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lao 即可
駱姓 駱氏 駱姓起源 駱姓名字 駱姓名人
駱姓

姓氏駱〔 駱 〕
拼音làoluò
人口約 15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130 位。
位於簡姓 之後,畢姓 之前。

駱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302018年2014年
2013年1632007年2006年130
1995年1561987年1321982年145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52
手機查看駱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駱姓 即可

駱姓 起源

駱姓主要源自:姜姓嬴姓姬姓姒姓

駱姓起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齊國姜太公之後裔公子駱,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姓譜》、《元和姓纂》等的記載,在周武王姬發病逝之後後,繼位的周成王姬誦在鎮壓了三監之亂以及東夷部族的反抗後,爲了更好第控制和同化東夷部族,敕封姜太公於齊地,建齊國,公爵,立都於營丘(今山東淄博),授以徵討五侯九伯之特權。正確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二

源於嬴姓,出自殷朝紂王時大臣惡來之玄孫大駱,屬於以國名爲氏。據史籍《史記》的記載,殷商王朝紂王時期,有大臣嬴惡來,其玄孫名叫嬴大駱。嬴大駱的長子叫嬴成,建有大駱國。到了周厲王姬胡執政時期(公元前878~前828年,公元前878年繼位,公元前841年被國人驅逐),西周王朝內亂頻繁,大駱國被西戎民族乘機攻滅。亡國之後,大駱國王族子孫和部分國人以故國名爲姓氏,稱大駱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

嬴姓駱氏族人皆尊奉嬴大駱爲得姓始祖,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王孫駱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春秋時期,鄭國有一位大夫名叫姬駱,爲王孫貴族,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世代稱駱氏至今。

姬姓駱氏族人皆尊奉嬴姬駱爲得姓始祖,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四

駱氏出自姒姓,出自先秦時期古越國及兩漢越王后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史記·東越列傳》記載:“越國東海王姒搖,騶氏,騶一作駱。”在史籍《史記·南越王佗傳》中給予了比較詳細的記載:“佗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駱,越也。索隱曰:姚氏按廣州記雲:交址有駱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爲駱侯,諸縣自名爲駱將,後蜀王予將兵討駱侯,自稱爲安陽王。尉佗攻破安陽王,令二使典主交址九眞二郡,即甌駱也。”在姒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氏稱駱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姒搖是越王勾踐後裔。

甌駱國滅亡之後,其國民中多有以先祖名氏爲姓氏者、或以郡邑名稱爲姓氏者,世代稱駱氏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他駱拔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代北人複姓佗駝拔氏,亦稱他駱拔氏,後改爲駱氏。”南北朝時期,代北地區泛指漢朝、晉朝時期和唐朝以後的代州以北廣大地區,大致在今天河北省蔚縣以西,山西外長城以南,原平、五臺山東北一帶地區。其間主要爲鮮卑拓拔部的活動和控制地區,其中有佗駝拔氏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遷都洛陽之後,佗駝拔氏族隨之入主中原,在其後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改漢姓爲駱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六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大荒駱,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大荒駱,亦稱大駕、大荒輅、大荒落,就是爲周王朝歷朝歷代君主駕車的車伕,即御用司機。這在史籍《史記·天官書》中有記載:“大荒駱,歲陰在巳。又作大荒落。與輅同。”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還特別加以說明:“非子爲周大駱是也。古駕輅皆同駱字,駱主車駕,故字可互用,猶甸之與椉也。”在大荒駱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後省文簡改爲單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

只有該支駱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jià(ㄐㄧㄚˋ),今讀音作luò(ㄌㄨㄛˋ)亦可。

駱姓起源七

源於鮮卑族,出自唐朝時期鮮卑吐谷渾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吐谷渾,是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原本爲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個分支。西晉末期,其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到枹罕(今甘肅臨夏),後逐漸發展壯大,在最強盛時期曾一度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了初級奴隸制國家,向西曾一度佔有古安息國東部邊沿地區(今伊朗),虜掠了一些古安息人。後唐末帝李從珂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燕雲地區割屬契丹遼國,吐谷渾族人皆臣役於遼國,後世最終融合於漢族、蒙古族、女真族。而留居在青海故地的吐谷渾族人,近代學者中有人認爲其即今少數民族土族的先民。

