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崔
拼音cuī
人口約 42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55 位。
位於姜姓 之後,譚姓 之前。
崔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55 | 2018年 | 55 | 2014年 | 55 |
2013年 | 56 | 2007年 | 54 | 2006年 | 58 |
1995年 | 68 | 1987年 | 74 | 1982年 | 59 |
明朝 | 66 | 元朝 | 95 | 宋朝 | 43 |
北宋 | 189 |
崔姓 起源
崔姓主要源自:姜姓。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伋嫡長子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元和姓纂》卷三載:“姜姓。齊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讓國居崔邑,因氏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崔氏出自姜姓。齊丁公伋嫡子季子讓國叔乙,採食於崔,遂爲崔氏。”《通志·氏族略》載:“姜姓,出齊丁公伋,季子讓國叔乙,食採於崔氏,遂爲崔氏。”姜太公姜尚的兒子丁公伋,是西周時期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有個嫡子名季子,本應按禮制繼承齊國君位,季子卻讓位於姜得(史稱讓國叔乙,即齊乙公姜得),自己則採食於封地崔邑。在姜季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者,稱之爲崔氏,世代相傳至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
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滅商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爲公爵。數傳至齊丁公時,有嫡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於叔乙。叔乙繼位後,封季子卿大夫把崔邑(今山東鄒平縣魏橋鎮崔八村)賞賜給他作爲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季子後裔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發展成爲今天的崔姓。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纔在齊國失去權勢,避居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續任魯卿大夫,仕宦罔替。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爲東萊侯。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字伯基)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爲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爲“七宗五姓”之首。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衆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房崔氏、青州房崔氏、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安平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等定著十房,光在唐代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爲“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東漢以後,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俱爲山東望族,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爲一等大姓「崔盧李鄭王」。
南北朝時,博陵崔氏爲第一等的高門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佔了兩家,即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
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稱“崔、盧、李、鄭、王”均爲一流士族。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時,依習慣把崔氏列爲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後大怒,說:崔氏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爲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爲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後來唐政府下令改皇室李姓爲第一,皇戚族長孫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東士族列第三。
源於朝鮮民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留唐學生,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新唐書》所載,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有崔氏。新羅國,是公元四世紀由三韓的辰韓斯盧部所建,都城爲金城(今韓國慶尚道慶州)。從公元四世紀末起,新羅國先後與前秦、南齊、梁、北齊、陳、隋、唐登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國漢文化。期間使用漢字並創造了用漢字標音的吏讀文。從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羅設立國學,通讀《論語》、《禮記》等漢文經典書籍。當時,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亦不少,爲朝鮮民族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唐朝時期,有大量新羅留唐學生因唐王朝的歷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屬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爲漢姓,成爲後來的高麗大姓崔姓氏族。高麗崔氏本源不一,分別有慶州、全州、東州、海州、朔寧、江隆、和順、江華、永川、耽津、雞林、水原、隋城、牛峯忠州、通川、陽川、開城、稷山、龍州、興海、楊州、漢南……等一共四十三個本貫派系,各不相屬,彼此之間沒有直系血緣關聯。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漢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Cuijuk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漢族崔珠克氏多冠漢姓爲崔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京族、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崔氏,世代相傳。
