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miao 即可
苗姓 苗氏 苗姓起源 苗姓名字 苗姓名人
苗姓

姓氏
拼音miáo
人口約 110 多萬〔 常見姓氏 〕
排名155 位。
位於管姓 之後,靳姓 之前。

苗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552018年2014年
2013年1572007年2006年146
1995年1751987年1541982年150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53
手機查看苗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苗姓 即可

苗姓 起源

苗姓主要源自:羋姓

苗姓起源一

源於羋姓,羋姓中的一個分支,即是源自楚國的姓氏。最直接的得姓史祖是楚國公族大夫伯棼(鬥越椒)之子鬥賁皇的封地,屬於以封居名稱爲氏。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春秋魯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國若敖之亂,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採於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在晉國與楚國的交戰中,伯棼之子賁皇技獻晉國使晉國取得戰鬥勝利。後世傳有楚才晉用的典故:

初,楚伍參與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也。伍舉娶於王子牟,王子牟爲晉公而亡,楚人曰:“伍舉實送之。”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聲子曰:“子行也!吾必復子。”

及宋向戌將平晉、楚,聲子通使於晉。還如楚,令尹子木與之語,問晉故焉,且曰:“晉大夫與楚孰賢?”對曰:“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苗,遂爲商周古國,西周初國亡,成爲周邑。

在賁皇的後裔子孫中,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遂成苗氏,並尊賁皇及其父親鬥越椒爲得姓始祖。這也是漢族苗姓人口最主要的來源。楚國氏族伯棼及其子孫定居河南濟源苗亭,遂這支楚國大夫子孫姓氏爲‘苗’。

在河南濟源當時記載土壤肥沃適宜耕種,有對聯曰“草長鶯飛光景好,田肥禾茂人財興”,描述當時地理環境。

苗姓起源二

源於羋姓,源出自上古時期神醫苗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由於苗父根本不象後世醫生們那樣用“四診”去診病、用“八法”去治病,甚至也不用任何手術治療,因此他只能算是一種巫醫,如今看來,大概使用的是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在傳說中,他爲衆多病人治過病,而且還療效卓著,稱其爲“醫”並不過分,因此,人們把他認爲是“上古爲醫者”。(該起源存疑)

苗姓起源三

少數民族中的姓氏,滅亡後的百濟、高句麗國民,被唐朝政府內遷遼中、遼西、河北等地,其中有部分族人改漢姓爲苗氏,以別於當地漢民。在唐王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時期,該支苗氏族人有部分人“去草爲田”,改苗氏爲田氏,世代相傳至今。

蒙古族,回族中的漢姓,出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賜姓,滿族中的苗姓,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姓苗的,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在今苗族、朝鮮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苗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苗氏,世代相傳至今。