在唐朝時期,吐谷渾部中已經存在有漢姓駱氏族人,其祖先即爲吐谷渾部在強盛時期俘虜的古安息人。在唐代宗李豫執政時期(公元762~779年),這部分吐谷渾部族人中有人投靠了著名的大宦官駱奉先(今陝西富平人),隨駱奉先之姓,成爲冒姓的駱氏族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駱奉先的養子、唐軍將領駱元光,唐德宗曾賜其姓名爲李元諒,其後裔子孫世代相傳駱氏、李氏至今,其駱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八

源於姬姓,出自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之孫周坦,屬於避難冒姓爲氏。宋朝著名理學家周敦頤(字茂叔,公元1017~1073年)有個孫子叫周坦,於“靖康之難”(公元1127年)後扈蹕南遷,併成爲南宋王朝的第一位狀元。周坦有五個兒子,散居各邑,其次子周永泰後來入贅浙江諸暨東郭王氏,成爲遷諸暨始祖,改冠郭氏,稱郭永泰。郭永泰的曾孫叫郭德榮,爲了避權臣韓侂冑之難,奉祖母駱氏隱居於長寧洄溪,並冒其姓以自晦,改稱駱德榮。

從駱德榮開始,其後裔子孫皆改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而祠名紹濂者,即含不忘本意。

駱姓起源九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金國時期,女真族中有兩個部落,分別叫作散答氏族、獨鼎氏族,後在元、明時期皆改漢姓爲駱氏,大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十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洪駱氏,亦稱洪羅氏、候勒氏、霍羅氏、洪克羅氏,滿語爲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爲駱氏、何氏石氏等。

⑵.滿族薩克達氏,原稱巴雅拉氏,後有改以居地名稱爲姓氏者,即改爲薩克達氏,滿語爲Sakda Hala,漢義“悠久、蒼老”,世居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畔)、黑龍江流域等地,所冠漢姓爲多爲駱氏、蒼氏、倉氏、麻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滿族駱氏的姓氏讀音皆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十一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駱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

駱姓 分布

今河北省的保定市,廊坊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防城港市、桂林市、合浦市、柳州市、恭城縣,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縣、漳州雲霄縣、莆田市,河南省的開封市、潢川縣、光山縣、桐柏縣,廣東省的廣州市白雲區、花都區、湛江市、高要市、河源市、信宜市、汕尾市陸豐縣、珠海市、樂昌市、河源市龍川縣、徐聞縣、蕉嶺縣,甘肅省的天水、民勤縣、武威市,湖南省的嶽陽市、桂陽縣、永州市新田縣,浙江省的杭州市、紹興市、義烏市、麗水市、安吉縣,江蘇省的無錫市、鹽城市、宿遷市、連雲港市、蘇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徐州市豐縣、南京市句容縣、泗洪縣、興化市,湖北省的鄂州市、陽新縣、蘄春縣、黃石市、大冶市、增城市、浠水縣、應城市、十堰市、赤壁氏、宜昌市、宜城市、黃梅市、麻城市,貴州省的普定縣、興義市、盤縣、都勻縣、普定縣,安徽省的六安市壽縣、宿州市、繁昌縣、舒城市、無爲縣、定遠縣、泗縣、廬江縣,江西省的南昌市、德安市、贛州市于都縣、撫州市,黎川縣。崇義縣、遂川縣,山東省的濟南市、長島縣、鄒城市、濟寧市、梁山縣、魚臺縣、菏澤市、齊河縣,河南省的夏邑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峨眉山市、瀘州市古藺縣、安嶽縣、資中縣、廣安市嶽池縣、珙縣、峨眉山市,雲南省的昭通市,吉林省的長春市,遼寧省的葫蘆島市綏中縣,重慶市的萬州區、巴縣、忠縣,陝西省的西安市,天津市的寶坻縣,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的淡水縣、宜蘭縣,越南,朝鮮、韓國,日本,美國等地,均有駱氏族人分佈。