源於被土家族同化,崔姓十五世孫崔如意爲秦朝大夫,有二子,長子崔伯基,次子崔仲牟。其後裔明徵南侯崔友,系陝西西安府三原縣人。明朝初年,崔友奉朝命,偕兄崔泰由陝西鹹陽率兵入黔,保境安民,興教化,發展生產。後崔泰回原籍,崔友卜居貴州沿河祐溪,是爲沿河崔氏始祖。崔友定居後與當地土家族人通婚被同化爲今貴州、重慶、四川等境內的土家族崔氏。
崔姓得姓始祖
“崔”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傳炎帝神農氏爲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爲齊丁公。
季子名德興,生卒不詳。炎帝五十六世孫,齊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應繼君位。但季子仁愛賢良,孝悌有加,舉賢讓國於叔乙。季子攜家人隱居景色秀麗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孫遂爲“崔”姓。史稱“崔氏始祖”。齊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孫以諡號爲姓“丁”,故,齊丁公伋爲“崔”、“丁”兩姓先祖。
注: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應爲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爲四。但,確是正妃所生,故君位應傳給季子。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爲庶兄,古時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別。
崔姓 分布
當代崔姓的人口已達到420多萬,爲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中原地區河南、山東、河北三省的崔姓佔崔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佈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國形成了關內冀豫魯、關外黑吉遼兩塊崔姓聚集地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崔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北、華中的回遷十分強勁,東北的崔姓迅速增長。崔姓在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崔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豫晉、冀京津、黑吉遼、內蒙古大部、陝西大部、甘肅東端、鄂皖蘇北段,崔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5.4%,居住了大約7l%的崔姓人羣。在甘肅大部、寧夏、陝西南端、內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蘇中部、雲南中部,崔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4.6%,居住了大約14%的崔姓人羣。
崔姓 郡望
清河郡:據《新表》記載:崔良的十五世孫崔意如爲秦朝大夫,因功被封爲東萊侯,他生二子,老大崔業字伯基,西漢時襲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當時歸清河管轄)。自此有清河郡望,在此崔業派生出六支崔氏,即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崔氏許州鄢陵房、清河崔氏鄭州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崔氏青州房。崔氏在東漢末已是大姓望族,名列士族行列,在講究士族門第的社會風氣下,被列爲一等大姓,即崔、盧、王、鄭。崔氏後裔繼承和弘揚優良家風,使崔姓由晉至唐近700年長盛不衰。
博陵郡:東漢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縣,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東漢建安末期改爲博陵郡。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爲博陸縣。西晉時期改置爲博陵國,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時轄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又改爲博陵郡。隋、唐兩朝時期有定州博陵郡,但並非晉朝時期的博陵舊地,而是在今河北定縣一帶地區。
滎陽郡: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分河南郡置爲滎陽郡。西晉時期曾被設置爲國,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東至朱仙鎮、西至汞陽南至密縣,以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地。
崔姓 堂號
清河郡:據《新表》記載:崔良的十五世孫崔意如爲秦朝大夫,因功被封爲東萊侯,他生二子,老大崔業字伯基,西漢時襲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當時歸清河管轄)。自此有清河郡望,在此崔業派生出六支崔氏,即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崔氏許州鄢陵房、清河崔氏鄭州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崔氏青州房。崔氏在東漢末已是大姓望族,名列士族行列,在講究士族門第的社會風氣下,被列爲一等大姓,即崔、盧、王、鄭。崔氏後裔繼承和弘揚優良家風,使崔姓由晉至唐近700年長盛不衰。
