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rao 即可
饒姓 饒氏 饒姓起源 饒姓名字 饒姓名人
饒姓

姓氏饒〔 饒 〕
拼音ráo
人口約 76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186 位。
位於房姓 之後,喻姓 之前。

饒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862018年2014年
2013年1812007年2006年172
1995年2021987年2031982年269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83
手機查看饒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饒姓 即可

饒姓 起源

饒姓主要源自:姜姓嬀姓

饒姓饒氏起源

第一種說法認爲:饒氏家族的最初發祥地,是在古代的饒陽。饒陽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個邑。根據《史記》的“趙世家”記載,趙悼襄王六年,將饒邑這個地方賜封給其弟長安君,其後代子孫以祖上封邑爲姓。到了漢高祖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度,就把饒邑改煢爲饒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饒陽縣。饒氏發祥於河北饒陽。

第二種說法: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一書的記載,饒姓出自姜姓,戰國時期有齊大夫食採於饒邑,據說是周朝開國宰相姜子牙的子孫。所在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青州一帶,其子孫以邑爲氏,稱爲饒氏,望族卅白平陽、臨川。

第三種說法:根據《百家姓考略》上的記載,饒氏出自嬀姓,舜帝本爲姚姓,因居嬀訥而得嬀姓。舜帝 系主支姓氐歷經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爲正朔。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困,後代以國爲氏,亦稱饒氏。因此,中國饒氏家族得姓的歷史至少有2200年以上,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饒氏後人奉商均爲饒姓的得姓始祖。

第四種說法:饒姓系上古五帝之一唐堯之後裔。堯名放勳,帝嚳之子,受封於唐,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諡號爲“堯”,史稱唐堯。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分封諸侯,追思元聖,周武王封地給帝堯後人23世“京” (字子京),住薊(今北京附近)。其子“理”遷移到西平陽,其子孫後代以祖上諡號爲姓,稱平陽堯氏。至秦滅六圍,堯姓家族爲逃戰禍,從此子孫散遷天下,54世堯萱從平陽徙居江西鄱陽(古饒州,今屬江西),後遷臨川(今撫州)。到56世堯濙時爲西漢,漢宣帝劉詢即位,劉詢本名劉病已,即位後改名詢。下令全國要避帝名“詢”之諱,如把姓“荀”的改姓“孫”。堯濙任當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說堯濙雖是上佔唐堯的嫡系後代,但帝堯乃上古五帝之一,百聖至聖,堯濙也應該避瑋,於是漢宣帝就在“堯” (繁體爲“堯”)的左邊加一個“食”旁,就變成了“饒” (繁體爲“饒”),賜堯濙改姓“饒”,爲饒姓始祖,擢升爲太傅,並下詔全國,要求天下凡姓“堯”的均改姓“饒”。

饒姓 分布

饒姓遷徙分佈

饒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饒氏這個家族的最初發祥之地,是古代的饒陽。饒陽歷史悠久,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在史籍《史記·趙世家》上面就有一段記載:“悼襄王六年,封長安君以饒”的記載。饒姓自得姓至今已有超過2200年曆史。饒姓的遷分路線始於河北饒陽(衆多起源之一),繼而是江西省饒州,再南遷浙江、福建、廣東。有些因爲華南地區山多田少,還遷往臺灣一帶。在上海圖書館中的饒姓家譜約有八九部,多是湖南、湖北的,都是幾十年前的舊譜。殘本,上圖沒有新譜。在廣東、湖南、福建等圖書館也有舊版《饒氏家譜》。新編的家譜在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圖書館有收藏。

截止2012年,饒姓人口約72萬,排在全國第172位。江西爲饒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饒姓總人口的20%。饒姓還分佈於江西、湖北、四川、湖南四省,佔饒姓總人口的63%,而這些地方的饒姓,絕大多數都是歷代從江西遷徙繁衍(參考“湖廣填川”)出去的。

江西:以撫州地區爲中心的廣大地域。

湖北:孝感市、襄陽市 廣濟縣(武穴市)、松滋市、潛江、石首(荊州地區)、浠水縣/監利縣、十堰市、黃石市、黃梅縣、赤壁市、崇陽縣、鹹寧市、武漢市。

湖南:長沙市、湘潭市、吉首市、永順縣、龍山縣、花垣縣、會同縣、城步縣、需縣、慈利縣、桑植縣、沅陵縣、漵浦縣、南縣。

浙江:江山市、常山縣、縉雲縣、青田縣、溫州。

福建:新羅、武平縣、上杭縣、永定縣、長汀縣、連城縣、清流縣、寧化縣、建寧縣、泰寧縣、將樂縣、沙縣、邵武、順昌、光澤縣、武夷山市、建甌、浦城、福安縣、福州市、閩侯縣、永泰縣、古田縣、惠安縣。

