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梁丘
拼音liáng qiū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736 位。
位於號姓 之後,錯姓 之前。
梁丘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73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83 |
梁丘姓 起源
梁丘姓主要源自:姜姓。
單一淵源: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貴族大夫姜據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據史籍《尚友錄》記載:“齊大夫食採梁丘,因以爲氏。”梁丘,爲西周時期齊國的一個邑地名稱,該邑境內有一名爲“梁”的山丘,故址在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的東北部,名爲梁丘。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景公姜杵臼執政期間(公元前547~前490年),有一個上大夫姜據被封在梁丘,他在梁丘的南側建有一城,稱梁丘城,史稱其爲梁丘據。梁丘據與宰相晏嬰(晏子)、大司馬田穰苴(司馬穰苴)一起,是齊景公一直非常信賴的三位重臣,與魯國大儒孔子也是同一時期人。
在梁丘據的後裔子孫們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稱爲姓氏,稱梁丘氏,從而居住在梁丘城及其附近的住民也隨之亦稱梁丘氏。梁丘氏族人後來大多省文簡改爲單姓梁氏、丘氏,世代相傳至今,皆尊奉梁丘據爲得姓始祖。
梁丘姓 分布
梁丘氏複姓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沒有,望族出馮翊郡。梁丘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上有關於齊侯遇於梁丘的記載,據考
梁丘在山東成武縣東北
證,這位齊侯便是梁丘氏的開山鼻祖梁丘據。一直到今天,山東梁丘山的山南,仍有一座梁丘城,雖經長久日曬雨露,石城仍高大完好秀麗。這座山城,便是梁丘家族的發祥之地,梁丘氏的後代在尋根探源時不妨去此一遊。複姓梁丘名人少見,可能是後來改單姓的原因。梁丘姓望族居馮翊郡(今陝西省夏縣)。
梁丘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動於山東地區,漢朝以後擴展到陝西,以馮翊爲郡望。唐、宋以後,史籍中已鮮見梁丘氏族人的蹤跡。如今在遼寧、山東兩省還有稀少分佈。過去,據傳在臺灣省也有梁丘氏族人分佈,但據2005年2月28日臺灣當局“內政部”民政總署的普查結果,臺灣省境內現有的五百三十三個複姓中,已經沒有梁丘氏複姓的存在了。
梁丘姓 郡望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梁丘姓 堂號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梁丘姓 姓氏源流
壹、梁丘
現行罕見覆姓。今遼寧之瀋陽有分佈。漢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載,其注云:“以地爲氏。春秋時齊有梁丘據。”《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尚友錄》亦云:“齊大夫食採梁丘,因以爲氏。”其地在高平昌邑縣西南,今山東城武縣東北三十里有梁丘城。一作“梁邱”。
貳、梁丘
梁丘姓分布:遼寧瀋陽有此姓。
梁丘姓起源:春秋時齊景公之大夫食採於梁丘(故城在今山東城武東北梁丘山之南),因以邑爲氏。
梁丘姓名人:
梁丘賀,漢時山東諸縣人,官少府。
郡望:齊郡。
變化:亦作〔梁邱〕。
梁丘姓 歷史名人
梁丘姓古代名人
梁丘據春秋,齊國大夫,很受齊國君主齊景公的信任。他找到梁丘山這個地方後,便在此地定居住下來,從此以後,他的後世子孫便以梁丘爲姓,稱梁丘氏,故爲梁丘姓的得姓始祖。
梁丘賀西漢,大臣,今文易學“梁丘學”的開創者。字長翁,琅琊郡諸(今山東省諸城)人。從京房受《易》,很能領會這本深奧的書,深得老師誇獎。又與施雔、孟喜同學《易》于田何的再傳弟子田王孫。後來朝廷讓京房先生推薦一名學生到朝廷做官,京房就推薦了梁丘賀。官大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宣帝時,立爲博士。著作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籀以梁丘氏章句》一卷。
梁丘臨西漢,琅琊郡諸(今山東省諸城)人,梁丘賀之子。受《易》於其父,爲黃門郎,甘露中曾奉使問諸儒於石渠。易學精熟,專行京房法。官至少府,其學傳於五鹿充宗及邪王駿,爲漢《易》梁丘學的重要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