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田
拼音tián
人口約 52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34 位。
位於肖姓 之後,董姓 之前。
田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4 | 2018年 | 34 | 2014年 | 33 |
2013年 | 36 | 2007年 | 34 | 2006年 | 46 |
1995年 | 40 | 1987年 | 58 | 1982年 | 58 |
明朝 | 67 | 元朝 | 43 | 宋朝 | 27 |
北宋 | 156 |
田姓 起源
田姓起源一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僕,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田僕,是西周初期設置的官位,與田地農耕無關,而是專職負責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的官吏。周王朝,是在滅殷商王朝的基礎上建立的奴隸制國家,而殷商是以土德立國,因此在周公以三年之久的時間鎮壓了紂王之子武庚的反叛以後,周王朝君王所行之路就不再同於士卿大夫和平民百姓所行之路了,而是專用木板鋪設的道路,稱“田路”,取五行之中的“木克土”之意,防止殷商舊族再造反。田僕,就是負責建造和管理田路的大夫,下屬有上士十二人,史一人,丞相一人,徒若干,是很重要的官職,隸屬於夏官府司管轄。在典籍《周禮·夏官》中記載:“田僕,掌馭田路。田路,木路也。田僕上士十有二人。”在田僕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田僕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田氏,該支田氏古音讀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古老的姓氏之一。
田姓起源二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田正,亦稱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輔政召公所設置的官位,就是專職管理農耕田地的官吏,不涉及其它,相當於今天的農業部部長,主要負責管理井田之公畝部分,也就是王室所食之田。最高長官稱田正,亦稱稷,由王族貴胄擔當,下屬按九州各分派有田官,每一田官下還設有中士二人,史一人,丞一人,徒四人,統一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天官府司,就是召公管轄的官衙。後世歷朝歷代所稱的“社稷”,就是由此而來:社,宗廟也,稷,田正也,合稱就是整個王朝、國家的象徵。這在史籍《左傳》中記載:“田畯,田大夫也。稷,田正也。稷爲田官之長。”後來,在東周時期各諸侯大國亦仿設有類似的官職,但皆稱爲“大司田”。例如在典籍《管子·小匡篇》中就記載:“盡地之利,臣不如甯戚,請立爲大司田。”
在田正、田畯、稷、田官、大司田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田正氏、田畯氏、田稷氏、田官氏等等,後皆省文簡化爲單姓田氏,該支田氏古音讀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田姓起源三
出自虞舜(姚重華)之後齊國官吏嬀完(田完)後裔,屬於以王侯身份爲氏。
舜帝以姚爲姓,其後子孫即以父姓爲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古帝虞舜之後嬀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爲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族身份改“嬀”姓爲“王”姓,稱爲王氏。出於姚嬀陳一支的爲北海王、陳留王,乃舜裔齊田之後。《通志·氏族略》說,王姓“出於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後也。其先,齊諸田爲秦所滅,齊人號爲王家,此嬀姓之王也”。《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嬀水之居而姓嬀。”史稱姚、虞、陳、胡、田爲“嬀汭五姓”。“嬀汭”,古水名,又作“潙汭”,舜帝本爲姚姓,因居嬀汭而得嬀姓。舜帝的子孫有留在嬀河邊居住的,即以嬀爲姓。這支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經過多次的改姓:從姚姓改爲嬀氏,再改爲陳氏,再改爲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沒有改回,便繼續爲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爲王姓。