少數民族苗姓與漢族苗姓沒有任何關係。

苗姓 分布

苗賁皇的苗邑,據考就在今河南濟源的西部,現在該地還有一處地名“苗亭”,據說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遺址。苗姓最初的發源地,當然也該在個地方。三家分晉後,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戰國後期,秦國窮兵黷武,中原是其擴張的第一個目標,苗姓祖居地濟源也深受戰火侵擾,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長治,或東遷今山東定陶一帶,後經繁衍發展,昌盛爲苗姓上黨郡望和濟陰郡望。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國師苗訢,劉秀時代的父城(今河南寶豐)長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漢末的大長秋苗祀,尤可一提的東漢時東阿侯苗光,史書稱其保全了封邑,則表示苗光子孫落籍於今山東東阿。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激烈動盪,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樣,爲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過長江,進入江東。其中一支苗姓輾轉於今浙江金華一帶,後經繁衍,形成了苗姓歷史上的第三大郡望——東陽郡。當然,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之際,苗姓主要還是昌盛於上黨、濟陰二郡,如苗姓歷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晉卿便是上黨壺關人。唐代中後期,有陝西之苗姓爲避國都附近紛擾不斷的戰亂,遷居今甘肅、寧夏一帶。兩宋之際,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爲主源,散佈之地更廣,尤其在宋趙王室偏安江南後,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於今山西長治一帶的苗姓依舊名人不斷,競現於史。元末明初,戰亂紛起,苗姓又被迫遷徙。據江蘇沛縣等地《苗氏族譜》載:元末明初,河南永城縣東四十里苗橋苗氏家族,分七支向外遷徙:一支遷汴京(今開封),一支遷夏邑,一支遷江蘇沛縣,一支遷山東,一支遷安徽,兩支遷山西。明初,政府從山西向河南、河北等地大規模移民,山西長子縣西張堡村苗子實遷到河南武陟縣西南大封村。苗子實有4子,長子遷今武陟大司馬村,後裔分遷今溫縣趙堡等地;次子遷今新鄉市七里營,後裔分遷南莊、河頭等村;三子遷今武陟喬廟,後裔分遷今滎陽市古滎等地;四子仍住大封村,後代遷修武、焦作、溫縣等地。據不完全統計,苗子實的這一支後裔目前有11000餘人,僅大封村苗姓就有3500多人。另據河南西平縣苗堂村《苗氏族譜》載:始祖苗公於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西平縣苗堂村,後分居於苗張村。河南禹縣《苗氏宗譜》載: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一老嫗率子、侄四人遷來河南,長子苗立本定居禹縣神垕鎮,次子苗立家定居郟縣苗黃莊,三子苗立誠定居襄縣苗府村,侄苗國寶定居禹縣白沙村。清中葉以後,伴隨闖關東的風潮,有冀魯豫地之苗姓入遷東三省。改革開放以來,不少苗氏後裔到海外經商、求學、辦企業,有些已成爲當地的知名人士。與此同時,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地和臺灣地區也有不少苗氏族人子孫回中原和故鄉尋根謁祖,投資辦廠。苗氏子孫不管在國內國外,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爲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當代苗姓的人口大約110萬左右,爲全國第一百四十六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河南是苗姓的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苗姓人口的32%。

苗姓 郡望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伊 犁:伊犁得名於著名的伊犁河,那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民族衆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內地息息相關。遠在漢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載入史籍《漢書》。

苗姓 堂號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伊 犁:伊犁得名於著名的伊犁河,那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民族衆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內地息息相關。遠在漢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載入史籍《漢書》。

苗姓 姓氏源流

壹、miáo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大同,江西之崇仁,湖南之芷江,雲南之瀘水、河口等地均有分佈。漢族、蒙族、彝族皆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鄭樵注云:“羋姓。楚大夫伯棼之後。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晉人與之苗,因以爲氏。望出東陽。”苗,即苗亭,在今河南濟源縣西。漢代有苗光;唐代有苗晉卿,壺關人,中書舍人;明代有苗衷,鳳陽定遠人,兵部尚書;清代有苗夔。

貳、

苗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7%。尤以山東、甘肅、河南等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苗姓人口52%。

苗姓起源:①系自羋姓。春秋時楚若敖之裔、楚大夫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採於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其後以邑爲氏,見《風俗通》。②相傳上古醫曰苗父,苗姓當始於此,見張澍《姓氏五書注》。③百濟(朝鮮古國)大姓有苗氏。④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今滿族姓。⑤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沙普氏,漢姓爲苗。⑥彝、畲、蒙古、維吾爾、東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苗姓名人:

苗浦,漢時長水校尉。

郡望:東陽,上黨、濟陰。

苗姓 歷史名人

苗姓古代名人

苗衷明朝,鳳陽府定遠(今屬安徽)人,明代大臣。永樂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有《史閣紀聞》、《歸回錄》、《雪窩稿》。

苗時中宋代,名宦。字子居,其先自壺關徙宿州。以蔭主寧陵簿。邑有古河久陻,請開導以溉田,爲利甚博,人謂之苗公河。調潞州司法參軍。郡守欲入一囚於死,執不可。守怒,責甚峻,時中曰:“寧歸田裏,法不可奪。”守悟而聽之。熙寧中,以司農丞使梓州路,密薦能吏十人,後皆進用,人卒莫之知。討蠻時以創立折運法,使得軍糧供應無缺,因功升遷兩階,爲發運副使、河東轉運使,加直龍圖閣、知桂州,進寶文閣待制、戶部侍郎。

