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端木
拼音duān mù
人口約 1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340 位。
位於卻姓 之後,飄姓 之前。
端木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340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47 |
端木姓 起源
端木姓主要源自:羋姓。
端端木姓起源一
源於羋姓(源於軒轅氏),出自西周初期周文王姬昌之師鬻熊之後端木典,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歷史文獻《端木氏家譜》、《端木氏祖德性譜》的記載:黃帝次子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二子:長子重黎,次子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少子季連。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之後其世系失記,至二十餘世有鬻熊,仕於周,爲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之師。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侸叔(端木侸)。侸叔生典,典以父名爲姓,名端木典,這是端木氏得姓之始祖,其後幾世斷紀無考。
西周末期,有端木典的後裔端木舒,仍仕於周王室。他隨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陽,在建立成周的過程中建有功勳。端木舒生子徹,端木徹生子緘,端木緘生子容,端木容生子宿,端木宿生子廣單。後來端木廣單被衛獻公姬衎聘爲客卿,自此,端木氏家族遷居衛國。端木廣單生子伾。端木伾生子巨。端木巨仕衛靈公姬元,“匡君澤民,稱衛之賢大夫”。端木巨娶蘧氏,蘧氏“天性賢良,仁慈端莊……懷孕十月,夢神賜寶玉”,遂誕子,因名端木賜。按此記載,端木氏源出羋姓,爲祝融氏的後裔子孫。
春秋時期,在孔子門下求學而道藝精通的七十二賢者之一的端木賜,就是衛靈公執政時期(公元前534~前493年)的大夫端木巨之子。端木賜,公元前520~前456年,字子貢,衛國人(今河南浚縣),著名孔子門下弟子。關於端木賜之字,著名漢朝學者劉向在《說苑》中,將端木賜之字“子貢”稱爲“子贛”,並指出:“子貢乃子贛之誤”,他還強調,在端木賜爲魯國宰相時,魯公賜端木賜字子贛,因“贛”字的古讀音爲gòng(ㄍㄨㄥˋ),因而後人凡筆訛爲“子貢”,屬於音訛所改。這一說法在漢朝典籍《石經》中也有描述:“貢應作贛”。“贛”字今天讀音爲gàn(ㄍㄢˋ),則是因古代吳越人的地方方言讀音而致,爲漢語九大方言中“贛方言”的特點,並影響到許多漢字讀音的衍展性。端木賜善於經商,是孔子所有弟子中最富裕的,家累千金。端木賜其人善於辯論,做事很能幹,曾出任過魯國、衛國、齊國的宰相,曾經遊說吳國,出師敵齊以存魯。但他“富貴而能謙恭守禮”,故而他的家族一直很昌盛。端木氏源遠流長,祖述聖學,書香門第,歷代英才輩出。端木賜的後裔如今繁衍已至八十九代。自先賢端木子貢之後端木家族有系統的族譜,繁衍、遷徙昭然有序。
在端木賜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端木氏,歷經兩千五百餘年,綿延數十代,至今後裔宗脈遍佈海內外,分衍有端木氏、端氏、木氏、沐氏、贛氏、貢氏及部分林氏等。端木氏族人以及省改的端氏、木氏、沐氏、贛氏、貢氏、林氏族人皆尊奉端木賜爲得姓始祖。
端木姓起源二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回族端木氏,出自漢族端木氏融入回回民族。
早期的回族端木氏族人,有清朝書法家端木埰、書畫家端木焯、端木治等。端木氏回族主要分佈在安徽省和東南沿海地區。
端木姓 分布
端木氏是典型的漢族複姓之一,端木複姓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100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447位,在複姓中排序爲第37位。據史籍《元和姓纂》上記載,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賜的後代。端木賜,字子貢,在孔子衆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於生財,所以家累千金。在春秋政壇上,端木賜也是一位重要人物,歷任魯、衛諸國宰相,曾經遊說吳國,出師敵齊以存魯。端木賜是當時的衛國人,根據史書考證,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後世子孫“以王父字爲氏”而姓端木。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古代的衛國在今河南淇縣一帶,全國端木氏家族便發祥於這裏。端木氏的後裔繁衍很廣,不過,其後曾省文爲端氏,或避仇改稱爲木氏,所以,削弱了這個家族的陣容,因而名人很少見。例如子貢的第九代孫端木肇爲避秦始皇焚書坑儒之禍,曾去端姓木,隱居於魯國。西漢初木肇之子木庚又複姓端木,遷歸原籍。南宋末年,宋帝都南遷,端木氏也從原居地遷往姑蘇(後爲蘇州),現端木姓多分佈在江蘇及長江三角地區。至民國末年,逢日侵華戰爭,又有一支爲避禍逃亡至上海,開創上海端木氏一族。同時又有幾支出國發展,至今大多已頗有建樹,成爲一方富豪商賈。端木姓望族出魯郡(今山東曲阜、泗縣一帶)。《百家姓生箋註》作“魯國郡”。
今雲南省的昆明市、通海縣,江蘇省的南京市凓水區、宜興市、句容市、金壇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六合區、徐州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的杭州市、麗水市、金華市、青田市,河北省的 邢臺市滄州市、衡水市、青縣、邯鄲市邯山區、秦皇島市,河南省的濮陽市南樂縣、鶴壁市浚縣、鄭州市新密市、新鄭市、偃師縣、登封市、洛陽市伊川縣、焦作市、南樂縣、安陽市、商丘市,廣東省的深圳市、清遠市,安徽省的馬鞍山市、六安市,山東省的濟南市歷城區、濟寧市、菏澤市鄆城縣、聊城市東昌府區、茌平縣、濱州市無棣縣,吉林省的長春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建德市,陝西省的西安市,黑龍江省的鶴崗市、河港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美國,日本等地,均有端木氏族人分佈。
