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範〔 範 〕
拼音fàn
人口約 47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59 位。
位於汪姓 之後,廖姓 之前。
範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59 | 2018年 | 59 | 2014年 | 62 |
2013年 | 59 | 2007年 | 59 | 2006年 | 51 |
1995年 | 64 | 1987年 | 61 | 1982年 | 65 |
明朝 | 52 | 元朝 | 41 | 宋朝 | 21 |
北宋 | 46 |
範姓 起源
範姓主要源自:祁姓。
範姓起源一
出自祁姓,東周時期杜伯之後,以封邑名爲氏。明朝姓名名典《姓觽》:“杜伯無罪見殺,其子隰奔晉,爲晉士師,子孫以職位爲氏,遂爲士氏。晉上卿士會佐文公,襄公,又滅赤狄有功,食邑於範,爲範氏。” 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周成王滅唐,遷之杜,爲杜伯。杜伯無罪見殺,其子杜隰叔奔晉,其孫杜蒍在晉國擔任士師(步兵),遂爲士氏,稱士蒍,其玄孫士會因功封於範(今河南省範縣),子孫遂以封邑範爲姓,稱爲範氏。士蒍後世大宗世代稱士氏,士蒍有二子,長子士缺、次子士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會,是爲範武子。士會後累遷至晉國正卿,封於隨邑,爲隨氏之祖,又封於範邑,立範氏,爲範氏始祖。士會嫡子範文子士燮,爲國之賢臣;次子士魴,立彘氏,士魴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復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後代。士燮生範宣子士匄,善刑法,執政晉國。士匄生範獻子士鞅,又爲晉國執政。士鞅生子範昭子士吉射,因爲前497年趙氏發生內亂,趙鞅殺死了中行氏的姻親邯鄲趙午,也作爲中行氏姻親的範吉射幫助中行氏和邯鄲趙氏一起對趙氏進行圍攻,但最終被四卿打敗爲趙簡子所驅逐,範氏才退出了晉國政壇。此時,士蒍已是子孫滿天下。
範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顯赫萬分,自士會範武子以後,範文子、範宣子以及範獻子,世代都是晉國的上卿,可以說是曾經左右早期的世家鉅族之一。
範姓起源二
出自楚國,以地爲姓:楚國有範地,左傳文公九年,有範山。
範姓起源三
源於西南夷,出自晉朝末期林邑王範文,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晉朝時期,南蠻有林邑王(亦稱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範文。林邑,在漢朝時期爲象林郡,“林邑”就是象林之邑的省稱,其地境在占城一帶(今越南中部地區)。
秦、漢時期,林邑爲象郡象林縣地。東漢末期,象林功曹之子區連殺了縣令自立爲王,到公元八世紀後改稱環王,公元九世紀後期又改稱占城。其後王無嗣,由外孫範熊代立。範熊逝世後,其子範逸繼立,稱林邑王。
史書記載,“林邑國民果於戰鬥,便山習水,不閒平地。四時暄暖,無霜無雪,人皆倮露徒跣,以黑色爲美。貴女賤男,同姓爲婚,婦先娉婿。居喪翦鬢謂之孝,燔屍中野謂之葬。其王服天冠,被纓絡,每聽政,子弟侍臣皆不得近之。”至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中期(西元285年),復來貢獻。晉鹹康二年(公元336年),範逸逝世,由其輔臣範文繼位。
範文,原來是日南郡西卷縣(今越南垣雍城)夷人首領菩跋摩的奴僕,爲古安南土著夷族,原本不姓範。後來由範逸賜他名爲範文,並將其故主人菩跋摩改稱爲範椎。
範文從小就經常隨商賈往來,曾多次進入中原地區,瞭解晉朝社會制度,後來到林邑王範逸的屬地,教範逸“上國制、作宮室、城邑及器械。逸甚愛信之,使爲將”,成爲了林邑王範逸的重要輔佐大臣。到林邑王範逸逝世後,因無子,範文隨即其位,成爲在歷史上最著名的林邑王。
範文自立爲王后,把原來範逸的妻妾悉數關押在樓裏,願意轉而成爲自己妻妾的,就放下來伺候自己,不從者就絕其食,將其活活餓死。
後來,範文率林邑國之兵攻伐周邊的大小部落,如大岐界、小岐界、式僕、徐狼、屈都、乾魯、扶單等諸國,然後將其兼併,最後擁衆四、五萬人。待勢力達到一定程度後,範文遣使通表入貢於晉帝。