苗仲先北宋,通州人,字子野,爲北宋徐州太守。

苗授北宋,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北宋將領。以蔭補官,在攻打羌、西夏等戰役中,屢立戰功,累遷武泰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後以保康節度使知潞州。其子苗履亦爲宋將,累官至天武都指揮使。

苗履宋朝,宋將,累官至天都節度使。

苗傅南宋,上黨人,南宋將領。累官至統制官。後與劉正彥發動叛亂,逼高宗讓位於太子,被勤王之師擊敗,並被俘殺。

苗翊南宋,將領,參與了清君側的苗劉兵變,企圖威逼利誘趙構抗金。

苗再成南宋,官吏,南宋抗元三傑之一。累官至真州知府。文天祥敗走真州時,被其請入城中,共商抗元大計。如果不是苗再成抗旨不尊,文天祥早就被殺死在真州城下,更沒有後世的《正氣歌》。後死守孤城,城陷,不屈而死。

苗道潤金代(?—1218),驃騎大將軍、留守中都苗道潤,河北九公中的大部分都是苗道潤的手下。貞祐初爲河北義軍隊長。宣宗遷汴,河北義軍集結,抗擊蒙古兵。他“有勇略、敢戰鬥,能得衆心”(《金史》)。累至驃騎上將軍、中都路經略使,兼知中山府(河北定州)事前後撫定五十餘城。興定元年(1217)奉詔恢復中都,與諸軍不和而相攻。次年被易州賈瑀誘殺。

苗善時元朝,詞人,留有詞作《步蟾宮》和《望江南》:陽復乾純陽姤午。象帝先、是吾玄祖。一氣氤氳降甘雨。始恍然、火浮黎土。無極極中誠密錮。玉龍蟠、幽囚金虎。主人輕鼓沒絃琴,全不屬、宮商律呂。清高士,志道體真仙。養浩虛中吹玉笛,凝神真樂吸瓊笙。清淨瑩心天。離慾海,放倒我人山。玄素採陰魔畜道,婁公邪術執爲玄。休效損丹田

苗道一元朝,全真教第十二任掌門、第十七任掌門,回首王重陽祖師創教至今的八百年來,至苗道一,元武宗在至大三年(1310),加尊全真教的祖師和重要弟子,北五祖由真君升帝君;北七真由真人升真君。其後,孫德彧、蘭道元、孫履道、完顏德明等相繼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爲真人、演教大宗師、知集賢院道教事。大約在元代中後期,南北歸宗,又合併了真大道、樓觀道和部分淨明道,成爲唯一的一個上層丹鼎大派。

苗好謙元朝,我國古著名農學家,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縣汶上集鎮前苗樓村)人。初任都察院屬員,延祐三年(1316)年升任淮東廉訪司僉事,因“善課桑農”,皇帝“賜衣一襲”,後入朝爲司農丞,著有《栽桑圖說》和《農桑輯要》,受到皇帝讚許:“農桑衣食之本,此圖甚善”。遂命刊印千冊,散之民間。並晉升苗好謙爲御史中丞。

苗稷唐朝,唐憲宗時期人,元和十四年(819)人任處州刺史。

苗汝霖明代,軍事家,生卒不詳。嘉靖五年丙戌科二甲進士(第四十二名),山西朔州人,官至兵部郎中,其父、子均爲兵部名將,曾駐守山海關。善詩,現存作品僅餘一首,墨跡至今保留于山海關:登亭試問秦皇島,海上神仙信有無。今古幾人能化羽,乾坤何處是蓬壺?

