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文
拼音wén
人口約 18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122 位。
位於喬姓 之後,安姓 之前。
文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22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102 |
2013年 | 107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09 |
1995年 | 117 | 1987年 | 100 | 1982年 | 131 |
明朝 | 100 | 元朝 | 55 | 宋朝 | 79 |
北宋 | 355 |
文姓 起源
文姓起源
文姓起源一
出自於姬姓,是以諡號命名的姓氏。據《風俗通義》等有關資料所載,商朝末年,居住於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漸強盛起來,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脅,就找藉口殺了周人(姬姓)的領袖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位後,勵精圖治,深得國人擁戴,被商紂王封爲西伯。因西伯聲望太高,紂王又找藉口將西伯囚禁,後釋放。西伯歸周後,以賢臣姜尚爲輔佐,先後吞併了虞、芮、黎(今山西長治西南)、崇(今河南嵩縣北)等國,並建豐邑(今陝西長安灃水以西)作爲國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實力超過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後,其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滅商大業,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周朝,建都於鎬(今陝西長安灃水以東),追諡西伯爲周文王。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諡(文)爲姓,這便是文姓的得姓始祖。
文姓起源二
出自周代衛國將軍文子之後。據《姓氏考略》等所載,西周初年建立的衛國(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初建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又遷都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後又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前209年,爲秦所滅),至春秋時期的衛獻公時,有個將軍叫孫文子,是個很有聲望的人物,孫文子的子孫有以祖字爲氏,稱文氏。
文姓起源三
出自姚姓和嬀姓。爲舜帝后裔嬀滿之裔孫。南宋《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嬀。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嬀水之居而姓嬀。”因而史稱嬀、陳、田、姚、胡爲“嬀汭五姓”。“嬀汭”,古水名,又作“潙汭”,在今山西永濟南,源出歷山,西流入黃河。舜帝本爲姚姓,因居嬀汭而得嬀姓,姚姓:《元和姓纂》載:“姚,虞帝生於姚墟,子孫以姚爲氏。”《新唐書·宰相世系》言,舜後胡公嬀滿封陳,至敬仲仕齊,又爲田氏。王莽封田豐爲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爲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改爲嬀姓。其五代孫嬀敷,又改回姚氏。舜帝一系主支,歷經姚——嬀——陳——田——陳,多次變遷,並分脈出許多支姓。《漢書·王莽傳》載王莽在論及自己的族系時說:“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嬀,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簡要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變遷的歷程。據《左傳》記載,舜爲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於嬀汭,其後因以爲氏姓,姓嬀氏。舜崩,傳禹天下,舜子均商爲封國。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後,得嬀滿,封之於陳國,以奉帝舜祀。春秋時期,陳國有一公子名嬀完,乃嬀滿第十代孫,因宮廷之變後於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逃到了齊國。公子完感謝齊桓公姜小白賜田地邑城之德,遂指田改姓爲田氏。此後公子完第十代孫田和“田代齊姜”於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被周王室冊命爲齊侯。公子完逝世後,齊王曾賜其諡號爲“敬”,史稱田敬仲完。《通志?氏族略》:田氏既陳氏。陳厲公子完,字敬仲,陳宣公殺其太子寇,敬仲懼禍奔齊,遂匿其氏爲田。陳田聲近陳故也,又齊襄王之後,本田氏,後改法氏。法,姓也,齊襄王法章之後,本田姓,齊滅於秦,子孫不敢稱田姓,故以法爲氏。敬,姓也.公子完子孫有姓:陳﹑田﹑法﹑敬等四種。
①是以諡號命名的姓氏。戰國時,齊國(今屬山東)有貴族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號稱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千,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後來齊國貴族田甲叛亂,孟嘗君逃到魏國(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國,死後諡號文子。其後人也有以“文”爲氏的。
②出自敬姓避諱改姓。《史宋?文彥博傳》指出,“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五代後晉時,文彥博的曾祖父敬時爲避晉高祖石敬瑭之名諱,將敬字拆開,一分爲二。凡是姓敬的,要麼改姓文,要麼姓苟.約在公元947年後晉爲後漢所滅,敬氏不存在避諱之嫌了,苟氏、文氏的有些後代相繼回覆爲敬氏,有些則沒有復回原姓。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趙匡胤成爲宋太祖。由於趙匡胤的爺爺名叫“趙敬”,如此一來敬氏又犯了帝諱,文彥博祖父文銃(號挺之)只好再次改爲文氏或苟氏。
文姓起源四
出自姜姓。爲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後,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孫太嶽之苗裔文叔於許(在今河南許昌市),建立許國,爲姜姓諸侯國。春秋時,許國受鄭楚所迫,經四次遷都,前576年遷葉(今河南葉縣西南),前553年遷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前529年復遷葉,前524年遷白羽(今河南西峽),前506年遷至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戰國初年爲楚所滅(一說滅於魏),子孫四散。除有以原國名“許”爲氏外,還有以許國開國君主文叔之字爲氏,就是文姓.
