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huo 即可
霍姓 霍氏 霍姓起源 霍姓名字 霍姓名人
霍姓

姓氏
拼音huò
人口約 100 多萬〔 常見姓氏 〕
排名174 位。
位於穀姓 之後,滕姓 之前。

霍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742018年2014年
2013年1542007年2006年160
1995年1251987年1761982年157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60
手機查看霍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霍姓 即可

霍姓 起源

霍姓主要源自:姬姓

姓氏源流

源於姬姓

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個兒子霍叔處,屬於以國名爲氏。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處,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到周成王時,管叔、蔡叔勾結紂王之子武庚叛亂,也就是歷史上的“管蔡之亂”,失敗後霍叔受到牽連,被廢爲庶民,但霍國依然存在,並由霍叔之子繼任國君。直到春秋時期的周惠王姬閬十六年(晉獻公姬佹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霍國傳至姬求爲霍伯,姬求認爲從前周成王對其祖先霍叔處安置不當,遂自稱霍公,史稱“霍哀公”,自行更改伯爵爲公爵。此後,姬求的後人指國爲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因此中國之姓霍者皆爲霍叔處之後裔子孫。霍國之地在金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改爲霍州,是霍氏的發源地,古霍國遺址今白龍鎮陳村爲霍氏祖庭。天下霍姓出霍州,已爲定論。

霍州是霍氏族人最初的發源地,也是霍氏開宗立姓、繁衍、槽遷的地方,史稱姬姓霍氏或霍氏正宗。

源於地名

出自春秋時期霍陽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霍陽山,是春秋時期非子後裔的嬴姓封國樑國的一個地方。梁國與秦國源出一祖,故址位於今陝西省韓原市附近,霍陽山周圍地區在當時皆稱“霍”,即今峴山地區,俗稱鐵頂山。在史籍《左傳·哀公四年》中記載:“襲梁及霍。梁南有霍陽山,蠻子之邑也。”在史籍《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中也有記載“會於霍。”當初在晉獻公姬詭諸執政時期,公子夷吾曾逃到了梁國,得到梁國的保護,梁侯還把女兒嫁給了公子夷吾,生下了姬圉,就是後來的晉懷公。春秋時期的周襄王姬鄭十一年(公元前641年),秦穆公嬴任好出兵襲擊霍陽山,吞滅了梁國,把勢力擴張到了黃河岸邊,因此,秦國吞滅梁國,自然引起晉惠公的不滿,引發了晉惠公姬夷吾與秦國的反目。於是,秦穆公防患於未然,不願意樹立晉國這樣一個大敵,便扶持與秦國友好的公子重耳回國爲君,是爲晉文公。

梁國被滅後,其國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霍陽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霍氏。

源於官位

出自春秋時期霍山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霍山令,就是春秋乃至漢朝時期管理霍山的令尹,是個古老而傳襲很久的官職。霍山,就是天柱山,亦即古稱的南嶽衡山。史書記載:“衡之與霍,一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一名霍山。漢武帝移嶽神於天柱,又名天柱,亦爲霍,故漢已來衡霍別矣(直至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又將衡山封爲南嶽)。”南嶽衡山至所以稱作“霍山”,是因爲古代以南方爲“霍”。在典籍《白虎通》中註釋:“霍之爲言護也。言太陽用事,護養萬物也。”在史籍《風俗通義》中也解釋:“衡山,一名霍山者,萬物盛長,垂枝布葉,霍然而大。”霍山令,就是五嶽之一的南嶽令,古代在五嶽之上皆設有令尹,以敬畏神靈,維護帝勢,皆由中央王朝政府派遣。

在霍山令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位姓氏者,即稱霍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改姓

五代時期驍將霍彥威,屬於冒姓爲氏。彥威,是五代後梁時期的一名孤兒,被後梁將領霍存收養,因此稱霍彥威。後唐天成三年(公元925年),霍彥威病逝,當時正在青州打獵的後唐明宗聞訊急忙回朝,泣涕不止,停止歌舞,舉衷一月之久。贈彥威爲太師,官至極品,諡曰“忠武”。在霍彥威的後裔子孫中,皆稱霍氏,世代相傳至今。

