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zhu 即可
諸姓 諸氏 諸姓起源 諸姓名字 諸姓名人
諸姓

姓氏諸〔 諸 〕
拼音zhūzhē
人口約 24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302 位。
位於鈕姓 之後,危姓 之前。

諸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022018年2014年
2013年3592007年2006年328
1995年3001987年3631982年304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86
手機查看諸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諸姓 即可

諸姓 起源

諸姓主要源自:姒姓變姓

諸姓起源一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諸國的封地,屬於以封地名稱爲氏。據史籍《姓苑》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諸邑(今山東諸城),魯國的一個大夫就在這裏生活,他的族人採食於此。他的後代便以封邑名稱爲姓氏,稱諸氏,世代相傳至今。諸邑爲春秋時期諸國國君的封邑,因以之爲姓。如《春秋》中的諸爲“莊公二十九年”記載中魯邑的諸城。《國語·鄭語》:“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禿姓舟人,則周滅之矣。”諸稽國爲彭祖後裔封國,諸稽國在商武丁時期被滅,部分遺族北遷至山東諸城縣西南,仍名爲諸,形成諸國。

諸姓起源二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國大夫諸稽郢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根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諸氏出自姒姓,是春秋末期越國大夫諸稽郢的後裔。諸稽郢,亦稱柘稽,是著名的春秋時期越國五大夫之一,以善辯和擅長外交著稱。

在諸稽郢的後裔子孫中,多以祖先的名字爲姓氏,稱諸氏,世代相傳至今。

諸姓起源三

源於騶氏,出自西漢時期越王的後裔無諸,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無諸,騶氏,約生於戰國晚期,卒於漢朝初期,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第十三世孫,爲漢朝閩越王。源出還是姒姓。據史籍《榕城考古錄》記載,無諸死後葬在福州城隍山西面的一座小山丘上,俗呼王墓山。另據民國時期所著《閩侯縣誌》中記載,閩人爲懷念無諸,在越王臺建閩越王廟,史稱大廟山,無諸墓就在南臺嘉崇裏閩越祖廟後的山丘上,世代祭祀無諸。

漢朝以後,無諸的後裔子孫以他的名字爲姓氏,稱諸氏,世代相傳至今。

諸姓起源四

源於變姓,出自五代十國時期後周貴族諸葛十朋,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爲氏。五代十國時期,後周政權有個貴族叫諸葛十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之後,諸葛十朋不願別人再打聽到他,就改姓名叫諸十朋,攜族隱居在會稽山中。

在諸十朋的後裔子孫中,皆改複姓諸葛氏爲單姓諸氏,成爲諸氏家族的又一個來源,世代相傳至今。

諸姓起源五

源於變姓,出自明朝時期侍衛統領寵,屬於字訛爲氏。氏,是十分罕見稀少的姓氏之一,爲古蜀國濮族部落稱謂,秦末漢初時期分播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一帶,時稱六麻蠻族,後漢化成姓氏。在典籍《正字通》中記載:“六麻有諸姓。按,本作?,訛作諸。?,本作上聲,音查。六書不載稿字,今亦罕此姓,存備考正。”明朝萬曆年間,京師有四川籍的侍衛將領叫稿寵,唱名時呼“諸寵“,無人應答,唱輺獨留。上官奇怪,問是何姓,?寵回答:“?如詐字上聲,字從工從白。”就是讀音作zhǎ(ㄗㄚˇ)。

後來,氏族人中就有人乾脆就以訛爲正,改稱諸氏,免得識別起來麻煩,由此世代相傳至今。

諸姓 分布

諸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一百八十六位。

諸氏的主要發源地在山東諸城,爲古琅琊郡,另外有起源於吳國和越國的諸氏族人。春秋時,諸氏人主要居住在山東諸城,爲諸國的王族。諸國春秋時淪爲魯國的附庸國,成爲魯國的大夫;後齊國佔有諸地,又成爲齊國的琅琊邑;越王勾踐打敗齊國,擁有諸國,並遷都琅琊,越國勢衰,復將國都遷回故地,大量諸氏族人跟隨南下。這樣,諸氏族人就擴散到江浙皖贛區域,並實現了同原江浙地區諸氏族人的匯合。

今浙江省的寧波市、紹興市、杭州市、嘉興市、餘杭市、湖州市,溫州市,衢州市,江蘇省的常州市、無錫市、江陰縣、蘇州市、崑山市、南京市,安徽省的蚌埠市,廣東省的河源市,江西省的吉安市,湖北省的松滋市等地,四川省的蓬安縣,三臺縣,宣漢縣,瀘州市均有諸氏族人分佈。