文姓起源五
改姓或小數民族文姓。①蒙古族文氏,源於蒙古族乞顏部分支鄂依羅特氏部落,元朝時期隨軍駐紮於雲南、廣西地區。
至元末明初,明軍沐國公沐英、黔國公沐晟攻克雲貴高原,沐英領兵鎮守雲南,沐晟鎮守貴州,該家族分別改漢字姓爲文氏、印氏、餘氏、鐵氏、金氏等,慌僞稱漢族以避災禍,後劃入沐晟鎮下,分遷至貴州長順一帶,世代稱文氏至今。錫伯族溫都爾氏改姓文。
②土家、黎、壯、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文姓。
文姓起源六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卿範武子之子範燮,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範燮,著名春秋時期晉國上卿範武子(士會)之子,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稱其爲“範文子”,簡稱“文子”、“範叔”,是晉國範氏家族首領的繼承人。
這在史籍《晉語》中韋昭注:“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文姓起源七
同前三,源於姚姓和嬀姓,具體出自戰國時期齊威王田因齊之孫田文,屬於以先祖諡號爲氏。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有個貴族叫田文,就是那位“一鳴驚人”的齊威王田因齊的孫子,封號爲孟嘗君,食邑在薛(今山東滕州東南部)。
文姓起源八
同前三,源於姚姓和嬀姓,具體出自春秋時期陳厲公嬀佗之後裔,屬於避諱改姓爲氏。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有敬君,原陳厲公之子仲,諡爲敬,其支孫以諡號爲氏。”
源流九:源於滿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
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喜塔喇氏,亦稱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喜塔拉氏,滿語拼音爲Sitara Hala,漢字義“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國學者史祿國認爲,該姓氏與瓜爾佳氏同屬“闊雅裏滿洲”。另外,在朝鮮史籍《龍飛御天歌》中記載有哈蘭都達魯花赤姓“奚灘”,乃明朝時期的女真望族,曾一度改漢字姓爲劉氏,因此有學者認爲喜塔喇氏即其演變而來。喜塔喇氏世居尼雅滿山(今遼寧新賓)、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長白山蓋吉(今長白山周圍地區)、佛克順(今遼寧新賓)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字姓爲文氏、管氏、趙氏、圖氏、祝氏、齊氏、孫氏、希氏、奚氏、喜氏、線氏、祁氏等。
⑵滿族文都氏,亦稱溫都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都部,以部爲氏,滿語拼音爲Wendu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瓦爾喀一帶,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外興安嶺東段、黑龍江下游 、海參崴周圍、烏蘇裏江流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改漢字漢姓爲孔氏、溫氏、都氏、文氏、聞氏。
⑶滿族文車亨氏,亦稱溫徹亨氏、穩赤亨氏,滿語拼音爲Wenceheng Hala,漢字義“神鼓”。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後多改漢字姓爲溫氏、文氏。
⑷滿族文達氏,滿語拼音爲Wend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改漢字爲文氏、達等。
⑸滿族文德氏,滿語拼音爲Wende Hala,漢字義“尚未”,世居塔克什(今黑龍江口南岸原塔克題音屯),後多改漢字姓爲文氏。
⑹滿族文札氏,滿語拼音爲Wenja Hala,世居長白山地區,後多改漢字爲文氏。
⑺滿族寧古塔氏,源出清六祖世居地,以地爲氏,滿語拼音爲Ningguta Hala,漢字義“六”,所冠漢姓爲寧氏、劉氏、艾氏、文氏等,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綏芬河流域)、琿春(今吉林琿春)、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佟吉(今吉林敦化南部)等地。該支文氏始祖爲寧古塔·文泰,滿洲鑲紅旗人,世居訥殷,從徵噶爾丹時陣亡,追贈世襲雲騎尉,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漢語之諧音漢字爲姓氏,世代稱文氏至今。
文姓起源十
源於錫伯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溫都爾氏,世居綏芬河上游)、瓦爾喀一帶,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外興安嶺東段、黑龍江下游 、海參崴周圍、烏蘇裏江等地,後有改漢字單姓爲文氏。
文姓起源十一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文學掾,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文學掾,亦稱文學史,是漢高祖劉邦設置的一種官位。
文姓起源十二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土家族、黎族、壯族、布依族、回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文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字姓文氏,世代相傳至今。
文姓部分始祖
周文王、孫文子(孫林父)、許文叔(姜經初、甫父乙、許信公)、範文子(範燮、士燮、範叔)、田文子(田文、孟嘗君)。。文--西伯追諡周文王,庶孫以號文氏昌。
