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皇甫 姓起源,輸入 皇甫huang fu 即可
皇甫姓 皇甫氏 皇甫姓起源 皇甫姓名字 皇甫姓名人
皇甫姓

姓氏皇甫
拼音huáng fǔ
人口約 3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1043 位。
位於民姓 之後,忽姓 之前。

皇甫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0432018年2014年529
2013年2007年2006年420
1995年500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18
手機查看皇甫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皇甫姓 即可

皇甫姓 起源

皇甫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甫姓起源一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宋國公族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西周後期,宋國國君宋戴公子撝(公元前799~前766年)有個兒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在宋武公子司空執政時期(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出任司徒。當時,有長狄民族的鄋瞞部落進攻宋國,公子充石領軍反擊,打退了長狄族人,但他和兩個兒子也不幸戰死沙場。後來公子充石的孫子南雍陲便以祖父之字爲姓氏,稱爲皇父氏。傳到其六世孫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在齊國滅宋國之時,皇父遇逃至魯國。再到了西漢中期,皇父遇的嫡系子孫叫皇父鸞,自魯地遷居陝西茂盛陵,自己做主把姓氏中的“父”字改爲“甫”字,這兩個字在古代同音通用,稱皇甫氏,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子姓皇甫氏、皇氏、甫氏皆尊奉皇父鸞爲得姓始祖,且不與姬姓皇甫氏合譜。

皇甫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西周太師皇甫的後代,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西周時期,有一著名的太師叫皇甫,亦稱皇父。在古代,“甫”與“父”二字通假同用,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皇甫氏、皇父氏,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姬姓皇甫氏、皇父氏、皇氏、甫氏皆尊奉太師皇甫爲得姓始祖,且不與子姓皇甫氏合譜。

皇甫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鄭國公族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中也有稱皇父者,在戰國時期即改爲皇甫氏,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皇甫姓起源四

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姓夷化爲氏。朝鮮族皇甫氏,是在東漢末期,有子姓皇甫氏族人遷往朝鮮半島生息繁衍,逐漸形成朝鮮族皇甫氏,後來朝鮮族皇甫氏族人又在清朝中葉遷往長白山區,形成今延邊朝鮮族皇甫氏,後有簡改爲單姓皇氏者。

皇甫姓起源五

源於彝族,屬於漢姓夷化爲氏。彝族皇甫氏,是在唐末五代中原大亂時期,有皇甫氏漢族人避亂遷逃至涼山彝族區,後融入彝族,將皇甫氏帶入彝族,形成今彝族皇甫氏一族,後有簡改爲單姓皇氏者。

皇甫姓起源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姓夷化爲氏。蒙古族皇甫氏,實際上是宋朝時期蒙古軍隊掠去的漢族皇甫氏族人,成爲蒙古人的帳奴(僕役),後有簡改爲單姓皇氏、甫氏者。

皇甫姓起源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回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皇甫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擅自流改爲漢姓皇甫氏。

皇甫姓起源八

嘗聞,國有史志,族有家譜,雖內容有別,但均屬史志文獻。閱國史者,明國情、知興衰,識治國安邦之理;覽家譜者,明家族源流,知先祖功德,以激勵後輩。

據考,吾皇甫氏系殷商微子啓之後裔。微子,子姓,紂王的異母兄。紂王無道,微子數諫不納,抱器去國。武王滅紂後封微子於宋(今河南商丘一帶),傳十世至戴公,戴公有子名充石,字皇父,其孫有以祖父字爲姓,稱皇父氏。至西漢時皇父鸞,更父爲甫,遂爲皇甫氏。

據史冊記載,東漢皇甫規,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今甘肅平涼靈臺)人。桓帝延熹年間,因降服羌人,拜度遼將軍。規兄皇甫節,爲雁門太守。節子皇甫嵩,字義真,漢靈帝時爲北地太守,以破黃巾功,拜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裏侯,後又拜太尉。西晉時嵩曾孫皇甫謐字世安,自號玄晏先生。淡泊功名,爲當時著名學者,鍼灸名家,有《帝王世紀》《鍼灸甲乙經》流傳後世。謐子皇甫方回,少遵父教,蠶而後衣耕而後食。品格高潔,兼有文采,受人尊敬。謐六世孫皇甫希之,亦晉之高潔士。

