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ke 即可
柯姓 柯氏 柯姓起源 柯姓名字 柯姓名人
柯姓

姓氏
拼音
人口約 110 多萬〔 常見姓氏 〕
排名157 位。
位於靳姓 之後,梅姓 之前。

柯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572018年2014年
2013年1452007年2006年165
1995年1721987年1881982年107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64
手機查看柯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柯姓 即可

柯姓 起源

柯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

①柯姓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公子柯虜(盧),以先祖名字爲氏。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吳國的第二任君主,爲周武王的叔父,與周氏、吳氏、蔡氏等爲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會諸侯於柯山,柯相仕周爲大夫,同與其會,當時指山爲姓。吳國傳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孫柯盧,襲封吳伯,爲吳王第九世,在位五十九年。他爲了紀念曾祖父柯相會諸侯柯山之盛典,確定本氏家族後裔正式以先祖名字爲姓氏,稱柯氏,尊柯相爲得姓始祖,史稱柯氏正宗。

②源於姜姓,出自齊國始君姜子牙的後裔子孫,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周莊王六年(公元前691年),魯國攻衛國,奪取了衛國的柯邑(今山東東阿)。到了周莊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齊襄公姜諸兒打着爲衛國討公平的理由,與魯國之間展開了“乾時之戰”,奪回了柯邑。爲此,第二年齊、魯兩國之間又爆發了著名的長勺之戰,結果齊軍在魯國大夫曹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謀下大敗。周莊王八年(齊襄公九年,公元前689年),衛國發生了內亂,齊襄公姐姐宣姜的兒子衛惠公姬朔被衛國左右公子趕出國境,遂求救於齊襄公。齊襄公聯合了宋、魯、陳、蔡四國共同出兵討伐衛國,誅殺了衛國的左右公子,衛惠公得以復闢。乘此機會,齊襄公佔據了衛國的柯邑,成爲齊國的一個城邑。

其後,齊襄公將柯邑封給自己的一個兒子,其後便以封邑名稱爲姓氏,稱柯氏,世代相傳。

③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期國柯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柯,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一個地名,在今山東省東阿縣西南部,原來是衛國的一個邑,還有一個大湖,稱柯澤,後爲齊國吞佔。

④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在史籍《古今姓氏書辯證》《後魏·官氏志》中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鮮卑族拓拔部中有柯拔氏、柯只氏柯祗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至二十年(493-496)遷都洛陽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皆改漢姓爲柯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

⑤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鄭國柯陵,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柯陵,是春秋時期鄭國西部地名。周簡王姬夷十一年(晉厲公姬壽曼七年,楚共王熊審十七年,公元前574年)農曆六月,晉厲公爲了與楚共王爭奪霸主之權,邀集了齊、魯、宋、衛、曹等諸侯國在鄭國的柯陵會盟,計劃聯合攻伐楚國,史稱“柯陵之會”。“柯陵之會”後,鄭國所轄柯陵的大夫即以此歷史事件爲姓氏,稱柯陵氏,後裔子孫省文簡化爲單姓柯氏,世代相傳至今。

⑥源於職業,出自春秋時期職業工匠柯工,屬於以職業稱謂爲氏。柯工,就是伐木工人,春秋、戰國乃至漢朝時期皆稱“柯工”、或簡稱“柯”。柯,實際上就是斧柄。 在柯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職業稱謂爲姓氏者,稱柯氏,世代相傳。

⑦源於羌族,出自漢朝時期羌族部落首領之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爲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古代北方羌族中柯氏,出自漢朝時期右北平郡、上谷郡羌族部落大人(首領)的稱呼“柯最”,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爲氏,在後來的鮮卑民族部落中,亦有沿稱部落首領爲“柯最”者,與其他稱謂如彌加、闕機、素利、槐頭、闕居、慕容等地位相當,其後代子孫皆稱柯氏至今。

⑧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柯勒特氏,亦稱克哷特氏,世居錫喇穆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等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KerutHala。清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柯勒特氏多冠漢姓爲柯氏、包氏等。

⑨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的社會組織》《黑龍江志稿·人物誌》等的記載:

