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公孫〔 公孫 〕
拼音gōng sūn
人口約 2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116 位。
位於兀姓 之後,夾姓 之前。
公孫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11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29 |
公孫姓 起源
公孫姓主要源自:姬姓。
公孫姓起源一
源於身份,出自兩週時期各諸侯國王族的後裔,
屬於以貴胄身份稱謂爲氏。春秋時期,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有被稱爲“公”者。按周王朝的典禮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爲太子,其他的兒子便稱爲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在這些公孫的後裔子孫中,有許多人便以身份稱謂“公孫”爲姓氏者,稱公孫氏,因此,公孫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
公孫姓起源二
出自姬姓,黃帝姬軒轅的後裔有公孫氏。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
據《路史》載:“神農同母弟勖,嗣少典國君,世爲諸侯,後以公孫爲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所有他的後代裏,有部分姓公孫,稱公孫氏。在春秋時,各國各地的諸侯,大多喜歡被稱爲 “公”。以當時的制度,國君將由國君的嫡系長子繼承。正式登基前,應先立爲太子,此時其他的兒子將稱爲公子,同時諸侯的兒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兒子就是公孫。這些公孫們的後代爲突出祖出祖先曾有過的皇室血統,就改姓爲公孫。這樣,公孫作爲一種姓氏的榮譽而流傳甚廣。此時它的姓氏來源就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了。故公孫氏的始祖是黃帝軒轅。
這在史籍《廣韻》中有記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據史籍《通志》記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爲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爲氏。”
黃帝姓公孫的說法主要來源於《史記·五帝本紀》,而早於《史記》的《國語·晉語》卻記載:“黃帝以姬水(今陝甘的渭、湟之間)成,炎帝以姜水(經岐山、扶風、武功入渭之岐水)成,故黃帝爲姬,炎帝爲姜。“
《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國語·晉語》謂十四人實有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其中青陽與夷鼓同爲己姓,玄囂與蒼林同爲姬姓。十四個兒子中並無姓公孫者。兒子中沒有姓公孫的,那麼孫子中會有麼?
清崔述《補上古考信錄》指出:“公孫是公之孫,上古時無此(公孫)稱。”
公孫姓 分布
公孫姓在大陸和臺灣百家姓中名列一百位之後。在古代,孫字可泛指後代人,而公孫兩字,也可用來泛指王公貴族的後代。有些王公貴族的後代以公孫的稱呼爲榮,便相延世代成爲姓。古書《通志》說,相傳遠古時黃帝姓公孫,於是便有這一姓的廣泛流傳。
公孫氏望族居高陽郡(今山東臨淄)、扶風郡(今陝西鹹陽)。今山東、雲南兩省還有公孫氏族人分佈。
公孫姓 郡望
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鹹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爲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爲扶風郡,治所在隗裏(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爲扶風郡。
高陽郡:歷史上的高陽郡有三:①戰國時期爲高陽邑,亦稱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部,秦朝末期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其“高陽”即指該地區。②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乙酉,公元265年)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縣地。③北魏時期另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被廢黜。公孫氏望族的高陽郡,是指③之所處。
公孫姓 堂號
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鹹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爲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爲扶風郡,治所在隗裏(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爲扶風郡。