皇甫真,字楚季,安定朝那人。弱冠以高才拜遼東國侍郎。從慕容評攻拔鄴都滅冉魏,所獲充盈,真一無所取。後與慕容恪同爲前燕主慕容儁臨終顧託之臣。真性清儉寡慾,不營產業,雅好屬文。前燕建熙2年呂護叛燕投晉,慕容恪以真爲冠軍將軍,帥兵共討河內叛臣。因安家於河內北張茹鎮。真卒後葬於北張茹東南地。真後裔皇甫秦,移居河陽驛(今孟縣有河陽故城)。歷五代、宋、元、屢經兵禍,譜牒淪亡。父老相傳真公後裔有兄弟三人(大公、三公名諱無傳,二公名元字均彰,譜牒有存)。元末明初,爲避兵災,均彰遷居睢州皇家窪(今睢縣皇臺),三公遷武閣寨,大公復居河內縣北張茹鎮(今焦作市博愛縣張茹集)。因皇甫氏祖籍安定朝那,世稱安定世家。

皇甫姓 分布

皇甫氏是非常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十八位門閥。姬姓皇甫氏望族出京兆,子姓皇甫氏望族出安定郡(今甘肅鎮原)。皇甫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從《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可知,皇甫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充石的孫子,以王父字爲氏,遂姓皇父。漢朝時其後裔皇父鸞又改父爲甫。這個歷程,在《通志·氏族略》也有記載。以上文獻資料說明皇甫氏的前身是皇父,是春秋時代宋國公族的後裔,大約已有2500年以上的得姓歷史。這個姓發祥於河南東部,其後子孫曾遷到魯國,然後由魯國遷往茂陵,即陝西省興平縣東北,而在當地發展成爲名門望族。頭一個把皇父改爲皇甫的是漢代的皇父(甫)鸞,同時他是茂皇甫氏的開基始祖。望族居安定郡(今甘肅省鎮原縣一帶)。

今四川省瀘州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常熟市、崑山市、淮安市、徐州市豐縣,河南省的三門峽市盧氏縣、周口市鹿邑縣、焦作市博愛縣、南陽市、商丘市柘城縣、安陽市林州,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峯市、包頭市,遼寧省的瀋陽市、遼陽市,山東省的濟南市、煙臺市黃縣,廣東省的惠州市,黑龍江省,湖南省的張家界市,河北省的唐山市、石家莊市、邯鄲市魏縣,山西省的長治市壺關縣、原平市(崞縣)、高平市、忻州市、陽泉市、運城市鹽湖區,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浙江省的杭州市桐廬縣、海寧市、桐鄉市、奉化市,陝西省的寶雞市、西安市,渭南市白水縣,吉林省的長春市、延邊市,雲南省的昆明市、曲靖市羅平縣、師宗縣、陸良縣,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韓國的慶尚北道永川市等地,均有皇甫氏族人分佈。

皇甫姓 名人明星

皇甫姓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併爲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爲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爲甘肅省涇川縣,爲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陝西安定堡爲安定縣。民國早期,爲紀念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皇甫姓 堂號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併爲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爲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爲甘肅省涇川縣,爲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陝西安定堡爲安定縣。民國早期,爲紀念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皇甫姓 姓氏源流

壹、皇甫huáng fǔ

現行較常見之複姓。今北京,河北之尚義、樂亭,山東之平邑,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河南之盧氏,湖北之武昌,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朝鮮族、回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姓譜》雲:“周太師皇甫之後。”(2)鄭樵注云:“子姓。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其後以王父字爲氏,漢興,改‘父’爲‘甫’。”(按:《姓氏詞典》據《康熙字典》稱:“此姓在秦代已改爲皇甫。”)又,《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唐書·宰相世系表》則雲:“出自姬姓。宋戴公白生公子充石,字皇父……”既爲宋戴公之後,何言“出自姬姓”?顯然有誤。

貳、皇甫

皇甫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皇甫姓起源:①周太師皇甫之後。 ②系自子姓。春秋時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爲宋司徒,其孫南雍郵以王父字爲氏,爲皇父氏。其後避地奔魯, 裔孫皇父鸞,漢初自魯徙茂陵(故城在今陝西興平東北),改皇父氏爲皇甫氏。

皇甫姓名人:

皇甫規,西漢時安定朝那人,累官弘農太守,後爲護羌校尉。

郡望:京兆。

皇甫姓 歷史名人

皇甫姓古代名人

皇甫嵩東漢,太尉。少好詩書,習弓馬,靈帝時任北地太守,領冀州牧,拜太尉,封槐裏侯,時號名將。

皇甫謐魏晉(公元215~282年),幼名皇甫靜,字士安,號玄晏先生,皇甫嵩曾孫;安定朝那人(今寧夏彭陽縣)。著名魏晉兩朝之間醫學家。皇甫謐家貧,常攜書種田,通曉百家之說。在《甲乙經》中,他闡述了經絡理論,明確穴位名稱和位置,總結了晉以前的鍼灸學成就。另著有《帝王世紀》、《玄晏春秋》等。

