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dong 即可
董姓 董氏 董姓起源 董姓名字 董姓名人
董姓

姓氏
拼音dǒng
人口約 72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35 位。
位於田姓 之後,潘姓 之前。

董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52018年352014年38
2013年372007年352006年39
1995年321987年291982年40
明朝55元朝35宋朝34
北宋127
手機查看董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董姓 即可

董姓 起源

董姓主要源自:董姓姬姓己姓

董姓起源一

董姓淵源

源於董姓,出自帝舜賜予顓頊後裔飂之子的姓氏,屬於帝王賜姓爲氏。相傳,顓頊的己姓後裔中有個人叫飂叔安,史書上亦稱廖叔安。飂叔安有個兒子叫董父,他對龍(馬)的習性很有研究,於是舜帝就任命董父爲豢龍氏,讓他專門養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帝舜很是喜歡,就封董父爲鬷川侯(今山東定陶),還賜他以董爲姓氏,他的後代就是董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董氏正宗。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爲得姓始祖。

董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兒子,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春秋時期,周王朝有個大夫叫辛有,辛有的兩個兒子都在晉國任太史,負責董督(考察並收藏之意)晉國的典籍史冊,以官名稱爲董督。在史籍《左傳·昭公十五年》中記載:“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適晉爲大史,籍黶與之共董督晉典,因爲董氏。”

這兩個董督的後代世襲晉國史官,一直擔當晉國的太史令,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的官稱爲姓氏,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其中一個叫董狐的,時爲晉侯史官,其後代則世代爲侯氏

董姓起源三

源於己姓,出自顓頊帝之孫子吳回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傳說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領以諄耀敦大,光明四海。顓頊任命其爲火正,專門管理火。顓頊逝世後,其侄子高辛(玄囂的孫子)繼位,即帝嚳(帝俊),帝嚳任命重黎爲“祝融”之官稱。後來共工氏作亂,帝嚳派遣重黎前去鎮壓,重黎多次鎮壓而不成功,帝嚳大怒,將重黎召回論罪處斬,然後以重黎的弟弟吳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繼續爲祝融之官。

吳回有個兒子名終,因爲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所以叫陸終。陸終有個兒子叫參胡,因住董地(今山東濮城),其後裔子孫就以居邑名稱爲姓氏,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

董姓起源四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董澤,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董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湖泊的名稱。在史籍《後漢書·郡國志》中記載:“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澤。”古籍中所指的“文喜邑”,就是漢朝時期的“河東聞喜”,即今山西省運城地區,是“千古山西二雄”之一關羽的家鄉,其時有一巨大的溼地地貌,因水中盛產“董蕖”因而稱“董澤”。“董蕖”,就是古人對蓮藕的一種稱謂,在今天山西、陝西地區,菜市場上仍有稱蓮藕爲“董菜”者。傳說,董澤曾“浩淼數百里”,後被人類破壞,逐漸成爲鹽湖,最後乾涸,消失得無影無蹤,今只留得一個“運城市鹽湖區”的行政名稱。

在董澤周圍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爲姓氏者,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

董姓起源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族屠各部奧矣·毛都氏部落,屬於文化上漢化改漢字姓爲氏。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源出漢朝時期南匈奴屠各部奧矣·毛都氏部落,其實是古肅慎民族的一個分支,在東漢時期曾一度改漢姓爲胡氏。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奧矣·毛都氏部落的一個分支,逐漸北遷居於大青山一帶原始林區(今蒙古肯特山區),因此被稱爲“林中之民”,遼國的契丹族人和後來西夏國的党項族人則稱其爲“蒂奇斯族”,金國時期的女真族人稱其爲“呼勒都古德”。與古突厥語“奧矣·毛都”的意思一樣,古女真語“呼勒都古德”也是“林木、林中人、森林獵人”之義,後因以爲部落名稱和姓氏。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的歷史過程中,奧矣·毛都氏部落以及呼勒都古德氏部落皆成爲蒙古兀良哈部落下屬諸部,逐漸成爲蒙古族。

明朝初期,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即有取漢姓爲董氏、胡氏者,至清朝中葉以後,大多數族人冠漢姓爲董氏,少部分人稱胡氏,世代相傳至今。

