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東門 姓起源,輸入 東門dong men 即可
東門姓 東門氏 東門姓起源 東門姓名字 東門姓名人
東門姓

姓氏東門〔 東門 〕
拼音dōng mé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1804 位。
位於啥姓 之後,皈姓 之前。

東門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80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85
手機查看東門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東門姓 即可

東門姓 起源

東門姓主要源自:姬姓

東門:源出於姬姓,東門是中國漢族複姓。春秋時,魯莊公有個兒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在魯國任大夫。因爲他家住在魯都曲阜城的東門旁邊,所以鄰人都稱他爲東門襄仲,意爲住在東門的襄仲。當時的魯國國君是魯莊公,他有個寵姬叫敬嬴,是秦國人,同襄仲關係很好,襄仲就勸魯文公立敬嬴所生的兒子公子倭爲太子,卻遭到大夫叔仲的反對。東門襄仲後來出使齊國,他私下要求齊侯支持倭繼承魯國君位。齊侯正想拉攏魯國,就答應了。後來,魯文公死了,襄仲在齊國的支持下殺死了文公正夫人所生的公子惡和公子視,立公子倭繼位,是爲魯宣公。這樣魯國的國政就由東門襄仲執掌了。這時魯國公族“三桓”孟孫氏(孟姓)、叔孫氏、季孫氏(季姓)開始擴張勢力,威脅到魯君的地位。襄仲是忠心竭力維護魯君的地位的,多次企圖剷除三桓勢力,卻沒有成功,因此成了三桓的敵人。東門襄仲死後,他的兒子公孫歸父繼任了大夫。公元前591年,魯宣公死了,季孫氏乘機譴責襄仲過去立宣公是“殺嫡立庶”,驅逐了公孫歸父。公孫歸父逃往齊國,遂以東門爲氏,稱東門歸父,子孫亦襲焉。

單一淵源:

出自姬姓,爲春秋時魯國大夫公子遂之後,以祖號爲氏。春秋時期,魯莊公姬同(公元前693~前660年在位)有個兒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在周襄王姬鄭十九年(魯釐公姬申二十六年,公元前633年)即已出任魯國大夫,曾出使楚國。

到了魯文公姬興執政時期(公元前626~前609年),公子遂出任魯國上大夫,當時他的府第就受賜在魯國都城(今山東曲阜)的東門旁邊,因此世人稱其爲“東門襄仲”。魯文公第二夫人、寵姬叫敬嬴,她與東門襄仲的關係特別好,因此,東門襄仲在敬嬴的授意下,勸侄兒魯文公冊立敬嬴所生的兒子公子倭爲太子,但遭到了上大夫叔仲惠伯(叔仲赤)的強烈反對。東門襄仲後來在周頃王姬壬臣七年(魯文公十五年,齊懿公姜商人元年,公元前612年)出使齊國,他私下要求新即位的齊懿公支持公子倭繼承魯國君位。齊懿公正想拉攏控制魯國,便爽快地答應了。

周頃王十年(魯文公十八年,齊懿公四年,公元前609年),魯文公逝世,於是東門襄仲就在齊昭公的支持下殺死了魯文公正夫人所生的兩個兒子公子惡和公子視,強行扶立公子倭爲魯國君主,是爲魯宣公。魯宣公即位後改名姬餒,晉封東門襄仲執掌國政。當時,魯國還有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個貴族世家,皆爲魯桓公姬允(公元前711~前694年在位)的後裔,史稱其爲“三桓”。三桓各家一直都在魯國擴張自己的勢力,直接威脅到魯國君主的統治地位,後來發展到驅逐魯昭公、四分公室的地步,當時三桓中的季孫氏甚至用周天子的八佾舞於庭,孔子因此氣憤的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東門襄仲竭力維護魯國君王正統,曾多次企圖剷除三桓的勢力,卻都沒有成功,反而因此與三桓成了死對頭。周定王姬瑜六年(魯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東門襄仲逝世,他的兒子公孫歸父繼任魯國上大夫。