● 滿族葛哲勒氏,亦稱格哲氏,滿語爲GejeleHala,漢義“刨平(木頭)”,人口甚少,世居黑龍江北岸流域,所冠漢姓即爲柯氏。

● 滿族柯齊禮氏,亦稱科奇哩氏、郭齊里氏,滿語爲Keciri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阿庫裏(今烏蘇裏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阿庫裏河流域)等地,所冠漢姓即爲柯氏。

柯姓 分布

柯姓主源有兩支,一支源起於河南,一支源起於浙江。

秦漢魏晉時,柯姓在濟陽郡(今山東東明、河南蘭考一帶)、齊郡(治今山東淄博)、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陽)、錢塘縣(治今浙江杭州)繁衍得格外興旺,成爲當地名門望族,並以此四地爲主源,逐漸散居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後晉天福元年(942年),柯寶,自水溝巷分居莆陽;留居觀西,下傳五世,爲泉州之望族。

明靖康之變後,柯姓家道衰微,不得已分散播遷。據福建濟陽譜系記載,南宋時,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濟陽府固始縣相率入閩,初居於福州下大風陳張勤鄉,此後分姓分居,闢地開族。長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分居惠安、泉州一帶;次子則入柯姓,分支泉州東門外,後再分永春詩山一帶。源自三千年前吳國公族的柯氏,初期蕃衍於故國所在地的江浙一帶,然後,隨着歷史的演進,逐漸向四面八方發展,尤其在地利優越條件下,向南播遷的最多,所以成爲南方各地,特別是福建省境內的一個名門望族。另一支先世居廣信府貴溪縣(今屬江西)的柯姓,始祖曾任潮州太守,遇北宋金人之亂,乃隱於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分衍,遍及閩南。可見宋元亂世正是柯姓遍及江西、廣西、廣東、四川、湖南、湖北等南方諸多省份的重要原因。明以後,有柯姓移居臺灣。

清康熙中期,柯姓三十六始祖柯增光由江西遷河南商城,子孫散居豫皖交界處。

當代,柯姓主要分佈於中國的西南、西北、東北各地。

柯姓 郡望

濟陽郡:戰國時期爲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爲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因爲柯盧世居濟陽郡崇德鄉節孝裏(今河南蘭考),因此與蔡氏同稱“濟陽衍派”。

錢塘郡: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隱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禎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589年)廢錢溏郡置爲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隱山麓)。唐朝時期將“溏”改“塘”,遂爲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併爲杭縣。

齊郡:西漢時期先爲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742年),改爲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爲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757年),北海郡仍改爲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765年),道改爲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

帶地區。

柯姓 堂號

濟陽郡:戰國時期爲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爲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因爲柯盧世居濟陽郡崇德鄉節孝裏(今河南蘭考),因此與蔡氏同稱“濟陽衍派”。

錢塘郡: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隱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禎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589年)廢錢溏郡置爲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隱山麓)。唐朝時期將“溏”改“塘”,遂爲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併爲杭縣。

齊郡:西漢時期先爲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742年),改爲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爲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757年),北海郡仍改爲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765年),道改爲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

帶地區。

柯姓 姓氏源流

壹、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湖北之監利、老河口,江西之崇仁、峽江,廣東之新會,雲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錫伯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姓苑》雲:“吳公子柯蘆之後。”此當以名爲氏,系出姬姓。望出錢塘。“柯蘆”,《廣韻》作“柯盧”;《韻會》作“柯隆”。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雲:“齊太公後有柯氏。”史稱田和爲齊太公,虞舜之裔,此則系出嬀姓。望出齊郡。

3、鄭樵據《河南官氏志》雲:“柯拔氏改爲柯氏。”(4)《姓氏考略》又云:“羌及鮮卑俱有柯姓。”(5)爲錫伯族科勒特斯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漢字“柯”而爲單姓。宋代有柯夢得;又有柯述,南安人,朝散大夫;元代有柯九思;明代有柯潛,莆田人,文學家;清代有柯維貞,詩人。

貳、

柯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5%。尤以浙江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柯姓人口49%。

