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zou 即可
鄒姓 鄒氏 鄒姓起源 鄒姓名字 鄒姓名人
鄒姓

姓氏鄒〔 鄒 〕
拼音zōu
人口約 45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68 位。
位於方姓 之後,熊姓 之前。

鄒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682018年682014年71
2013年712007年692006年70
1995年671987年671982年74
明朝61元朝94宋朝96
北宋35
手機查看鄒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鄒姓 即可

鄒姓 起源

鄒姓主要源自:姚姓姬姓子姓

鄒姓起源一

源於姚姓姚姓之鄒:舜帝,姚姓。舜擅長占卜預測,亦稱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陽東的濮城鎮。舜帝后裔姚姓族人開創建有鄒國,是最早的鄒國。參見舜文化,虞舜文化。明朝姓名名典《姓觽》:鄒國,舜後,姚姓。是殷(商朝)的諸侯國,鄒國古城在今山東鄒城 東南的古邾城。春秋初,鄒國爲曹姓邾人所奪,鄒人被迫遷到今山東鄒平南,後爲齊國所滅,子孫以國爲氏,稱鄒姓,姚姓之鄒的歷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鄒姓。

鄒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魯穆公所改設鄒國,屬於以國名爲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顓頊的後裔曹挾建立了邾國,又稱邾婁國,初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遷都於繹(今山東鄒縣紀王城)。邾婁國勢小力單,後爲大國魯國的附庸國,並屢受魯國的欺壓和掠奪,到戰國時期,邾婁國以邾、婁合音魯國人讀作“鄒”,因而魯國君主魯穆公姬顯在孟子的建議下,強行改邾婁國爲鄒國。周烈王姬喜七年~周顯王姬扁二十九年間(公元前369~前340年間),楚宣王熊良夫親率楚軍滅了鄒國,即邾、小邾二國,

擄走“二邾”的國君臣民,押解向荊楚西南方向遷移,經過數月長途跋涉到當時楚國的偏遠荒蕪地區居住,並在其地以邾國遺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黃岡黃州鄉禹王城)。鄒國爲楚國所吞併後,故國子民以原國之名爲姓氏,稱鄒氏,世代相傳至今,與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爲荊州鄒氏。

鄒姓起源三

源於子姓,出自多部”鄒氏宗譜“”鄒氏源於軒轅,舜賜子姓於契,受封於商“,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啓的封地鄒邑,屬於以居邑名爲氏。據《史記·殷本紀》及《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亂後,約前1046年把商丘附近地區分封給紂王的庶兄長微子啓,建立宋國,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此源流早於曹俠後裔數百年,爲主要來源,約佔鄒姓百分之七十以上。

鄒姓起源四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鄒佳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八旗通志·列女傳》記載:滿族鄒佳氏,亦稱組佳氏,滿語爲Joogiya Hala,世居鐵嶺(今遼寧鐵嶺),屬於滿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鄒氏、組氏、鐵氏等。

鄒姓部分開姓始祖

微子啓死後,弟微仲繼位,據《中華鄒氏南陽堂譜》記載:微仲八世孫正考父,爲宋國上卿,正考父的兒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長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襲爲大司馬,宋國發生華亂,孔父嘉罹難,子木金父奔魯,以亡父之“字”即“孔”爲姓;嘉弟宣靖留邑,以先父食邑地“鄒”爲姓。”奔魯者孔,留邑者鄒“。

鄒姓遷徙傳播

鄒氏是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45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5%左右。

先秦時期,鄒姓的活動主要在山東地區。秦漢以後,鄒姓很快遷到河南,湖北地區。三國兩晉時,鄒姓已挺進到陝西,南下渡長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區。唐朝時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鄒姓主體移入了江南,福建、廣東等地的鄒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清朝初期鄒姓進入了臺灣地區。

宋朝時期,鄒姓大約有1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鄒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鄒姓總人口的61.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這二省鄒姓大約佔全國鄒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佈於福建、湖南,這二省的鄒姓又集中了14%。全國形成了贛閩和江蘇兩塊鄒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鄒姓大約有38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鄒姓人口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增長速度。明朝時期,江西仍爲鄒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鄒姓總人口的38.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福建,這二省鄒姓大約佔鄒姓總人口的48.6%,其次分佈於廣東、江蘇、湖北、浙江、山東,這五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間600餘年,鄒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鄂、湘、閩爲中心的江南鄒姓人口聚集區。