至晉永和三年(公元418年),東晉王朝瀕臨滅亡,範文率其衆乘機攻陷日南縣,殺太守夏侯覽,並屠殺居民五、六千人,然後奔九真(今越南河內順化以北清華又安),讓國人蔘觀所殺人屍,並以其祭天。隨後,又率兵剷平了原來自己爲奴時的西卷縣城,佔據了整個日南地區。之後書告交州刺史朱蕃(今越南河內),要求以日南北鄙橫山爲界,割據地區勢力。
其後,中原大亂,五胡十六國戰亂紛紛,誰也無暇再顧及林邑國之事,林邑國遂日漸坐大,這使範文一族逐漸強勢,該支範氏族系不斷繁衍壯大,成爲今天越南範氏一族的主源。如當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副總理范家謙,就是範文的後裔子孫。該支範氏族人在歷史上多有進入中國廣西地區定居者,是今廣西地區瑤族、苗族、京族範氏的主流,並有復歸至廣東、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者,皆已經漢化爲漢族。
源流四:源於滿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
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博都哩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國時期爲女真孛術魯氏,以姓爲氏,滿語拼音爲Boduri Hala,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字姓爲範氏、博氏、魯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⑵.滿族範佳氏,滿語拼音爲Fangiya Hala,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清朝中葉以後約有三分之一的族人皆改漢姓爲範氏。
源流五: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
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布利托天氏,亦稱布勒多索夫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國時期稱孛術魯氏(孛魯術氏),以姓爲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市以西廣大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拼音爲Bodu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滿族布利托天氏多改漢字姓爲範氏、博氏、魯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源流六: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爲氏。
今彝族、京族、阿昌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範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文化上流改爲漢姓範氏,世代相傳至今。
士會(約前660年-前583年)
即範武子,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士蒍之孫。祁姓,士氏,名會,字季,因封於隨,稱隨會;封於範,又稱範會;以大宗本家氏號,又爲士會。
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國,河曲之戰中爲秦國獻計,成功抵禦晉軍。後被趙盾用計迎回晉國。邲之戰中看到晉軍內部不和,主張班師。荀林父死,升任執政,專務教化,使晉國之盜皆逃於秦。郤克使齊受辱,請求伐齊不得,士會擔心晉國發生內亂,告老讓郤克爲執政。二十年後,晉悼公猶修“範武子之法”,百年之後,趙武、叔向等猶追思士會,欲從之遊。範姓尊士會爲範姓的得姓始祖。其後,又有範獻子,在晉國六卿中。後來,範氏和中行氏一同被智、韓、趙、魏四氏所驅逐、消滅,此乃三家分晉之前夜。[5]
