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石
拼音shí
人口約 42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61 位。
位於廖姓 之後,金姓 之前。
石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61 | 2018年 | 61 | 2014年 | 59 |
2013年 | 63 | 2007年 | 61 | 2006年 | 71 |
1995年 | 63 | 1987年 | 63 | 1982年 | 78 |
明朝 | 69 | 元朝 | 96 | 宋朝 | 38 |
北宋 | 188 |
石姓 起源
石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康叔六世孫衛靖伯之孫公石碏,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譜》等記載,春秋時期康叔的六世孫衛靖伯之孫公石碏,又稱石碏,是衛國的賢臣,有大功於衛國,世爲衛大夫。戰國史學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傳》中稱讚石碏說:“石碏,純臣也,惡州籲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石碏在此次變故中表現的大智大勇、大義滅親,爲後世君子們所稱道。
石厚的兒子、石碏之孫駘仲,後來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石氏,史稱石氏正宗。
石姓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的公子段,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據史籍《春秋公子譜》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公子段,字子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兒子,他的後代都以先祖之字爲姓氏,稱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商丘石氏。
石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子豐又大夫,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春秋公子譜》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公族後裔有公子豐,是鄭穆公姬子蘭之子,字石癸,在鄭釐公姬惲(姬髡頑)執政時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衛國、齊國。
在公子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大河石氏。
石姓起源四
源於嬴 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石作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石作氏,是秦國早期的貴族世家複姓,原居秦邑(今甘肅天水故秦城)。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語》中稱爲石子蜀。石作蜀,字子明,號卓子,冀人(今甘肅天水甘谷十里鋪鄉)。在石作蜀的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可惜早已荒蕪。
在石作蜀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賢祖姓氏省文簡化爲單姓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三隴石氏。
石姓起源五
源於羯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後趙錄》中記載,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有匈奴別部羯族,其酋帥匐勒改漢族姓名爲石勒(公元274~333年),建立了後趙政權,稱後趙高祖,其同族的羯族部落酋長張訇督隨着石勒改姓名爲石會。此後,其後裔子孫皆隨先祖改爲漢字姓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上黨、武鄉石氏(攀附者居多)。
石姓起源六
源於鮮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北史》的記載,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中有烏石蘭氏、婁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部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時,將烏石蘭氏、伊婁氏改爲漢字單姓石氏、伊氏,後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大同石氏。