鄒姓 分布

當代鄒姓的人口450萬,爲全國第六十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鄒姓人口由38萬增到近450萬,增長了近12倍,鄒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鄒姓人口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鄒姓在全國的分佈如今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佔全國鄒姓總人口的38%,其次分佈於四川、廣東、福建、江蘇、重慶、吉林、貴州,七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7%。江西爲鄒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鄒姓總人口的14%。全國形成了以贛、鄂、湘爲中心的鄒姓聚集區。在600年期間,鄒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主要由東南部向北的回遷,南部向西部的遷移。鄒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贛、閩、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陝西南端、山東東端、雲南東部、廣西北部、廣東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東部、遼寧南部,鄒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5%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1.8%,居住了大約65%的鄒姓人羣。在粵桂南部、臺瓊、雲川西部、湖北北部、陝甘寧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蘇、山東中部、遼吉黑大部、內蒙古東部、新疆西北,鄒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4%—0.42%之間,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1.8%,居住了大約31%的鄒姓人羣。

鄒姓 郡望

太原郡:秦漢置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爲郡,轄境相當於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一帶。隋改江陽,治今江蘇省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併入江都。

南陽郡:①春秋戰國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戰國爲魏南陽,一部分屬韓(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②秦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隋唐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省鄧州)爲治所。元明清南陽府治南陽,即漢宛縣、今南陽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爲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西漢置渤海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公元926年,爲契丹所滅。

丹陽郡:①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省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爲丹陽。②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省當塗東北,唐併入當塗。③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江蘇省南京),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爲丹陽郡。

鄒姓 堂號

太原郡:秦漢置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爲郡,轄境相當於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一帶。隋改江陽,治今江蘇省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併入江都。

南陽郡:①春秋戰國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戰國爲魏南陽,一部分屬韓(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②秦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隋唐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省鄧州)爲治所。元明清南陽府治南陽,即漢宛縣、今南陽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爲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西漢置渤海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公元926年,爲契丹所滅。

丹陽郡:①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省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爲丹陽。②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省當塗東北,唐併入當塗。③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江蘇省南京),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爲丹陽郡。

鄒姓 姓氏源流

壹、(鄒)zōu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雲南之河口及隴川等地均有分佈。漢、滿、鮮、回、水、苗、土家、布依、紇佬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說文》雲:“鄒本邾婁國,改爲鄒。後以爲氏。帝顓頊之後所封。”“邾婁”促讀而爲“鄒”,曹姓國,故此當以國爲氏。系出曹姓。

2、鄭樵則雲:“子姓,宋湣公之後。正考父食邑於鄒,生叔梁紇,遂爲鄒氏。其地今兗州鄒縣是也。”此以邑爲氏,系出子姓。望出范陽。春秋時齊有鄒衍、鄒忌;漢代有鄒陽;唐代有鄒遊;金代有鄒谷,大理寺丞;明代有鄒迪光;清末有鄒容。

貳、

綜合:

臺灣臺北多此姓。按,鄒爲鄒之俗寫,故鄒氏源於鄒姓,今臺灣有人分鄒與鄒爲兩個姓。

三、(鄒)

鄒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3%,爲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四川、江西、山東、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6省鄒姓約佔全國漢族鄒姓人口68%。

鄒姓起源:①系自姚姓。舜之後分封有鄒國(故城在今山東鄒平),子孫以國爲氏。②系自曹姓。古帝顓頊之裔,春秋時邾子之支庶封於鄒(故城在今山東鄒平東南28裏),後滅於楚,子孫以邑爲氏。③系自子姓。春秋時宋涽公之裔,正考父禽邑於鄒(故城或在今山東高青之舊青城縣),生叔梁紇,遂爲鄒氏。④西夏人姓。⑤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今滿族姓。⑥回、土家、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鄒姓名人:

鄒忌,戰國時齊威王之相國,封於下邳,成侯。

郡望:範陽,鄹邑。

變化:亦作鄹。

鄒姓 歷史名人

鄒姓古代名人

鄒忌戰國,鄒氏家族在戰國時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遊說齊威王

鄒衍春秋戰國,亦作騶衍,春秋戰國時齊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陰陽家、士大夫。他學究天人,雄於辯口,號“談天衍”。創五行始終說。“深觀陰陽消息”,藉以論述天道、世運的轉移。鄒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記·卷七十四》說鄒衍著有“十餘萬言”。《漢書·藝文志第十》陰陽家著錄《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鄒奭漢朝(前283-205),齊襄王至西漢時期,頻採父之術