柯姓起源:①春秋時吳公子柯盧之後,以名爲氏,見《廣韻》。亦見《姓苑》。②春秋時齊太公之裔,見《路史》。齊大夫食採於柯澤(故城在今河南內黃東北),其後因以爲氏,見《姓考》。③西羌人姓。④鮮卑人姓。⑤北魏時改代北柯拔氏爲柯氏。⑥裕固族卡勒嘎爾氏,漢姓爲柯。⑦維吾爾族仿漢姓,取本名第一字母爲姓,有柯姓。⑧滿、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柯姓名人:

柯隆,南齊時錢塘人,尚書僕射。

郡望:濟陽,錢塘、齊郡、河南。

柯姓 歷史名人

柯姓古代名人

柯宋英南宋,南宋梅州知州。

柯立義南宋,字方叔,南宋進士,任廣東高州府通判,奉政大夫。

柯應烈宋代,有孝行之人。

柯萼宋代,進士,任官員外郎。

柯進德南宋,福建莆田人,南宋進士,任廣東惠州歸善縣知縣授通直郎。

柯嶽南宋,福建莆田人,南宋進士,任江南西安府知府升兩浙運幹授承議郎。

柯起龍南宋,廣東潮州人,南宋進士,官龍興府通判。

柯槩北宋,字恆儀,宋進士,官廣東肇慶府瀧水知縣。

柯新之北宋,字盛甫,北宋進士,任廣東惠州府海豐縣知縣。

柯璿北宋,字齊政,號中山,福建莆田人,宋進士,官廣東潮州府潮陽知縣。

柯濟北宋,字大通,號後山,福建莆田人,宋進士,授將仕郎,任長揚縣尉。

柯峽北宋,字慶星,號同山,福建莆田人,北宋進士,歷官朝散大夫戶部員外郎,起居注諫官,蔡襄疏留,充泉學教授,祀泉學官。

柯崇唐朝,進士,任太子校書

柯述北宋,北宋朝散大夫。

柯應誠唐朝,生於唐高宗永徽四年,卒年不詳。時任江南刺史、後升鎮國安化軍節度史。

柯昶五代,五代時官吏。

柯九思元朝,元朝人。勤讀書,能詩文,善書畫。尤精畫枯木、墨竹,師法宋代文同、蘇軾。又善於鑑別古代鐘鼎器物,元朝宮廷所藏書法名畫,多由其鑑定。

柯平清代,東寧刑官,曾經與禮官葉亨代表東寧國王鄭經,參與清帝國的談判。

柯劭忞晚清,晚清進士,民國初年國學家、史學家。

柯掄清朝,字健庵,湖北人。著名清朝清官。清同治年間由進士知建寧縣,盡心民事。嘗捐廉創立四門義學,總督李鶴年以柯掄爲“閩省第一清官”入奏。

柯琴清朝,清代醫學家,撰著包括《傷寒論注》四卷,《傷寒論翼》兩卷,《傷寒附翼》兩卷。此書批諸家之謬,悟仲景之旨,堪稱歷代註疏《傷寒論》的上乘之作。

柯崧林明朝,明代監察御史,柯喬之父。

柯喬明朝(1497-1554),字遷之,號雙華,明代安徽青陽縣人,民族英雄。初師李古源,後師明代大師王陽明、湛若水。嘉靖八年進士。著《九華山詩集》二卷。

柯潛明朝,字孟時,號竹巖;福建莆田人,明朝大臣。22歲中舉,明景泰二年狀元。

柯維騏明朝,明朝歷史學家。專心研究宋代歷史。合《宋史》《遼史》《金史》爲一書,以宋朝爲正統,附以遼、金,積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編》。對元人所修宋史的錯誤和疏漏,多有補正。

柯姓近代名人

柯慶施(1902-1965),安徽蕪湖人。1920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轉爲中共黨員,曾赴莫斯科學習。回國後,先且擔任過安徽省委書記,紅軍第八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祕書長,河北省委前委書記和組織部長等職。抗戰爆發後赴延安,任統戰部副部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南京市委書記,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和市長、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等職。1965年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八屆二中全會上當選爲政治局委員。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164

20

21

22

23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