順陽範氏,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個興起於順陽郡(今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 一帶)的範氏家族。範氏是當時順陽地區重要的士族之一。這支範氏人,興起於秦漢之際,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聲名顯赫,自隋唐時期開始衰落,歷經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其間累世相繼,有多達二十九人名載史籍,貴顯於世,是當時中國範姓最爲顯赫的一支。順陽範氏憑藉累世經學,堅守術業,邁十百載,浸成文化世族。範氏第一代範晷少年遊學他鄉,被闢爲官,子孫藉其蔭資,好學文化,爲官朝政,效忠儒學皇權,終保範氏一族仕途坦捷,順陽範氏家族政治地位在兩晉南朝也得以維持。
因戰國的越相范蠡的籍貫 [6] 和順陽範氏在地望上一致,故有人認爲順陽範氏的先祖爲范蠡。只是,范蠡之子範中男被處極刑後,其餘二子也不知所終,致使順陽範氏之後的世系開始不明,無從考證。還有資料稱智伯滅範後,有範姓人自範縣徙居順陽。
範氏自戰國范蠡後由於世系不明,子孫又不聞達,致使其後範氏很少有人見顯於歷史,範氏在魏晉以前的家族世系自是模糊不清。延至魏晉,範晷的出現才使順陽範氏家族的發展峯迴路轉。依照田餘慶先生所論定義,順陽範氏於兩晉始應屬新出門戶。作爲兩晉南朝順陽範氏第一代的範晷,他的出現對順陽範氏的振興和發展起到了關鍵的鋪墊作用。範晷以士起家,進取登仕,正是因爲他的入仕,使得其家族子孫在門閥階層形成的兩晉時期開始憑其餘蔭,入仕爲官,幾代之後,門第興盛,終使順陽範氏成爲兩晉南朝的世族之家。
東晉一朝,順陽範氏成員家族興儒學,助儒學皇權,但終究難抗玄學門閥政治,屢受排擠,成爲皇權與門閥政治爭權奪利的犧牲品。及至南朝,範泰本創新局面,甚得劉宋皇權青睞。但其子範曄又惹禍端,使得順陽範氏受誅牽連者甚衆。其後雖有梁初範雲以振順陽範氏,然其後代又不通顯。至陳,順陽範氏同所有的士族一樣,又復歸西晉以前難顯於史的狀態。在經歷了兩晉南朝的輝煌之後,順陽範氏最後又蔑爾無聞。
範姓 分布
當代範姓的人口已近460萬,爲全國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7%。在全國的範圍內主要集中於河南、安徽、山東三省,大約佔範姓總人口的33%,其次分佈於河北、江蘇、四川、遼寧、黑龍江、山西,這六省的範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範姓第一大省,約佔範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以河南爲中心的四川、遼寧三大塊範姓人口聚集地區。範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晉豫魯、冀京津、皖蘇滬浙大部,範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9%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0.3%,居住了大約72.5%的範姓人口。在四川東部、重慶、雲南北端和西南、貴州西北、甘肅大部、寧夏南部、陝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東北部、廣東大部,範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7.8%,居住了大約18.4%的範姓人口。
範姓 郡望
南陽郡
高平郡
錢塘郡
敦煌郡
汝南郡
河內郡
山陽郡
外黃縣
範姓 堂號
南陽郡
高平郡
錢塘郡
敦煌郡
汝南郡
河內郡
山陽郡
外黃縣
範姓 姓氏源流
壹、範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龍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內蒙古之烏海,廣西之田林、灌陽,貴州之從江,雲南之瀘水、河口、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滿、蒙、回、苗、京、水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陶唐之裔。歷虞、夏、商、周。成王遷之杜,爲伯;宣王殺杜伯,其子叔奔晉,爲士師,故爲士氏;其子孫處隨及範,故經傳見三族焉。範,晉邑也,其地濮州範縣是也。範氏,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伊祁姓。自虞以上爲陶唐氏;夏爲御龍氏;商爲豕韋氏;周爲唐杜氏;周,奔晉爲範氏。”(2)《姓氏詞典》據《姓考》注云:“系氾姓加草所改。”(3)爲清代滿族姓氏所改。滿族之範佳氏、博都哩氏或改爲單字姓“範”。見《滿族姓氏錄》。