鄒陽西漢,西漢散文家,藩王太傅。齊人。文帝時,爲吳王劉濞門客,以文辯著名於世。吳王陰謀叛亂,鄒陽上書諫止,吳王不聽,因此與枚乘、嚴忌等離吳去梁,爲景帝少弟梁孝王門客。鄒陽“爲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後被人誣陷入獄,險被處死。他在獄中上書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跡。梁孝王見書大悅,立命釋放,並尊爲上客。著有《上吳王書》、《獄中上樑王書》。鄒陽是漢代著名文學家,也是雄辯的政治家,有着深厚的家學淵源。這種文化傳統對子孫後代的發展興盛,無疑是起到了重大作用。

鄒仲俊西漢,西漢上谷刺史、幽州統制,封東魯侯。

鄒牟王西漢,也稱作朱蒙,是古代高句麗國家的第一代王。以高爲氏。鄒牟王開創基業,營建城池,發展生產,壯大勢力,合併周圍部落方國,爲高句麗國家的興旺發達奠定了基礎。死後被尊爲始祖東明聖王。關於鄒牟王的神話傳說,古代文獻《論衡》、《魏書》、《北史》、《三國史記》中均有記載。詳略不同,文采各異。集安市東郊著名的好太王碑碑文一開頭也簡略地記述了這段美好的傳說。實際上,朝鮮學者搞不清鄒牟的來歷,因此將其神話。有許多學者考證其爲西漢景帝劉啓執政時期著名的齊國人、文學家鄒陽之後。鄒陽一族就是古鄒國貴族後代。山東膠州《鄒氏宗譜》記載鄒牟是西漢鄒仲俊二夫人所出。

鄒靖東漢末年,籍貫荊州長沙,東漢末年時期的北軍中侯,劉焉之校尉。

鄒全哲唐初,唐初幽州統制。

鄒思道唐朝,諱函字志儒,唐貞觀年間舉孝廉,除江陰刺史,遷杭州刺史。

鄒渢唐朝,字起泓,號綠墅,江西吉水人,唐穆宗年間臨川刺史。

鄒天經北宋,字雲禎,別號阿蠻,行重一,北宋初幽州范陽統制。

鄒天緯唐朝,字雲祥,行重二,唐天祐襲封荊南節度使,屯兵范陽。

鄒望龍北宋,字輝,北宋幹德甲子二年錢糧助石守信兵護宋太祖有功授銀青光祿大夫殿前檢校國子監酒兼監察御史。

鄒義甫北宋,太平興國二年登進士,初授河東軍中節度判官,泉州知府,轉授龍圖閣學士與侄子軾卿同寓金陵。

鄒安卿北宋,醇化元年進士,泉州知府。

鄒錫守北宋,字世守名孝先,北宋哲宗年間先後任麻城、泰和縣尹,轉任雲南大理籤判。鄒補之

鄒浩宋朝,常州晉陵人,宋代大臣、詩人,自號道鄉居士。曾兩起兩落,歷吏部、兵部侍郎、寶文閣大學士等職。著有《道鄉集》詩集。

鄒應龍南宋,南宋官員,字景初,泰寧城關水南街人,狀元,官至尚書、參知政事,理宗親書“南谷”兩字送他,並封他爲太子少保,開國公。

鄒渢南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部將,兵部侍郎。

鄒普勝元末,鐵工出身,元末紅巾軍領袖,天完政權太師,後仍爲陳友涼太師。一說他後來戰死,一說他隱姓埋名做了道士,化姓名爲何野雲。

鄒應龍明朝,明朝陝西省西安人。嘉靖進士。曾上書揭發嚴嵩父子,言辭激烈,嘉靖帝不久下旨令嚴嵩致仕,將嚴世蕃下詔獄治罪。嘉慶時任雲南巡撫。萬曆年間因得罪東廠太監馮保被罷免,後病死。