駱姓 郡望

內黃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內黃縣。內黃曆史文化悠久,屬華夏文化發祥地。四千五百年前,華夏始祖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建都並安葬於此;距念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後建都於內黃毫城,約百餘年,稱相土或故殷城,早於安陽殷墟;是春秋時期偉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和唐朝時期大詩人沈全期的故里;是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是宋朝民族英雄嶽飛童年時代居住讀書的地方。漢朝時期,其地置內黃縣。曹魏時期,稱黃河以北爲內,黃河以南爲外,故有內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黃。1999年,內黃縣轄四個鎮、十三個鄉。到2000年,內黃縣轄六個鎮、十一個鄉。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爲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爲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爲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爲紹興縣。今爲浙江省紹興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譙陽郡:亦稱洛陽郡,主要是指今河南省的洛陽地區。殷商時期稱譙陽。西周時期開闢爲成周,成爲王朝的輔都,在東周時期成爲周王室的正式都城。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始置洛陽縣,縣城以設在在洛水之陽(北岸)而名,當時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洛陽開始成爲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爲都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國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該地,治所均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南北朝時期的東魏政權正式設置爲洛陽郡。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粱、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爲陪都。隋移治到漢城以西九公里處一帶地區。唐朝時期,洛陽郡的轄境曾一度抵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則天曾以洛陽爲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東周、新莽、唐朝、五代後唐、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均以洛陽爲都城或陪都,故而在中國歷史上稱洛陽爲“六朝古都”。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駱姓 堂號

內黃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內黃縣。內黃曆史文化悠久,屬華夏文化發祥地。四千五百年前,華夏始祖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建都並安葬於此;距念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後建都於內黃毫城,約百餘年,稱相土或故殷城,早於安陽殷墟;是春秋時期偉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和唐朝時期大詩人沈全期的故里;是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是宋朝民族英雄嶽飛童年時代居住讀書的地方。漢朝時期,其地置內黃縣。曹魏時期,稱黃河以北爲內,黃河以南爲外,故有內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黃。1999年,內黃縣轄四個鎮、十三個鄉。到2000年,內黃縣轄六個鎮、十一個鄉。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爲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爲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爲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爲紹興縣。今爲浙江省紹興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譙陽郡:亦稱洛陽郡,主要是指今河南省的洛陽地區。殷商時期稱譙陽。西周時期開闢爲成周,成爲王朝的輔都,在東周時期成爲周王室的正式都城。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始置洛陽縣,縣城以設在在洛水之陽(北岸)而名,當時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洛陽開始成爲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爲都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國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該地,治所均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南北朝時期的東魏政權正式設置爲洛陽郡。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粱、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爲陪都。隋移治到漢城以西九公里處一帶地區。唐朝時期,洛陽郡的轄境曾一度抵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則天曾以洛陽爲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東周、新莽、唐朝、五代後唐、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均以洛陽爲都城或陪都,故而在中國歷史上稱洛陽爲“六朝古都”。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駱姓 姓氏源流

壹、(駱)lào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香河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駱”姓或音luò。音lào者,北方方音所致,當與luò同姓,或爲其分族。

貳、(駱)luò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頗廣: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彝、白、水、土家、布依、仡佬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姜姓,齊太公之後有公子駱,子孫以名爲氏。”《姓氏考略》據《姓譜》注云:“……以王父字爲氏。”(按:歷史上齊有二太公,一指姜姓太公,即姜子牙;一指田氏太公,即田和。舜裔,故系出嬀姓。《姓氏詞典》以爲駱氏源於嬀姓,與鄭樵所注不同。)(2)鄭樵又注:“地駱拔氏改爲駱。”(按:《姓氏考略》引作“佗駱拔後改爲駱氏。”今中華書局標點本《魏書·官氏志》亦作“地駱拔”。)(3)《姓氏考略》據《史記》注云:“惡來革(按:‘惡來革’,《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作‘惡來草’;《姓氏詞典》引作‘惡來’)之玄孫曰大駱,子孫以名爲氏。”“革”、“草”皆爲衍字,以“惡來”是。惡來,商紂王之臣,秦祖蜚廉之子,有力善讒,周武王伐紂時被殺。又,《姓氏詞典》引《新纂氏族箋釋》雲:“望出內黃郡。系出贏姓,非子父大駱,大駱長子成,世居大邱國,號大駱,厲王時滅於西戎,餘子以國爲氏。”(4)或爲安姓所改,《續通志·氏族略》雲:“五代駱元亮,本姓安,駱奉先子之,遂冒姓駱氏。”或音lào。漢代有駱俊,陳留相;唐代有駱賓王,詩人;明代有駱文盛;清代有駱秉章,四川總督。