皇甫湜唐朝,文學家。字持正,新安人。元和中擢進士第,爲陸渾尉,仕至工部郎中。裴度闢爲判官。集三卷,今存詩三首。

皇甫冉唐朝,天寶時狀元。性聰敏,十歲即能文,張九齡呼爲小友。與弟曾皆負詩名。著有《皇甫冉集》。

皇甫端南宋,中國古典小說名著《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一百單八將之一。長有西方人式的碧眼黃鬚,因此綽號“紫髯伯”。原是東昌府城內的獸醫,同東昌府將領沒羽箭張清是好友。宋江攻下東昌府後,張清歸順梁山,便向宋江推薦了皇甫端。皇甫端從此也上梁山成爲梁山好漢一員。皇甫端是《水滸傳》全書中最後出場的一名梁山好漢。他上山之後,梁山便開始進行大聚義。在排名上,皇甫端爲第57位,天罡地煞星號爲“地獸星”,職務爲“掌管專攻醫獸一應馬匹”。梁山受招安後,皇甫端跟隨梁山徵遼、徵田虎王慶,但在梁山徵方臘前被宋徽宗留在東京,沒有參加。

皇甫涍明朝,詩人。好學工詩,與兄衝及弟汸、濂,皆有才名,時稱皇甫四傑。官至浙江按察僉事。其後同里人張鳳翼、燕翼、獻翼並負才名,吳人因有“前有四傑,後有三張”之語。

皇甫規東漢(公元104~174年),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今甘肅鎮原)。著名將領、軍事家。世代武官家庭出身,有見識,熟習兵法。祖父皇甫棱,曾任度遼將軍;父親皇甫旗,任扶風都尉。漢順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西羌入寇三輔(今陝西關中),圍安定(今甘肅鎮原),謀犯長安。徵西將軍馬賢率十萬大軍征剿,不克。皇甫規以布衣上書說:馬賢不懂軍事,不愛恤士兵,料擊羌必敗。後來馬賢果然被羌軍打得全軍覆沒,馬賢及其二子均被殺。郡守以他懂兵略,舉薦任命爲功曹,命率八百士兵,與羌軍交戰,結果獲勝。於是舉他爲上計掾。後羌衆合兵,攻燒隴西,朝廷慮之,他上疏請兵五千退羌,報效國家。但因他揭露梁太后之兄梁冀的暴行,朝廷未能任用。漢順帝死後,梁太后臨朝,其兄梁冀當了大將軍,專橫跋扈。漢質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朝廷舉賢召良,皇甫規在應試對策中揭露了奸臣權重、收受賄賂、賣官鬻爵,致使大賊縱橫、上下窮虛的社會現象和梁冀的暴行。“梁冀忿其刺已,以規爲下第”,只給了一個郎中的小官。他遂託病不受,迴歸故里。州郡官吏秉承梁冀旨意,使他幾次險遭毒手。他只好設館授徒十四年,教授門徒三百餘人。漢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冀被誅,旬月之間,禮命五至,請他出山,他均回絕了。之後,泰山一帶(今山東泰安)叔孫無忌揭竿而起,攻略郡縣。中郎將宗資討之,未服。於是朝廷專派公車徵任皇甫規爲泰山太守。他就任後廣設方略,平定了叔孫無忌的農民起義。,漢延熹六年(一說漢延熹三年)又徵出,任命爲度遼將軍。到任數月,即上書存舉中郎將張奐接替其職。漢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張奐遷任大司農,皇甫規仍爲度遼將軍。皇甫規以自己連任大位,欲退身避第,時逢友人上郡太守(今陝西榆林)王旻的靈柩送還故鄉,便身着素服,越界迎接。於是有人密告幷州(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刺史胡芳,言他擅自遠離軍營,公然違犯軍律,應即刻舉奏。胡芳則回答說:皇甫規本來就想避第仕途,我就當爲朝廷愛民人才,怎麼能夠舉奏他呢?“此事遂免。東漢末,興起了“黨錮之禁”,天下許多名賢皆遭牽連。皇甫規自以爲西州豪傑,未被牽連爲恥。便上言,請求“坐罪”,朝廷知而不問,時人稱讚爲賢良。他任職數載,北邊威服。漢永康元年(公元167年)皇甫規被任命爲尚書。不久,又任弘農太守(今河南靈寶),封壽成亭侯,食邑二百戶,他卻讓封不受,最後又任護羌校尉。漢靈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病逝,終年七十一歲。《後漢書》有傳。著有賦、銘、碑、贊、禱文、吊、章表、教令、書、檄、箋記凡二十七篇。

皇甫松五代,詞人,皇甫湜之子。

皇甫暉五代,將領,曾引發鄴城之變。

皇甫衝明代,文學家。

皇甫汸明代,文學家。

皇甫濂明代@@文學家。,

皇甫姓 相關姓氏

皇子皇父皇覃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