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林
拼音lín
人口約 142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18 位。
位於何姓 之後,高姓 之前。
林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8 | 2018年 | 18 | 2014年 | 20 |
2013年 | 16 | 2007年 | 19 | 2006年 | 17 |
1995年 | 13 | 1987年 | 16 | 1982年 | 9 |
明朝 | 20 | 元朝 | 17 | 宋朝 | 19 |
北宋 | 147 |
林姓 起源
林姓主要源流
1、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後裔,屬於王侯賜姓爲氏。商末,紂王無道,比干犯顏直諫被殺。比干正妻夫人陳氏逃入長林山中,生下了兒子泉。周滅商後,因泉生於林中,其父比干堅貞不屈,被周武王賜以林爲姓。
2、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開,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名字爲氏。
3、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林衡,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林衡,又稱林人,是西周中期開始設置的機構官稱,主要負責掌管林木,並負責植樹造林,養護澆灌等。
林姓得姓始祖林堅
4、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①源自鮮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把國都從平城遷到洛陽後,命鮮卑人改用漢字姓,把代北的丘林氏改爲林氏。
②源自高山族改姓:臺灣地區的高山族,是中國大陸古“百越族”遷居臺灣的一個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爲漢姓者。
③源自滿族改姓:滿族布薩氏,滿語爲Busa 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後多冠漢姓爲林氏。林佳氏,滿語爲Lingiya Hala,世居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冠漢姓爲林氏。
林姓 分布
宋朝時期,林姓大約有7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98%,排在第19位。福建爲林姓的第1大省,約佔全國林姓總人口的58%,約佔福建總人口的9%。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福建、浙江、廣東三省,這三省林姓佔林姓總人口的85%;其次分佈於河南、江蘇、江西,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9%。以福建爲中心的林姓聚集區已經形成。
明朝時期,林姓大約有7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85%,爲明朝第20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間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慢,幾乎沒有增長,600年中林姓人口純增加率爲1%,淨增加了3萬。福建仍爲林姓第1大省,約佔總林姓人口的38%。在全國的分佈仍集中於福建(38%)、廣東(26%)、浙江(18%),這三省林姓大約佔林姓總人口的82%;其次分佈於江西、江蘇、廣西,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10%。從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間,林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西南遷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
2016年,大陸林姓人口約爲1416萬,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國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約472萬,佔全省總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廣東省林氏約311萬,浙江省約184萬,臺灣地區林氏約200萬,韓國約100萬,其他地區約500萬,在全球約2千多萬;林姓人口密度最高爲福州、莆田、閩南、粵東及臺灣。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泉州林姓第二多。在近600年間,林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別,林姓向華中、華北的回遷是主流。
林姓 郡望
主要有濟南郡、下邳郡、南安郡、晉安郡、西河郡等。
林姓 堂號
主要有濟南郡、下邳郡、南安郡、晉安郡、西河郡等。
林姓 姓氏源流
壹、林