三、(駱)

駱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1%。尤以貴州、廣東、北京等省市多此姓,3省市駱姓約佔全國漢族駱姓人口60%。

駱姓起源:①系自姜姓。齊太公之後有公子駱,子孫以名爲氏。②春秋時鄭大夫王孫駱之後。③《史記》:惡來革(或即惡來,商紂王之諛臣飛廉之子)之玄孫曰大駱,子孫以名爲氏。④越王勾踐之裔,閩越王無諸、越東海王搖,姓騶,騶一作駱。或稱夏禹裔孫少康之後有駱氏。⑤北魏時改代北三字姓他駱拔氏(或作佗駱拔、他駱伏、地駱拔等)爲駱氏。⑥金時女真人姓散答氏、獨鼎氏,漢姓均爲駱。⑦清滿洲八旗薩克達氏後改爲駱氏。今滿族姓。⑧唐時吐谷渾人有駱氏。後唐振武節度使駱嗣恩,吐谷渾人。⑨唐時鎮國軍節度使駱元光,其先安息人,駱奉先養以爲子,故姓駱氏,見《通鑑》。⑩布依、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駱姓名人:

駱甲,漢高祖時校尉。

郡望:內黃,會稽、河南。

駱姓 歷史名人

駱姓古代名人

駱賓王唐朝,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文學家。高宗時官至侍御史。因故下獄,獲釋後出任臨海丞。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他撰寫檄文,武則天見後大加讚賞。徐失敗後,他不知所終。其詩擅長長篇歌行,內容多寫個人哀怨,整煉縝密,爲初唐四傑之一,輯有《駱臨海全集》。

駱日升明朝,字臺晉,福建惠安人,明代官吏、學者。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四川按察副使。死於奢崇明的叛軍之手。有《駱臺晉文集》。

駱問禮明朝,浙江諸暨人,明代官吏。嘉靖年間進士。任南京刑科給事中時,因直言敢諫,得罪皇帝和宦官而被貶。後起爲湖廣按察副使。有《萬一樓集》。

駱仕廉明朝,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明初官吏。洪武年間進士。授崇陽知縣,居官廉介,撫民有方。官終太原知府。

駱知祥五代,合肥(今屬安徽)人,五代吳大臣、理財家。爲淮南支計官時,勵精爲理。徐溫秉政時,其掌管財賦,與嚴可求齊名,時稱嚴駱。後遷中書侍郎。

駱峻唐朝,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唐代名士。曾官揚州士曹,後棄官隱居三十六年。善畫山水,喜論當代利病,尤不信佛。

駱統三國,會稽烏傷人,三國時吳國名將。年二十,拜爲烏程相,有惠政。後官至建忠郎將,遷偏將軍,封新陽亭侯,後爲濡須督。

駱從宇明朝,浙江武康(今屬德清)人,明代官吏。萬曆年間進士。由翰林官累遷禮部侍郎,忤魏忠賢,罷歸。魏忠賢敗,官南京禮部侍郎。有《澹然齋存集》。駱綺蘭:江蘇句容人,清代女畫家、詩人。爲袁枚女弟子。工詩,作畫亦有天趣。有《聽秋軒詩稿》。