石姓起源七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突厥族沙陀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沙陀族,亦沙陀突厥,源出西突厥處月部。唐朝初年,處月部散居於今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南、天山山脈東部巴里坤一帶,當地有大磧,名爲沙陀,故號“沙陀突厥”,漢史簡稱其爲沙陀部。唐朝以後,建立後唐政權(公元923~936年)的唐莊宗李存勖、建立後晉政權(公元936~946年)的高祖石敬瑭、建立後漢(公元947~950年)政權的高祖劉暠(劉知遠),均爲沙陀部族人。石敬瑭,原名叫臬捩雞,但歐陽修考證後,在所撰著的《新五代史》中說“臬捩姓不知其最初的來歷”。因此,仍應爲沙陀突厥自己的姓氏。臬捩雞很勇猛,也善於騎射,謀略也很遠大,他輔佐過李克用和李存勖,屢立戰功,升至刺史。
在石敬瑭稱帝后,其部屬多有隨之改漢姓爲石氏,後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太原石氏。
石姓起源八
源於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西域石國,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該支石氏,出自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的西域石國。石國,在今窣利境內(粟特,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唐王朝以瞰羯城爲大宛都督府。據《新唐書》記載,隋唐時,在現在的中亞阿姆、錫爾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九姓政權,九姓自康以下的八姓都是康姓的支庶,康開始時在祁連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肅省臨澤境內),九姓均以昭武爲氏,史稱昭武九姓。居民主要以農業爲主,兼營畜牧業,居民勇猛善鬥。九姓中的石國也叫柘支、柘折、赭時,在今烏滋別克斯坦的塔什干一帶,國王姓石,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間(公元650年-655年),昭武九姓自願投降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開元二年(公元713~714年),大食人(今伊朗地區)曾侵入石國。唐開元初年,唐玄宗封其君莫賀咄吐屯爲石國王。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曾請求唐朝政府討伐大食國。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莫賀咄吐屯復助唐朝政府擒突騎施可汗吐火仙,被封爲順義王。
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大食國的埃米爾納斯爾入侵石國;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石國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擊敗唐朝將領高仙芝大軍。
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政府曾封石國王子那俱車鼻施爲懷化王。石國在至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尚遣使朝貢於唐朝。
後石國有人遷居中原,以國名漢稱改漢字單姓爲石氏,是爲新疆、青海石氏。
石姓起源九
源於波斯,出自唐朝時期古波斯族人,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九國志》記載,唐朝時期,古波斯族人通過唐蕃古道來華之人很多,有留居中原者,取漢姓爲石氏。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的利州司馬叫石處溫,後唐政權攻滅前蜀國之後,石處溫率兵投降,後晉升爲寧江軍節度都知兵馬使、萬州管內義軍都指揮使。後唐孟知祥椐蜀稱帝建後蜀國之後,石處溫到湖南芷江一帶爲官。石處溫大力發展農耕,庫存糧食多,上繳軍糧也多,後官遷萬州刺史(今重慶),活了有八十多歲。石處溫便屬於該波斯族石支。
石姓起源十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蒙古族朝魯圖德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漢義“永恆的岩石”,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以姓氏漢義冠漢姓爲石氏,亦有稱喬氏、朝氏、晁氏、曹氏、朝氏等者。
石姓起源十一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⑴.回族石氏,最早爲大食國在唐朝赴中國軍隊之隨軍商團領袖,即指國爲姓,稱食氏。該支食氏族人,因在清朝時期發動反清起義,失敗後爲避禍而改姓爲石氏,後世代稱石氏。
⑵.今居於河北泊鎮的回族石氏,傳說是元朝時期丞相脫脫之裔,其先去南方徵調建築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鎮時,適逢元朝被滅,無奈只好留居當地,並用徵調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當時,每逢遇明軍盤問時,他們便指石爲姓,後世代稱石氏。
⑶.今居河南開封的石氏回族,源出宋朝時期由印度來中國的五百餘家猶太族人,取漢姓爲石氏,以示頑強生存。當時這些猶太族祖先有十七個姓氏羣體,後經數百年的歷史演變,至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以後,僅存有七姓,石氏便是其中之一。猶太族石氏族人後融入到回族,以頭戴藍色禮拜帽爲顯著標志,被稱爲“藍帽回回”或“青帽回回”。
