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壤駟 姓起源,輸入 壤駟rang si 即可
壤駟姓 壤駟氏 壤駟姓起源 壤駟姓名字 壤駟姓名人
壤駟姓

姓氏壤駟〔 壤駟 〕
拼音rǎng sì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1665 位。
位於總姓 之後,哎姓 之前。

壤駟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66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52
手機查看壤駟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壤駟姓 即可

壤駟姓 起源

壤駟姓主要源自:嬴姓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貴族壤駟赤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古代春秋晚期,秦國的上邽有個人叫壤駟赤,字子徒,在《孔子家語》中作“字子從”。秦國在當時位於今甘肅省禮縣東北、張家川東、陝西省寶雞、鳳翔東南一大片地方,那時秦國兵力強大,但文明程度很低。國內甚至於還處在氏族部落聯盟的奴隸制早期階段,加之秦人崇尚好戰爭勝,所以研學文化的人不多。而那位壤駟赤卻是個例外,他從秦國不惜千里迢迢來到魯國,向孔子學習禮制。禮制,就是用智慧、文明的制度去治理國家。壤駟赤讀書很用功,而且有才氣,做詩、做文章都很出色。壤駟,顯然是秦國嬴姓貴族中的一支氏族,源出無考,因爲平民是不可能有條件跑那麼遙遠到魯國去求學的。

從壤駟赤之後,這個壤駟氏複姓就不再見於史書記載了。據史籍《姓氏考略》的記載:“孔子弟子壤駟赤之後,以壤駟赤之壤爲單姓。”即皆省文簡改改爲單姓壤氏了,因此壤駟氏在今天極爲罕見。

壤駟姓 分布

壤駟氏雙姓是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五十二位門閥。古代春秋時期,秦國上邽有個人叫壤駟赤。那時秦國兵力強大,但文明程度不高,秦國人好戰爭勝,但崇尚文化的人不多。而壤駟赤是個例外,他就從秦國來到魯國,向孔子學習禮制,禮制就是用智慧的文化制度去治理國家。壤駟赤很用功讀書,而且有才氣,做詩做文章都很出色。壤駟可能是秦國貴族中的一支姓氏,因爲貧民百姓,是不大可能從秦國跑到魯國去求學的。但壤駟這個姓,此後就不再見有人被史書記載的了。據古人考證,因爲這個姓改成了單壤。據《姓氏考略》中載:“孔子弟子壤駟赤之後,以壤駟赤之壤爲單姓。”壤駟姓之後,望出上邽,即今甘肅省天水縣西南一帶。可見壤駟姓當時是以這裏爲繁衍中心的。

壤駟姓 郡望

京兆郡:即長安。壤駟姓郡望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曹魏時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秦郡:晉朝時期置郡,初治冀縣(今甘肅甘谷),後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民國時期改爲度州,州治爲天水縣。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曹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公元235年)封皇子曹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壤駟姓 堂號

京兆郡:即長安。壤駟姓郡望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曹魏時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秦郡:晉朝時期置郡,初治冀縣(今甘肅甘谷),後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民國時期改爲度州,州治爲天水縣。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曹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公元235年)封皇子曹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壤駟姓 姓氏源流

壹、壤駟(壤駟)rǎng sì

歷史上罕見覆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亦收,其注云:“孔子弟子有壤駟赤,《家語》、《英賢傳》皆以壤駟爲複姓。望出京兆。”

貳、壤駟(壤駟)

壤駟姓起源:孔子弟子壤駟赤之後,見《家語》、《姓氏英賢傳》。

壤駟姓名人:

壤駟射,漢時光祿大夫,宜陵侯。

郡望:京兆。

壤駟姓 歷史名人

壤駟姓古代名人

壤駟赤春秋末期,字子徒,秦國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人。孔子弟子,爲七十二賢人之一。身通六藝,以詩禮化被西垂。與顏、曾、閔、冉諸賢同爲孔子入室弟子。隴上儒學三賢之一。唐代封“北征伯”,宋朝封“上邽侯”,明代稱“先賢”,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文廟設有壤駟赤祠。

壤駟姓 相關姓氏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壤駟
452

61顓孫 端木巫馬 公西

62漆雕 樂正壤駟 公良

63拓跋 夾谷宰父 穀梁

64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