駱秉章清朝,廣東花縣人,清朝大臣。

駱世華唐朝,字放聲,生於公元800年,亡於894年,在世九十四載,葬於今重慶市南川區大觀鎮雲霧村觀音碑。唐初四傑之一——駱賓王之孫。據《駱氏族譜》記載:駱世華,祖籍浙江金華府義烏縣楂林鄉人。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駱世華(七十六歲)與楊端、羅瑩、鄭畋、成展、安增、令狐滈共七人,受僖宗敕令入蜀平南詔。在入蜀平詔中,職授光祿大夫領前軍元戎招討鎮夷大將軍,“血戰六載,方獲全功”,後受僖宗敕令“……釆地樂土,遇烽沿獲,永鎮邊夷……”從義烏楂林舉家遷入蜀地。此後,西南駱氏大多是他的後代。

駱牙南朝,臨安(今屬浙江)人,陳將領。梁文帝任吳興太守時,其爲將帥,勇冠三軍。文帝即位後,封爲臨安縣侯,累遷散騎常侍,入直殿省。

駱姓近代名人

駱炳賢(1934-),1934年出生,原名駱宜大,浙江諸暨人。1960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學院物理系。浙江省高師師資培訓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浙江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中國教育學會物理教學研究會理事及高師工委會主任,《中學物理教學》期刊主編等。任教以來,先後在大學本科、物理骨幹教師培訓班、助教進修班講授普通物理學、光學、物理教學論、中國物理教育史、物理教育測理與評價、高等教育學等課程,並指導物理教育進修學者3人,出版專著《中國物理教育簡史》,合編教材、教參《中學物理教學法》、《中學物理教學的理論探索和改革實踐》、《初中物理教育通論》等6部。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中國物理教育簡史》1994年榮獲中國教育學會頒發的優秀專著獎、浙江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論文《中學物理教材分析的原則》榮獲浙江省高師教育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此外,主持浙江省高師師資培訓中心工作期間,從浙江高師院校的實際出發,竭力開拓師資培訓工作思路,積極開展工作,1995年被國家教委高校師資培訓交流北京中心授予爲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體系的建設和發展以及師資培訓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的榮譽證書。

駱承烈(1935-),1935年5月生於山東省濟寧市。山東省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孔子與齊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原孔子學會副會長、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等40餘職,中共黨員。早在山東師大歷史系畢業前,就多方調查、蒐集資料、寫出《濟南慘案》。畢業後連續出版了四本書,加上教學工作出色,1958年被山東省授予“先進生產者”稱號。至今爲止出版物有:自撰《孔子故里史蹟》等19本,主編《儒家思想與社會管理》等25本,任副主編的《孔子資料彙編》等12本,參編的有《孔子評傳》等10本,任顧問的《中華傳統美德》等15本。其中參編的《孔子故里志》等獲國家獎,編寫的《孔子名言》等獲省級獎。在國內外報刊發表文章360多篇。還將傳統文化用現代手法予以表現,撰文井主講電視專題片《孔子與儒家思想》36集,900分鐘,《三字經》80集,1000分鐘,還有許多短片,均由電視臺上衛星播出,有的國外播映。年青時曾演過話劇、歌劇、京劇、曲藝等100多場,日後參加編劇並任顧問的大型舞劇《孔子暢想曲》是全國優秀舞劇之一。在其發表的文章中,涉及歷史、考古、文學、教育、藝術等方面,但以孔子與儒家研究爲主。在孔子研究領域中又以微觀見長。僅以收藏2500多種孔子像來說,1997年就獲世界吉尼斯記錄“收藏孔子像最多的人”。還研究自然科學。和夫人劉桂林副教授研究人體科學10年,做過5000次實驗,發過多篇文章,1994年被全國人體科學研究會授予“15年來對人體科學作出突出貢獻者”。近半個世紀以來,編印過300萬字的講義,教出四千名學生(其中碩士研究生20人)。曾應邀到國內10個省、市(含臺灣省)及日、新、馬等國作過學術報告。1992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授予“國際文化名人的稱號。