齊王田建三子:升、桓、珍(一作軫),升、桓改姓爲王氏,其後代即舜帝姚姓後裔漢代王莽一族,此爲 田姓、 王姓的一大源流。兩漢之際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的北海王氏、陳留王氏等等,都出自這支王姓中。王莽封姚姓同族田豐爲代眭侯,後來豐之子田恢爲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爲嬀姓,其五代孫嬀敷,又改回爲姚氏。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爲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爲秦所滅,其子孫廢爲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爲齊國王族,遂以王爲姓。《姓氏考略》載:“北海、陳留之王,皆舜帝之後。其先,齊諸田爲秦所滅,齊人號爲王家,考爲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爲王姓。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爲田姓齊國,後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後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珍(一作田軫)。”新朝(建興帝)王莽、西漢皇太后王政君都出於此脈。《漢書·元后傳》:“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齊國,三世稱王。至王建爲秦所滅,項羽封建孫安爲濟北王,齊謂之王家,以王爲氏。”
齊國最後一名國王是齊王田建。他在亡國後被遷到共(今輝縣古城),田建之孫名田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爲濟北王,及項羽爲劉邦所敗,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孫爲了紀念這一事情,從此便改姓王氏。
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爲田姓齊國,後來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後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珍(一作田軫)。田升生田安,田安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爲濟北王,西楚滅亡後,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爲紀念這一時輝煌,改姓王,是爲春秋戰國秦代時期的河南王氏。
出自舜帝姚姓名後裔春秋時期齊桓公封嬀滿之後嬀完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據史籍《史記·田完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記載,齊桓公封嬀完于田地,其後子孫以地爲氏,稱田氏。帝舜當天子之前,帝堯把 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讓他們在嬀汭河(今山西永濟,源出歷山,西流入黃河)邊居住,他們的子孫有以居地河流名稱爲姓氏者,稱嬀姓。
田氏家族傳至田完之第八世孫田和,出任齊國相國,他大權在握,在周安王姬驕十一年(齊康公十三年,田齊和子十三年,公元前391年)將腐朽沒落的齊康公放逐到海邊去捉螃蟹喫,田和自立爲君,於是,姜姓齊國成了田氏齊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姜齊”事件。
田姓起源四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之邑許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許田,是春秋時期周王朝設置在魯國境內的一個專門用地,是由周公旦所規定的用來進行祭祀、朝拜周王之時,各諸侯國君和百官們所住宿和舉行重大典禮之地。“許”,賦也,願也;“田”,祭祀之田、朝拜之田、典禮之田也。這在史籍《左傳·隱公八年》中就有記載:“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許田,魯國朝宿之邑。”在兩週時期的各朝代,許田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不是一個固定的地方,但總體在靠近泰山的今山東曲阜、泰安一帶,歷代皆有專門的官吏、僕役們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許田”之稱一直沿用到兩晉之際。