鄒守益明朝,江西安福人。明學者,字謙之,號東郭。官至南京國子祭酒。師從王守仁,強調“縝獨”、“戒懼”。著作有《東郭集》。

鄒亮明朝,明代學者,工詩文,爲景泰十才子之一。喜藏書,著有《鳴珂》、《漱芳》等書。

鄒一桂清朝,江蘇省無錫人,字小山,清代大臣、畫家,累官至禮部尚書。工繪事,尤工花卉,間作山水。著有《小山文集》等。

鄒宏義明末清初,明末清初著名武術家,梅花拳始祖。

鄒復勝清朝,清代愛國將領,光緒年間陝甘提督,與老將馮子材並肩取得鎮南關大捷。沒有他率隊及時趕到,炮臺就失手。

鄒伯奇清朝,清代科學家,字特夫,廣

鄒魯氏其女為帝嚳之妃。黃帝戰敗蚩尤,千其民於「鄒魯」之地。

鄒丹東漢末期,人物。公孫瓚部下。

鄒湛西晉,文人

鄒文盛明朝,湖北公安縣人。明朝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

鄒之有明朝,湖北公安縣人,明朝太子太保錦衣衛東司房掌衛事,後軍都督府左都督。

鄒元標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三君」之一。

鄒崇漢清朝,湖北公安縣人,清朝詩人。

鄒勇夫字愈,生於唐末,原籍固始縣。閩國尚書左僕射協鎮閩疆,加封威武軍節度使、銀青光祿大夫。至今仍尊稱他爲“開泰公”。

鄒伯元(伯原)初授淮安知府,景德三年(1006)任太子太傅兼春坊侍讀,(1021)敕誥命御史。

鄒政(1425-1506),別號淳溪,明英宗天順年間,參加丁丑科會試,取得會元,被欽點爲探花,官至兩廣總督,舉家入籍廣東高州府,居茂西頓梭貴牌,成爲貴牌鄒氏開基祖,後代分佈高州、廉江、茂名及廣西防城等地。

鄒炳泰(?-1820),字仲文,江蘇無錫人,清朝大臣。乾隆三十七年進士。歷官國子監祭酒,兵部、工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事,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乾隆中,援古制疏請立國學辟雍。先後督山東、江西學政。屢被貶降。嘉慶中,因林清事變罷官。嘉慶二十五年卒。

鄒姓近代名人

鄒傑(1875-1915),字漢卿,原酉陽後溪鄉長園村鄒家堡人。少年練就一身武藝,好打抱不平,有“力挽狂瀾之志”,蜀軍總司令屬下第四標標統,後被袁世凱殺害,追認爲“蜀中先烈”,後代分支有龍潭水、九溪、沿溪木塘、大溪等支系.

鄒容(1885-1905),近代革命先驅。原名鄒紹陶,四川省巴縣人。1903年加入愛國學社,組建中國學生同盟會,寫成著名的《革命軍》一書,倡言反清革命,號召推翻清廷,創建中華共和國,頌揚革命爲世界之公理,自稱“革命軍中馬前卒”,遭到清廷和上海租界當局的迫害,《蘇報》案發,章太炎被租界當局拘捕,鄒容自投捕房,一同入獄於提藍橋的公共租界監獄。1905年4月3日死於獄中,年僅21歲,辛亥革命後被孫中山追授大將軍.

鄒韜奮(1895-1944),原名恩潤。1895年出生,原籍江西餘江,生於福建,長樂縣。中國現代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1921年畢業於聖約翰大學。1922年入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工作。1926年在上海主編《生活》週刊,畢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創辦生活書店。1933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大同盟。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周遊歐美,並至蘇聯參觀。1935年回國。在上海、香港主編《大衆生活》週刊、《生活日報》和《生活星期刊》,並任上海各界救國會和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領導工作。1936年因從事抗日救亡活動被國民黨政府逮捕,爲七君子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獲釋。先後在上海、漢口、重慶主編《抗戰》、《全民抗戰》等刊物。1941年皖南事變後,再度出走香港,復刊《大衆生活》。1942年到蘇北解放區。1944年7月24日病逝。中共中央根據他生前的申請,追認爲中共黨員。輯有《韜奮文集》。

鄒雲彪民國初年,民國初年孫中山委任福建閩西警備司令,追贈陸軍上將。

鄒鵬振民國,民國第四十四軍中將軍長。

鄒適(1900-1981),廣東佛岡縣人,原國民黨中央委員、廣東省參議員。廣州淪陷後,隨省府遷至韶關,實質是中央派駐華南的特務總指揮,專搞日僞情報工作。出任過西江抗日遊擊縱隊司令,授中將銜,總部設在蘆苞,對日僞打擊甚力,僞軍聞風走避,稱之爲“高佬鄒”。