加入董姓

羣體中的北方外族、西南、南方和主要出現的事件有:西漢初期的匈奴族、三國時吳國的山越族、晉朝時的氐族、南北朝北魏時的羌族、唐朝吐蕃人的董部落、五代後梁時羌人、宋朝時的高句麗人等均有董姓人融入漢人之中,清朝時滿洲八旗姓董鄂氏、棟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全體族人的改漢字姓董。致使北方地區多董姓,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文化上同化而成爲當地的董姓漢族。自漢至唐,雲貴地區的董姓已成爲大姓,雲貴地區的土著董姓後來逐漸同化爲西南地區的漢族。

董姓起源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董鄂氏,亦稱棟鄂氏,滿語爲Donggo Hala,世居董鄂(今遼寧桓仁、寬甸一帶),是滿族著姓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董氏、棟氏等。

⑵.滿族棟佳氏,亦稱董家氏、董佳氏,滿語爲Dong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董佳城(今遼寧新賓)、嘉木湖(今遼寧新賓)、嘉哈(今遼寧新賓夾河村)、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董氏、鄧氏、陳氏等。

⑶.滿族珠格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術虎部,以部爲氏,滿語爲Juge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內佈列亞河流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董氏。

⑷.滿族珠赫哷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術虎部,滿語爲Juhere Hala,漢義“冰凍”,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董氏、術氏等。

⑸.滿族朱胡氏,源出元朝時期女真海通猛安朱胡氏族,滿語爲Juhu Hala,在明朝時期的漢姓即爲董氏。

董氏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時出現的,據西漢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春秋時,周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到晉國,與籍氏一起主管晉之典籍,因其職責是“董督晉史”,所以也稱爲董氏。這一時期晉國的都城在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公元前585年,晉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十世之利”,將晉國都城自今翼城縣境遷至新田(今侯馬市區)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侯馬。

辛有的後裔,世襲晉國太史之職,至春秋時,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權貴,秉筆直書,被譽爲“良史”。董狐的裔孫董翳,秦末被項羽封爲翟王,都高奴(在今陝西延安延河東岸),子孫遂居隴西(郡治在今甘肅臨洮)。西漢時的董仲舒爲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其曾孫自廣川徙隴西,裔孫徙河東(郡治在今山西夏縣西北)。此外,董姓在漢代還分佈於今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貴州黃平,浙江餘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福縣、信陽、靈寶等地。至隋唐時期,除上述地區外,今安徽、湖南、江蘇、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記載董氏有四個郡望:即隴西、弘農(今陝西華陰)、河東、範陽(今河北涿州)。此外還有濟陰(今山東曹縣)。唐末,固始(今屬河南)的董氏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佈江南各省。從清康熙年間開始,董氏有族人陸續移居臺灣,此後有的又徙居南洋羣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董姓 分布

董氏是一個典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九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七百二十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5%左右。

董氏主源出自高陽氏顓頊帝之後裔。據史料所載,董氏的發源地在山東定陶北部、山西運城、山東平原縣三個地方。

今日董氏以河北、山東、山西、雲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爲集中,冀、豫、晉這三省就佔董氏總人口的31%,滇、魯、遼、浙、川、鄂這六省又佔38%,而冀州地區居住了董氏總人口的10%,爲董氏第一大省。

董姓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

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濟陰國,漢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說漢武帝建元三年)改爲濟陰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

董姓 堂號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

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濟陰國,漢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說漢武帝建元三年)改爲濟陰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

董姓 姓氏源流

壹、dǒng

現行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魏縣,山東之龍口、平邑,山西之太原,甘肅之酒泉,湖北之監利,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雲南之瀘水、河口、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滿、蒙、鮮、傣、苗、水、彝、赫哲、阿昌、景頗、普米、德昂、白、藏、土、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己姓;或言姬姓。黃帝之裔孫有(按:今作‘’)叔安,生董父,其後遂爲董氏。”(2)又云:“又有陸終之子參胡姓董。周時爲胡國,其後亦爲董氏。”(3)《姓氏考略》引《姓氏急就篇·注》雲:“周大夫辛有二子,適晉,爲太史,與籍氏俱董督晉典,因爲董氏。董狐,其後也。望出隴西、濟陰。”(4)鄭樵又注:“范陽董秦,唐大曆賜姓李氏。”(5)或爲滿族姓氏所改,清代滿族姓董鄂氏、佟佳氏、董佳氏、珠赫勒氏等或改爲單字姓“董”。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