在許田之管理吏員、僕役中,有以其職責所在爲姓氏者,稱許田氏,其後裔子孫後引衍爲單姓田氏、許氏等,該支田氏古音讀作diàn(ㄉㄧㄢˋ),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與嬀陳之田無任何關聯。
田姓起源五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虢國之邑桑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桑田,是西周時期虢國之邑,因盛產桑蠶和絲紡織業發達而著稱,位置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東北部地區,其地在史籍《左傳·僖公二年》中有記載:“虢公敗戎於桑田。桑田,虢地。”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其封爲虢國國君,虢仲封東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虢叔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兩虢起着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北二虢。
虢國滅亡後,其地盡歸強晉版圖。原居於桑田之故民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桑田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田氏、桑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田姓起源六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田公它成,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在典籍《荀子·非十二子》中楊倞注引《世本》記載:“楚平王孫有田公它成。”
田公它成,是楚平王熊棄疾(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的支庶孫,其後裔子孫以其先祖名字爲姓氏,稱田公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田姓起源七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都城新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在史籍《左傳·成公六年》中記載:“晉遷於新田。”周簡王姬夷二年(公元前584年)農曆4月,晉景公姬孺將晉國都城遷至新田(今山西侯馬西北城),位於臨汾盆地南沿,西南有峨嵋嶺,南有絳山,均爲中條山餘脈。汾河在侯馬市西北從東北向西南流過,澮河在市南自東向西流過,在兩河交匯的三角平原地帶,號稱“旱碼頭”。清乾隆二十三年撰著的《曲沃縣志》和清嘉慶二年撰著的《續修曲沃縣志》中,皆稱“新田故城在今治西南三十里”,“其地也,絳山爲屏,峨嵋列峙,澮繞於前,汾環於右”。曲沃西南距侯馬爲十五公里,今侯馬爲春秋時晉國新田,遺址被發現於1952年,至今仍在繼續發掘整理中,當無可疑。晉國在新田立都,傳位十三世,歷時二百十六年。其間,晉國曾保持了一百餘年的“中原盟主”地位。
在晉都新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新田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世代相傳至今。
田姓起源八
源於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臣黃湜之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爲氏。明朝初年,有一著名的輔佐明惠帝(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黃湜,因他提出了廢削諸藩之權,引發了靖難之禍。黃湜,公元1350~1402年,字子澄,分宜大崗山澧源村人,是明朝初期著名政治家,提出“削藩”政策的主要人物之一。
黃湜被明成祖朱棣殺害後,他的兒子黃彥修爲避禍改名換姓爲田終,隱居在今湖北省鹹寧一帶,其後世子孫世代沿襲稱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田姓起源九