石姓起源十二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石佳氏,亦稱實嘉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赤盞部,滿語爲Sigiya Hala,世居葉赫烏蘇河(今吉林梨樹),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石氏。
⑵.滿族洪羅氏,亦稱洪駱氏、候勒氏、霍羅氏、洪克羅氏,滿語爲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爲石氏、何氏等。
⑶.滿族瑚錫喀氏,亦稱呼依特氏,滿語爲Husika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爲石氏、胡氏。
⑷.滿族石富察氏,滿語爲Sifuca Hala,世居倭濟(今黑龍江寧安),後多冠漢姓爲石氏。
⑸.滿族石穆魯氏,亦稱石莫勒氏,滿語爲Simulu 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後多冠漢姓爲石氏、穆氏、魯氏、蕭氏等。
⑹.滿族石馬拉氏,亦稱書瑪哩氏,滿語爲Sumari Hala,漢義“小口袋”,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海蘭(今吉林和龍海蘭河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爲石氏、舒氏。
⑺.滿族倭赫氏,滿語爲Uhe Hala,漢義“石頭”,世居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後多冠漢姓爲石氏。
⑻.滿族烏魯哩氏,亦稱吳魯哩氏,滿語爲Uluri Hala,漢義“獼猴桃”,世居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爲石氏、那氏、趙氏、吳氏等。
⑼.滿族石克特立氏,亦稱西克忒里氏、錫克特哩氏、錫得胡立氏,滿語爲Sikteri Hala,爲卦爾察女真姓氏,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以及黑龍江沿岸地區,後多冠漢姓爲石氏、西氏、胡氏、奚氏、郗氏、邵氏等。
⑽.滿族扎克塔氏,亦稱扎克達氏、哲克達氏,滿語爲Jakta Hala,漢義“松樹”,世居黑龍江流域,所冠漢姓爲石氏、李氏等。
⑾.滿族扎庫塔氏,亦稱查庫塔氏,滿語爲Jakuta Hala,漢義“各八”,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噶哈里必漢額裏村(今吉林延吉朝陽川以西)、扎庫塔(今吉林琿春圖們江北岸、海蘭江以西一帶)、哈達(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流域)、薩楚庫(今黑龍江寧安老松嶺一帶)、松花江沿岸及長白山區等地,所冠漢姓爲石氏、張氏、包氏、朱氏等。
女真族的石姓 女真族中有一個姓諧音叫石盞,後來音譯爲漢字姓時就取複姓中的石字作漢姓,元代的劇作家石君寶的姓就是由此而來。
滿族的石姓有一支由瓜爾佳氏一支改姓而來。明朝時瓜爾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爲建州左衛指揮,他的兒子和孫子阿爾松阿和石翰相繼繼任建州左衛指揮,石翰後來與人結仇,棄官遷居廣寧,因爲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爲“石”。
石姓起源十三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倭埒氏,亦稱沃熱氏、斡勒氏、斡郎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斡勒部,世居黑龍江北境、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一帶)。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Ulie Hala。
達斡爾族、滿族倭埒氏,在清中葉以後多冠漢字姓爲石氏、沃氏、張氏等。
石姓起源十四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侗族、水家族、阿昌族、拉祜族、土家族、東鄉族、黎族、羌 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石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字姓石氏,世代相傳至今。
石姓起源十五
源於李姓改姓而來,屬於避禍改姓爲石氏
山東 滕州官橋鎮萊村石氏。該支脈石氏並不是春秋戰國時期衛國石氏純臣石碏的傳人,而是在明朝末年,因忠臣李三才受奸臣迫害,其族爲避開官兵追殺,指石爲氏而來。
根據《明史》記載和有關資料查證,滕州市官橋鎮及其周邊幾個村子的石氏族人,而是明朝末年的忠臣李三才之後。三才乃明朝末年的朝中良臣,因功高蓋世,受奸臣邵輔忠,喬應甲等人的排擠、誹謗和陷害,不得志,滿門抄斬,後滅九族,被官兵追弒。後設法逃出虎口,逃到今天山東滕 州市官橋鎮萊村,官兵追至,追問姓名,其隨機應變,指石爲姓。免遭一場大的劫難,其後人改姓石,兄弟兩人由於避其殺戮,各奔東西,長達數年,見面不認識。偶有不期而遇,談吐間,方之是同胞兄弟,啜泣涕泠,抱頭言歡。老大姓石,老二姓李,此乃石李不分是也。兄弟二人死後,葬於蓬萊山丘,兄弟二人墳塋相鄰,互 爲守望,李氏墳塋西南行穴,石氏墳塋西北行穴。而後兩姓和睦傳世,互相照顧。李氏改石氏,給石氏的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爲傳承石氏文化做出來了不朽的貢獻。
