末時,由於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致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始有倪姓大批遷往江南。兩宋時,倪姓入載史冊之人甚多,從其籍貫來分析,說明此期倪姓已分佈今江蘇、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宋末,由於元世祖大肆圍剿南宋之殘留勢力,江南之江、浙、閩一帶,烽火四起,元兵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百姓聞風而逃,故倪姓漸分衍於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元末,百姓再次遭受劫難,兵火過處,玉石俱焚,華東、中原、中南之地人口銳減。明初,明政府爲恢復當地經濟,從山西大量移民,倪姓作爲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河北等地。倪姓遷臺,時在清代,有倪姓從福建渡海而去。此期亦有倪姓人由山東闖關東去東北三省者。
如今,倪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江蘇、湖北、上海等省市爲多,上述三地之倪姓約佔全國漢族倪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諸暨倪楊氏:諸暨倪楊氏一族,本爲倪氏所改。望出千乘,派接浦江倪氏盈公大宗。盈公第八世孫倪炤,爲宋爲龍圖閣學士,因拒王安石變法,流放新州。倪炤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爲全宗嗣,倪順被親人藏匿在概浦(今應店街十二都煤墶)外婆家。官府緝捕,外婆孟氏以同歲的幼舅調包頂替,倪順得以保全。他長大後,奮發讀書,成績出衆,後念外祖家楊氏之恩,即以母姓楊氏應試,考中宋元祐三年(1088)戊辰科進士,歷官至禮部尚書,詔贈金紫光祿大夫,右僕射,韶陽縣開國公,諡文貞。倪順即爲諸暨倪楊氏始祖。諸暨倪楊氏族盛齒繁,至第四世“千”字輩分爲七宗。各宗獨立修譜,自成字派。在次塢鎮徐塢楊村建有總祠,已毀。
倪姓 郡望
千乘郡:春秋時期齊國有封邑名爲千乘,因齊景狩獵於境內的青田而得名。西漢時期改置爲郡,治所在千乘縣,故城在今山東省高青縣高苑鎮北部,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北部博興、高青、濱縣等一帶地區。東漢時期曾一度改爲樂安國。
倪姓 堂號
千乘郡:春秋時期齊國有封邑名爲千乘,因齊景狩獵於境內的青田而得名。西漢時期改置爲郡,治所在千乘縣,故城在今山東省高青縣高苑鎮北部,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北部博興、高青、濱縣等一帶地區。東漢時期曾一度改爲樂安國。
倪姓 姓氏源流
壹、倪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度、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雲南之河口、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滿、回、苗、白、傣、仡佬、哈尼、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注云:“即郳氏也,避仇改爲‘’。”望出千乘。漢代有諺,揚州刺史;唐代有若水,刑部郎中,中山藁城人;宋代有千里;元代有贊,無錫人;清代有繼宗,餘姚人。
貳、倪
倪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4%,爲中國人口最多120個姓之一。尤以江蘇、湖北、上海等省市多此姓,三省市倪姓約佔全國漢族倪姓人口60%。
倪姓起源:①原郳、兒氏,避仇改爲倪氏。②清滿洲人姓,世居寧古塔。今滿族姓。③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倪姓名人:
倪說,漢時揚州刺史。
郡望:千乘。
其他:
日本侵佔臺灣時,臺灣倪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兒玉,1949年,臺灣光復後,即恢復倪姓。
倪姓 歷史名人
倪姓古代名人
倪說戰國,宋國人一說宋國大夫,著名哲學家,遊學稷下,以善辯著稱,較早提出“白馬非馬”的問題。
倪稻孫清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書畫家、詞家。少工填詞,遊吳公之門,名播吳越。性嗜金石,精篆隸。善畫蘭,筆疏墨淡,饒有逸情。
倪寬西漢,官員字仲文,千乘人。歷仕廷尉、掾舉侍御史、中大夫、左內史、御史大夫。漢武帝太初九年,奉詔與司馬遷等共定《太初曆》,精通經學和曆法,且善文辭。