鄒殿邦(1895-1993),廣東香山縣人,家族以鹽業起家,16歲就接替父親擔任廣信銀號的掌櫃,因經營鹽業20多歲成爲百萬富翁,長期擔任廣州銀業公會主席、廣州市總商會主席,參與過近代廣州不少重大事件。民國時期廣東商界舉足輕重的人物。鄒殿邦活了99歲,1988年嶺南大學建校一百週年時,他兒子鄒至莊陪同年已94歲的鄒殿邦來到嶺南大學校園參加慶典,一時傳爲佳話。

鄒平凡僞武漢綏靖公署第29師少將師長,僞第14軍中將軍長,和平救國軍副司令。1945年日本投降後擁兵自重,拒絕國民黨和李先念的勸降,在大漢奸黃大中、胡蘭成等慫恿下在武漢上演了一場短命的“武漢獨立”的鬧劇,成立大都政權13天就垮了,後被蔣介石臨時委任爲“武漢守備軍”總指揮和暫編第21軍軍長,9月,第6戰區命令鄒平凡率部集中漢陽蔡甸拆散改編,後被查辦離開湖北。1949年溫州解放,他逃到上海,再逃到香港,後偷渡到日本。

鄒大鵬遼寧遼陽人。解放戰爭時期東北社會部副部長、長春市市長、社會部祕書長。政務院首任情報總署署長、中央調查部常務副部長,文革中迫害致死。

鄒國厚開國少將,湖北省紅安縣人,曾任旅長、軍分區司令員、河北省公安總隊總隊長、省軍區副司令員、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和蟠龍等戰役,爲軍隊和公安部隊的建設崇高的貢獻。

鄒衍(1915-),1955年少將,後任瀋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員、顧問。

鄒善芳開國少將,河南省光山縣人。曾任商丘軍分區司令員、河南省公安總隊總隊長。

鄒承魯著名科學家。中科院院士、人工胰島素的發明人。

鄒雅著名畫家。1938年進延安魯迅美術學院學習,此後在太行抗日根據地搞戰地宣傳工作。解放後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1973年任北京畫院院長。1974年到陽泉煤礦深入生活,不幸失事遇難。

鄒桐河北省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趙城縣犧盟會特派員、太嶽區農救總會組織部部長。1942年入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學習。後任中共安澤縣委副書記,太嶽二地委辦公室主任、民運部部長。1948年入中共中央華北局黨校學習。建國後,歷任中共唐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開灤趙各莊礦黨委書記兼礦長,開灤煤礦黨委書記,河北煤炭管理局局長,煤炭工業部副部長、顧問。

鄒家尤原國家地質總局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地質礦產部副部長。

鄒炎抗美援朝空軍二級戰鬥英雄,1973年在周總理指導下他與另一位戰鬥英雄張積慧爲空軍副司令員。

鄒洪(1897-1945),國民黨陸軍上將。臺灣新竹人,祖籍廣東省五華縣華陽鎮,其高祖父於道光年間遷居至臺灣。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歷任團長、師長、蔣介石南昌行營陸軍整理處處長兼辦公室主任、粵漢鐵路警備司令、廣東省保安處處長、新編第二軍軍長、第三十五集團副總司令、粵桂邊區總指揮等職。1945年4月16日在粵桂邊區總指揮等職。1945年4月16日在粵桂邊區住所病逝.

鄒若衡雲南“鄒家拳”創始人。早年從軍爲蔡鍔侍衛長,後負傷脫離軍界.

鄒家華1926年10月生,上海人,1945年6月在新四軍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12月參加工作。前蘇聯莫斯科包曼高等工業學院機械製造系畢業,大學文化。前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鄒韜奮之子。

鄒德華1926年生,女高音歌唱家。

鄒瑜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原部長。

鄒爾康深圳特區市委首任祕書長,曾任海南省副省長。

鄒爾均廈門特區創建人,原市長、市委書記,省政協副主席。

鄒永鈳晚清民國,政治人物,文人。

鄒漢勳(1805—1854),清著名學者,湖南新化人,字叔績。咸豐元年(1851年)舉人。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輿地學家,中國近代輿地學奠基人。

鄒姓 相關姓氏

鄒屠 (鄒屠)鄒時 (鄒時)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35

4

5

6

7

鄒姓圖騰
鄒姓圖騰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