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諸葛〔 諸葛 〕
拼音zhū gě
人口約 4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952 位。
位於首姓 之後,乾姓 之前。
諸葛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952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544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14 |
諸葛姓 起源
諸葛姓主要源自:葛姓。
源自葛姓所改。相傳,伯夷的後裔葛伯的封國滅亡後,原居於琅琊郡諸縣(今諸城市)之葛氏有一支遷徙至陽都,因陽都已有葛姓,遂稱後遷來的葛姓爲諸葛氏。
出自有熊氏之後,爲詹葛姓所改。春秋時齊國有熊氏之後有複姓詹葛,因讀音訛爲諸葛氏,後改爲諸葛氏。
封賜所改。秦末陳勝吳廣大澤起義時,有大將葛嬰屢立戰功,卻被陳勝聽信讒言殺害。漢代時,漢文帝封葛嬰的孫子爲「諸縣侯」,其後代遂以諸葛爲姓,稱諸葛氏。
諸葛姓 分布
諸葛氏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十四位門閥,在複姓中排序爲第六位。諸葛的起源說法不一。早在商朝,相傳伯益的後裔葛伯,被封爲諸侯,滅亡後,後世有一支遷居諸城(今山東省諸城),後遷至陽都(今山東省沂水縣),當地已有葛姓,故後來的葛姓取“諸葛”二字爲他們的姓氏,意思是來自諸城的葛氏,後來因一代名相“智聖”諸葛亮而出名。據臨沂本地的諸葛家譜說,當年諸葛亮的後人諸葛京從江州刺史的任上退休之後回到了山東老家,山東臨沂姓諸葛的人士,基本上是他們的後裔。有些學者對此進行了考證,認爲它所引述的史料與史書記載的出入較大,對以往歷次修遍家譜的記載過於簡單。也就是說,不能就此斷定他們就是諸葛亮的直系後裔。但可以肯定,他們至少是當年留在琅琊郡的其他諸葛族人的後裔;聚居村落從白沙埠諸葛城外遷,莒南板泉,河東相公鎮,湯河鎮坊塢(含其外遷村:鄭旺鎮楊家灣村)四個村,蘭山區葛家王平莊,後十,羅莊區,黃山,儲墩附近,蒼山縣,費縣等地皆有分佈。
秦代葛嬰(陳涉大將)在農民起義中屢立戰功,卻因讒言所害,遭殺身之禍,而後世漢武帝劉邦爲其不平,隧賜其子孫爲諸縣侯,由此,後人取“諸”及“葛”字,合姓“諸葛”;
再一說,有“詹葛”一姓,在齊國人的語系裏,“詹”與“諸”兩音不分,時間長久後,誤傳爲“諸葛”。
諸葛姓 郡望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莒縣、莒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黜不再。
諸葛姓 堂號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莒縣、莒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黜不再。
諸葛姓 姓氏源流
壹、諸葛(諸葛)
現行較常見覆姓。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雞澤、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福建之永福、貴州之從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土家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本葛氏,夏商諸侯葛伯之後。《英賢傳》雲:“舊居琅邪諸縣,後徙陽都。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爲氏焉。”(2)其注引《風俗通》雲:“葛嬰爲陳涉將軍。有功,非罪而誅。漢文追封其孫爲諸侯,因以爲氏。”(3)其注引《世本》雲:“有熊氏之後爲詹葛氏,齊人語訛,以詹葛爲諸葛。”漢代有諸葛·豐;三國時蜀有諸葛·亮;唐代有諸葛·爽;宋代有諸葛·高,宣城人,制金匠人。
貳、諸葛(諸葛)
諸葛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諸葛姓起源:①黃帝有熊氏之後有詹葛氏,齊人語訛諸葛,見《世本》。②夏商時諸侯葛伯之後。居諸縣(故城在今山東諸城西南30裏),謂之諸葛。又云,葛氏本琅邪諸縣人,徙陽都(故城在山東沂水南),陽都先有葛氏,時人以徙居者衆,因號諸葛氏。③葛嬰爲陳涉將,有功而誅,漢孝文追錄,封其孫爲諸縣侯,因爲諸葛氏,見《風俗通》。
諸葛姓名人:
諸葛豐,漢時司隸校尉,琅邪人。諸葛亮,三國時琅邪人。諸葛豐之後,蜀丞相,封武鄉侯。
郡望:琅邪。
變化:後有改姓諸者。
諸葛姓 歷史名人
諸葛姓古代名人
諸葛瞻三國,三國時期蜀漢將領,諸葛亮之長子。
諸葛融三國,字叔長,諸葛瑾幼子。瑾死後,承襲父親的爵位。諸葛融寬待部屬,辣受部屬愛戴,在吳國官至奮威將軍。兄諸葛恪被誅,追兵圍城,諸葛融吞金自殺,他的三個兒子也被殺死。
諸葛爽唐朝,唐朝時期將領。
諸葛長民東晉,東晉琅琊陽都人,東晉末年重要將領。
諸葛恢東晉,東晉時期政治家,諸葛靚之子,諸葛誕之孫。
諸葛褚東晉,東晉時期人物。
諸葛衝西晉,西晉時期人物,任職廷尉。
諸葛緒三國,三國時期滅蜀大軍統帥之一。
諸葛尚三國,三國時期蜀漢將領,諸葛瞻之子。
諸葛豐西漢,西漢漢元帝時任司隸校尉,諸葛玄一族祖先。
諸葛攀三國,諸葛喬之子,因諸葛恪一族遭滅族之禍,便回歸繼嗣諸葛瑾之後身分。
諸葛喬三國,三國時期蜀漢將領,諸葛瑾之次子,諸葛亮之養嗣子。
諸葛恪三國,三國時期東吳政治家,諸葛瑾之長子。
諸葛誕三國,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諸葛亮之堂弟。
諸葛瑾三國,三國時期東吳政治家,諸葛亮之兄。
諸葛均三國,三國時期蜀漢的政治家,諸葛亮之弟。
諸葛亮三國,三國時期蜀漢著名的丞相、出色的政治家及軍事家,為蜀漢開國的功臣,最後在北伐曹魏的過程中病逝於五丈原。原居於琅琊郡諸縣之葛氏後代,相傳其家族後遷居於今浙江省境內諸葛村。
諸葛玄東漢,東漢末期諸葛亮之叔父。
諸葛珪東漢,東漢末期之臣,諸葛亮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