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察
拼音chá
人口約 2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076 位。
位於邾姓 之後,息姓 之前。
察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07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察姓 起源
察姓起源一
源於官位,出自三國時期孫吳政權設置的負責監視吏民之官察戰,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三國志·吳志·孫休傳》中記載:“是歲,使察戰到交址調孔爵、大豬。”在史籍《晉書·五行志》中也記載:“六年十月,石頭小城火,燒西南百八十丈。是時嬖人張布專擅國勢,多行無禮,而韋昭﹑盛衝終斥不用,兼遣察戰等爲內史,驚擾州郡,致使交址反亂,是其咎也。”在史籍《宋書》中也記載:“吳孫休永安五年二月,白虎門北樓災。六年十月,石頭小城火,燒西南百八十丈。是時嬖人張布專擅國勢,多行無禮,而韋昭、盛衝終斥不用,兼遣察戰等爲使,驚擾州郡,致使交趾反亂。是其咎也。”
在察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察戰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字姓氏爲察氏,讀音作jì(ㄐㄧˋ)。
察姓起源二
源於大月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元史·察罕傳》的記載:“帝賜察罕姓白氏。國人謂白爲‘察罕’,故名察罕。”察罕,爲西域巴克特里亞人(巴里黑城,今阿富汗馬紮裏沙里夫城),先祖爲大月氏族。察罕精通多種文字。元至元中期,由湖廣參政、西平王孛兒只斤·奧魯赤舉薦,察罕被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授任蒙古萬戶府知事。後又隨從孛兒只斤·奧魯赤出入湖廣和江西致仕二十一年,凡政事皆助孛兒只斤·奧魯赤悉委裁決,沒有出什麼問題,治績有佳。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爾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察罕出任武昌路治中,又以治績突出擢升河南行省郎中。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察罕晉升爲太子府正,加昭文館大學士。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農曆3月,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後,又詔升察罕爲中書參知政事,晉遷平章政事,賜漢姓爲白氏。晚年,察罕因年事高而辭官,居於江西德安的白雲山別墅,靜做學識研究。察罕曾將《貞觀政要》、《帝苑》等帝政文獻譯成蒙古文,並節譯蒙古文《脫必赤顏》爲漢文《武開天記》,還著有《歷代帝王紀年纂要》留傳後世。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察罕在江西德安逝世。
察罕是元朝的四朝元老、重臣,也是元朝著名的史學家、翻譯家。他的後裔子孫皆留居中國,多爲白氏,亦有在元朝中期改以先祖原名爲姓氏者,稱察罕氏,後融入蒙古族,後有省文簡化爲單姓察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察姓起源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
⑴.蒙古族孛兒只斤氏,蒙古“黃金家族”,其後裔中有一分支察罕氏,其鼻祖爲察罕·帖木兒,公元?~1362年待考,字廷瑞,窩闊臺的曾孫。察罕·帖木兒隨蒙古軍入河南,遂爲潁州沈丘人(今安徽臨泉西北)。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劉福通率紅巾軍攻佔江淮諸州郡。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察罕·帖木兒結集地主武裝數百人,與另一地主武裝首領李思齊合兵攻破已爲農民軍佔領的羅山(今河南羅山),元朝廷授察罕·帖木兒爲汝寧府達魯花赤,漸擁兵至萬人,屯駐沈丘。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察罕·帖木兒晉升爲兵部尚書,出兵陝州(今河南三門峽),擊敗李武、崔德率領的紅巾軍於淆陵(今河南澠池)、靈寶,並追擊紅巾軍至晉南。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春,察罕·帖木兒升爲陝西行省平章政事,負責守禦關、陝、晉、冀。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農曆5月,察罕·帖木兒發兵圍剿紅巾軍宋政權的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在農曆8月攻破汴梁城,韓林兒、劉福通逃奔安豐(今安徽壽縣)。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察罕·帖木兒率軍再攻山東紅巾軍,並招降紅巾軍將領田豐、王士誠,之後攻破濟南,圍困益都。因功升任中書平章政事、知河南山東行樞密院事。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農曆6月,察罕·帖木兒被紅巾軍殺手王士誠、田豐刺殺。在察罕·帖木兒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名字爲姓氏,稱察罕氏,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爲察氏者。
⑵.蒙古族博多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Boduo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中有稱察氏者。
⑶.蒙古族察哈爾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宣化)、布爾噶蘇臺(今新疆伊犁),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Cah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中有稱察氏者。
⑷.蒙古族漕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Caoda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中有稱察氏者。
察姓起源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鄂爾綽絡氏,滿語爲Elcuolo Hala,出自海西女真卦爾察部,世居卦爾察(今吉林松源)、蘇完(今吉林雙陽)等地,後有冠漢姓爲察氏者。
⑵.滿族鄂濟哩氏,滿語爲Egiri Hala,出自海西女真卦爾察部,世居卦爾察(今吉林松源),後有冠漢姓爲察氏者。
⑶.滿族卦勒察氏,亦稱瓜爾察氏,滿語爲Guuwalca Hala,出自海西女真卦爾察部,世居卦爾察(今吉林松源)、、吉林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扎木庫(今遼寧撫順)、長白山等地,以地爲姓,後多冠漢姓爲察氏、關氏、趙氏等。
⑷.滿族哈爾察氏,滿語爲Harca Hala,世居尼馬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海蘭(今吉林和龍)、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後多冠漢姓爲察氏、哈氏、俞氏等。
察姓起源五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士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士師,是西周時期周公旦所設置的上大夫官職。周公旦有感於三監之亂,遂專門設置該官位,有德仁尊望之人擔當,專職察查所有大小諸侯、王公貴胄們的行爲舉止,並管理其所有的官司訴訟之事,因此,士師又通稱爲“察人”、“察者”、“察士”。在典籍《周禮·秋官·士師·注》中特別記載:“士,察也,義取察理獄訟之事也。”
在士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爲姓氏者,稱士師氏、或察人氏、察者氏、察士氏等,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察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察姓起源六
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監察御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監察御史,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前朝“御史”的基礎上特別設置的官位,專職監察各部官員的爲政狀況,以及所轄之政道。在史籍《唐書·百官志》中記載:“監察御史,掌司六察。一察官人善惡,二察賦役不均,三察農桑不勤,倉廩耗減,四察妖猾盜賊,五察茂才異等,六察黠吏豪宗,兼併縱暴。”
在監察御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察氏、監氏、史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察姓 姓氏源流
壹、察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運城,福建之清流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歸“入聲”部。初見於《姓苑》。《姓氏考略》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察氏不知得姓之由。或爲審察之職者以爲氏。”
貳、察
察姓分布:江西寧都、浙江上虞、福建泰寧、臺灣臺東、嘉義、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察姓起源:見《姓苑》。或爲審察之職者以爲氏,見《姓氏尋源》。
察姓名人:
察戰,三國時吳國將軍。
郡望: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