據史籍《太平寰宇記》記載,唐朝貞觀時期,武都郡蠻七姓之一即被唐太宗李世民改漢姓爲霍氏。另外在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賜歸附的元朝官吏和尼齊漢姓名爲霍邱。他們的後裔子孫,皆以帝王賜姓爲姓氏,世代稱霍氏至今。

源於蒙古族

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霍嶽羅氏,亦稱和嶽囉氏、瑚嶽羅氏,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Heyolo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霍羅氏皆冠漢姓爲霍氏。

源於滿族

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

⑴.滿族噶爾噶斯氏,滿語爲Gargas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瀋陽),所冠漢姓即爲霍氏。

⑵.滿族霍羅氏,亦稱洪駱氏、候勒氏、洪羅氏、洪克羅氏,滿語爲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爲霍氏、何氏石氏等。

⑶.霍託羅氏,亦稱輝圖氏,滿語爲Huotolo Hala,後多冠漢姓爲霍氏、包氏等。

另外,滿族同胞稱女婿爲“Huohehui”,漢字即“霍和輝”,因此有入贅姑爺乾脆就稱霍和輝氏,滿語爲Huohehui Hala,爲滿族脫譜姓氏之一,其後裔有改漢姓爲霍氏者。

其他少數民族

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土家族、壯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霍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霍氏,世代相傳至今。

霍姓 分布

晉太公滅霍後,晉國的政治和社會陷入混亂之中,漢獻帝時,天下大亂,軍閥混亂,外來入侵,世事艱難,災禍綿綿,王朝更迭,不絕於史書的天災人禍。據有關資料表明,霍氏人氏由其發源地向外遷移的歷史,始於秦漢之際,最初向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遷徙,

到宋朝時期,便開始向廣東、海南、江蘇、福建等地遷移,廣東佛山市石灣區瀾石鎮石頭村,就建有明清時期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廣東、福建沿海一帶霍氏族人,經彭湖列島,開始向臺灣遷移,形成了臺灣今天的霍氏族氏。霍氏人氏向外遷徙不是孤立的,與中原的移民有着同樣的社會背景,朱元璋下令山西向外移民,從明洪武三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370~1416年),明王朝先後進行了八次移民。明洪武年間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孫部分遷往異地他鄉,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肅或廣東,逐居外地。據霍興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臨汾霍裔向下爲官,讓其子弟某隨肅王朱瑛到甘肅、蘭州練兵,官至參將或副將,其子孫散居於靖遠、會寧、海源一帶。

霍氏族人是在明末清初從福建遷到臺灣的。

時至今日,霍氏後代播遷於全國,描遷於海外,乃至全球。霍氏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氏,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種威武雄壯的英雄氣概。

霍姓 郡望

霍姓的望郡霍州(今山西省霍州市)、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河東郡(今山西臨汾)、蜀郡(今四川成都)。

霍姓 堂號

霍姓的望郡霍州(今山西省霍州市)、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河東郡(今山西臨汾)、蜀郡(今四川成都)。

霍姓 姓氏源流

壹、huò

現行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廣西之田林,雲南之河口、隴川、馬關,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壯族、彝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雲:“周文王第八子霍叔處之國(按:‘第八子’《中國古今姓氏詞典》引《元和姓纂》作‘第六子’;又,‘霍叔處’,《姓氏詞典》引《古今姓氏書辨證》稱叔武,封霍伯)。今晉州霍邑是其地。閔元年,晉滅之,子孫以國爲氏。”古霍國在今山西霍縣西南。此以國爲氏,系出姬姓。

2、《姓氏考略》注引《太平寰宇記》載:“唐貞觀定果州、武都郡七姓,一曰霍氏。”果州在今四川南充;武都郡則在今甘、陝兩省交界縣。此乃出自西南少數民族。

3、或爲冒姓。《續通志·氏族略·總論·冒氏》載:“五代霍彥威,不知何許人。梁將霍存得於村落,年十四,列於廝養,後義爲己子,遂冒姓霍氏。”(4)又,《續通志·氏族略·總論·賜姓》載:“明賜元人姓名,和尼齊曰霍邱。”望出太原、河東。

貳、

霍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6%,尤以陝西、河南、廣東、內蒙古等省區多此姓,4省區霍姓約佔全國漢族霍姓人口67%。