廣東:湛江、惠州、梅州、潮州、汕頭、潮安、普寧、大埔、韶關、雲浮。

河南:臺前。

安徽:桐城、祁門,宣城

四川:儀隴、閬中、資中、漢源、洪雅、雅安、什邡、綿竹、石棉、鄰水、大竹、宣漢、萬源、渠縣等地

雲南:武定、元謀、昆明、祿豐、新平。

貴州:印江、思南、納雍、銅仁、茶店。

重慶:忠縣。

北方:北京、河北、內蒙也有饒氏後人族羣。

山東:鄄城、鄒城市。

饒姓 郡望

平陽郡:三國時魏置,治所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臨川郡:三國時吳置,在今江西省南城東南;西晉移治到今江西撫州市西。

饒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屬九江郡番縣,漢高祖時期改稱九江郡番易,新莽時期曾一度改稱鄉亭,再改稱饒衍,仍屬九江郡。東漢光武帝將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別加“邑”、“阜”偏旁,稱作鄱陽。東漢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孫吳分豫章置鄱陽郡。隋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爲饒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改饒州爲鄱陽郡。唐武德四年(壬午,公元622年)復置饒州,鄱陽隸屬依舊。南唐開元初年(丁酉,公元937年)改饒州爲永平軍。宋開寶八年(乙亥,公元975年)廢永平軍復饒州,其間鄱陽均爲倚郭縣。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升饒州爲饒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公元1361年)改饒州路爲鄱陽府。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再改鄱陽府爲饒州府,鄱陽隸屬未變。清朝沿用明制,鄱陽隸屬依據前朝,都是州府所在地。

饒姓 堂號

平陽郡:三國時魏置,治所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臨川郡:三國時吳置,在今江西省南城東南;西晉移治到今江西撫州市西。

饒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屬九江郡番縣,漢高祖時期改稱九江郡番易,新莽時期曾一度改稱鄉亭,再改稱饒衍,仍屬九江郡。東漢光武帝將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別加“邑”、“阜”偏旁,稱作鄱陽。東漢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孫吳分豫章置鄱陽郡。隋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爲饒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改饒州爲鄱陽郡。唐武德四年(壬午,公元622年)復置饒州,鄱陽隸屬依舊。南唐開元初年(丁酉,公元937年)改饒州爲永平軍。宋開寶八年(乙亥,公元975年)廢永平軍復饒州,其間鄱陽均爲倚郭縣。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升饒州爲饒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公元1361年)改饒州路爲鄱陽府。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再改鄱陽府爲饒州府,鄱陽隸屬未變。清朝沿用明制,鄱陽隸屬依據前朝,都是州府所在地。

饒姓 姓氏源流

壹、(饒)ráo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頗廣,今北京,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峽江,福建之清流,湖南之芷江,廣東之高要,雲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瑤、水、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續通志·氏族略》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曰:“出自六國時齊大夫食邑於饒者。趙孝成王四年,拔其邑。以封其弟長安君,齊之故臣以邑爲氏。”(按:據《史記·趙世家》孝成四年惟有長平之禍。“移攻齊,取饒安”乃悼襄王四年事,“六年,封長安君以饒。”《辨證》所載有誤。)(2)《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注引《百家姓考略》雲:“系出媿姓,商均支子封於饒,後以國爲氏。”商均虞舜之子。當出自嬀姓,而非媿姓。望出平陽、臨川。漢代有饒斌,漁陽太守;五代吳越有饒景,淄水人;唐代有饒京;宋代有饒子儀;明代有饒天明。

貳、(饒)

饒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4%。尤以湖北、江西等省多此姓,2省饒姓約佔全國漢族饒姓人口44%。

饒姓起源:①古帝鬼騩氏之後有饒氏,見《潛夫論》。②唐堯之後有堯氏,加食旁爲饒氏。③戰國時齊大夫有食採於饒(故城在今河北饒陽東北)者,趙孝成四年拔其邑,以封其弟長安君,齊之故臣以邑爲氏。④彝、滿、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饒姓名人:

饒斌,漢時漁陽太守。

郡望:臨川、平陽。

饒姓 歷史名人

饒姓古代名人

饒景五代,不詳,山東淄水人

饒松清朝,福建沙縣人,道教中大名鼎鼎的佑真天

饒幹清朝,福建邵武人,出知長沙縣

饒廷選清朝,福建侯官人,官至貴州安義鎮總兵

饒震元明朝,安徽省旌德人,綿州知州,書法家

饒天民明朝(1502-?),湖北省崇陽人,中書舍人,官至河南道御史

饒敬承明朝,湖北省蒲圻人,出知賓州

饒之初明朝,湖北省廣濟人,出知孟縣

饒欽明朝,不詳,安徽省祁門人

饒禮明朝,不詳,江西省饒州南城人

饒伸明朝,江西省南昌縣人,刑部侍郎,著《學海君道部》

饒位明朝,不詳,江西省南昌縣人

饒瑄明朝,不詳,不詳

饒介元朝(1341-1368),1341-1368,江西省臨川人

饒子儀宋朝,不詳,從胡瑗受經,潛心經學

饒延年宋朝,不詳,陸九淵弟子,以經學著稱

饒魯宋朝,不詳,江西餘幹人

饒節宋朝,不詳,不詳

饒威漢朝,不詳,山東人

饒姓近代名人

饒漱石民國1903年9月生,1975年逝世,江西省撫州市臨川鍾嶺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傑出的政治家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383

47

48

49

50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