現行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龍口、平邑,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雲南之瀘水、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滿、蒙、回、鮮、水、侗、壯、苗、京、黎、土家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晉安世譜”校正·序》雲:“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干諫紂而死,其子堅逃於長林,周武王克商,賜姓林氏。食採博陵,散居於周、魯、齊、衛。戰國時,相趙者始居九門。秦並趙,徙齊郡、鄒郡。漢定三秦,分鄒郡,置濟南,遂爲濟南人,下邳林氏,其後也。”《姓氏考略》引《路史》亦載:“殷比干子避難長林之山,因氏焉。”長林山在今江西東鄉縣南三里,一名庚嶺。此當以地名爲氏。按:或稱“古人受氏之義無此義也”,“林氏在唐末爲昌宗而特詳著,豈林寶作《元和姓纂》故爾?然林氏出比干之子堅之說,由寶傳之也。著書之家不得有偏徇而私生好惡,所當平心直道,於我何厚、於人何薄哉!”(2)鄭樵注云:“姬姓。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後,因以爲氏。”鄭將其納入“以字爲氏”之列。又云:“(林)開生林英,英生林茂、林慶,世系甚明,而譜家謂‘王子比干爲紂所戳,其子堅逃長林之山,遂爲氏。’按:古人受氏之義,無此義也。”(3)《姓氏考略》注引《風俗通》雲:“‘林放之後’。林放爲春秋時魯人,字子立,嘗問禮之本,孔子以‘大哉’稱之。”(4)又據《魏書·官氏志》雲:“丘林氏改爲林氏。”丘林,《鄭通志》作“邱林”。
5、又據《開元錄》雲:“今建州皆蛇種,有五姓,黃、林等是其裔。”唐所置建州有二:一在今福建境內,故治即建甌縣;一爲唐渤海置,屬率賓府,故城在今吉林敦化縣,即滿族初起之鄂多理城。《開元錄》所指之“建州”,當在福建:且疑“蛇”,當即後世之“畲”族。
6、又,清代高麗族亦有林姓。
7、或爲滿族姓氏所改,滿族之林佳氏、布薩氏改從單字姓“林”。春秋時魯有林放;隋唐間有林士弘,鄱陽人,大將軍;宋代有林逋,錢塘人;清代有林則徐,侯官人,兩廣總督。
貳、林
林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7%爲中國人口最多的19個姓之一。尤以福建、廣東、臺灣三省多此姓,分別佔省人口14%、8%和4%。上述三省林姓約佔全國漢族林姓人口60%。
林姓起源:①相傳殷商比干之子堅,避難長林之山,因以爲氏,見《路史》。②系自姬姓。周平王次子林開之後,因以爲氏。③春秋時魯大夫林放之後,見《風俗通》。④春秋時衛大夫孫林父之後,見《姓考》。⑤春秋時莒大夫采邑(故城在今山東莒縣一帶),因以爲氏,見《姓源》。⑥北魏時匈奴丘林氏改爲林氏,見《魏書·官氏志》。⑦金時女真人姓僕散氏,漢姓爲林。⑧清高麗人姓。今朝鮮族姓。⑨清滿洲人姓。世居撫順。又,清滿洲八旗姓布薩氏、林佳氏等均改爲林氏。⑩建州(唐宋時置,故治在今福建建甌)皆蛇種,有五姓,黃、林等是其裔,見《開元錄》。蛇種即今畲族之先民。今畲族有此姓。⑪京、壯、侗、彝、土、臺灣土著、土家、回、黎、苗、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林姓名人:
林楚,春秋時魯季臣。
郡望:西河、南安,河南。
其他:
①日本侵佔臺灣時期,臺灣林姓曾被迫改用大林、小林、長林、牧林、竹林、神林、宮林、今林、上林、若林、松林、中林、林田、林原、森本、森田、武林等日本姓,這些姓中仍含有林字。1945年臺灣光復後,遂均複姓爲林氏。②日本佔領臺灣時期,部分臺灣土著曾被迫使用過武田、和田等日本姓,1945年臺灣光復後,奉令廢日本姓,重新採用漢姓林氏。
三、林
綜合:
臺灣中央信託保險處有林吳開州,臺灣宜蘭人。或系林、吳兩單姓合成。
林姓 歷史名人
林姓古代名人
林穎啓清朝,北洋水師將領和中華民國早期海軍將領,威遠號管帶(艦長)、海天號艦長。
林摯漢朝,開國功臣,封平棘侯。
林默娘華人世界著名海神,天上聖母,俗稱媽祖。
林仁肇五代,南唐大將。
林士弘隋朝,楚國皇帝。
林傑唐朝,詩人。
林逋北宋,詩人。
林升南宋,詩人。
林鴻明朝,詩人。
林偕春明朝,進士。
林清清朝,天理教起義教徒。
林泰曾清朝,北洋水師將領,鎮遠號管帶(艦長),甲午海戰中自殺殉國。
林永昇清朝,北洋水師將領,經遠號管帶(艦長),甲午海戰中戰死殉國。
林履中清朝,北洋水師將領,揚威號管帶(艦長),甲午海戰中戰死殉國。
林國祥清朝,廣東水師將領,廣乙號管帶(艦長),接替方伯謙任濟遠號管帶(艦長)。
林旭晚清,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召棠清朝,九牧葦公(唐九牧長房林葦)後裔,清道光三年(1823年)癸末科狀元。
林放春秋時期魯國,魯國太傅
林兆恩1517-1598,福建 莆田,思想家、三一教創始人
林大欽1511年-1545年,海陽縣(今潮安區) 明嘉靖壬辰科狀元
林環1375年-1415年,福建莆田,有《絅齋集》。
林慎思844年-880年,福建 長樂,福建歷史上第一位狀元
林披733年-802年,福建莆田,官至檢校太子兼蘇州別駕
林姓近代名人
林文慶新加坡及中國推動社會及教育改革的醫師。
林鳳祥清朝,太平天國名將,太平軍北伐指揮官,靖胡侯。
林啓容清朝,太平天國名將。
林爽文清朝,臺灣林爽文事件發動人。
林獻堂清朝,臺灣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起人。
林少貓清朝,抗日三猛(簡大獅、柯鐵虎、林少貓)之一。
林謀盛新加坡日佔時期抗日英雄,國民政府追授陸軍少將軍銜。
林則徐1785年-1850年,福建侯官,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
林紓1852年-1924年,福建 閩縣,文學家、翻譯家
林礪儒1889年-1977年,廣東信宜 教育家
林祥謙1892年-1923年,福建閩侯縣 “二·七”大罷工領導人之一
林語堂1895年-1976年,福建平和 作家、翻譯家、語言學家
林育南1898年-1931年,湖北黃岡 ,中華全國總工會祕書長
林徽因1904年-1955年,福建,閩縣,建築師、詩人
林彪1907年-1971年,湖北,黃岡,軍事家,共和國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