《史記》上有個“桐葉封弟”的故事:“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爲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後更名晉。成王與叔虞同爲姬昌(周文王)孫,姬發子。姬昌崩,姬發興國,諡父曰“文”。叔虞六代孫、即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諡(文)爲姓。爲雁門文之發祥。時在西周,距今三千年。
《文族宗譜》中記載:河南南陽的唐河縣、社旗縣文姓是在明朝初期由山西洪桐縣遷居到河南唐河縣。
文姓 分布
當代文姓的人口已達170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4%,排在全國第一百零九位。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萬激增到170萬,增長了10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如今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廣西、四川、廣東四省區,大約佔文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佈於湖北、江西、重慶、海南,四省市又佔了25%。湖南爲當代文姓第一文大省,居住了文姓總人口的14%。全國形成了湘桂粵、川鄂兩塊文姓聚集區。在600年間,文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別,向南和向西是流動的主流。文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桂瓊、湘渝、貴州大部、福建西端,文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有的達到2.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4.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9%的文姓人羣。在福建中部、江西東部、湖北西北、安徽西南、河南南部、山西西南、陝寧大部、甘肅東南、雲川大部、貴州西端、黑吉東部交界處、新疆西北,文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0.3%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9.3%。該地區居住了大約15%的文姓人羣。
今日文氏族人以廣東、江西、廣西、湖南和四川爲多,這五省文氏約佔全國文氏人口的75%以上,其中湖南、廣東兩省就佔全國文氏人口的38%左右。
文姓 郡望
燕門郡:戰國趙武靈王置郡,秦、西漢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南)。相當於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東漢移治陰館(今山西代縣西北)。
文姓家譜
1929年文暖玉修有《文氏宗譜》。
文天祥所撰 永和文氏宗譜:序:以一家視一族,則一家親;以一族視四海。則一族親;溥而視之四海,皆同胞之親也。所以渙渙華夏巍巍文姓,高山流水天下一家是也.
文姓 堂號
燕門郡:戰國趙武靈王置郡,秦、西漢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南)。相當於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東漢移治陰館(今山西代縣西北)。
文姓家譜
1929年文暖玉修有《文氏宗譜》。
文天祥所撰 永和文氏宗譜:序:以一家視一族,則一家親;以一族視四海。則一族親;溥而視之四海,皆同胞之親也。所以渙渙華夏巍巍文姓,高山流水天下一家是也.
文姓 姓氏源流
壹、文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金溪,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雲南之河口、隴川等地均有分佈。漢、滿、蒙、回、鮮、侗、壯、水、苗、黎、土家、布依、傈僳、仡佬、錫伯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姬姓。《風俗通》雲:‘周文王支孫以諡爲氏’。”(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雲:“太嶽後有文氏。”太嶽乃炎帝之後,則此當系出姜姓。
3、又注:“一雲當出衛將軍文子之後。”《中國姓氏大全》亦稱:“周代衛國將軍文子的後代。”文子,疑指孫文子,衛大夫,歷定、獻、殤三朝。
4、鄭樵又注:“宋潞公(潞國公,文彥博之封)家本敬氏,避國諱改爲文字(按:《宋史·文彥博傳》載;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晉高祖及宋翼祖諱改焉)。《續通志·氏族略總論·有故改氏》載:“宋文彥博本姓敬氏,曾大父避晉祖諱更姓文氏,至漢複姓敬;宋避翼祖諱復改文氏。”(按:《萬姓統譜》“苟”姓(注)雲:一派出自敬氏,避晉諱去“文”爲“苟”字;《世譜》雲:敬氏避晉諱亦改爲“恭”字。是敬氏所改。不獨文氏,或爲苟,或爲“恭”。)(5)清代高麗族亦有文姓,世居嘉山堡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載。
6、或爲清代滿族姓文扎氏、喜塔喇氏所改,見《滿族姓氏錄》。
7、錫伯族之文氏,則由溫都爾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音近之漢字“文”而得。望出雁門。春秋時越有文種,爲大夫;漢代有文漸,資縣人;南宋有文天祥,愛國民族英雄。
貳、文
文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7%,爲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廣東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文姓人口26%。江西、廣西、湖南、四川等省區亦多此姓。以上五省區文姓約佔全國漢族文姓人口79%。