《滕州萊村石氏譜》石氏譜序:騰邑有生石瑤堪以撰譜序屬余余不敏情,勿容辭詢,所由來遂所染翰以志之按,石氏之騰前明天啓間也,本姓李,洛陽人士,廬州知府,其父三才明藎臣(原指帝王所進用的臣子,後稱忠誠之臣)也,時魏忠賢誣劾(音he)黨人,三才公雖卒數年亦爲所罔,李公畏禍,枽(音:ye,古同“枼”)官隱去,曰遇禍而隕生宗嗣,莫衍思患,而預防明哲之機,騰東南蓬萊村居焉不敢顯其姓,因指蓬萊而以石爲氏雲。
始祖元,字復始,本姓李,前明萬曆年間進士,初任廬州知府,洛陽人,其父李三才,嘉靖年間進士院右僉[ 音qiān]都御史巡撫,淮揚總督漕運既卒,至天啓五年,崔呈秀、魏忠賢誣刻黨人李三才等,後復始避禍棄官來滕邑東南四十里家焉,因名蓬萊遂以石爲氏,其弟至仍氏李,於是闕荊棘,建屋舍,日出而作,日落入息,儼然農家者流居鄰,未有知其由來者,其真善於。在清朝、民國,被鄉鄰首推爲魯騰名門望族。其族支繁葉茂,自始祖起,至今已傳世十四世-至十五世,族人近千人。
滕州市官橋鎮萊村石氏班輩字(二十六字)派行:之廷開惠玉峯,鳳韞正思揚,和聲兆吉祥,興隆維繼廣,敏德永懷良。(其內容資料該支族人滕州萊村石巖提供)
石姓起源十六
其它改姓 :歷史上有人將自己的姓改爲石姓,如婁姓改爲石姓,《北齊書》中記載北齊的一位王后—神武明王后婁氏於 太寧二年(公元562年)將自己的姓改爲石姓。
據北魏 崔鴻撰,載何鏜《漢魏叢書》中的《別本十六國春秋卷二後趙錄》記載,十六國中有一張姓的人改名叫石會。
石姓 分布
石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一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四十三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7%左右。
距今約兩千多年以前,在石碏大義滅親的貢獻之後,他們一家人長期在衛國飛黃騰達,世代子孫都貴爲大夫。由此可見,石氏族人最早發源於當時的衛國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帶。
以衛國爲源地的石氏族人,其最初的播遷方向就是現在的山東,山東與河南相鄰,又是原魯國之域,準確地說,在衛公子姬州籲弒其君後,石氏族人已有在魯國活動的身影。
秦、漢兩朝以前,石氏族人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漢朝時期,石氏族人已播遷至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黃河以北地區,並很快成爲石氏族人早期的繁衍中心。
魏、晉、南北朝時期,昌盛爲渤海、平原兩大郡望,這兩大郡望的石氏族人都是石石昔的後裔,他們尊石石昔之裔孫石奮爲開基祖。另外,石氏族人在北方還有三大聚居點,即武威、上黨、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黨石氏族人是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的後裔,河南石氏是鮮卑烏石蘭氏的後裔。平原石氏族人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已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而河南石氏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靈寶)。
唐朝初期,有石氏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並落籍,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石琚自安徽壽縣徙居福建同安,其後散居閩粵各地。
宋、元兩朝以後,石氏族人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明朝初洪武年間,石氏作爲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陝西、甘肅等地。此際,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豐裏開基,其後子孫有許多人去臺灣,進而又遠播海外。
如今,石氏族人分佈以四川、河北、山東、陝西、遼寧、河南等省爲多,這六省石氏約佔全國漢族石氏人口的63%。
石姓 郡望
武威郡: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爲涼州的州府所在,歷史上曾稱“西涼”、“姑臧”。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的地區。西漢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後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西部、武威東部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時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諸國皆建都於該地。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爲國,或爲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時期曾以德州爲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上黨郡:戰國時期韓國置郡,秦國滅韓國後承之,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長子縣。西漢朝時期移治到長子(今山西長子),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沁水東部地區即今山西省長治市一帶。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