高陽郡:歷史上的高陽郡有三:①戰國時期爲高陽邑,亦稱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部,秦朝末期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其“高陽”即指該地區。②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乙酉,公元265年)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縣地。③北魏時期另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被廢黜。公孫氏望族的高陽郡,是指③之所處。
公孫姓 姓氏源流
壹、公孫(公孫)
現行較罕見覆姓。今河北之固安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雲:“軒轅黃帝初姓公孫,後改姬。”又云:“神農同母弟勖、嗣少典國君,世爲諸侯。後以公孫爲姓。”此當系出姜姓。
2、鄭樵注云:“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爲氏者曰公孫氏,皆貴者之稱。”此以爵係爲氏。《廣韻》亦云:“古封公之後,自皆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貳、公孫(公孫)
公孫姓分布:分佈較廣,人口不多。
公孫姓起源:①相傳神農同母之弟勗,嗣少典(黃帝之父)國君,世爲諸侯,後以公孫爲氏,蓋軒轅帝(即黃帝)初姓公孫,後改姬姓,見《路史》。 ②春秋時諸侯之孫皆爲公孫,後亦有以爲氏者。
公孫姓名人:
公孫域,東漢時玄菟太守。
郡望:高陽。
公孫姓 歷史名人
公孫姓古代名人
黃帝上古,姓公孫,名軒轅,號軒轅氏、有熊氏和歸藏氏,被尊奉爲“中華始祖”。據《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軒轅之丘”。華夏族的締造者,五帝之首,有些說法被列爲三皇之一,是公認的中華民族的祖先。
公孫僑春秋,複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鄭稱公孫。春秋時期鄭國(河南新鄭)人,鄭國貴族,鄭穆公之孫,鄭公子發(字子國)之子。
商鞅戰國,衛國國君的後裔
公孫龍戰國(前320年-前250年),傳說字子秉,中國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爲《公孫龍子》,西漢時共有14篇,唐代時分爲三卷,北宋時遺失了8篇,到如今只殘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兩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提出了“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是“離堅白”學派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詭辯學代表著作,提出了邏輯學中的“個別”和“一般”之間的相互關係,但把它們之間的區別誇大,割斷二者的聯繫,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想體系。
公孫度漢末三國(150-204年),字升濟,遼東襄平人。有二子,公孫康,康弟公孫恭,康子公孫晃、公孫淵。少隨父遷居玄菟郡。初爲玄菟小吏,繼升尚書郎、冀州刺史,後被免官。東漢中平六年,經同鄉徐榮推薦,被董卓任命爲遼東太守。公孫度到任後,厲行嚴刑峻法,打擊豪強勢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漸豐。漢獻帝初平元年,中原地區董卓亂起,各地軍閥無暇東顧。公孫度趁機自立爲遼東侯、平州牧。繼則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向南取遼東半島,開疆擴土;又招賢納士,設館開學,廣招流民,威行海外,儼然以遼東王自居。由於公孫度的銳意進取和苦心經營,使遼東地區在漢末三國的戰亂年代,獲得了暫時的安寧,推動了當地生產技術和封建文化的發展。
公孫淵漢末三國,字文懿。魏大司馬
公孫瓚東漢(?—199),字伯珪,漢族,遼西令支
公孫衍戰國,
公孫弘西漢,漢武帝時丞相。
公孫康公孫度的兒子。
公孫恭公孫度的兒子。
公孫晃公孫康的長子。
公孫修公孫淵的兒子。
公孫述西漢末年,天下紛擾,羣雄競起,公孫述遂自稱輔漢將軍兼領益州牧。建武元年(25年),公孫述稱帝於蜀,國號成家(一作大成或成),年號龍興。建武十一年(35年),漢廷乃派兵征討,被公孫述所拒。次年,覆命大司馬吳漢舉兵來伐,攻破成都,縱兵大掠,盡誅公孫氏,“成家”爲東漢所亡。計公孫述割據益州稱帝,共在位十二年。
公孫姓 相關姓氏
公、公冶、公羊、公西、公良、公上、公丘、公之、公乘、公仇、公仲、公休、公伯、公何、公佗、公保、公儀 (公儀)、公先、公冉、公劉 (公劉)、公務 (公務)、公勝 (公勝)、公南、公叔、公右、公吕、公哀、公城、公堅 (公堅)、公堵、公士、公壻、公夏、公婿、公子、公孟、公季、公宣、公寶 (公寶)、公尚、公山、公左、公巫、公巴、公帥 (公帥)、公師 (公師)、公幹 (公幹)、公建、公强、公彊、公彧、公德、公思、公息、公慎、公成、公戶 (公戶)、公房、公扈、公折、公斂 (公斂)、公文、公施、公旅、公族、公旗、公明、公晰、公晳、公期、公木、公朱、公析、公林、公檮 (公檮)、公正、公沙、公沮、公泥、公爲 (公爲)、公父、公牛、公牽 (公牽)、公獻 (公獻)、公玉、公玊、公甫、公甲、公申、公留、公疇 (公疇)、公石、公祈、公祖、公禧、公禱 (公禱)、公紀 (公紀)、公索、公綦、公緒 (公緒)、公罔、公羣、公群、公翰、公肩、公舌、公若、公荊 (公荊)、公華 (公華)、公行、公襄、公言、公賓 (公賓)、公車 (公車)、公輸 (公輸)、公都、公金、公鉏、公閱 (公閱)、公齊 (公齊)、公儀理 (公儀理)、公克里、公古爾 (公古爾)、公吉哩、公吉爾 (公吉爾)、公吉特、公鄂哩、公吉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