文姓起源:①系自姬姓。周文王之支庶以諡爲氏,見《風俗通》。 ②系自姜姓。周文王封炎帝之後太嶽之裔文叔於許(故城在今河南許昌),稱許文叔,其支庶以文爲氏, ③系自嬀姓。戰國時齊田威王之孫孟嘗君田文,死後諡文子,其子孫遂以諡爲氏。 ④春秋時衛國將軍文子之後。⑤宋時潞國公文彥博本姓敬,其先避後晉石敬瑭諱,去苟爲文氏,至後漢時復爲敬氏,宋時彥博之祖父爲避翼祖(趙匡胤之父趙敬)諱,復改爲文氏。⑥清時高麗人姓。世居嘉山堡。⑦清時滿洲八旗姓喜塔喇氏、文扎氏等後均改姓文。今滿族姓。⑧清蒙古鄂依羅特氏,後改爲文氏。今蒙古族姓。⑨清時四川永寧道提標轄、蠻彝司土司姓文,原籍湖廣,得姓於明朝。⑩錫伯族姓溫都爾氏,漢姓爲文。土家、黎、壯、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文姓名人:
文種,春秋時越王勾踐時大夫,屢建大功,滅吳後,被勾踐賜死。
郡望:雁門。
文姓 歷史名人
文姓古代名人
文震孟明朝(1574年~1636年),官員,書法家。明南直隸長洲人。文徵明曾孫。年五十始成進士,爲熹宗改元歲,廷對大魁天下。崇禎初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文鴦三國末年與西晉初期,本名文俶,名將
文聘漢末三國,前期魏國將領
文一清朝,僧。字竹居,住江寧(今南京)忠祐王廟。善蘭竹。嘉慶時(一七九六―一八二0)與朱魯南(沂)等九十餘人結金陵畫社,馬掬村(士圖)有畫社丹青引詠之。《莫愁湖志、蘭言》
文儀號革齋,又號竹居,鄉稱君子長者。廬陵人。他是文天祥的父親。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
文種春秋,楚國人在越國任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亡吳國。後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他自殺。
文天祥南宋(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吉州廬陵人。大臣、民族英雄、文學家。他生當南宋末年,始終不渝地堅持抗元鬥爭,抗元失敗後在五坡岑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被害。他所作的《指南錄》可謂爲詩史,獄中所作《正氣歌》,尤爲世所傳頌。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彥博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人。他前後任事約50年之久,名聞四夷,後被封爲潞國公。
文嘉明朝,畫家,文徵名次子,工小楷書,善畫山水,筆墨秀潤,兼能花卉。
文彭明朝,篆刻家、書畫家,文徵明長子,繼承家學,亦善書畫,而精於篆刻,風格工穩,與何震並稱“文何”。
文徵明明朝(1470-1559),書畫家,長洲人,詩文書畫皆工,尤精於畫,在畫史上他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傳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美名,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名重於時,子弟甚多,人稱“吳門派”。
文廷式清朝,江西,萍鄉人,光緒進士,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他贊成光緒親政,支持康有爲發起強學會,因而受到慈禧太后的嫉視,被參革職。戊戌變法發生後,東渡日本。他能詩詞,也有慨嘆時事之作,著有《雲起軒詩抄》、《聞塵偶記》等。
文欽三國,時期魏國將領。文欽仕魏時官至前將軍、揚州刺史。正元二年,文欽與毌丘儉等起義兵勤王,討伐專權、獨裁的司馬師——司馬昭之兄。
文震亨(1585年~1645年),字啓美,系籍長洲。文徵明曾孫,文彭孫,文震孟之弟,文元發仲子。天啓五年恩貢,崇禎初爲中書舍人,給事武英殿。
文伯仁明朝(1502---1575),明代畫家,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文徵明侄子。性暴躁,好使氣罵座,少年時曾與叔徵明相訟,一度繫獄。工畫山水,效王蒙,學“三趙”,筆力清勁,巖巒鬱茂,佈景奇兀,時以巧思發之,名在文徵明之下。
文從簡明末(1574年—1648年),畫家。字彥可,號枕煙老人,明代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文徵明曾孫,文嘉孫,元善子。崇禎十三年拔貢,入清後退居林下,以書畫自娛。
文丑東漢末年,河北名將。建安四年,袁紹以顏良、文丑爲將率,簡精卒十萬,準備攻延津。五年,袁紹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與劉備挑戰,曹操以輜重就道餌敵,文丑兵亂,遂被操擊破而死。
文康小說家,滿洲鑲紅旗人,曾官徽州知府,後改任駐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於家中。晚年作有《兒女英雄傳》。
文祥清朝,洋務派首領之一,盛京正紅旗人。他曾歷任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1861年充任總理衙門大臣,參加“祺祥政變”。後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他奉行奕忻的主張,竭力推行洋務“新政”。
文同北宋(1018~1079年),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佑元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未到任而卒。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爲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文翁西漢(前156~前101),廬江舒人,循吏。漢景帝末年爲蜀郡守,興教育、舉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爲了紀念文翁,廬江縣建鄉賢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啓後賢;舒城縣將原文衝小學改名爲文翁小學,原楓香樹中學改名爲文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