6、赫哲族之“給溫克”氏改爲董氏。給溫克,漢意爲“銅”,諧其音而爲“董”。

7、景頗族之董姓,則爲勒託氏、米董氏所改。蓋取其尾音諧“董”而爲單姓。

8、普米族之董氏出自“巴落瓦支”姓。

9、白族語稱巫師爲“朵希薄”,鑑於白族巫師被人稱作“朵希薄”,遂亦以此爲姓氏,此當以職爲姓。後或改單姓童、董。蓋取“朵希薄”之首音,諧董(或童)而得。

10、藏族之董姓,源於遠古氏族,以族命氏。傳說有一神猴與巖魔女結爲夫妻,生下六隻小猴,長成繁衍後代,進化成人,分作六個支系,此即遠古藏族的六個氏族,其中有董氏。

11、土族語有“恩多-孔”(恩多人),或稱恩多-阿寅勒(恩多村)。或以之爲姓。“恩多”可能是地名,或將“恩多”譯作“恩董”,又取其尾音以董爲姓。注(6)——(11)見《中國人的姓名》。

貳、

董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61%,爲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河北、河南、山西、雲南、山東、遼寧、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7省董姓約佔全國漢族董姓人口51%。

董姓起源:①系自己姓。黃帝之後,封國於,其君叔安之嫡子曰董父,學擾龍以事帝舜,賜姓曰董。②系自姬姓。周大夫辛有二子,適晉爲太史,與籍氏俱董督(監督、督察之意)晉典,因爲董氏。③代郡董氏,本匈奴屠各族,屠各乃漢時入塞匈奴19種中之最貴者。④五代後梁時羌人有董姓,見《通鑑》。⑤唐時吐蕃董部落以董爲姓。又,雲南松外蠻之貴族姓有董氏。⑥金時女真人姓。清滿洲人姓,世居撫順。又,清滿洲八旗姓董鄂氏、棟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後均有改姓董氏者。今滿族姓。⑦清時四川成綿龍茂道松潘鎮土司董姓,始於唐朝。⑧明、清時雲南府雲南前衛土指揮僉事、安州府土知州、大理府土經歷、趙州蔓神寨巡檢司土巡檢、鶴慶軍民府土知府、土知事等,均爲董氏,系白族。又,雲南鳳儀山蕩天村白族朵希薄氏漢姓爲董。⑨雲南鎮康德昂族林拉厄氏漢姓爲董。⑩雲南景頗族米洞氏、曾通氏均漢姓爲董。⑪青海土族恩董氏漢姓爲董。⑫布依、彝、阿昌、土家、赫哲、蒙古、羌(1

董姓名人:

董狐,春秋時晉大夫。

郡望:濟陰,隴西,代郡。

董姓 歷史名人

董姓古代名人

孝仁皇后董氏東漢,靈帝生母。

董小宛清朝,著名才女,爲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麗,善書畫,通詩史,後來嫁給清代著名文學家冒襄爲妾。

董邦達清朝(1696—1769),浙江富陽人,因政績卓著,累官至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又是著名畫家,以善畫山水而著稱,畫鳳蒼逸古厚,其繪畫藝術譽滿京華,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畫院,人稱清代畫中十哲之一。是繼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後又一董氏大畫家,合稱爲三董。與曹雪芹有深交,併爲他的《南鷂北鳶考工志》寫過序言。終年七十四歲。與五代的董源、明代的董其昌並稱爲三董。曹雪芹的好朋友。

董遵誨五代宋初(926—981),涿洲范陽人。武藝絕人,能挽強命中。後漢時隨父宗本從契丹南奔投劉知遠。後周時從世宗攻北漢、後蜀、南唐,以功至驍武指揮使。宋初太祖重用,從慕容延釗平李筠,乾德六年授通遠軍使,太宗時兼領靈州巡撿,在環州十四年,團結各族酋長,使各守封疆,無所攻擾。

董其昌明朝,字思白、號玄宰,松江華亭人。明萬曆十七年中進士,爲官不闢權貴,不徇私情,從庶吉士、翰林編修官至禮部尚書,以太子太傅致仕,終年83歲。他是明代著名畫家,以他爲代表的“華亭派”在山水畫方面影響尤大。他是書畫的創作、收藏、鑑賞方面的大家。有關書畫理論著作也很多。他的畫法自成風格: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層次分明,蘊蓄豐厚,拙中帶秀,清雋雅逸,以平淡天真取勝。他在篆刻、書法 上也稱爲一絕。

董份明朝,[明]字用均,號泌園,烏程人。生卒年不詳,約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前後在世。登嘉靖二十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份所爲詩文,有《泌園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爲其孫嗣茂所編。