石姓 堂號
武威郡: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爲涼州的州府所在,歷史上曾稱“西涼”、“姑臧”。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的地區。西漢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後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西部、武威東部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時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諸國皆建都於該地。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爲國,或爲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時期曾以德州爲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上黨郡:戰國時期韓國置郡,秦國滅韓國後承之,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長子縣。西漢朝時期移治到長子(今山西長子),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沁水東部地區即今山西省長治市一帶。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
石姓 姓氏源流
壹、石
現行常見姓氏。分佈頗廣:今北京,內蒙古之烏海,山東之平邑、東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雲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漢、滿、回、傣、鮮、苗、彝、壯、侗、景頗、哈尼、裕固、水、土家、拉祜、布依、傈僳、維吾爾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姬姓。靖伯之孫石碏有大功於衛,世爲衛大夫。”其後以字爲氏。(按《姓氏考略》注引《春秋公子譜》雲:“石駘仲之後。”)又引《路史》雲:“(駘仲)即石珮。”其據《禮記·鄭注》按:“駘仲爲石珮之族。《路史》謂‘即石碏’,誤。”茲並錄以備考。
2、出自西域沙陀人。《續通志·氏族略·總論·冒姓》:“後晉高祖(按:五代後晉高祖爲石敬瑭)本西域人,冒姓石氏。”鄭樵亦注:“五代石氏建國,號‘晉’。”(3)或爲烏石蘭氏所改。《魏書·官氏志》載:“烏石蘭氏改爲石氏。”(4)或爲婁姓所改。《姓氏考略》據《北史》注云:“婁姓有改石氏者,齊武明皇后用巫媼言改石氏。”(5)或出自羯族。十六國時後趙之石勒、石虎者是。
6、或爲張姓所改。《姓氏考略》據《後趙錄》注云:“張㔨督改(爲)石會。”(7)或爲冉姓所改。《姓氏考略》據《後趙錄》注云:“冉閔冒石閔。”(8)《辭源》注云:“隋唐時石國(故地在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人來中國,有人以石爲姓。”(9)爲清代滿族姓瓜爾佳氏所改。《清通志·氏族略·總論·以名爲氏》載:“石國柱,官工部尚書,封三等男爵,本姓瓜爾佳氏,父石翰,居遼東,因名有石字,遂以爲氏。”(10)滿族石佳氏、倭赫氏、倭勒氏皆改爲單姓“石”。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
11、苗族之石姓,分佈於湖南之花垣、保靖、吉首等地,或爲時姓所改,稱作小石;或爲廖姓所改,稱作“大石”。
12、拉祜族之石姓、爲“宋石”氏所改,取其末音諧以石字而爲單姓。
13、錫伯族之石姓,爲石佳氏所改,取其首音諧以“石”字而爲單姓。
14、回族之石姓或分佈在河北鎮泊,“自稱元代脫脫丞相後裔,傳說其先人爲元大都(今北京)的建設到南方徵調珍貴木料,運至鎮泊時,適逢元朝被朱元障滅亡。無奈,只好留居鎮泊,並以徵調之木料,修建了清真寺。爲了避禍更不敢說自己是脫脫的後人,便指石爲姓,傳至今日。”(15)裕固族之石姓,由“齊魯”氏所改。“齊魯”爲裕國語之音譯,漢意爲石頭。本爲戶族名,以爲姓,後或取其漢意改爲單姓“石”。注(11)——(15)參見《中國人的姓名》。春秋楚有石奢,昭王相;宋代有石守信,又有石延年;太平天國有石達開。
貳、石
石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5%,爲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山東、陝西、遼寧、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石姓約佔全國漢族石姓人數63%。
石姓起源:①系自姬姓。春秋時衛靖伯之孫石臘,有大功於衛,世爲衛大夫。石臘之孫駘仲,以祖父字爲氏。 ②春秋時宋公子段,字子石,其後以字爲氏。 ③春秋時鄭公子豐之子,公孫段,字子石,其後以字爲氏。 ④春秋時晉揚(一作楊)食我,字伯石,其後必有以其字爲氏者。 ⑤虢州石氏系出烏石蘭氏。北魏時烏石蘭氏改姓石氏,見《魏書·官氏志》。又有,其先姓烏石蘭氏,九代祖猛,始從拓拔氏入夏,居河南、遂去烏與蘭,獨姓石氏,見《韓昌黎集》。又,北魏嗢石蘭氏改爲石氏,一說,嗢石蘭氏即烏石蘭氏,後人恐與烏落蘭氏相混,遂改烏石蘭爲嗢石蘭。 ⑥上黨石氏,羯人之姓,其先爲匈奴別部,後散居上黨、武鄉。 ⑦唐時回鶻人之姓,見《全唐文》。 ⑧唐時太原石氏源出沙陀部。五代十國時後晉高祖石敬瑭之四代祖璟,爲沙陀部人,石敬瑭冒姓石氏。 ⑨萬州石氏系出波斯,五代十國時前蜀利州司馬石處溫是也,見《九國志》。 ⑩唐時幽州石氏系出胡人,見《太平廣記》。 ⑪西域石氏,本石國羯胡。五代十國時後趙石勒之祖爲康居人,康居支庶有石國,故以石爲姓。石國一作柘支(故城在今烏茲別克斯
