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姚
拼音yáo
人口約 50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51 位。
位於盧姓 之後,沈姓 之前。
姚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51 | 2018年 | 51 | 2014年 | 53 |
2013年 | 51 | 2007年 | 51 | 2006年 | 62 |
1995年 | 56 | 1987年 | 64 | 1982年 | 50 |
明朝 | 33 | 元朝 | 44 | 宋朝 | 56 |
北宋 | 101 |
姚姓 起源
姚姓主要源自:姚姓。
姚姓起源一
出自姚姓。源於舜帝姚重華,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姚氏正宗。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於姚墟,故因生以爲姓”,舜因生在姚墟,其後子孫即以地爲氏,稱爲姚氏。北宋景佑年間刊本:邵思著《姓解》記載:”女生爲姓,故姓之字多從女。虞舜生於姚,故因生地爲姓,後世有以姚爲氏。“《元和姓纂》載:“姚,虞帝生於姚墟,子孫以姚爲氏。”《唐書·宰相世系》:”舜後胡公嬀滿封陳,至敬仲仕齊,又爲田氏。王莽封田豐爲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爲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改爲嬀姓。其五代孫嬀敷,又改爲姚氏。“《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舜因生於姚墟而姓姚,因居嬀水而姓嬀,故姚恢改姓爲嬀,嬀皓又改姓爲姚,知姚與嬀可通....... 武王時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爲胡公“。《尚書·堯典》記,舜“釐降二女於嬀汭,嬪於虞。舜在當帝之前,四嶽曾向帝堯推薦過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嬀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嬀河邊居住的,便以嬀爲姓。另見舜文化、虞舜文化
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世界舜裔聯誼會)總部設在香港,自1982年起每年輪流在各地舉行國際大會。旨在聯絡宗親感情,促進世界大同,發揚同宗舜裔宗親聯誼精神,首屆世界舜裔國際大會於1982年在香港舉行,盛況空前。之後分別由臺灣、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美洲各地輪流主辦。1999年4月21至23日,世界舜裔聯誼會第13屆國際大會在河南 長葛縣 隆重舉行,這是該組織首次回到祖國故土認祖歸宗。如今已舉辦了10多屆,影響很大。天下舜裔,姓氏各異,但同根源,血脈相連。
姚姓起源二
源於“癸”(舜之妻名),女+癸=姚。
遠古部落聯盟時期,炎黃先祖,登泰山祈禱,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據天意,兩兩而合,命名五大宗族,並鑄十鼎,永銘天德。其中,帝標記“癸戊”。
帝(癸戊)。皇族的兒子戊即帝族,皇族任氏首領----壬娶丁,生下兒子戊和女兒己。皇子戊娶癸,產生了帝族,帝(羲、舜)字即戊癸合文。癸+戊=帝(或“羲”、“舜”字)。戊手持斧鉞,武威四方。癸,規也,癸手持張開的圓規。戊部落十分有趣,戊人自稱“我”(戊變體)、“吾”(戊同音)。他們首領自稱“羲”“舜”或者“帝”,羲、舜字也是癸+戊的合文。癸的後代,祭祀癸女,念念不忘,誕生了一個重要的姓——姜。姜=癸+女。癸女的後代自稱姜姓。因爲舜娶了一對姐妹(二姚),所以他娶了兩個癸(娥皇、皇英),其中一支癸女的後代,將母親“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的後代,將“癸”左邊加“女”字,形成姚姓。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異母的兩支帝的後代,他們都是帝的後代,因爲母親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爲癸女之後。姚實爲舜與癸女之後。姚發音與癸女之父“堯”音同。
姚姓 分布
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62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504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左右。宋至今千年中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
在全國的分佈如今主要集中於浙江、安徽、廣東、江蘇四省,大約佔姚姓總人口的26%,其次分佈於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山東這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安徽爲當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總人口的8.7%。全國形成了以皖浙蘇、粵湘爲中心的兩個姚姓高聚集區。從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姚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西部的回遷十分強勁,大於由北向南的遷移。姚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姚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在皖蘇浙大部、上海、江西北部、湖北東部和西北、湖南西部和東北、廣東大部、桂貴、雲南東部、四川西南、重慶南部、福建南部、陝西中部、河南西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山西南端、黑龍江東部和西部,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以上,其中中心地區可達0.8%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9.4%,居住了50%的姚姓人羣。在青海湖和雲南橫斷山脈以東的其他地區,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一o.44%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5.3%,居住了49%的姚姓人羣。