4、爲範姓簡化而得。
貳、範(範)
現行罕見姓氏。今湖北之監利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歸“上聲”部。《姓氏詞典》據《太平圖話姓氏綜》注云:“以器具爲姓氏。”範,亦作笵,鑄造所用之模具。《姓氏考略》注“範師”雲:“範與笵同。範師,爲笵金之工師。以爲氏。”範,或寫作笵。而笵,亦寫作範。
三、範
範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6%,爲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尤以河南、四川、遼寧、山東、江蘇、黑龍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七省範姓約佔全國漢族範姓人口62%。
範姓起源:①系自祁姓。帝堯之後爲陶唐氏,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後遷魯縣,至商爲豕韋氏。商末國於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杜,爲杜伯。杜伯無罪見殺。其子奔晉,爲晉士師,子孫以官爲氏,遂爲士氏。晉上卿士會佐文公、襄公,尊事天子,爲諸侯盟主,又滅赤狄有功,食邑於範(故城在今河南範縣東南20裏),子孫遂以範爲氏。③金時女真人孛魯術氏,漢姓有三,其一爲範。④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又,清滿洲八旗姓範佳氏、博都里氏等均有改姓範氏者。今滿族姓。⑤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範姓名人:
范蠡,春秋時楚三戶人,與文種同事勾踐,滅吳後,知勾踐爲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浮海適齊。
郡望:高平。
肆、範
範姓起源:晉大夫範氏之後有範氏,別爲一族。
範姓名人:
範依,漢時人,字少公。範昱,宋時饒州人,登科。
郡望:番陽。
範姓 歷史名人
範姓古代名人
範燮春秋(?-前574年),範文子,範會之子,春秋時晉國大夫,官至中軍佐,被譽爲是晉國良識派大夫。
範會春秋(約前660年-前583年),範武子,春秋時晉國大夫,官至正卿中軍將,範姓得姓始祖。他執政時以教民勸化爲務,使晉國之盜皆逃於秦國。
範汝增(1840-1867),太平天國將領,廣西平南人。以功封首王。
範西屏清朝(1709-1769),名世勳,海寧郭店人。清代圍棋國手,被棋壇推崇爲“棋聖”。著有《桃花泉弈譜》2卷,總結前人經驗,推陳出新。爲清代棋譜中權威之作,流傳頗廣。另著有《二子譜》等。
範當世(1854-1905),近代詩人。字肯堂,因排行居一,號伯子。原名鑄,字無錯。江蘇通州人。清末文學家、詩文名家、桐城派後期作家。
範承勳清朝(1641-1714),字蘇公,范文程第三子。歷官至雲貴總督、江南江西總督、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三藩叛亂時,督運糧餉於湖廣、雲南。裁貴州衛所二十五,改併爲州縣。多次疏請免、緩徵當地逋賦。賑淮揚災荒,監修高家堰堤工。康熙五十三年卒。
範承謨清朝(1624-1676),字覲公,一字螺山,鑲黃旗漢軍人,范文程次子,清朝大臣。順治九年進士,歷官浙江巡撫、福建總督。任上歷勘浙江荒田,請免賦三十餘萬畝,賑災撫民,漕米改折。“三藩之亂”起,被耿精忠囚禁,後被殺。贈兵部尚書,諡忠貞公。詩宗盛唐,字則骨勁神清,法兼顏、米。
范文程清朝(1597-1666),字憲鬥,號輝嶽,遼寧瀋陽人。著名清朝開國宰輔、文臣領袖,傑出政治家、謀略家。有“清初第一文臣”之稱,曾任內祕書院大學士、議政大臣等職,封太傅兼太子太師,諡號“文肅”,清聖祖爲他親提“元輔高風”匾額。其子孫範承謨、範承勳、範時繹等十幾人,分任總督、尚書、侍郎等要職,家族官居高位者之多爲中國歷史少見。
範淑泰明朝(?-1642),字通也,大來,又字木漸。在生在範氏這樣的家庭裏,自幼跟從叔父範廷輔讀書,立志以天下事爲己任。他24歲中舉,次年中崇禎戊辰科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又升工科給事中,兵科右給事中,吏科左給事中,兵科都給事中等。