董海川清朝(1812-1882),河北省文安縣人,生於清嘉慶十八年逝於光緒九年,曾在清朝肅王府作拳師,傳說其在江南遊歷時得到道家修煉的啓示,創立了八卦掌。

董翳秦朝,將軍,與章邯、司馬欣合稱「三秦」,爲翟王。

董永二十四孝之一。

董仲舒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以“天人三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爲漢武帝採納,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爲正統的先聲。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爲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學體系。提出“天人感應”說和“三綱五常”說。

董卓東漢末年,軍閥和權臣。

董昭東漢末期,人物,定侯,曹操謀士。

董友鄭成功王妃。

董訥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兩江總督,後任漕運總督。

董教增清朝,榮祿大夫,振威將軍,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閩浙總督。

董恂晚清,政治人物,仕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官至戶部尚書。

董福祥清朝末年,甘軍領袖,武衛後軍指揮官,甘肅提督。

董安於春秋(?——前496),又稱董閼於,生年不詳,春秋末晉國人,是晉卿趙鞅之心腹家臣,古晉陽城的始創者。守晉陽。範、中行之亂,以與謀爲荀躒所譴,自殺。

董徵南北朝,南北朝時頓丘(今河南清豐南)人,曾官至平東將軍。

董狐春秋,被當時的孔子譽爲“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現於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漢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事多年,許多建議被諸葛亮採納,爲官二十餘年,外牧殊域,內幹機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愛戴,與少數民族交往,‘務推誠心,南土愛而信之’。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諸葛亮對董和的高風亮節稱讚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

董賢西漢,字聖卿,雲陽(今陝西淳化)人,西漢大司馬。他22歲時就被哀帝寵幸,官至大司馬,操縱朝政,其家族在當朝顯赫一時。

董安國西漢,內史,曾著農書十八篇。

董宣東漢,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以秉公執法,廉潔奉公著稱於世,有“臥虎令”和“強項令”之稱。

董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風亮節,是時人所稱的蜀中四英之一(諸葛亮、董允、蔣琬、費禕)。對董允的忠誠與才幹,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給予了肯定,併力推董允主持“宮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對後主言行,極盡諍湅之責。董允官至侍中、輔國將軍、尚書令、大將軍附貳等,文官武職集於一身,地位顯赫,但他一身正氣,正直不阿,治理蜀國業績顯著,深得民心。

董奉三國,董允之孫,建康董氏之祖,遊閩中,後居廬山,爲一代名醫,治病不取利,使之種杏,久成杏林。爲今醫界稱爲杏林由耒三國時的醫學家。醫術高超,醫德也很好。相傳他愛杏樹,每治好一個病人,就請病人在後院種上幾棵杏樹,時間久了,就成了杏林。後來董奉的杏林成了醫家尊奉的稱號。人們還常常用題了“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高手”的匾額來送給醫德好的人,表示感謝。

董琬南北朝,南北朝外交家。最爲人知的事蹟大概是在北魏太延三年,由太武帝拓跋燾派遣出使西域,他首次明確地提出了西域的地理分區,將西域分爲四域-“自蔥嶺以東、流沙以西爲一域;蔥嶺以西、海曲以東爲一域;者舌(塔什干)以南、月氏以北爲一域;兩海之間、水澤以南爲一域”。

董誥清朝(1740—1818),董邦達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將其改爲二甲弟一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累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擢文華殿大學士(宰相)。他通曉軍事,臺灣、廓爾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珅當權時代,他與王傑獨不與其苟合。嘉慶帝剷除和珅時他也發揮了較重要作用。他與其父一樣都是當時有名畫家精書法、善繪畫。他五次歸還故里,生活簡撲,平易近人從不倨傲,深爲鄰里稱道。終年七十九歲。嘉慶二十三年致仕歸家,十月去世。父子歷事三朝,雖身居顯要,但兩袖清風。嘉慶帝哀詩中雲: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田莊。

董僧慧南朝,姑熟(今安徽當塗)人,南朝蕭齊之義士。

董純隋代,隋代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北)人,以功進位上開府、拜柱國、爵郡公。

董氏南唐,婦人,擅畫,“所學出王齊翰,工道釋人物”。(《宣和畫譜》),當時官宦縉紳家的婦女,都往往求她“寫照”(畫肖像)。有人還寫詩讚譽道:“林下才華雖可尚,筆端人物更清妍。如何不出深閨裏,能以丹青寫外邊”。宋徽宗御府藏有她畫的《六隱圖》。南宋鄧椿看到過這幅畫,他在《畫繼》中談到這幅畫說“今藏山陰王:產才監簿家,乃畫范蠡至張志和等六人,乘舟而隱居者,山水樹石人物如豆許,亦甚可愛”。