一、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幷州匈奴,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許多史書記載:“幷州田氏源出匈奴。”其實,幷州田氏原本還是漢族。所謂匈奴田氏,起源於秦國統一六國的歷史過程。秦昭襄王贏則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軍大將蒙武率軍攻打齊國,一舉佔領齊國九座城池。部分齊國田氏貴族紛紛北逃,與狄人匯合。從此在秦、漢史籍中皆稱這一部分田氏族人爲“狄人”,就是後來的匈奴民族中的田氏。
其實,該支田氏依然爲嬀姓田氏,並非爲匈奴民族,正確讀音仍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
二、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蒙古族塔日阿沁氏,漢義就是“農夫”,因此冠漢姓爲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三、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罕楚哈氏,源初金國時期女真金阿不哈氏族,滿語爲Hancuha Hala,世居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後多冠漢姓爲田氏。
⑵.滿族田佳氏,滿語爲Tian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瀋陽(今遼寧瀋陽),後多冠漢姓爲田氏。
滿族田氏讀音皆作tián(ㄊㄧㄢˊ)。
四、源於白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區域。從考古發掘的蒼洱遺址、海門口遺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時代洱海地區已經有居民生息繁衍。公元二世紀,漢武帝就在蒼洱地區設置了郡縣。公元八~十三世紀,蒼洱地區先後出現了以彝、白先民爲主體的奴隸政權南詔國和以白族段氏爲主體的封建領主制政權大理國。白族90%以上的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白族人在歷史上自稱“白子”、“白夥”、“白尼”、“白王”、“白史”等,漢意即爲白人。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據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其民族名稱爲白族。
白族田氏,祖先原爲漢族,原籍陝西,明朝時期隨沐國公入駐貴州東南地區,在長期的軍墾過程中融入白族,清朝時期世爲貴州思南府、湖南鳳凰五寨軍民長官司土司,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田姓部分始祖
田汝源:字世本,行千十二宋景炎元年由明經貢舉授上虞需學教諡遂卜居上虞永豐鄉東樸五車堰南雙石橋北卒葬五大夫裏連灑北之鳳凰山,配倪氏,子三長允隆,隨父住上虞文允迪,七月十八日寅時壽,七十一葬宅巷口塹地,子五長日清,次日和,次日升,次日明,次日興。是爲浙江上虞永豐鄉田氏始祖。
田養純:壽字輩(包括壽字)爲上十四世,山字輩(包括山字)爲下傳十二世。後世者應一律以十二輩字順序嚴推,不得擅改(乳名不在其限)各代應將輩字放在中間,十二字間先後順序,如後有慎重追遠者,再以要下延。山西八甲口田氏始祖。
田旺廣:字仁可,公自吳遷湘第二下都即今一坊,卓然自立而才足幹理垂裕昆,元仁宗皇慶元年壬子生,明洪武己巳沒,葬今二都龍興寺後中嘴辰山戌向。元配:陳氏,生沒失考,葬今一都地名新研鋪落田。生子一:田經。湖南田氏始祖。
田延昌:原籍陝西藍田濫泥村,大宋鹹淳間進士,任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知縣,流寓於籍。解組後居餘姚老鴉田,生萬全、萬畝。萬全生三輔。三輔生五子曰:德明、德興、德璋、德瑛、德寅。元至正年間,餘姚文舉田德明、武舉田德興,其賢能武功爲國所用,授之以職,領旨赴任。五公遂齊遷湖廣麻陽縣,從此紮根麻陽,繁衍生息。明公下業官村,興公居漫水村,璋公裔於長潭,瑛公下業五寨司郎溪,寅公裔居貴州玉屏縣。至明初五公分房,爲麻邑田氏第一次遷徙,奠定了以麻陽爲中心向四周遷徙分佈的格局,形成多個以田氏爲主的聚居村落。至明朝中期,麻邑田氏大抵已遍佈湖南麻陽、鳳凰、芷江,貴州銅仁、鎮遠、玉屏,四川秀山等地。清代初年,由於四川人口銳減,於是湖廣之民大批遷往川渝腹地,其中也有不少麻邑田氏族人,史稱“湖廣填四川”。今重慶合川、江北、萬州、黔江,四川武勝、達州、遂寧、內江等地皆有麻邑入川之族分佈。除入川之外,清初亦有遷湖北、廣西、雲南之宗族,足跡遍佈神州。