諸姓 郡望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春秋時諸國的統治區域在諸城、安丘一帶,屬於琅琊郡。

諸姓 堂號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春秋時諸國的統治區域在諸城、安丘一帶,屬於琅琊郡。

諸姓 姓氏源流

壹、(諸)zhū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山東之魚臺、平度,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安徽之貴池、涇縣,江西之崇仁、宜豐,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土家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春秋時魯有諸邑,大夫食採於其地者,子孫以地爲氏。”(2)其據《姓考》注云:閩越王無諸之後。(按:《中國姓氏大全》稱:閩越王無稽,相傳爲春秋時越王勾踐的後裔。《姓氏詞典》則稱:漢高祖以故粵王無諸爲閩越王。後爲漢武帝所滅。)(3)《中文大字典》注引《尚友錄》稱:“越大夫諸稽郢之後。”諸稽郢乃彭祖之後,當系出籛姓。《姓氏考略》以爲出自彭姓。

4、或爲諸葛氏所改。《姓氏考略》注云:“五代周諸葛十朋,當陳橋兵變後,易姓諸,隱於會稽山。是今會稽諸姓,出自諸葛。”一音zhē,亦姓。戰國時越有諸發;明代有諸觀;又有諸弘道,洪武中爲滑縣令;清代有諸昇。

貳、(諸)

諸姓起源:見《氏族博考》、《姓觿》。

諸姓名人:

諸於,漢時洛陽令,見《廣韻》。

三、(諸)

諸姓分布:分佈較廣。尤以浙江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諸姓人口51%。

諸姓起源:①彭祖之裔封於諸(故城在今山東諸城西南),因氏。②春秋時越大夫諸稽郢之後。③越王勾踐之裔,閩粵王無諸自立於閩中爲王,秦時廢爲君長,後助劉邦滅秦有功,復立爲閩粵王,其後子孫反漢,爲漢武帝所滅,子孫中有以其字爲氏者。④五代時後周諸葛十朋,當陳橋兵變後,易姓諸,隱於會稽山,今會稽諸姓出於此。⑤蒙古族姓。

諸姓名人:

諸發,戰國時越大夫。

郡望:琅邪、會稽。

諸姓 歷史名人

諸姓古代名人

諸燮明朝,字子相,餘姚人,嘉靖年間(1522-1566年)進士。歷官兵部主事、邵武同知,俱有惠政。曾守山海關,忠貞爲國。精理學,一洗陳言。

諸御己春秋,楚國之耕者。莊王築屋臺,壘土千重,大臣因諫而死者七十二人。御己棄耕入諫,楚王遂解層臺而罷民役。楚人歌之曰:“薪乎萊乎?無諸御己,訖無人乎!萊乎薪乎?無諸御己,訖無人乎!”此處將複姓諸御氏併入單姓諸氏。

諸稽郢春秋,據《史記》作柘稽,越國五大夫之一,善言辭。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吳王夫差爲報先王闔閭槜李兵敗之仇,傾兵伐越。勾踐率師迎戰夫椒,大敗,困守會稽山上,大夫文種獻乞和之策。勾踐遂派諸稽郢去吳營談判求和。行成於吳而返。《國語·越語》有載。

諸福坤清朝,光緒年間人,字元簡,號杏廬,周莊鎮杏村人。其父諸文淵,擅長書畫。精通醫藥。諸福坤早年博覽勤學,曾考入京師國子監,爲增貢生。與元和知縣李超瓊、湖南巡撫吳大澄等人積極贊同陶煦的減租變革思想。後歸田園居,以利鄉濟閭之事爲己任。並將“荒江老屋”取名爲“杏廬”絕跡城市,專心著作。“人瘦不食肉,醫窮只著書”。元和縣令李超瓊聞其人品質高尚,認爲近十年來所少見。諸福坤博學善文,爲衆推崇,所造就後生以文行名者尤多。柳亞子之父柳念曾、叔父柳慕曾都是當年諸福坤門下的弟子。辛亥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陳去病15歲時從同裏鎮來周莊,從諸福坤學習5年,遂成一代巨匠。諸福坤著有《杳廬文鈔》6冊。後由柳亞子出資刊印。

諸娥明朝,孝女。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186

23

24

25

26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