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fu 即可
伏姓 伏氏 伏姓起源 伏姓名字 伏姓名人
伏姓

姓氏
拼音
人口約 20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328 位。
位於廉姓 之後,鄢姓 之前。

伏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282018年2014年
2013年3352007年2006年305
1995年3661987年2951982年400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14
手機查看伏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伏姓 即可

伏姓 起源

伏姓主要源自:風姓

伏(Fú)姓源出有:

伏姓起源一

源於風姓,出自上古包羲太昊伏羲氏的後裔,屬於以先祖的字爲氏。傳說,生活在“華胥之國”的華胥氏,到一個風景特別的雷澤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受感而孕,生下一個兒子,取名“伏羲”。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開始繁衍人類的任務,就是交給了伏羲女媧義兄妹。清朝初期學者陸次雲在《峒溪纖志》中記載:“苗人臘祭曰報草。祭用巫,設女媧、伏羲位。”現代的人類學者實地考察後,纔得到這些苗族的傳說。按苗族的傳說,苗族全出於伏羲與女媧,他們本爲義兄妹,人類在遭到洪水後,人煙斷絕,僅存他們二人,他們爲了延續人類,便結爲夫婦。

在伏羲氏的苗裔後代中,有的用先祖名字作爲自己的姓氏,遂成伏氏。伏氏同時也是宓氏,古代“伏”、“宓”兩姓通用。

伏姓起源二

源於改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名人侯植,屬於帝王賜姓爲氏。南北朝時期有個漢族人名叫侯植,武藝絕倫,跟隨北魏孝武帝西遷,甚得寵幸,賜姓爲俟伏侯氏,在《北史》中稱作“俟伏氏”。後來侯伏氏跟從魏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再次改受賜姓爲賀屯氏,因而,侯植的後人形成了侯伏氏和賀屯氏兩支。

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侯伏氏、賀屯氏這兩支族人中大部分改爲伏氏,也有部分賀屯氏改爲賀姓。

伏姓起源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漢朝時期鮮卑拓跋氏乞伏部,屬於以部落名稱爲氏。

後北魏王朝又滅了北涼國,並逐吐谷渾部出隴右,散處於河隴地區的乞伏鮮卑均爲北魏王朝所統治。乞伏氏、出連氏、叱盧氏等,均成爲北魏的“內入諸姓”和“四方諸姓”。此後,隨着北魏孝文帝堅決的漢化改革政策的有效實施,不論是在北朝作官爲吏的上層,還是一般乞伏氏鮮卑人,都被融入漢族,皆漢化改爲漢姓伏氏、或乞氏

伏姓起源四

源於風姓包羲太昊伏羲氏後裔春秋時期魯國伏不齊,伏不齊,公元前521/502~?年待考,亦稱宓不齊,字子賤,春秋晚期的魯國人。伏不齊是孔子的弟子,爲七十二賢者之一,在史籍《史記》中說他小孔子三十歲,但在典籍《孔子家語》中則記作“小四十九歲”。

在伏不齊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在古代,“宓”字和“伏”字通用,因稱伏氏、宓氏,後多稱伏氏,世代相傳至今。

伏姓起源五

源於西羌族,出自南北朝時期西羌伏侯龍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在《中國姓氏集》中記載:“後周時有大將軍伏侯龍恩。”伏侯龍氏,屬於古西羌民族的一支,在鮮卑拓拔部侵佔西北地區後,曾長期被拓拔部所控制。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伏侯龍氏亦隨之改爲漢姓伏氏。北魏孝文帝病逝之後,北魏王朝大亂,許多鮮卑、慕容、氐、羌民族又紛紛改回原姓。

然而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影響深遠,很快,北方少數民族以鮮卑、慕容二部爲代表,迅速融合於漢族等其他民族,姓氏的漢化仍舊因循下去,伏侯龍氏不但依舊改爲漢姓,而且在宋朝以後還分衍有伏氏、龍氏、侯氏三支。

伏姓起源六

源於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阿至羅國國王阿伏至羅,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伏羅氏,全稱爲阿伏至羅氏,是南北朝時期西域阿至羅國的國姓,出自其締造者阿伏至羅,漢史簡稱其爲伏羅氏。在史籍《魏書》中記載:“阿至國王姓伏羅。取漢姓伏氏。”阿至羅國,爲古突厥語,漢稱就是高車國,是南北朝時期匈奴民族西部分支高車副伏羅部首領阿伏至羅所創立。

在此次戰役之後,不少故高車族人被唐軍裹挾而返,留居於中原內地,以先祖之名的諧音漢字爲漢姓,稱伏氏、羅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伏姓 分布