周定王姬瑜十六年(魯宣公十九年,公元前591年),魯宣公去世,三桓中的季孫氏乘機譴責東門襄仲過去扶立魯宣公是“殺嫡立庶”,便聯合孟孫氏、叔孫氏其他兩家勢力驅逐了公孫歸父,扶立姬黑肱爲魯國君主,是爲魯成公。公孫歸父無奈,只好逃往齊國,齊頃公姜無野收留了他。後來以自己家族世居的東門作爲自己的姓氏,以念前榮。在公孫歸父的後裔子孫中,大多沿襲這個姓氏,稱東門氏,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東氏、門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東門氏族人以及分衍的東氏、門氏族人,皆尊奉東門襄仲(公子遂、姬遂)爲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東門襄仲(公子遂、姬遂)。複姓“東門”源頭在春秋時期的魯國。春秋時魯莊公的庶子公子遂,字襄仲,原爲姬姓,因居於東門,號東門襄仲,其後代子孫因以祖上所居及祖號“東門”爲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東門”姓曾在濟陽(今屬山東省)形成望族。故東門氏的得姓始祖就是公子遂。

遷徙分佈

東門氏複姓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望族出濟陽郡。東門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東門氏出自姬姓,以居住地命姓。春秋時,魯莊公有個兒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在魯國任大夫。他家在魯國都城曲阜的東門旁邊,人稱東門襄仲。當時魯文公有個寵姬叫敬嬴,同襄仲的關係很好,襄仲就勸魯文公立敬嬴所生的兒子倭爲太子,但受到大夫叔仲的反對。襄仲後來 出使齊國,他私下要求齊侯支持倭繼承魯國君位。齊侯正想拉攏魯國,便答應了。魯文公死後,襄仲在齊國的支持下殺死了文公正夫人所生的公子惡何公子視,立倭爲魯宣公,由襄仲執掌國政。當時魯國有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個家族,稱爲“三桓”。三桓一直在擴張自己的勢力,威脅到魯君的地位。襄仲竭力維護魯君,多次企圖剷除三桓,卻沒有成功,因此同三桓成了死對頭。襄仲死後,他的兒子公孫歸父繼任大夫。公元前591年,魯宣公去世,季孫氏乘機譴責襄仲過去立宣公是“殺嫡立庶”,驅逐了公孫歸父。公孫歸父逃往齊國,後來以東門作爲姓氏,其後子孫遂以東門命姓,稱東門氏。望出濟陽郡。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置濟陽郡,相當於現在蘭考縣一帶地區。

如今,在河南省的信陽市光山縣以及黑龍江省這兩地,還有極其稀少數量的東門氏族人分佈。

東門姓 郡望

濟陽郡:戰國時期爲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爲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併入冤句縣。晉朝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正陽縣不遠。晉惠帝后來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定陶兩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開封府:古稱大梁、梁、汴,又稱汴梁,簡稱汴,河南省轄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開封素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著稱,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不但對中原地區而且對全國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王朝(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紀),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老丘),直至第十二世胤,歷經六世約一百五十七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前701年),鄭莊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築“啓封”城。戰國時期(丁巳,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秦王政二十五年(丙子,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滅魏國,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啓封兩縣。漢朝景帝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啓之諱,改啓封縣爲開封縣。南北朝時期,東魏在開封設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爲汴州。唐延和元年(壬子,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廓。唐天佑四年(丁卯,公元907年),後梁政權建都開封,升汴州爲開封府,號稱東都。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都開封。(戊戌,公元938年)稱開封爲東京。後周顯德七年(庚申,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王朝,開封升爲府。北宋時期開封人口曾達一百五十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鹹通”的國際大都市。宋靖康元年(丙午,公元1126年)金國攻陷開封,改開封爲汴京。金貞佑二年(甲戌,公元1214年),金國遷都開封。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於開封。明朝洪武十一年(戊午,公元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爲周王駐藩開封。明朝時期,開封經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明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進行防禦,開封城遭道嚴重破壞,城中原三十七萬人口僅剩三萬餘人。清朝時期設開封府,清朝末期開封闢爲商埠,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先後創辦了機械、兵器、麪粉、火柴、菸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爲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0月24日開封被人民解放軍解放,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開封市成爲河南省會;1954年10月河南省會遷往鄭州,開封改爲省直轄市。1982年,開封市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爲“歷史文化名城”。