博陵郡:東漢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縣,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東漢建安末期改爲博陵郡。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爲博陸縣。西晉時期改置爲博陵國,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時轄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又改爲博陵郡。隋、唐兩朝時期有定州博陵郡,但並非晉朝時期的博陵舊地,而是在今河北定縣一帶地區。
滎陽郡: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分河南郡置爲滎陽郡。西晉時期曾被設置爲國,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東至朱仙鎮、西至汞陽南至密縣,以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地。
崔姓 姓氏源流
壹、崔
現行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魏縣,山東之平邑,內蒙之烏海,江西之崇仁、金溪,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馬關,四川之南江、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滿、蒙、回、苗、鮮、拉祜、土家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或以邑爲氏。鄭樵注云:“姜姓,出齊丁公嫡子季子。讓國於叔乙,食採於崔,遂爲崔氏。(按:《中國姓氏大全》注作:‘……齊丁公伋於食採於此,因以爲姓’,‘於’當爲‘子’之誤。)崔明奔魯,生良。十五世孫意如,爲秦大夫,封東萊侯。二子:伯基、仲牟。伯基居清河東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併爲著姓。”(2)或出自清代高麗族。《清通志·氏族略》有載。散處易州瓜克山等地方。又,或爲賜姓。《中國人的姓名·朝鮮族》載:“到新羅第三代王樸儒理尼師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賜姓……高墟部爲沙梁部,姓崔。”(3)爲滿族姓崔佳氏所改。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
貳、崔
崔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28%,爲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崔姓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60%。
崔姓起源:①系自姜姓。春秋時齊太公之子丁公伋,其嫡子季子讓國與叔乙,自食採於崔(故城在今山東章丘西北),後以邑爲氏。②唐時新羅國人姓,見《全唐書》。③清高麗人姓。凡四派,出易州、瓜克山、剛城府、得州等地。今爲朝鮮族第一大姓。④清滿洲人姓,世居遼陽。又,清滿洲八旗姓崔佳氏後改爲崔氏。今滿族姓。⑤彝、回(176、344)、蒙古、土家等地均有此姓。
崔姓名人:
崔嘉,商時人。崔駰,東漢時安平人,博學多才,譽爲“儒家之林”。
郡望:清河、博陵。
崔姓 歷史名人
崔姓古代名人
崔胤唐朝(853—904),唐清河武城人字昌遐,一說字垂休。乾寧二年進士及第,累遷御史中丞。景福二年,爲宰相。與朱溫相結,欲倚之除宦官。屢罷政事,均以朱溫的支持再起,先後四拜宰相,時號“崔四人”。
崔致遠字孤雲,是韓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個人文集的大學者、詩人,一向被韓國學術界尊奉爲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有“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的稱譽。晚年歸隱,不知所終,有詩文集《桂苑筆耕集》。
崔顥唐朝,汴州人,唐代大詩人,官至司勳員外郎。早期多閨情詩,詩風浮豔,晚期詩風慷慨豪邁,後人輯其詩成《崔顥集》。
崔護唐朝,博陵安平人,唐代詩人,官至嶺南節度使。其詩《題都城南莊》,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紅”千古傳誦。
崔安潛唐朝,生卒年不詳,字進之,河南人。唐朝末年爲忠武軍節度使,著名大臣。
崔琳唐朝(公元713-729年),唐代武城人。政事開明,開元間爲中書舍人,累官太子少保。爲唐玄宗器重,曾書其名,以金甌覆蓋之。
崔玄暐唐朝,唐代博陵人。長安初爲天官侍郎,歷任鳳閣侍郎、中書令,封博陵郡王。其弟崔升,官至尚書左丞;其子崔琚,頗以文學知名,歷官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其孫崔渙,官至御史大夫;曾孫崔郢,自商州防禦史兼殿中侍御史,升監察於史。後人稱五龍。
崔善爲唐朝,唐代貝州武城人。善天文算曆和斷獄。曾隨李淵起兵,後封清河縣公。
崔日用唐朝,滑州靈昌人。舉進士。大足元年,爲宗楚客稱薦,擢新豐尉。神龍中,附楚客、三思,驟遷兵部侍郎,兼修文館學士。復預討韋庶人謀,授黃門侍郎,參知機務。開元中,拜吏部尚書,終幷州大都督長史。史稱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轉禍爲福,以取富貴”。封齊國公。
崔宗之唐朝,歷左司郎中、侍御史,謫官金陵。與李白詩酒唱和,常月夜乘舟,自採石達金陵。詩一首。新唐書《李白傳》載,崔宗之與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璡、李白、蘇晉、張旭、焦遂爲“酒八仙人”。其中崔宗之稱爲四仙:“四仙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崔廣漢朝,漢初人,字少通,號夏黃公。與東園公、綺裏季、甪里先生同隱居商山,四人鬚眉皆白,故稱四皓。
崔國輔唐朝,唐詩人。吳郡人,一說山陰人。開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歷官山陰尉、許昌令、集賢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等職。
崔與之南宋(1158~1239),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號菊坡,諡清獻,原籍寧都白鹿營,幼年隨父移居廣東增城,故《宋史》載其人著有《崔清獻公集》。
崔白北宋,濠梁人,北宋名畫家,擅畫花竹、禽鳥,尤工秋荷鳧雁。其筆法勁利如鐵絲,設色較淡,改變了宋初以來畫院流行的濃豔細密之畫風。
崔旭清朝(1767-1847),字曉林,號念堂,清代直隸天津府慶雲縣人。道光六年,崔旭出任山西省蒲縣知縣,後兼理大寧縣事,政聲卓著,深受鄉民愛戴。道光十三年,因病引退歸裏,潛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詩話》四卷、《念堂詩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冊)、《津門百詠》(即《津門竹枝詞》)、《津門雜記》,選輯《滄州詩抄》、《慶雲詩抄》,編纂《慶雲縣志》、《慶雲崔氏族譜》等。崔旭與梅成棟、姚元之皆出自乾嘉著名詩人張問陶(號船山)門下,合稱“張門三才子”。