田袁:清光緒癸卯甲辰間餘在項城袁公幕府今都統田山,中將任都練公所教練處總辨爲修相見禮之始中將虎,而蚪顧昐英偉餘灑然異之民國以後餘任機要局局長,中將任允州鎮守使每人都必班荊道故歡若平生時項城將任爲河南督軍議定未果民國四年內調陸軍部,次長退食餘輙與餘小飲旗亭指書軍如書沙聚米,洪之役中將直言無隱餘君遂成患難之交居當謂,天挺英奇必磅礴積而出之君家世必有過人者歲,夏日餘避暑於張家口荷中將適館出臨檢田氏雨世清芬錄見未敬授而讀之乃知君雨世重若孝行,有非人情所能堪而節母茹榮含辛益彰懿宜其籬生,英爲國干城古云爲善之報不於其身必於其子孫,吾于田氏見之矣嗟乎國之昌也積德累行必世而後仁,家之興衡困慮心歷久而後顯祖宗經當造如此其,難而子若孫雙其餘蔭或乃猖狂態肆墮其家聲九京有,靈能無隱痛餘之所以重田君者在其治事精勤而又深,自歙抑不莫利不鶩聲華國署無捋蒲之聲寶僚有文,字之樂餘旅食數日見君日必球一小時開步一小時,餘則山立整襟習右軍書數小時雖祭徵之雅歌投壺,陶醒公之連習勤何以加茲然則節母爲不朽矣敬書,數語戲諸卷專。是爲河北臨榆田氏始祖。
田姓 分布
田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1%以上,中心地區這一比例可達1.6%以上,這部分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0.5%,居住了大約71%的田姓人羣。在四川大部、雲南中部、湖南東部、廣西中部、江西西部、福建南端、湖北東部、皖蘇中部、山東東端、河南東南角、遼寧東部、黑吉西端、內蒙古東北部、甘肅西南、青海東部,田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4%—0.51%之間,上述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2.1%,居住了大約17.3%的田姓人羣。
當代田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爲全國第三十六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田姓人口由32萬增到520萬,增長了16倍多,田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田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貴州四省,大約佔田姓總人口35%,其次分佈於四川、湖南、陝西、山西、湖北,這五省又集中了29%的田姓人口。河北爲當代田姓第一大省,居住了田姓總人口的11%。全國形成了以河北、貴州爲中心的中原冀豫魯、川黔湘兩個田姓高聚集區域。在600年期間,田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西部回遷的流動十分強勁,大於由北向南的遷移。
田姓 郡望
北平郡
雁門郡
京兆
河南郡
平涼郡
太原府
天水郡
鳳翔郡
田姓 堂號
北平郡
雁門郡
京兆
河南郡
平涼郡
太原府
天水郡
鳳翔郡
田姓 姓氏源流
壹、田
現行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四川之合江,貴州之從江,雲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漢、滿、蒙、回、壯、白、水、侗、彝、苗、瑤、佤、鮮、哈尼、土家、布依、仡佬、拉祜等多個民族均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即陳氏。陳厲公子完字敬仲,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敬仲懼禍奔齊,遂匿其氏爲 ‘田’。陳、田聲近故也。應劭雲:‘始食采地。’ 然齊無田邑,至田和纂齊爲諸候,九世至王建,爲秦所滅,建弟及田儋,儋子市,儋從兄榮,榮弟橫、弟子廣,項羽時並裂地稱王,旋皆破滅。漢興,諸田並徙陽陵,後又徙北平。又,田都、田角、田間,亦田氏之族也。漢興,徙關中。”(按:此從浙江書局版《通志·氏族略》。《九通分類總纂》因錯簡,多有訛誤。) 陳爲舜後,故此當爲陳氏所改,系出嬀姓。
2、爲元人姓名所改。《續通志·氏族略》載:“明賜元人姓名:察察曰田義。”(3)或爲黃姓所改。《姓氏詞典》據《列卿錄》載:“有黃姓改爲田者,黃子澄之子,變姓名爲田經。黃子澄,明洪武時太常卿兼翰林學士。”(4)清代高麗族亦有田姓,世居平壤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載。
5、或爲滿族姓田佳氏、罕楚哈氏所改。見《滿族姓氏錄》。
6、今佤族之田姓。由“央崗”所改。
7、土家族之田姓,則由庹姓而來,俗傳“田、庹無二姓”。注(6)、
7、俱見《中國人的姓名》。春秋時晉有田蘇,宋有田景,齊有田巴;漢代有魯相田叔、太尉田蚡、丞相田千秋、大鴻臚田廣明、大司農田延年、魏議郎田疇,皆敬仲之苗裔也 (見《鄭通志》);唐代有田承嗣;明代有田汝成,又有田荊。又,田氏或改爲別姓者:“後周田弘爲大司空,雁門郡公,賜姓紇幹氏”;且,“田氏之族見於後世者有 ‘第二’,有 ‘第五’,有 ‘第八’。”(俱見《鄭通志·氏族略》。)
貳、田
田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8%。爲我國人數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河南、四川、山東、河北等省多此姓。上述4省田姓約佔全國漢族田姓人口43%。