伏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一百十四位門閥。

據《郡望百姓家》記載: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據《元和姓纂》記載,伏氏望出太原、高陽、平昌。遠古時有位偉大的部落首領,叫伏羲,傳說八卦就是他所創。還有傳說他和女媧繁殖了子孫。伏羲生活的年代,稍晚於炎帝和黃帝。伏姓的始祖,就是伏羲。伏羲又稱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有的古書說伏羲的後代,有姓宓的。先人中最出名的是:〔伏生〕秦朝人,秦始皇建立秦朝後,爲了天下人都聽他的,不想別的主意,就將讀書人活埋了,將書都燒了,就是焚書坑儒的故事。伏生就偷偷將一部上古典藉《尚書》臧在牆壁裏。漢朝建立後,又重用知識分子,伏生取出牆內的書,除損壞的部分,還剩二十多篇。那時有學問的人剩下沒幾個了,漢文帝就趕快派了人來向伏生求學,學習尚書,並傳抄這部經典。伏姓遷徙地涉及大江南北的古帝,後裔或支族的分佈也是很廣泛的,理出個頭緒來,無疑是對伏姓子孫尋根有益的。同時,從其後裔的分佈狀況中,亦可反轉過來省視其悠久的傳說史,從而進一步佐證伏羲氏是有其人的。此外,從伏姓(宓姓)的形成情況看,故里天水在進入階級社會後,長期處在戎族居地,經濟、文化不如黃河中下游,導致伏姓宗教未在天水地區形成,出現伏姓由東向西播遷的走向。這是與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相符合的。

伏姓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爲市,山西省會所在。

高陽郡:戰國時期爲高陽邑,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北魏時期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

平昌郡:即頓邱郡。據《宋書·州郡志》記載:“頓邱,二漢屬東郡,魏屬陽平,晉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陽置頓邱郡,縣屬焉。”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縣。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國(約公元五世紀),將頓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頓邱,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區。

安丘縣:漢朝時期置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安丘縣西南部。

伏姓 堂號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爲市,山西省會所在。

高陽郡:戰國時期爲高陽邑,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北魏時期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

平昌郡:即頓邱郡。據《宋書·州郡志》記載:“頓邱,二漢屬東郡,魏屬陽平,晉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陽置頓邱郡,縣屬焉。”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縣。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國(約公元五世紀),將頓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頓邱,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區。

安丘縣:漢朝時期置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安丘縣西南部。

伏姓 姓氏源流

壹、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山東之昌樂、東平,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甘肅之永登、徽縣,貴州之普安,雲南之河口,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傈僳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風姓,伏羲之後,遂以爲氏。與任、宿、須句、顓臾同祖。”此以名號爲氏。

2、又注:“俟伏氏改爲伏氏。”(《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據《魏書·官氏志》俱引作“俟伏斤氏”改爲伏氏。)(3)《姓氏考略》注云:“漢濟南多伏姓,孔子弟子慮不齊之後。慮、伏、宓並通。”

貳、

伏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1%。尤以湖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伏姓人數68%。

伏姓起源:①系自風姓。古帝伏羲之後,見《姓苑》。②春秋時孔子弟子虙不齊之後,虙、伏、宓三字古時相通。③北魏時俟伏斤氏後改爲伏氏。

伏姓名人:

伏勝,漢時濟南人,曾爲秦博士,漢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勝時年90餘,老不能行,使晁錯往受之,得29篇,撰有尚書大全。

郡望:濟南、太原、高陽。

伏姓 歷史名人

伏姓古代名人

伏勝漢朝,生於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於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字子賤。濟南人。享年99歲。爲伏羲的後裔,其近祖由淮陽陳國遷到魯國(今山東南部的濟南)。原來是秦國的博士,世稱伏生。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伏生是時九十餘歲,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錯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傳世的《尚書》。自己撰有《尚書大傳》。成爲文學派的開山祖師。後世人極爲推崇尊拜——追封爲乘氏佰,尊爲聖人,進文廟與孔子一起,享受萬民祭祀。其後裔,世襲五經博士。韓店蘇家村西原有伏生祠,鄒平原有伏生書院,曾設伏生鄉。伏生墓位於鄒平縣魏橋鎮口子村西南,爲漢代墓葬,原有石牌坊大門有“尚書在造”的金子匾額。幾經破壞,現墓封土直徑45米,殘高2米,有“徽君伏生墓”.“伏生墓序”石碑兩通。歷代文人墨客都賦詩稱頌,如宋吳澄.明張遠登.清蒲松齡.王仕禎等。唐王維畫“伏生授經圖”現藏日本大阪美術館。明朝崔子忠畫“伏生授經圖軸”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伏挺南北朝,南朝梁文学家

伏暅南北朝,南朝梁豫章内史

伏生西漢,經學家。

伏壽(180?—214年),漢獻帝皇后,徐州琅邪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人,西漢大司徒伏湛八世孫,父親是學者伏完,母爲陽安長公主劉華。作爲皇后二十年,於建安十九年被曹操幽閉而死。