苗朝陽明朝,山西河曲人,明代官吏。萬曆五年進士。歷任新蔡、杞縣知縣,以廉能稱。升兵科給事中,官至太僕少卿。

苗澄清朝,字大生,爲清初重臣(正一品)。直隸省順德府任縣(今河北省邢臺市任縣)人,曾任河道總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直隸總督、四川總督、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光祿大夫等職,約卒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苗澄成爲“第一任直隸總督”。直隸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而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因此直隸總督被稱爲疆臣之首。其從四川總督任上返京後授步軍統領,由於操勞過度,最後竟然病逝在任上,苗澄是清王朝爲數不多的漢人開國重臣之一。

苗煥明朝,字爾章,又字文峯,生於嘉靖二十二年(1543)六月十三日。21歲時中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舉人,列第22名;28歲時登隆慶五年(1571)辛未科進士,會試第68名,殿試爲三甲225名,賜同進士出身,同年即授寶豐知縣,“性戇直,果敢有爲,冰操自歷,屬吏清風”,祀寶豐縣名宦祠。萬曆六年(1578)任平山知縣,萬曆三十四年任魯山縣知縣,修魯山城池。後升任四川保寧府知府,時監司有人蜚語中傷,遂謝政歸鄉。萬曆四十七年(1619)春卒,壽年七十有六。崇禎三年(1630)祀澤州鄉賢。生有三子,分別是苗有土,苗廣土和苗胙土,苗胙土成就三子最高。

苗胙土明朝,字叔康,號晉侯,萬曆十七年(1589年)七月初九日生於保寧府官邸,兩個哥哥分別是苗有土和苗廣土。萬曆四十六年(1618)中戊午科舉人,列第二十七名;天啓二年(1622)登壬戌科進士,會試第297名,殿試二甲58名,賜進士出身,刑部觀政;天啓四年(1624)四月授戶部福建司主事,崇禎九年擔任僉都御史、鄖陽巡撫,稱爲正二品大員,達到了其事業的頂峯。苗胙土曾平定鄧玘兵變,又督兵在今湖北、河南一帶和起義軍多次作戰,並在荊州取得大捷,斬首2000餘人。順治二年三月,時任山西巡撫馬國柱向朝廷推薦苗胙土,於是苗胙土應詔出山,被授予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順治三年(1646)卒,享年五十七。履歷詳見於《大中丞苗晉侯先生文集》自撰年譜及《清史稿》等。崇祀襄陽名宦、澤州鄉賢。著有《漢濱舊話》、《撫鄖雜錄》、《解鞍小錄》、《新餉志》等。苗胙土有子二人,苗士寅和苗士容。苗士寅是監生,做過四川安縣知縣,苗士容則是武舉人。乾隆朝苗家還出了一個著名詩人苗令琮。

苗國綜清朝,漢軍鑲白旗人。雍正二年武狀元,授頭等侍衛。官至天津鎮總兵。

苗坦之清代,乾隆至咸豐年間江蘇省連雲港人,南宋苗再成十九世孫。在世七十多年,十五歲時陪父苗培元到海州衙門打官司,開始訴訟。十八歲中秀才,輔許喬林編校《海州文獻錄》一書。因其勁悍剽輕、機智超羣,官府便黜其廩生資格。雖平生布衣,但苗不畏強暴、鬥貪官、懲劣紳、治惡痞、助窮苦、濟貧弱、平冤屈、揚正氣、深受廣大羣衆稱頌,其故事在民間廣爲傳播。

苗自芬清代,乾隆至咸豐年間江蘇省連雲港人,嘉慶辛末科進士,官國子監學正銜。

苗沛霖清朝,安徽壽州人,晚清一代梟雄。詩人,苗沛霖工詩,擅詞,其詩詞文聯讓人讀起來蕩氣迴腸,《苗沛霖傳》記載苗沛霖數十首作品。。清朝地主團練頭目。秀才出身。初辦團練,後建立天順王國,稱“河北天順王”。苗沛霖首改過去原始村落的自然形態,挑溝築寨,把武鳳集這個原本閒散的自然村落變成一座壕溝深掘,寨牆高築的城堡。以後的戰爭進程證明了苗沛霖此舉的英明。一時間皖北,豫東一帶這樣的圩寨如雨後春筍似地拔地而起。捻軍從中受到啓發,亦開始大規模地修建圩寨。今天豫東沈丘、項城一帶的廣大農村還有許多冠以“寨”字的村落,就是因苗沛霖當年的發明留下的戰爭印痕。被後代史學家成爲: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軍閥。太平天國太有名了,但在當時的漢人政權,除了太平天國,還有一個天順國。天順國的皇帝,自然就是苗雨三。