東門姓 堂號

濟陽郡:戰國時期爲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爲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併入冤句縣。晉朝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正陽縣不遠。晉惠帝后來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定陶兩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開封府:古稱大梁、梁、汴,又稱汴梁,簡稱汴,河南省轄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開封素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著稱,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不但對中原地區而且對全國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王朝(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紀),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老丘),直至第十二世胤,歷經六世約一百五十七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前701年),鄭莊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築“啓封”城。戰國時期(丁巳,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秦王政二十五年(丙子,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滅魏國,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啓封兩縣。漢朝景帝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啓之諱,改啓封縣爲開封縣。南北朝時期,東魏在開封設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爲汴州。唐延和元年(壬子,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廓。唐天佑四年(丁卯,公元907年),後梁政權建都開封,升汴州爲開封府,號稱東都。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都開封。(戊戌,公元938年)稱開封爲東京。後周顯德七年(庚申,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王朝,開封升爲府。北宋時期開封人口曾達一百五十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鹹通”的國際大都市。宋靖康元年(丙午,公元1126年)金國攻陷開封,改開封爲汴京。金貞佑二年(甲戌,公元1214年),金國遷都開封。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於開封。明朝洪武十一年(戊午,公元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爲周王駐藩開封。明朝時期,開封經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明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進行防禦,開封城遭道嚴重破壞,城中原三十七萬人口僅剩三萬餘人。清朝時期設開封府,清朝末期開封闢爲商埠,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先後創辦了機械、兵器、麪粉、火柴、菸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爲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0月24日開封被人民解放軍解放,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開封市成爲河南省會;1954年10月河南省會遷往鄭州,開封改爲省直轄市。1982年,開封市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爲“歷史文化名城”。

東門姓 姓氏源流

壹、東門(東門)dōng mén

罕見覆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姬姓,魯莊公子公子遂字襄仲,居東門,號東門襄仲,因氏焉。”此當以地爲氏。

貳、東門(東門)

東門姓分布:河南光山有此姓。

東門姓起源:①春秋時魯莊公之子公子遂,字襄仲,居魯東門,號東門襄仲,因以爲氏。②春秋時齊公族有東門氏,見《路史》。

東門姓名人:

東門雲,漢時荊州刺史。東門道順,南北朝時宋國開府儀同三司沈攸之部將。

郡望:濟陽。

東門姓 歷史名人

東門姓古代名人

東門京西漢,經學家。善相馬,與東漢時的將軍馬援分別向皇帝進獻過“名馬式一銅馬法”用以鑄造銅馬。這一銅馬模型相當於近代馬匹外形學的良馬標準型。漢武帝詔令立銅馬於魯班門外,改魯班門名爲金馬門。

東門雲漢朝,經學家,學公羊春秋經,官至荊州刺史、文東平太傅,有惠政。曾將《公羊春秋》授給琅琊王,徒衆尤盛。

東門襄仲春秋,東門氏的得姓始祖。魯國大夫,原姓姬,魯莊公的兒子,名公子遂,字襄仲,其家住曲阜城東門邊,號東門襄仲。曾出使齊國求得支持,立魯宣公爲帝。

東門歸父春秋,原名公孫歸父,字子家,東門襄仲之子,也是魯國大夫,欲除去三桓大夫,擴張公室,以魯宣公死而全家遭三桓驅逐,逃到齊國。遂以父號“東門”爲姓,改名東門歸父。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東門
485

68梁丘 左丘東門 西門

69 南宮

70

71第五 ,百家姓終。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