倪燦清初,學者、史志目錄學家。字闇公。江蘇上元人。以舉人授翰林院檢討,以有史才著稱。參加纂修《明史》,撰《藝文志序》,稱傑作。亦擅書法及詩,有《雁園集》。
倪用賓明末清初,官吏。吳縣人,本姓王,字重光。諸生。順治十七年吳縣令任維初蒐括民財,嚴徵逋欠錢糧,又私侵常平倉儲米千石,人民怨恨。世祖喪期,他與諸生哭廟時,乘機遞揭帖於巡撫朱國治,但因國治與維初有牽連,反遭收捕,並羅織成罪,構陷致死。
倪元璐明朝(1593—1644),明臣、畫家。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天啓進士。授編修。歷官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剛正忠烈。《明史》載其“雅負時望,位漸通顯”。曾疏論,東林非邪黨,乃天下人才淵藪,又請毀《三朝要典》。李自成陷京自縊死。諡文正。清諡文貞。工詩文書畫。尤善行草,畫山水石竹,水墨生暈,極有蒼潤古雅之致。有《倪文貞集》、《疏林竹石圖》,《鴻寶應本》等。
倪文俊元末,沔陽人南方紅巾軍將領,號蠻子,從徐壽輝起義,任元帥,曾屢克元軍,一三五六年,迎徐壽輝於漢陽,重建天完政權,自任丞相。後謀殺徐壽輝未果,遂奔黃州,被其部將陳友諒所殺。
倪謙明朝(1415—1479),字克讓,號靜存,上元人。正統進士。授編修。景泰初奉使朝鮮。天順間累遷侍講學士。因主考順天時黜權貴之子,被治罪戍開平。憲宗召復,終南京禮部尚書。曾預修《寰宇通志》。有《朝鮮紀事》、《倪文僖集》等。
倪濤北宋,官吏。字巨濟,廣德軍人。少能文,年十五,試太學第一,遂擢進士。累官左司員外郎朝議取燕雲,大臣有不敢言其非,惟濤建議遼守盟約,不犯邊;當今宋軍不習陣戰,軍儲不足,毋輕易出師,否則引來後患。忤王黼,被論罷,貶監朝城縣酒稅又徙茶陵船場,卒。著有《雲陽集》。
倪思宋朝,湖州歸安人學者、官吏。歷任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以直諫著稱。其博學多才,著有《經鋤堂雜誌》、《齊山甲乙稿》、《兼山集》等。
倪文一宋朝,福安人官吏。鹹淳年間進士,官安仁縣尉,清流知縣。元兵南下,歸隱,元世祖徵召不赴。
倪曙五代,字孟曦,閩侯縣白沙汶溪人。南漢大臣,鄉人稱其“倪丞相”。唐乾符四年舉進士試於京兆,試《火中寒暑退賦》、《殘月如新月詩》,倪曙名列第五。唐僖宗中和元年,再舉乙己許佑孫榜進士及第,爲太學博士。倪曙文字俊雅,當時制詞有“螢雪服勤,屬詞清妙”之語,爲唐僖宗所讚賞。黃巢起義時,避歸故鄉,會閩王從子延彬刺泉州,雅好賓客,曾與徐寅等以賦詩飲酒作樂。未幾,出遊嶺表,南平王劉隱招禮之,闢置幕中。南漢高祖即位,擢爲工部侍郎,進尚書右丞。乾亨元年,詔同平章事,不久以疾卒。
倪若水唐朝,藁城人名臣。進士出身,出任汴州刺史時,政尚清靜,風化大行。唐玄宗派人捕珍禽異獸於南方,若水諫止之。官至右丞。
倪萌漢朝,字子明 臨淄人。仁孝敦篤,遇荒年,民相食,與兄出城採蔬,被捉,欲食兄。萌言兄瘦,不如萌肥健,願代之。感其義不殺。
倪瓚元朝,畫家,詩人。原名珽,字元鎮,號雲林,別號幻霞生、荊蠻民等。常州無錫梅里祇陀村人。出身江南富豪,信奉道教,元末爲避戰亂,散盡家資,遁隱五湖三泖間,寄興書畫。他性情孤僻狷介,有潔癖,世人稱之爲倪迂。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展,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爲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幹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墨竹蕭爽清麗。論畫主張抒發主觀感情,認爲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說“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工書法,擅楷書,古淡秀雅,得魏晉人風致。有《水竹居圖》、《容膝齋圖》、《漁莊秋霽圖》、《虞山林壑圖》、《幽澗寒松圖》、《秋亭嘉樹圖》、《怪石叢篁圖》、《竹枝圖》等傳世。倪瓚亦善詩,除寫景狀物外,部分作品亦能觸及現實,詩風自然秀拔,清雋淡雅。著《清閟閣集》12卷。
倪姓近代名人
倪映典(1885—1910),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清末安徽合肥人,字炳章。光緒三十一年加入嶽王會。後在江南陸師學堂炮兵科畢業,任清新軍第九鎮炮標隊官,密謀革命。同年加入同盟會。三十三年回安徽,先後任新軍騎兵營管帶及炮隊隊官等職,並與熊成基等謀於次年春起義。事泄,至廣州,充新軍見習官及炮兵排長宣統二年初發動新軍起義,遭到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突然襲擊,兵敗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