端木姓 名人明星
端木姓 郡望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廣平郡:漢景帝劉啓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爲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爲潁川郡,是因爲有一條河,名爲潁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魏武定年間治所移至潁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爲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潁川郡。唐朝時期復改爲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爲潁川郡。
潯陽郡:西晉永興元年置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期改九江郡爲江洲,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河陽郡,至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復爲江洲。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爲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爲鄭州滎陽郡。
端木姓 堂號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爲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爲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爲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爲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廣平郡:漢景帝劉啓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爲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爲潁川郡,是因爲有一條河,名爲潁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魏武定年間治所移至潁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爲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潁川郡。唐朝時期復改爲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爲潁川郡。
潯陽郡:西晉永興元年置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期改九江郡爲江洲,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河陽郡,至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復爲江洲。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爲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爲鄭州滎陽郡。
端木姓 姓氏源流
壹、端木
現行較罕見覆姓。今北京,山西之太原、大同、臨汾、長治、運城,湖北之武昌等地有分佈。漢族、滿族、回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據《元和姓纂》注云:“孔子弟子端木賜之後。望出東魯。”鄭樵注云:“端木賜之後,改爲木氏,又爲沐氏。”《中文大字典》則注:“端木,複姓,後省稱端氏;又,避仇稱木氏。”(2)回族之端木氏,當來自漢姓。其先本爲漢人,因改信伊斯蘭教,其後遂融爲回族,連同其端木之姓。
貳、端木
端木姓分布:山西平陸、上海嘉定、陝西城固、江蘇武進、湖南長沙、臺灣、河南洛寧、南樂、寧夏銀川、北京、浙江麗水、安徽等地均有此姓。
端木姓起源:春秋時孔子弟子端木賜之後。
端木姓名人:
端木孝思、明初爲史官,善屬文、尤工書法。
郡望:東魯。
變化:後有改爲端氏、木氏者。
端木姓 歷史名人
端木姓古代名人
端木賜春秋戰國,(生卒年待考),字子貢,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衆多的弟子之中,端木賜是最爲神采飛揚的一位。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會做生意,所以家累千金。端木賜出任過魯、衛等國的宰相,曾到齊國、吳國遊說,使齊、吳互相攻戰,從而解除了對魯國的威脅。孔子對這位得意門十分欣賞,曾比之爲“瑚璉”。而子貢對老師孔子也衷心推崇,無以復加。有一次齊景公問端木賜:“孔子之賢若何?”他馬上回答說:“聖人也,豈直賢哉。”說孔子不止是賢人,簡直就是聖人,並且還說:“賜終身載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賜之事仲尼,譬猶渴操壺勺就江海而飲之,腹滿而去,又字知江海之深乎!將孔子與天、地以及江海相比。
端木叔戰國,(生卒年待考),端木賜的後代,也是鉅富,他曾散盡家財資助宗族國人。直至自己生病時竟無錢買藥,後無喪葬之費,段幹生稱讚他說:“端木叔,達人也。”