伏完東漢末(?-209年),琅邪東武(今屬山東)人,大臣,漢獻帝伏皇后之父。歷官輔國將軍、中散大夫、屯騎校尉。

伏不齊春秋時期,魯國單父侯,也稱伏子。是孔子的學生。曾當任過單父宰,當時他鳴琴而不下堂治,但是一樣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孔子稱他爲君子,後來被追封爲單父侯。

伏曼容南朝,宋.齊大臣。著名儒仕。字公儀。平昌安丘人。初以講學爲業。任宋官到輔國長史.南海(今廣州市)太守。仕宋官到武昌太守。中散大夫、臨海太守等。尤喜《老子》、《周易》。撰《喪服儀》、《周易集解》、《毛詩集解》《喪服集解》、《老子義》、《莊子義》、《論語義》。父伏胤西晉司馬都護,宋司空主薄。伏曼容子伏恆。伏恆長子伏挺,次子伏捶。伏挺子伏知命。

伏龍原名維景,改名龍,字雲程。江蘇埠寧縣人。幼年入安徽武備學堂,加入中國同盟會。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冬,因贊助熊成基舉,避疑改名龍,轉入第九鎮三十三標,充上士。辛亥革命時策謀響應,參加雨花臺之役,失敗後退鎮江,民軍攻南京時任營長。旋率軍攻克彭城。民國元年(1912年)改隸節九師,駐沛縣,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統馬炮兩營。民國2年春,二次革命後,赴南京任第六師師長,失敗後退居上海。民國五年袁世凱稱帝,奉命圖長江,派人至江陰,說服軍隊獨立自任赴通州運動獨立,密泄被捕,後就義於通州。時年32歲。民國13年(1924年)孫中山追正其爲陸軍中將。

伏恆南朝,齊、梁官僚。子玄耀。平昌安丘人。幼傳父業,能言玄理。知名於世。任齊太學士博士,東陽郡丞,衛軍記室參軍等。任中書侍郎,任永陽內史,新安太守,在郡清廉,恪盡職守,郡民爲其立祠歌功。

伏滔東晉,子玄度,官員、學者。平昌安丘(現安丘西南)人。少有才學,遠近聞名。任參軍,封聞嘉縣侯,任永世縣令。後任參軍,並領華容縣令,任著作郎,專掌國史,並任本州大王。後遷官遊擊將軍,仍兼著作郎,死於任。

伏湛東漢,字惠公,琅邪東武人(山東諸城)光武帝宰相。建武六年(30年)封不其侯,世襲。濟南伏生後代,父爲當世名儒,他少傳父業教授門生數百人。初仕西漢成帝朝,後仕王莽朝爲後隊屬正。更始劉玄立,任平原太守。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以名儒舊臣被徵拜爲尚書,典定舊制。時大司徒鄧禹西征關中,光武帝以其才任宰相而拜他爲司直,行大司徒事,常留鎮守,總攝羣司。建武三年拜相,任大司徒,封陽都侯。任相秉節持重,頗有風範。建武五年以不能奏大臣過失而被免相。後改封不其侯遷歸原籍。建武十三年覆被起用,未及就職而病卒。伏湛高祖父年孺,父理字君遊。受詩於匡衡,由是齊詩有匡伏之學。伏湛九世祖伏勝,伏湛子伏隆字佰文或佰明,另子伏翕承爵位,伏翕子伏光,伏光子伏晨,伏晨女伏孫爲漢順帝貴人,伏晨子伏無忌,伏無忌子伏質,伏質子伏完,伏完娶漢桓帝女尚陽安長公主爲妻,生五子一女。伏完長子伏德,次子伏雅,三女伏壽爲漢獻帝劉協的皇后,四子伏均,五子伏尊,六子伏郎。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廢后伏壽及兩個皇子殺伏完.伏德等伏氏宗親100餘人。四百多年的名門望族自此凋敝!

伏恭東漢,字叔齊,朗邪東武人(今山東諸城人)明帝宰相。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任劇縣令.常山太守等職,爲官公正廉潔並以施惠政辦學校聞名。明帝永平二年(59年)遷任太僕。永平四年拜相,任司空。永平十三年以病辭相。東漢章帝元和元年(84年)卒,終年90歲。伏無忌博學多識,繼承家學,傳習儒業。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與儀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年》元嘉年間(公元151-152年)無忌受詔與黃景共撰《漢紀》。此時,無忌利用校書便利,廣爲收集史料又加以整理刪削,編成《伏侯注》一書。

伏允唐朝,吐谷渾呂誇子。惰開皇末國亂,國人殺其兄而立之。煬帝即位,令鐵勒擊破之。允東保西平境而復破之,遁客党項,大業末始復其故地。高祖即位,與之通和。貞觀年間拘留唐使爲由,詔李靖等往討破之,其子順舉國降,允遂自盡而死。

伏妃上古時期,伏羲的女兒,溺死於洛水,相傳爲洛水之神。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114

14

15

16

17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