董槐宋朝(?—1262),宋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進士。嘉熙間歷提點湖北刑獄、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變,救濟南來江北流民,甚著政績,整肅軍紀,加強訓練。六年(1246)任權廣西轉運判官兼提點刑獄,協和西南少數民族,與交趾建立友好貿易關係。寶祐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以整頓綱記爲急務,爲改革舊制,報效國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從而得罪了許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衆。次年罷相,爲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潯。旋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洞霄宮,隱居富陽北郊陽波湖董家弄。其子董麗,爲宋駙馬,在元亂中盡節。今其後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陽北部山區。部分定居江蘇丹陽。

董解元金朝,戲曲家。他根據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創作了《西廂記諸宮調》,爲後來元曲作家王實甫創作《西廂記》準備了條件。

董源五代南唐(?—962),一作董元,字叔達,鍾陵人,一說江南人。五代南唐畫家,南唐中宗時曾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橋、漁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用披麻皴法畫山水,平淡天真,後又巨然承其風格,並稱“董巨”,爲五代、北宋間南方山水畫主要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亦善畫牛、虎、人物,傳馮延巳曾將其所作古代美人畫屏誤爲擋道宮娥而不敢入謁中主。

董晉唐朝,宰相。

董庭蘭唐代,隴西(今屬甘肅)人,琴家,以善彈《胡茄》而揚名。盛唐時著名的琴師。“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的《別董大》就是說的他。很多當時的詩人都曾盛讚過他。

董姓近代名人

董其武國民革命軍中將,綏遠省政府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全國政協副主席。

董洪國(1910-2001),安徽省金寨縣人。少將。1928年參加蘇維埃農民自衛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董啓強(1918-),少將。四川省巴縣人。

董志常(1915-1984),湖北省大悟縣人。少將。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董永清(1911-1995),江西省吉水縣人。少將。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董超(1915-1990),原名董仲禮,山東省新泰市人。少將。1934年畢業後任小學教員。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新泰縣抗日游擊隊隊長。1938年參加徂徠山起義。

董家龍(1912-1996),湖北省荊門縣人。少將。出生於革命烈士家庭,讀私塾3年。1930年參加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董存瑞(1929-1948),河北省懷來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32師96團2營6連6班班長,小時候讀過幾天書,後因家貧而輟學。1945年8月參加八路軍,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榮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榮獲勇敢獎章三枚、“毛主席獎章”一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縣的戰鬥中,因部隊受阻於敵軍的橋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藥包,衝至橋下。因身邊無處安放炸藥包,危急時刻,董存瑞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身體充當支架——手託炸藥包,英勇犧牲,此時,未滿19歲。朱德爲他題詞:“捨身爲國,永垂不朽”。是捨身爲己的典型代表。

董振堂中國工農紅軍將領,紅五軍團軍團長。

董釗中華民國軍事將領,陸軍中將,陝西省政府主席。

董作賓中華民國著名的甲骨學家,「甲骨學四堂」之一,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董顯光著名報人、作家、外交家,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局長,中華民國行政院發言人,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館大使。

董必武中國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

董寅初中國著名的愛國僑領和社會活動家,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中央名譽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

董輔礽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有“一代經濟學大師”之稱,其生前爲中國大陸經濟體制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

董國忠金門「八二三」砲戰,當年在火線中冒死快遞家書的郵務士,戰後獲得政府頒授光華乙種二等獎章的殊榮,以及贏得「軍中維他命」美名。

董浩雲(1912-1982),浙江定海人。名兆榮。早年在上海求學,通英、日、法等國文字。1928年考入金城銀行,任職於天津航業公司。1940年以民營方式,成立中國航運信託公司。1946年在上海申請重辦中國航運信託公司,開創中國人駕駛輪船遠渡大西洋、太平洋先例。1948年創辦復興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1950年公司遷臺灣,並出版《般運》雜誌。1959年建造七萬餘噸油輪“東亞巨人號”,爲當時世界十大油輪之一。1971年與美國卻普曼學院等校合辦“海上進修學院”,爲世界上唯一海上學府,又名宇宙號,任校董會主席,並設“董浩雲獎學金”。後又在舊金山創辦美國亞洲銀行,任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理事、香港星島報業有限公司董事等職,是董氏航運集團創辦人,被譽爲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病逝於香港。著有《董氏航業叢書》四輯。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127

15

16

17

18

董姓圖騰
董姓圖騰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