端木孝文明朝,(生卒年待考),兄弟倆;溧水山人(今江蘇溧水烏山鄉)。著名大臣。其父端木以善在明洪武年間曾任刑部尚書。端木孝文、端木孝思兄弟二人均極富文采,善於寫作,端木孝思尤工書法。 明朝初期二人同爲史官,明永樂年間,端孝文由儒士任翰林院待詔,端木孝思亦由儒士兵任兵部員外郎兼翰林院侍書端木孝文曾先出使朝鮮,朝鮮政府深重其才,欲借替其做壽爲名厚贈禮物。但端木孝文說:“吾持一節來耳,請以一節返”。人皆敬佩。其後端木孝思亦出使朝鮮。端木孝文贈詩勉勵,詩曰:“我曾持節往朝鮮,汝亦承恩下九天,手足情深當此日,君臣義重報何年。雲籠鴨綠江船月,風指雞瓴土炕煙。奉使若無冰檗操,才如班馬也徒然。”端木孝思受領而去,後亦以一節報其兄。朝鮮政府爲表彰他兄弟二人在朝鮮期間的高風亮節,特設立“雙清館”以永爲紀念。朝鮮人深慕端木孝思書法,以得到他的手跡爲榮,有“收孝思寸楮即寶之”的說法。
端木國瑚清朝(公元1773~1837年),字子彝、鶴田、井伯,晚年號太鶴山人;青田太鶴山麓人。著名清朝文士、詩人。端木國瑚七歲開始學《易經》。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浙江學政阮元見端木國瑚的《畫虎賦》,大加讚賞。邀赴杭州,就讀於敷文書院。所作《定香亭賦》,清思古藻,似齊梁人手筆,一時藝林相與傳誦,阮元讚不絕口,以詩相贈:“誰是齊梁作賦才,定香亭上碧蓮開,括蒼酒監秦淮海,招得青田白鶴來。”由此,端木國瑚被譽爲“青田一鶴”。清嘉慶三年(公元1799年)中舉人。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6年)端木國瑚赴京會試不第,卻被授爲知縣。端木國瑚潛心學業,呈請改任教職。端木國瑚博通經史及陰陽術數,精研《易經》。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以治經聞名的龔自珍在京與國瑚論《易經》,端木國瑚闡述“乾初九不易世”一節,龔自珍嘆爲聞所未聞。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宣宗皇帝改卜壽陵,端木國瑚受宗室大臣舉薦被召赴京,選定陵址後,任爲縣令,又奏請任教官。清道光十三年考取進士,仍以知縣任用,再呈請註銷,改任內閣中書,先後三辭縣令。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朝鮮使臣慕名求見端木國瑚,說:“君所爲《定香亭賦》,東國人皆傳誦。”又請講解《易經》,求取詩文經注手跡,欣然而去。同年農曆3月,端木國瑚告老返鄉,遷居瑞安。農曆8月赴處州,遊遂昌。農曆9月感嗽疾,病故。著有《太鶴山人詩集》十三卷、《太鶴山人文集》四卷、《周易指》四十五卷、《周易葬說》一卷、《地理元文注》四冊。
端木愷(1903~1987),字鑄秋;安徽當塗人。著名國民黨政要、法學專家。端木愷是復旦大學文學士、東吳大學法學士、紐約大學法學博士,曾執行律師業務多年,在國際間頗享盛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端木愷投身國民黨軍政界,歷任軍官團政治教官,安徽教育廳祕書、科長,安徽大學法學院長,農礦部祕書、專門委員,中央大學教授,行政院政務處參事,安徽省民政廳長,行政院會計長、國家總動員會議副祕書長、代祕書長等職。立法委員等職。,1947年,端木愷任糧食部政務次長、立法院立法委員(後棄職)、司法院祕書長,曾於南京爲執業律師,後任財政部政務次長。,1949年,端木愷出任孫科內閣祕書長。,1949年,端木愷逃往臺灣省後,出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62年,端木愷卸去職,專執業務。,1962~1963年度,端木愷任臺灣斐陶斐榮譽學會會長。,1969年,端木愷出任東吳大學校長。東吳海內外校友倡議在臺覆校,他參與最力,先後擔任同學會會長、董事會董事、代理董事長、後被任以校長之職,歷十四年,致力建立完整大學規模。,1979年,端木愷受聘爲“光復會”副主任委員,“團結自強協會”理事長。,1983年,端木愷任臺灣東吳大學董事長,以至謝世,晚年心力悉付東吳大學。,1987年5月30日,端木愷因病在臺北逝世,終年八十四歲。端木愷著有《社會科學大綱》、《中國新分析法學簡述》。
端木方(生卒年待考),原名李瑋;山東利津人。著名臺灣當代小說家。畢業於國民黨中央軍官學校第十九期步兵科畢業,曾任排、連、營長、參謀、組長等職,後退役執教。,1949年隨蔣介石去往臺灣後,長期任教於臺灣省立臺中第一中學、臺中私立曉明女子中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在業餘時間致力寫作,並多次獲獎,1950年獲臺灣“雙十獎”中篇小說第三獎、1951年獲“五四文學獎”中篇小說第三獎、1952年獲“五四文學獎”小說第二獎、1954年獲“五四文學獎”中篇小說第二獎、1955年獲臺灣“國父誕辰獎”長篇小說第二獎。自1962年1月發表《拾夢》之後便停筆多年,1981年以《玉堂春》復出,同時發表在兩家報紙上,入選臺灣《七十年短篇小說選》,作品多反映北方農村生活。主要作品有《疤勳章》、《四喜子》、《星火》、《拾夢》、《七月流火》、《拓荒》、《青苗》、《摸夢》等多種。
端木君(生卒年待考),現任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黨組成員。擅長英語,對海關電子化,對外貿易協定的談判有很大貢獻,被認爲“有學者風度”。
端木崇慧(1986年11月4日~),中國內地女演員,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班。2009年在北京電影學院賽區的比賽中獲得北京高校“金花”的稱號。2012年參演都市情感劇《老有所依》。2013年在諜戰劇《喋血孤島》中飾演藤原薰子。2015年參演都市愛情劇《何以笙簫默》。
端木新卉(1982年10月21日~),演員,主持人,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95年在北京電視臺《熊貓俱樂部》擔任主持人。
端木埰清朝(公元1816~1892年待考),回族,字子疇,江寧人(今江蘇南京)。文學家。
端木焯清朝,(生卒年待考),回族,書畫家。
端木治清朝,(生卒年待考),回族,書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