石姓名人:
石作蜀,春秋時成紀人,孔子弟子。一說石作爲複姓。
郡望:渤海、武威。
石姓 歷史名人
石姓古代名人
石泰宋道士,號杏林。遇張伯端(即張紫陽),得授金丹之道。常以醫藥濟人,不受其謝,惟願病者植一杏樹,久遂成林,人稱之爲“石杏林”。
石碏石於隆慶二年卒官,贈左都督。銅仁有石公祠,祀希尹。史稱希尹與何卿、沈希儀齊名。現萬山鎮留存有他建的大石橋一座
石鑒西晉,太尉
石敬巖明代,武術家
石憲章中國書法家
石芾南清朝,即石壽棠,字芾南,清代安東(今漣水縣)人,醫學家。撰有《醫原》,其書總論囊括人身臟腑、五行、陰陽、診法、用藥和內、婦、兒等多門學科。
石鎮吉廣西貴縣龍山人,翼王石達開族弟,清末太平天國傑出的軍事將領。
石達開(1831年-1863年),小名亞達,綽號石敢當,廣西貴縣(今貴港)人,太平天國名將,近代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武學名家,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歲“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二十歲封王,英勇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有關他的民間傳說遍佈他生前轉戰過的大半個中國,天京事變後,回京輔佐天王,因不被信任,負氣出走,轉戰數省。1863年5月兵敗大渡河,自投清軍,6月於成都被殺。
石玉昆清朝,清子弟書演員。擅長《龍圖公案》。演唱時自彈三絃自唱,其唱調稱爲“石韻”、“石派書”。相傳小說《三俠五義》、《小五義》等均是別人根據他的唱本改寫而成。
石柳鄧苗族社會發展歷史上反抗封建壓迫剝削的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
石廷柱明朝,遼東人。先世居蘇完,姓瓜爾佳氏。明成化間,有布哈者,爲建州左衛指揮。布哈生阿爾松阿,嘉靖中襲職。阿爾松阿生石翰,移家遼東,遂以“石”爲氏。石翰子三:國柱、天柱、廷柱。萬曆之季,廷柱爲廣寧守備,天柱爲千總。太祖師至,巡撫王化貞走入關,天柱先與諸生郭肇基出謁,且曰:“吾曹已守城門矣。”翌日入城,廷柱從衆降,授世職遊擊,俾轄降衆。
石亨明朝,明朝渭南人。善於騎射,具有較高的軍事指揮才能。因戰功進封武清伯,後參與明英宗奪門之變,深得明英宗賞識。但最終因結黨營私、干涉朝政,得罪瘐死獄中。
石邦憲明朝,字希尹,號南塘,貴州清平衛人。明世宗嘉靖七年嗣世職爲指揮使,累功進銅仁參將,終任貴州總兵官凡十七年,身經大小數十百戰,前後得晉秩俸三次,功績顯赫。明朝兵部侍郎張子儀有《贈石南塘總戎》詩:“老將西南日,雄提百萬兵,鬥牛橫劍氣,草木動風聲。得士黃金賊,投壺白玉輕。池中誰赤子,天外有長城。”
石君寶元朝,元代戲曲作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生卒年不詳。以寫家庭、愛情劇見長。著有雜劇10種,現僅存3種:《魯大夫秋胡戲妻》、《李亞仙花酒曲江池》、《諸宮調風月紫雲亭》,另7種皆佚。今人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出石君寶爲女真族。姓石□,名德玉,字君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去世,享年85歲。
石介北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兗州奉符(今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橋溝村)人。北宋初學者,思想家。宋理學先驅。因曾創建泰山書院、徂徠書院,以《易》、《春秋》教授諸生,“重義理,不由註疏之說”,及關於“理”“氣”“道統”“文道”等論對“二程”朱熹等影響很大,開宋理學風氣之先聲,世稱徂徠先生。“泰山學派”創始人。天聖八年進士。曾任國子監直講,“從之者甚衆,太學之盛,自先生始。”官至太子中允。和孫復、胡瑗提倡“以仁義禮樂爲學”,並稱“宋初三先生”,強調“民爲天下國家之根本”,主張“息民之困”。從儒家立場反對佛教、道教、標榜王權,爲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論據。主張文章必須爲儒家的道統服務。曾作《怪說》等文,抨擊宋初浮華文風。著有《徂徠集》二十卷。
石守信北宋(928年-984年),北宋初大將。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市)人。與趙匡胤結爲義社兄弟。乾德初(963年),一日晚上,宋太祖與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將領飲酒作樂;酒酣之際,太祖忽然說:“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爲天子,殊不若爲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守信等人聽到心頭一驚,惶恐下跪:“今天命已定,誰復敢有異心?陛下何爲出此言耶?”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爲,其可得乎?”守信等人謝曰:“臣愚不及此,惟陸下哀矜之。”太祖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等人謝日:“陛下念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隔天,諸將都遞上一份奏章,推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皇帝准以辭職。太祖一一照準,並給他們一些閒官頭銜。石守信改授天平軍節度使出鎮鄆州(今山東東平),賞賜甚厚。這即是史謂“杯酒釋兵權”。開寶五年(972年),守信之子石保吉娶宋太祖第二女延慶公主。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隨宋太宗徵遼。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徙鎮陳州。石守信以“貪婪無厭”著稱,史載“累任節鎮,專務聚斂,積財鉅萬。尤信奉釋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輦瓦木,驅迫甚急,而傭直不給,人多苦之”。