崔斌元朝,元朝名臣,官至中書左丞。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剛直,爲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述清朝(1740-1816),大名人,清代歷史學家,考據學者。字承武,號東壁,河北大名人。乾隆舉人。曾任福建羅源、上杭知縣。任職期間,興利除弊,爲人稱道。30歲後,因見羣經的傳記、註疏多與原經文有出入,由懷疑而進行考據,辨別真僞。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於經。對戰國以下的書,都以爲不可全信,因而專攻古史。對近代史學界懷疑古書古事的風氣,頗有影響。所著書以《考信錄》爲主,包括《三代考信錄》、《豐鎬考信錄》、《洙泗考信錄》等,近人匯印爲《崔東壁遺書》。
崔子忠明朝,北海人,明代著名畫家。擅畫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畫。與陳洪綬並稱“南陳北崔”。
崔紀清朝,康熙末年進士。歷官國子監祭酒、陝西巡撫、湖北巡撫。先後督順天學政、江蘇學政,治理學。乾隆二年,在陝西提倡鑿井灌田,興修水利。乾隆十五年卒。
崔立金末,將陵人,金末自稱太師、軍馬都元帥、尚書令、鄭王。
崔道融唐朝,生卒年待考。唐代詩人。自號東甌散人。荊州江陵人。乾寧二年前後,任永嘉縣令,早年曾遊歷陝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後入朝爲右補闕,不久因避戰亂入閩。《全唐詩》錄存其詩近八十首。
崔杼春秋(?-前546),又稱崔子、崔武子。春秋時齊國大夫,後爲齊國執政。齊惠公時爲正卿,以弱冠之年有寵於惠公。惠公死,爲高氏、國氏所逐,與國氏出奔衛國。後返齊,靈公時曾率軍伐鄭、秦、魯、莒等國。靈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呂光,殺太傅高厚。前548年,因莊公與其妻棠姜私通,聯合棠無咎殺莊公,立莊公弟杵臼爲君,自己爲右相。
崔琰東漢末年,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東漢末年曹操部下。太祖破袁氏,闢琰爲別駕從事。曹操徵幷州,留琰傅曹丕於鄴。魏初,拜尚書。主曹丕爲太子。操貴其公亮,遷中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爲意指不遜。罰琰爲隸,後賜琰死。
崔林三國(?-244年),字德儒。清河郡東武城人,三國時曹魏大臣。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爲塢長,後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時,爲幽州刺史、大鴻臚、司隸校尉。明帝時,升任司空,封安陽亭侯,後進封安陽鄉侯。正始五年卒,諡孝侯。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崔篆西漢,西漢安平人。王莽時建新大尹,臨終作《慰志賦》。
崔駰東漢,東漢文史學家,涿郡安平人。少與班固、傅毅齊名,曾爲府掾,後改主簿,著有《達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稱。其子崔瑗,官至濟北相。爲著名書法家,工章草,其書“點畫精微,神變無礙”,人稱“草賢”,著有《草書勢》
崔瑗漢朝,字子玉,涿郡安平人,是漢代著名書法家,尤善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後來張芝取法崔、杜,其書大進,成爲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爲“草聖”。對於崔瑗的草書,後世評價很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稱“草聖”的書法家。唐張懷瓘《玉堂禁經》:“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鍾、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草聖”張芝自雲“上比崔杜不足”。三國時魏人韋誕稱其“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即書體非常濃密,結字精緻美妙。
崔寔東漢(?—170年),字子真,東漢政論家,安平人,著述頗豐。
崔烈東漢(?~192年),東漢安平人,崔寔堂兄,官至司徒。
崔洪西晉(?~291),字伯良,西晉安平人,官至司農、吏部尚書。
崔悅字道儒,清河人。崔林曾孫,崔宏的祖父。劉琨的內侄,劉羣、盧諶、溫嶠的舅表兄弟。盧諶法鍾繇,崔悅法衛瓘而俱習索靖之草,皆盡其妙。與盧諶俱爲劉琨司空從事中郎,後爲段末波佐史。沒石氏,仕石虎,官至司徒左長史、關內侯。石虎末崔悅爲新平相,爲新平郡人所殺。
崔浩南北朝,清河東武城人,後魏時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筆,因暴露“國惡”,而遭滅門之災。
崔宏南北朝,南北朝時清河東武城人,官至吏部尚書,曾執掌機要,參與草創過各種制度。
崔靈恩南朝,南朝梁東武城人,遍讀五經,尤精三《禮》、三《傳》,初爲北魏太常博士,後歸梁,累任步兵校尉,兼國子博士,官至貴州刺史。常聚徒講學,着有《毛詩注》、《周禮集註》、《三禮義宗》。
崔鴻南北朝(525—527年),字彥鸞,南北朝時期東清河鄃人。著名史學家,撰《十六國春秋》。約生於北魏孝文帝初,卒於北魏孝昌年間。
崔挺南北朝,北魏京師人,字雙根,少好學,孝文帝時任光州刺史,大行開化之風,累官本州島大中正、北海王司馬。爲官清廉,有人曾贈以玉璧,被挺推卻,曰昔無楊震之金,今豈有崔挺之璧?
崔州平東漢末年,名不詳,字州平,博陵,安平人。東漢末年隱士,太尉崔烈之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與荊襄一帶的名士徐庶元直、石韜廣元、孟建公威、龐統士元、諸葛亮孔明等人常有來往。,漢太尉崔烈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與徐庶、石韜、孟建皆與亮友善,謂爲信然。荊州名士、諸葛亮之友。亮與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爲密友。此四人務於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先主來隆中見亮,忽見州平容貌軒昂,丰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皁布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而來。先主與語大悅,即請同歸,州平以己無意功名,長揖而去。後先主二次往隆中,州平已與亮相約,出外閒遊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