範景文明朝(1587-1644),字夢叔,號思仁,吳橋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崇禎間起用,累官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宰相),入參機務,京師陷,俄傳帝出,景文草遺疏,赴井死,諡文貞(文忠)。
範欽明朝(1506-1585),字堯卿,一作安欽,號東明,浙江鄞縣人,明代著名藏書家。嘉靖十一年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與張時徹、屠大山稱爲“東海三司馬”。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的主人。
範文若明朝,字香令,號荀鴨,自稱吳儂,松江人。明朝戲曲家。
範滂東漢(137年-169年),字孟博,汝南征羌人,東漢名士,與郭林宗、宗慈等人並稱八顧,因抑制豪強,反對十常侍,黨錮之禍時死於獄中。
範冉東漢(112年-185年),又稱範丹,字史雲,陳留外黃人,東漢名士,馬融的弟子,精通五經,曾被漢桓帝任命爲萊蕪縣長,但沒有就職。因家中貧窮,被時人稱爲“甑中生塵範史雲,釜中生魚範萊蕪”。
範式東漢,字巨卿,山陽金鄉人,東漢名士,有“雞黍之交”的典故流傳後世,曾任荊州刺史、廬江太守等職。
範遷東漢(?-66年),字子廬,沛國人,東漢宰相,官至司徒。他擔任漁陽郡太守時,以智略安邊,使匈奴不敢入境。爲官清廉,持身儉約,被後世奉爲清正廉潔的典範。
範升東漢,字辯卿,代郡人。東漢經學家,曾任易經博士。
範明友西漢(?-前66年),隴西人,西漢將領,霍光的女婿,在對匈奴、烏桓、羌的戰爭中建有戰功,歷任羌騎校尉、中郎將、度遼將軍、光祿勳,歷封平陵侯、關內侯。
範座戰國,戰國末期魏國宰相,魏安釐王時擔任相國。趙國上卿虞卿曾建議趙孝成王以百里土地換取魏安釐王殺死範座。范增,居巢人,秦末謀略家,曾勸項梁立楚懷王后裔爲王,後成爲項羽的首席謀臣幕僚,被尊稱爲亞父,輔佐他建立西楚霸業,封歷陽侯。
范雎戰國(?-前255年),又稱範且,魏國芮城人,戰國末期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宰相,曾向秦昭王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被拜爲相國,封於應,號爲應侯。
范蠡春秋(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又稱鴟夷子皮、陶朱公,楚國宛地三戶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經濟學家,越國大夫,曾獻策輔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官至上將軍,後歸隱經商,三成鉅富,三散家財,被後世尊爲財神。
範吉射春秋,範昭子,範鞅之子,春秋時晉國大夫,官至下軍佐。他是晉國六卿中範氏的最後一代宗主,最終在六卿內訌中敗亡,與中行氏一同出奔齊國。
範鞅春秋(?-前501年),範獻子,範匄之子,春秋時晉國大夫,官至正卿中軍將。他執政期間架空國君,使範氏成爲晉國第一大世卿。
範匄春秋(?-前548年),範宣子,範燮之子,春秋時晉國大夫,官至正卿中軍將。他執政期間,剪除欒氏黨族,制定《範宣子刑書》,使得晉國進入六卿專權時代,並由禮治走向法治。
範姓近代名人
范文瀾(1893-1969),字雲臺、芸臺、仲雲、仲芸,筆名武波、武陂,浙江紹興人。著名當代史學家。主編《中國通史簡編》,還著有:《中國近代史》、《歷史考略》、《羣經概論》、《水滸注寫景文鈔》、《文心雕龍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唐朝佛教》、《范文瀾史學論文集》等。
範石生(1887-1939),雲南省玉溪市峨山縣小街鎮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範築先(1881-1938),原名金標,又名奪魁,字竹仙。山東館陶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愛國將領。
範旭東(1883-1945),湖南湘陰縣人,字旭東。是中國化工實業家,中國重化學工業的奠基人,被稱作“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
範鴻仙(1882-1914),安徽省合肥縣北鄉杏店村人。曾任《民呼日報》、《民籲日報》編輯。著名民主愛國人士。鐵血軍總司令。1935年3月21日,國民黨中央追贈範鴻仙爲陸軍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