石恪五代,中國五代時期畫家。
石敬瑭唐朝,生於唐景福元年(892年),卒幹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太原沙陀族人,非傳統意義上的正宗石姓,屬於少數民族改性,五代時後晉王朝的建立者,即後晉高祖,936年至942年在位。石敬瑭爲人辯察,多權術,好自矜大,所聚珍異,窮奢極麗,宮殿悉以金玉珠翠爲飾。他對契丹百依百順,但對百姓卻如虎狼一般,兇惡狠毒,用刑十分殘酷。石敬瑭晚年尤爲猜忌,不喜士入,專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於吏治腐敗,朝綱紊亂,以至民怨四起。遊牧在雁門以北的吐谷渾部,因不願降服契丹,酋長白承福帶人逃到了河東,歸劉知遠。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契丹遣使來問吐谷渾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憂鬱成疾,於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諡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顯陵(河南宜陽縣西北)。
石勒十六國(274-333),建後趙政權,字世龍,原名匐勒,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非傳統意義上的正宗石姓,屬於少數民族改姓。《晉書·石勒載記》:石勒,上黨武鄉羯人,其先匈奴別部羌渠之胄,祖邪奕於,父名乞翼加。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公元319—333年在位,從奴隸到皇帝的。319年稱趙王。沒於333年。諡號:明帝;廟號:太祖;安葬地:高平陵;曾用年號:太和(328年二月—330年八月);建平(330年九月—333年)。
石冰西晉(?~304),西晉時蠻族起義軍將領。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張昌發動荊州漢、蠻各族人民起義,派他分兵東攻揚州,擊敗刺史陳徽,佔領揚州諸郡,不久攻破江州,臨淮(今江蘇盱眙)人封雲起兵響應,進攻徐州。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爲陳敏所敗,被迫北依封雲,與封雲同爲叛徒張統所殺。
石崇西晉,西晉時爲荊州刺史,以劫奪客商而積財產無數。與貴戚王愷、羊琇等爭爲侈糜。八王之亂時,爲趙王司馬倫所殺。字季倫,小名齊奴。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西晉開國元勳石苞第六子,西晉時期文學家、大臣、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石崇發家是在荊州刺史任上劫掠往來富商致富,可是之前石崇和皇帝的舅舅王愷幾輪鬥富已然大獲全勝。石崇是元勳之子仕途自然平步青雲,後來漸漸不得志乃在洛陽城北二十里河陽購置金谷別業,招集天下文人結社吟詩好不風流。外甥歐陽建曾得罪小人孫秀,孫秀得志後又向他索要綠珠,石崇不給,被誣爲亂黨,夷三族。晉惠帝復位後,以九卿禮安葬石崇。
石苞東漢(?-273年),字仲容,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東漢末至西晉時期官員,三國時曹魏和西晉重要將領,晉朝開國功臣,官至西晉司徒。,配京兆朱氏。子六。少,餘失傳。,越字宏倫,行公一。苞公長子。仕晉爲散騎郎。配東萊呂氏,子一:巖。,喬字宏祖,行公二。苞公次子。歷官至尚書、散騎常侍郎。配琅琊王氏,子二。同弟崇被害。,統字宏緒,行公五。苞公三子。仕晉鴻臚寺卿,封樂陵郡公。配章氏,子一:順。,浚字景倫,行公六。苞公四子。仕晉黃門侍郎。配莫氏。,隹字彥倫,行公八。苞公五子。仕晉陽平太守,封混池侯。惠帝時因弟崇亦被害。配李氏。子一。,崇,字季倫,苞公六子。仕荊州刺史,散騎常侍、侍中。惠帝時被害。
石慶西漢,西漢丞相,石奮(萬石君)之子,曾經擔任太僕。一次,他爲天子駕車外出。天子問他總共有幾匹馬駕車。石慶用馬鞭逐個數完以後,舉起手說:“六匹。”在萬石君的子孫之中,石慶是最隨便的一個,但還是這樣地認真。後來,他調任齊國的丞相,全齊國的人都仰慕他們家的品行,因此,他不用下什麼命令齊國就太平了。此後,齊國人還特意爲他建立了祠廟以示敬仰,這就是石相祠。
石奮西漢(?—前124),西漢大臣。字天威,號萬石君,河內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人。無文學,恭謹無比。初爲小吏,侍高祖。帝愛其恭敬,召其姊爲美人。以奮爲中涓。文帝時官至太中大夫。景帝即位,列爲九卿,身爲二千石,四子皆官至二千石,號爲萬石君。以上大夫祿養老歸家。“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謹慎小心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徵。司馬遷認爲石奮雖不善言談,但卻敏於行事。,配琅琊王氏,子四:建、甲、乙、慶。景帝時與四子皆二千石,號萬石君。《史記》有傳。墓在京兆北三十里。