霍姓起源:①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六子處,封霍伯,其地在河東霍邑(故城在今山西霍縣西南),晉滅霍,子孫以國爲氏。②唐貞觀時武都郡蠻七姓之一爲霍。③明時賜元人和尼齊姓霍名邱。④土家、滿、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霍姓名人:

霍去病,漢時平陽人,六擊匈奴建奇功,官拜驃騎大將軍,封冠軍侯。

郡望:河東、太原、蜀郡。

變化:一作〔〕。

霍姓 歷史名人

霍姓古代名人

霍韜字渭先,始號兀崖,後改號渭崖。正德進士,讀書西樵山,經史精治,嘉慶年間官至尚書。力主清娼籍,散憎尼,毀淫詞,興社學。爲人剛正不阿,見義勇爲,堅貞不屈;霍韜夫人鄭氏是賢妻良母之楷模。霍韜死後被封爲太子太保,諡號文敏,並由皇帝御賜墓葬。

霍光西漢,西漢河東郡,平陽人,霍去病的異母弟,是一位封侯拜相的文官,他輔佐漢代的三朝皇帝處理國家大事,開創了昭宣盛世,可以說,霍家兄弟是漢朝社稷的兩位大功臣。

霍峻三國,三國時蜀漢將,南郡枝江人,字仲邈。他先依荊州牧劉表,劉表死後歸劉備。建安十七年,劉備進至葭萌,回軍南襲劉璋,留霍峻鎮守葭萌城。張魯得知,便派遣楊帛引誘霍峻,假說共同守城,霍峻一眼識破,說:“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楊帛無奈,只得退去。後來,劉璋又派扶禁、向存等領萬餘人由閬水上圍攻霍峻,一年之久未能攻下。霍峻城中僅數百人,他選拔精銳,伺機出擊,斬向存,大破扶禁軍,守住了葭萌城。 劉備定蜀後,任他爲梓潼太守、裨將軍。死後葬於成都,劉備親臨弔祭。

霍希賢元朝,灃州人,元延祐五年左狀元。據《湖南通志》記載:“延祐五年戊午霍希賢榜”的霍希賢 曾誤爲郝希賢。而載於舊志之中。“舊志誤姓郝榜”。《元史》紀第26卷仁宗之三中記載:“三月戊辰,御試進士,賜忽都達兒、霍希賢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泰定年間,霍希賢曾任職知威州官。

霍與聯明朝,明朝尚書霍韜的兒子,也是坦率正直不諂媚鄢懋卿的人。

霍子衡明末清初,字覺商,明朝舉萬曆鄉試,歷任袁州知府。後閤家在羊城,紹武年間清兵攻打廣州,城破後他對家人說:“臨難勿苟免,你們知道嗎!”接着大書“忠孝節烈之家”六字於中堂,朝服北拜,然後投井而死。其妾、長子夫妻、長女、次子、三子夫妻及一小婢,也相繼投井自盡。不少大臣聞訊,跟着紛紛自盡。事後廣州人悄悄將他們的遺體合葬於流花橋附近,直至光緒九年,方爲之樹碑,稱“紹武君臣冢”。

霍去病西漢,河東郡平陽人,西漢大將,少時就以善於騎射而爲人知曉,虛歲18因軍功封冠軍侯,19歲就帶兵大破匈奴,使河西走廊納入了中國的版圖,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由於戰功顯赫,被漢武帝劉徹封爲大司馬。可惜英年早逝。

霍姓近代名人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爲精武體育會創始人,近代著名愛國武術家。霍元甲幼時體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顯一時的祕宗拳師。他擔心元甲習武日後有損霍家名聲,拒不授藝於他。但元甲志存高遠,他日日留心,處處參察,偷藝於父傳兄弟之機。苦練於舍外棗林之僻。後爲父知,受責。元甲保證絕不與人比武,不辱霍家門面,方準父兄一起習武。,元甲天資聰穎,毅力驚人,功藝長兄亢進,在兄弟之中出類超羣。父見此,一改舊念,悉心傳藝於他。後元甲以武會友,融合各家之長,將祖傳“祕宗拳”發展爲“迷宗藝”,使祖傳拳藝達到了新的高峯。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160

19

20

21

22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