田姓起源:①系自嬀姓。春秋時陳厲公之子公子完,字敬仲,爲舜之後。與太子禦寇相善。陳宜公殺太子禦寇,陳完恐禍及己,奔齊。齊桓公使爲工正。以齊地陳、田音相近,不欲稱本故國號,而改姓田。一說,公子完奔齊後,食採于田,至八世孫常,擅齊政,爲強家,始稱田氏。②幷州田氏源出匈奴。③西夏人姓。④金時女真人阿不哈氏,漢姓爲田。⑤明惠帝時太常卿黃子澄之子經,因避禍而改姓田。⑥明清時雲南鶴慶府在城驛土驛丞姓田,爲白族。⑦清時雲南麗江府中甸廳土千總有田氏,爲藏族。⑧清時貴州思南府土司姓田,得姓始於宋朝。⑨清時湖廣施南,古時巴地,土司姓田,得姓始於明朝。⑩明時賜元人察察姓田名義。⑪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撫順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罕楚哈氏,田佳氏等均改姓田氏。今滿族姓。⑫清高麗人姓。世居平壤。今朝鮮族姓。⑬德昂族姓。雲南潞西紅崩龍族勒路邦貢氏族,漢姓爲田。⑭佤族羊木幹氏,漢姓爲田。⑮四川、甘肅地區白馬人額惹氏,漢姓爲田。⑯苗、瑤、彝、土家、臺灣土著、回、蒙古等
田姓名人:
田穰苴,田完之苗裔,春秋時齊景公大夫。
郡望:北平、雁門。
變化:北周賜大司空、雁門郡公田弘姓紇幹氏。
其他:
日本佔領臺灣時,臺灣田姓曾一度被迫改爲日本田村、田尻、原田、本田、坂等姓,1945年臺灣光復後均恢復原田姓。
田姓 歷史名人
田姓古代名人
田單戰國,戰國時期臨淄人,戰國名將。樂毅伐齊,齊國岌岌可危,只存二城,田單用火牛陣大敗樂毅而復國。
田豫三國,曹魏名將
田疇漢末,名士
田午齊桓公(田齊)。
田文鏡清朝,漢軍正黃旗人,清代大臣,爲雍正之心腹。雍正即位後,歷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撫、河南總督、兵部尚書,後又兼領山東,稱河東總督。
田穰苴春秋,又稱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的後代,齊田氏家族的支庶。田穰苴是繼姜尚之後一位承上啓下的著名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爲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由於年代久遠,其事蹟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唐肅宗時將田穰苴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爲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追尊田穰苴爲橫山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田九成明初,明初農民起義軍首領,他在陝西勉縣,以白蓮教組織農民起義。
田光戰國,燕國著名的俠士,他結識燕太子丹後,曾把荊軻推薦給,太子丹以謀刺秦王政,太子丹要田光保證不泄密,田光便抽刀自盡,讓太子放心,又激勵了荊軻。
田應揚明朝,河北雞澤人,明代廉吏。萬曆間任廣昌令,存心愛民,自奉儉約,時稱“廉吏第一”。
田汝成明朝,浙江錢塘人,明代文學家。他博學、工文、尤善敘述,撰寫有《炎徼紀聞》、《西湖遊覽者》、《遼記》、《田叔禾集》。
田豐東漢末年(?-200年),字元皓,鉅鹿人,東漢末年袁紹部下謀臣,官至冀州別駕。其爲人剛直,天姿朅傑,權略多奇。能夠審時度勢,很有戰略眼光。其在袁紹陣營與荀彧在曹營的地位相似。但多次進言都不被袁紹採納,無法發揮才能。後因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監禁。官渡之戰後,因逢紀謊言中傷,田豐被袁紹殺害。
田文戰國,戰國時齊國名臣,他輕財下士,門客三千,號孟嘗君,爲“戰國四君子”之一。
田贊戰國,戰國時期齊國大夫,他因穿着很破舊的衣服去拜見楚王而被記載於《呂氏春秋》。因譏諷楚王楚王窮兵默武而出名。
田因齊戰國,戰國時齊國開明國君,史稱威王。他任用鄒忌爲相,田忌爲將,孫臏爲軍師,招納學者,百家爭鳴,便齊國極一時之盛。
田承嗣唐末,平州盧龍人,唐末時軍閥,爲河北割據勢力,也曾兩度叛亂,死後由其侄田悅繼位,曾一度自稱魏王。
田駢戰國,戰國時思想家,齊國人,他治學黃老,借道明法,講學稷下,善於雄辯,與慎到齊名。
田忌戰國,戰國時期齊國人,因以“下對上、上對中、中對下”的完美戰術賽過齊王,因而被人讚不絕口,名亦留青史。
田橫秦漢,秦末狄縣人,是齊王田榮的弟弟,秦末從兄起兵,重建齊國。楚漢戰爭中,繼兄位,自立爲齊王,兵敗奔彭越。漢建立,率徒五百人逃亡海島,因不願稱臣於漢,全部自殺。此島後稱“田橫島”。
田何西漢,西漢臨淄人,西漢著名學者、今文易學的開創者,號杜田生,專治《周易》。
田姓近代名人
田曉菲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天津會員。
田昭武福建人,男,廈門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