石申戰國,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開封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著有《天文》8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爲《石氏星經》。著名的《甘石星經》,爲後人託名甘德、石申。系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發現其出沒的規律,記錄名字,測定一百二十一顆恆星方位,數據被後世天文學家所用。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覈,測出恆星138座,810個。,與齊人甘德根據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所製成的圖表,是世界上迄今爲止發現最早的恆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原著《天文》8卷,早佚。後人拾遺補闕,把它與甘德的《星佔》8卷,合稱《甘石星經》,又名《星經》,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間刊印的《道藏》一書,題名爲《通佔大象歷呈經》。今存的《甘石星經》爲2卷。
石奢春秋,春秋時期楚國大臣,楚昭王相(令尹),爲官堅直廉正,無所阿避。有殺人的人,追之上去一看是自己的父親。放走其父,歸還自請罪。派人對楚王說:“殺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廢法縱罪,非忠也;臣罪當死。”楚昭王說:“追而不及,不當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回答:“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誅而死,臣職也。”石奢遂不受令,自刎而死。,參考文獻:《史記》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石作蜀東周,字子明,號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縣十里鋪鄉)人。生於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歿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懷遠志,聰穎敏學,仰慕孔子。成年後,不遠萬里徒步東魯,投身孔門,得聖人教育和薰陶,身通六藝,爲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石姓近代名人
石美玉(1873年5,月1日-1953年12月29日),祖籍湖北黃梅,自幼在江西九江生活。在美國的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of,Michigan)的醫學院畢業。她和同學康成(康愛德)(Kang,Cheng,Ida,KahnIda,Kahn,1873-1930)是中國最早留美學醫回國的女醫生,也是中國最早受西式教育的女醫生。她回國以後成爲長江中游地區很著名的一個女醫生,並且創辦了九江但福德醫院(今九江市婦幼保健醫院),自任院長。康成後來去了南昌創辦醫院。傳聞石美玉女士曾經被孫中山先生追求,但兩人因理想各異而未能共諧。石美玉不僅在醫療方面享有盛譽,同時她也是中國早期著名的華人女佈道家。當時婦女能夠講道的是很少很少,她是很特別的一位。“在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裏面介紹石美玉在佈道方面的貢獻跟名聲可能比她作醫生名聲還大。1920,年,她與美國宣教士胡遵理(Jennie,V.,Hughes,1874年-1951年)一同脫離信仰轉變成爲“現代派”的美以美會,二人同到上海的南市制造局路,創立了伯特利教會、伯特利醫院(今上海市第九醫院)和伯特利中學。1930年代,伯特利教會在發起成立了伯特利佈道團,到中國各省舉辦奮興會,講員有宋尚節、計志文等,產生了很大影響。
石瑛(1879年-1943年12月4日),字蘅青,中國湖北省陽新縣燕廈(今通山縣新莊坪)人。“湖北三傑”之一,被人譽爲“民國第一清官”。曾任國立武昌大學校長。
石志本(1907-1975),湖北省大悟縣宣化店人。1928年參加赤衛隊。次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四方面軍連、營、團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團長、太行軍區分區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旅長、華北軍區縱隊副司令員。參加了百團大戰和上黨、邯鄲、安新等戰役。建國後,歷任察哈爾軍區司令員、北京衛戌區副司令員。是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石美鑫(1918-),1943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1978年出任上海醫學院(當時名爲上海第一醫學院)院長。現爲上海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外科學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並任《辭海》、《《胸部外科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