駱恆光(1943-),書法家,號翼之,1943年6月生,男,漢族,浙江諸暨人。1964年9月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後從事美術、書法編輯工作。曾從陸維釗先生研習古典詩文、書法和書論。並請益於餘任天、諸樂三、沙孟海等前輩書家。學書從《蘭亭序》《聖教序》入手,遍臨歷代名家碑帖,尤傾心於隋智永、宋米芾諸家法帖,後攻漢魏碑刻。作書以行草爲主兼及楷隸。作品入編《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集》《全國中青年書法家22人作品集》《中國著名書家百人作品展》(日文版),並參加在日本、韓國、法國、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書法展。致力於書論研究,出版有《駱恆光論書》《行書法圖說》《王羲之聖教序及其筆法》等專著9種和《駱恆光行書墨跡》《集句對聯字帖》《唐宋絕句行楷字帖》等字帖40餘種。現爲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書法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駱尚驊(1942-),副研究員。男,1942年3月生,雲南昆明人。畢業於四川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現任職於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系中國蜂產品協會理事、科學技術委員會成員。主要業績:長期從事蜜蜂及蜜類物品的研究與研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果衆多。是《南方山區有毒蜜源植物調查和有毒蜂蜜檢驗方法的研究》的主要執行人和撰稿人,獲1978年湖南科技大會獎。主持過“蜜蜂純種保存”、“蜜蜂近交系選育技術研究”、“蜜蜂細胞培養技術的研究”、“蜂王漿的高產和質量檢測技術研究”等課題。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持鑑定的“活性蜂王漿口服液的研製”、“西洋參蜜、西洋參王漿蜜的研製”,農業部主持鑑定的“山植營養蜜的研製”的第一主持人;農業部主持鑑定的“中植營養素8號及其製劑天然有機硒口服液的研製”的第二主持人。參譯《昆蟲生物化學》;參編《現代養蜂和蜂產品加工技術》;主編《國外產品文摘》;參撰《中國大百科全書·昆蟲卷》及《中國農業百科全書·養蜂卷》。

駱文光(1942-),高級工程師。男,1942年9月出生,四川營山人。九三學社社員。1964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任內江市水電局總工程師,內江市三屆政協委員,四川省九屆人大代表。主要業績:長期從事水利工作,在擔任書房壩水庫新建、黃板橋水庫溢洪道擴建、瓦店子水庫開裂漏水整治等工程設計中,採用含石土、立柱加橫擔啓閉閘門取代門樓式間房、聚氯乙烯膠泥補縫等新材料、新結構。曾參與或擔綱內江段主要城鎮新水源和綜合治理10年規劃等5個課題研究。在國內刊物上發表和學術會上交流了《提高小水電站防洪能力的措施》、《砌石壩病害的對症施治》、《用免耕壟作覆蓋技術提高耕地抗旱能力》等30餘篇文章,大多數被評爲優秀論文,編輯的《奇特的砌石拱壩裂縫》、《水稻旱作高產栽培技術》等3部錄像,在地方臺播放、在全國性學術會上交流。參與和主研課題,已獲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發明“一種可拆取旋轉推移窗”獲國家專利。

駱錫耀(1930-),男,1930年8月生,浙江省諸暨市人。?浙江省工業設備安裝公司總工程師。業績小傳:1953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機械系,“一五”計劃期間,參予前蘇聯援建的多項重點工程建設,成績顯著。1958年—1993年任職於浙江省工業設備安裝公司,最終職務爲總工程師,在多項重要工程中起技術骨幹和主導作用。1980年在舟山定海山頂上負責我國自制的第一臺直徑30米微波天線的整體吊裝中,克服山高風大地理環境惡劣等困難,自己設計和製造吊裝設備,使安裝順利成功。1980-1984年全面負責鎮海煉化總廠引進大化肥工程的安裝技術,創造出多項超大件設備卸船、運輸和吊裝新方法,對促進該工程獲國家銀獎起重要作用。1987—1989年在寧波北侖港發電廠60萬千瓦機組的我國第一座240米煙囪鋼內筒建造中;爲主創造出“氣頂倒裝法”工藝,併成功應用,該工藝獲建設部和浙江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獲發明專利,先後獲建設部先進科技工作者和全國施工技術進步先進個人稱號,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專業雜誌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其中三篇獲省部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擔任浙江省土木建築爲會理事兼安裝分會會長,1993年退休後多家單位任高級顧問。

駱姓 相關姓氏

駱熱 (駱熱)駱琪 (駱琪)駱雷 (駱雷)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152

18

19

20

21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