姚姓 郡望
吳興郡
周朝置縣,秦漢設吳興郡,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其轄地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公元前13年舜帝69世嫡長孫西漢大臣姚平舉家定居吳興,隋朝仁壽2年(壬戌,公元602年)因瀕太湖改名湖州。唐朝時曾改湖州爲吳興郡。姚氏成爲吳興大族、望族,吳興成爲姚氏郡望,姚氏成爲吳興郡姓。外遷異地子孫遂以吳興標謗郡望。福州閩東地區姚氏,都是吳興姚氏分支。所以,族譜、楹聯都標明吳興望族、吳興衍派、吳興郡姓。
南安郡
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 隴西縣)。東漢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漢陽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南岸),其時轄地在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梁國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西部各縣,爲全省三郡之一,轄興、泉、漳三地。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爲縣。
姚姓 堂號
吳興郡
周朝置縣,秦漢設吳興郡,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其轄地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公元前13年舜帝69世嫡長孫西漢大臣姚平舉家定居吳興,隋朝仁壽2年(壬戌,公元602年)因瀕太湖改名湖州。唐朝時曾改湖州爲吳興郡。姚氏成爲吳興大族、望族,吳興成爲姚氏郡望,姚氏成爲吳興郡姓。外遷異地子孫遂以吳興標謗郡望。福州閩東地區姚氏,都是吳興姚氏分支。所以,族譜、楹聯都標明吳興望族、吳興衍派、吳興郡姓。
南安郡
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 隴西縣)。東漢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漢陽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南岸),其時轄地在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梁國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西部各縣,爲全省三郡之一,轄興、泉、漳三地。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爲縣。
姚姓 姓氏源流
壹、姚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山東之平邑,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廣東之澄海,廣西之田林,雲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分佈。漢、滿、蒙、回、藏、苗、瑤、彝、壯、侗、羌、鮮、布依、納西、仡佬、拉祜、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虞之姓也。虞舜生於姚墟,故因生以爲姓。後世亦有以爲氏者。《左傳》鄭大夫姚句耳是也。漢有諫議大夫姚平。舜後胡公封陳,至敬仲,仕齊,又爲田氏;至田豐,王莽封爲代睦侯,奉舜,後子恢避亂居吳郡,改姓爲氏;五代孫敷,又爲姚氏。”虞(舜)有二姓:曰嬀、(曰姚),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嬀水之居而姓嬀。故姚恢改姓爲嬀;而嬀皓又改姓爲姚,知姚與嬀二姓可通。
2、爲元代蒙古族姓名所改。《續通志·氏族略》載:“明賜元人饒五十姓名曰姚智。”(3)爲清代滿族姓氏所改。滿族之納喇氏、姚佳氏或改爲單姓“姚”。見《滿族姓氏錄》。
4、蒙古族之姚姓或出自“努忽奇”氏,“努忽奇”之漢意爲“窯”,或取“窯”音而諧以“姚”而爲之。
貳、姚
姚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5%,爲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四川、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多此姓,四省姚姓約佔全國漢族姚姓人口38%。
姚姓起源:①虞舜生於姚墟(故城在今河南濮陽南),故因生以爲姓。後世亦有以爲氏者。②春秋時姚國,子姓,其後以國爲氏。③南安赤亭姚氏,羌人,其先世爲羌酋。④金時女真人姓,見《高麗史》。⑤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又,清滿洲八旗姓耀佳氏、納喇氏後均有改姓姚氏者。⑥明賜元人饒五十姓姚名智。⑦德昂族拉耐氏族,漢姓爲姚。⑧苗、水、羌、拉祜、滿、彝、蒙古、土家、壯、白、俄羅斯等民族均有此姓。
姚姓名人:
姚句耳,春秋時鄭大夫。
郡望:吳興、南安。
變化:①亦作嬀。②亦作〔��〕,見《望江縣誌》。
姚姓 歷史名人
姚姓古代名人
姚曇度南朝,南唐畫家
姚棻清朝,政治人物
姚鼐清朝,文學家
姚崇唐代,傑出政治家
姚信三國,孫吳太常
舜帝中國古代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姚樞元初,政治家、理學家.
姚興後秦王朝奠基人.
姚文然清朝,清朝一代名臣
姚廣孝明朝,明朝政治家、高僧
姚弋仲西晉末年,後秦王
姚鏌明朝,兩廣總督
姚賈戰國,戰國秦國客卿
姚雲文南宋,南宋詞人
姚鉉北宋古文家,北宋古文家
姚合唐朝詩人,唐朝詩人
姚思廉唐朝,唐朝史學家
姚最南北朝畫家,南北朝畫家
姚察歷史學家
姚平西漢,西漢經學家
姚啓聖清朝,閩浙總督
姚燧元朝,元代學家
姚重華(約公元前2128年—約公元前2025年),上古聖君虞舜
姚句耳春秋,春秋鄭國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