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feng 即可
封姓 封氏 封姓起源 封姓名字 封姓名人
封姓

姓氏
拼音fēng
人口約 42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246 位。
位於茅姓 之後,池姓 之前。

封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462018年2014年
2013年2582007年2006年257
1995年2461987年2711982年261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08
手機查看封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封姓 即可

封姓 起源

封姓主要源自:姜姓羋姓

封姓,爲百家姓第二百七十位大姓姓氏,據不完全統計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44%。

封姓起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的後裔鉅之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據史籍《姓苑》上記載,炎帝裔孫名鉅,曾爲黃帝之師。

夏朝時期,鉅的後代食採於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爲諸侯國,後人曾經稱其爲封鉅、封父,屬於以地名冠稱爲人名。

商末周初,封父國被周文王所滅,其國人分爲兩姓,一爲封父氏,一爲封氏,後封父氏亦省文簡化爲單姓封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封氏望族居於渤海郡(今河北滄縣),是爲滄州封氏(渤海封氏)。

封姓起源二

源於姜姓,出自黃帝之臣封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封子,是遠古東夷民族的英雄,姜姓。由於他居於寧地(今河南修武),因此又稱寧封子。封子是製陶的發明者。

封姓起源三

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末期齊國慶氏家族,屬於因故改姓爲氏。

春秋時期,齊國有慶氏一族,是公孫慶克的後裔子孫,後因故有改姓爲封氏者,逐漸形成江南封氏一族。

封姓起源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穿封戌,屬於以先祖名號爲氏。

封姓起源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是賁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根據史籍《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北魏時期,代北鮮卑拓拔部中有是賁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是賁氏改爲漢姓封氏,在隋朝時期成爲大族,其後代子孫皆稱封氏至今。該支封氏望族居於洛陽郡(今河南洛陽),是爲洛陽封氏。

封姓起源六

源於官位,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①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封人

封人,是西周初期設置的官位,負責管理國境,以及積土作堤垣等,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到了春秋時期,則專職掌管封地之疆界。在封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封人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封氏。

②出自宋朝時期官吏封彌史

封彌史,是兩宋時期設置的一種官位,隸屬於封彌院,在大遼、西夏、大金、蒙古、高麗、大理、安南等國中亦均有仿設。在封彌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即稱封氏。

另外,其時諸國之官亦有漢化稱封彌氏者,後亦省文簡化爲單姓封氏,如今朝鮮、韓國封氏一族即是。

得姓始祖

封父。封姓源出於姜姓,是以地名爲姓的姓氏。根據《姓苑》上記載,夏朝時封父被列爲諸侯,封地在今河南封丘縣西封父亭,他的後代以地爲氏,稱爲封氏。故封氏後人尊封父爲封姓的得姓始祖。

封姓 分布

歷史上封姓的遷徙與分佈

宋朝時期,封姓人數很少,主要集中於四川和浙江。明朝時期,封姓大約有4萬6幹人,當時山東爲封姓第一大省,約佔封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佈於陝西、江蘇、河南、四川等地。

當代封姓的分佈與圖譜

當代封姓的人口大約有40萬,爲第二百五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4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封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陝西是封姓的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封姓人口的18%。全國封姓主要分佈在陝西、山東、重慶、江蘇、廣西、河北、湖南、廣東,這八省區市大約佔封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佈在貴州、四川等地。封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陝寧、甘肅南部、青海東南、內蒙古中部、晉豫鄂西部、雲貴川渝、湘粵大部、桂瓊、江西西南、浙江北端、安徽東部、滬蘇魯、河北東南、遼寧南端,封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爲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34%,居住了大約72%的封姓人羣。

封姓 名人明星

封姓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洛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昭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爲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爲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爲都城達十四年。

封姓 堂號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洛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昭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爲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爲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爲都城達十四年。

封姓 姓氏源流

壹、fēng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崇仁、金溪,廣東之高要,貴州之從江,雲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漢族、傣族、壯族、傈僳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姜姓,炎帝裔孫鉅爲黃帝師,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爲諸侯。今開封府封邱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之地。至周,失國。子孫爲齊大夫,遂居渤海蓨縣。裔孫岌,後漢侍中、涼州剌史。”(2)又注:“又有賁氏(按:或作‘是賁’氏。)改爲封氏,虜姓也。望出武陵。”賁(是賁)氏爲北魏姓。

3、或爲傈僳族“別扒”氏所改。傳說有一青年上山砍柴,拾到一個銀圈,他想還給失主,但無人來找。一天,他讓小蜜蜂給丟失銀圈的姑娘捎個信兒。過了不久,果然來了一位姑娘。他倆相愛,所生後代都上山養蜂,人們叫他們“別扒”,即蜜蜂氏族。或以代姓。或依漢語意姓“蜜”、姓“蜂”。又諧“蜂”音而爲“封”、“風”。

貳、

封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2%,尤以山西、四川等省多此姓,二省封姓約佔全國漢族封姓人口54%。

封姓起源:①系自姜姓。炎帝之裔孫封鉅爲黃帝之師,胙土命氏,至夏時爲封父國(故城在今河南封丘),列爲諸侯。周時失國,子孫爲齊大夫,以國爲氏。 ②北魏時改是賁氏爲封氏,見《魏書·官氏志》。③滿族姓。

封姓名人:

封具,春秋時齊大夫。

郡望:渤海,河間、武陵,

封姓 歷史名人

封姓古代名人

封衡三國,魏國道士。據《後漢書》記載,他入山修道150餘年,還鄉時,像20多歲的人。著有《養氣術》、《隱形法》、《衛生經》等。

封孚十六國,字處道,渤海蓚人也。祖悛,振威將軍。父放,慕容寶之世吏部尚書。孚幼而聰敏和裕,有士君子之稱。寶僭位,累遷吏部尚書。及蘭汗之篡,南奔闢閭渾,渾表爲渤海太守。德至莒城,孚出降,德曰:“朕平青州,不以爲慶,喜於得卿也。”常外總機事,內參密謀,雖位任崇重,謙虛博納,甚有大臣之體。及超嗣位,政出權嬖,多違舊章,軌憲日頹,殘虐滋甚,孚屢盡匡救,超不能納也。後臨軒謂孚曰:“朕於百王可方誰?”孚對曰:“桀紂之主。”超大慚怒。孚徐步而出,不爲改容。司空鞠仲失色,謂孚曰:“與天子言,何其亢厲,宜應還謝。”孚曰:“行年七十,墓木已拱,惟求死所耳。”竟不謝。以超三年死於家,時年七十一。文筆多傳於世。

封肅南北朝,後魏尚書。有文思,博涉經史。著有《還院賦》,其辭甚美。

封隆之南北朝,後魏吏部尚書。奇謀妙算,知大政方略,歷事五帝,官曆侍中,再爲吏部尚書,始終完名,世稱博大長者。

封延伯南北朝,字仲璉,渤海郡人,南齊避誅災喬居東海郡,頗有學問與操行,有高士(超世俗的人)風度。官至梁郡太守。子嗣遷廣陵之畔,廣納荒墾,逐成豪紳。

封家姨即風神。據唐代人段成氏《酉陽雜俎》記載,一個名叫崔之徽的人,在家夜坐,見來了幾個美女,其中一個叫封家姨。不一會都走開了,只留下一紅衣少女,求崔之徽立一杆紅色大旗。立旗那天,東風颳地,只有花園中鮮花不動。他才明白封姨便是風神。

封德彝唐朝,名倫,渤海郡人。最初在遂朝任內史舍人,被重臣楊素所器重,常跟他議論天下事。一日,楊素摸着他的牀說:“封郎終居此坐。”便把從女(兄弟的女兒)嫁給了他。唐太宗(629-649年在位)時官至尚書右僕射。

封子繪南北朝,武成帝時都官尚書。冀州人,祖父、父親世代爲冀州刺史,很得人心,就派他乘驛馬到了信都。封子繪到信都之後,一邊巡視城池,一邊對城中吏民曉諭避禍趨福的道理。官吏和民衆相繼跑出來投降。城裏有什麼動靜,都有人報告,大事小事全都知道。歸彥登城大呼雲:“孝昭皇帝初崩,六軍百萬,悉在臣手,投身向鄴,奉迎陛下。當時不反,今日豈反邪!正恨高元海、畢義雲、高乾和誑惑聖上,疾忌忠良,但爲殺此三人,即臨城自刎。”既而城破,單騎北走,至交津,獲之,鎖送鄴。乙未,載以露車,銜木面縛,劉桃枝臨之以刃,擊鼓隨之,並其子孫十五人皆棄市。命封子繪行冀州事。

封常清唐朝(?—756),蒲州猗氏人,名將,戰功赫赫。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曾兩次入朝爲官。安史之亂時,因出師不利被處斬。主要成就 1、進攻大勃律國 天寶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率軍進攻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進至菩薩勞城(今克什米爾中部一帶)時,唐先頭部隊屢次獲勝,封常清欲揮軍乘勝追擊,這時斥侯府果毅段秀實進諫,認爲:“賊兵羸,餌我也,請備左右,搜其山林。”封常清採納其建議,派兵搜索,果然發現伏兵,唐軍大敗其衆。大勃律此戰失利後,被迫歸降,封常清率軍凱旋。 2、抗擊安祿山 天寶年間,身兼范陽(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盧(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市)、河東(治今山西太原)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率領15萬大軍,號稱20萬,長驅南下,向唐朝的兩京洛陽、長安殺來(參見范陽起兵)。由於中原已多年沒有戰事,軍隊大部駐屯邊境,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毫無應變準備。地方官吏聞叛軍將至,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安軍長驅南下,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很快佔領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初到長安,唐玄宗還當是謠言。直到十一月十五日,確知安祿山已向南進軍時,才驚恐失色。 此時朝中不但無兵可派,更無良將可遣,只有回朝的封常清是唯一的人選。唐玄宗便把封常清當成了救命稻草,問他該如何退敵。封常清見朝中惶恐異常,爲了安慰玄宗,便說:“祿山領兇徒十萬,徑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戰。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玄宗聽後大喜,於次日即任命封常清爲爲范陽、平盧節度使,趕赴洛陽,開府庫,招募新兵,準備迎擊安軍。封常清的一番話雖有誇大其辭的成份,但是卻對穩定朝中的情緒起了關鍵作用,唐廷也因此得以有條不紊地調兵遣將,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平叛戰爭(參見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

封姓 相關姓氏

封人封具封父封貝 (封貝)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208

25

26

27 羿

28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