苗夔清代(1783-1857),語言學家。字先麓,直隸肅寧人。不好制舉文,嗜六書形聲之學。治許氏《說文》,精研力索,若有夙悟。後又得顧亭林《音學五書》,慕之彌篤,曰:“吾守此終身矣!”年二十餘,即纂《毛詩韻訂》,繼又纂《廣籀》一書。授徒窮鄉,教帖括不中程,學子稍稍引去,弗顧也。縣令王君聞而敬異,聘主翼經書院。道光辛卯,舉優貢生。高郵王氏父子睹其著述,折節下交,與暢論音學源流,由是譽望日隆。初佐汪編修振基衡文山右,繼入江蘇學使祁文端公幕,所至甄拔名宿,復以暇日編摩撰述,從事於其所謂聲韻之學。祁還京,乃醵金刻所著《說文聲訂》二卷,《說文聲讀表》七卷,《毛詩韻訂》十卷,《建首字讀》一卷。大旨以爲叔重遺書多爲後人妄刪或附益者,乃訂正《說文》聲類八百餘事。顧氏《音學》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綱已具,然猶病其太密;而歌、麻既雜西音,不應別立一部。於是並庚、清及蒸、登於東、冬部,並歌、戈於支、脂部,定以七部,檃括羣經之韻。書出,識者嘆其精審。後數年,襄校山東,未畢役先歸。至是亦齒衰而倦遊矣。居京師,自祁公外,恆與何紹基、張穆、陳慶鏞諸人遊。併爲曾文正公所推服,時時徒步過從,與辯論前世音學,暨江、戴、段、孔諸家部分之多寡,意指之得失,褒譏亭決,窮日夜不倦。卒年七十五歲。餘書尚有《說文聲讀考》《集韻經存韻補正》、《經韻鉤沉》各若干卷,未刊。

苗奉倩唐朝,唐玄宗時期人,生卒年不詳,天寶七年(748)任處州刺史。

苗發唐朝(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不詳,潞州壺關人,大曆十才子之一。苗晉卿十個兒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詳,約唐玄宗天寶末前後在世。初爲樂平令,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仕終都官郎中。發常與當時名士酬答。

苗海潮隋末,下邳(今江蘇邳州)人,農民起義軍領袖。六一三年聚衆起義,不久併入杜伏威部,抗擊隋軍於江淮一帶。後降唐。

苗臺符聰明無比。十幾歲博覽羣書,著《皇心》三十卷。十六歲考中進士。張讀也是很小就擅長吟詩作賦。十八歲中進士。跟苗臺符是同年。兩人又一起在少師鄭薰(任宣州地方官時)那裏作佐官。兩人經常在宣州西明寺的東廓下,張貼他們的詩作。有人暗中批註說:兩個前進士,一對阿孩兒。苗臺符十七歲死去,神童英年早逝。張讀做到禮部侍郎。著作有:苗臺符《古今通要》四卷。

苗蕃苗愔苗恪唐朝,潞州壺關人,大臣。父子三人均爲進士出身。父苗蕃累官至太原府參軍。苗忄音娶宰相牛僧孺之女,官至戶部郎中。苗恪歷官洛陽令、翰林學士、戶部侍郎,後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苗訓宋初,河中人,大臣。善天文占候術,曾於營中預言趙匡胤陳橋兵變。宋初,累官至檢校工部尚書。

苗晉卿祖苗夔,追贈禮部尚書。父苗殆庶,官至絳州龍門縣丞。晉卿幼好學,能寫文章,又能詩,王維謂其“時人以爲鮑參軍、謝吏部爲更生雲”。苗晉卿共十子,分別是太子通事舍人苗收、駕部員外郎苗發、河南少尹苗丕、苗堅、給事中苗粲、苗稷、苗垂、苗向、戶部員外郎苗昌。苗晉卿一門輝煌數代,人才輩出。可見苗氏在遷居上黨之後,其家族發展之盛,代不乏人,屢有位列卿尹者。苗氏一族由上黨繁盛之後,又逐步遷散到了附近的澤州、永濟、河曲等地。

苗姓 相關姓氏

苗佳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53

6

7

8

9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