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tan 即可
譚姓 譚氏 譚姓起源 譚姓名字 譚姓名人
譚姓

姓氏譚〔 譚 〕
拼音tán
人口約 50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56 位。
位於崔姓 之後,陸姓 之前。

譚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562018年562014年57
2013年572007年562006年67
1995年661987年651982年53
明朝78元朝63宋朝67
北宋293
手機查看譚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譚姓 即可

譚姓 起源

譚姓主要源自:姒姓嬴姓

出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氾濫,堯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採用疏的方法,結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爲子。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子孫就以國爲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爲山東譚氏。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是爲雲貴譚氏,自稱望出弘農譚鄉,因遷徙而成為巴南人,也有人說它們是盤古的後裔。

源自嬴姓。秦亡後,嬴姓宗室爲避戰亂,其中一支遷徙至巴郡,與巴南的部分譚氏融合,改姓譚。

談姓因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爲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

譚姓 分布

當代漢族譚姓的人口已有499萬,爲全國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7%。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譚姓人口由26萬增到近499萬,增長了19倍多,譚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譚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譚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四川三省,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重慶、廣西、湖北、山東、遼寧、安徽,六省市的譚姓又集中了29%。湖南爲譚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22%。

全國重新形成了湘粵桂、川渝鄂兩大塊譚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譚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和四川的回迂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爲重要的流動方向。譚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譚姓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區是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在湘粵桂渝、貴州大部、四川東部、雲南東端、鄂贛大部、內蒙古東北角、黑龍江西北角,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中心地區高達1.8%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4.2%,居住了大約59%的譚姓人羣。在雲川大部、貴州西部、海南、福建大部、江西東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南部、陝甘南部、寧夏、青海東南、山東東部、遼寧大部、吉林、黑龍江西部、內蒙古東部,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7%,居住了大約28%的譚姓人羣。

譚姓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齊郡:西漢時改臨淄郡置郡,治所在臨淄(今屬淄博市)。相當於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

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相當於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譚姓 堂號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齊郡:西漢時改臨淄郡置郡,治所在臨淄(今屬淄博市)。相當於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

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相當於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譚姓 姓氏源流

壹、(譚)tá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度、龍口、平邑,湖北之監利,廣西之田林,雲南之瀘水、河口等地有分佈。漢、滿、蒙、壯、苗、朝鮮、土家、毛難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譚”本國名,乃“周不得姓之國”。鄭樵雲:子爵,莊十年齊滅之。今齊州歷城有古譚城,子孫以國爲氏。《姓氏考略》據《姓譜》亦注:“周有譚國,齊桓公滅之。譚子奔莒,子孫以國爲氏。”(按:《姓氏詞典》稱此“爲周代封國。”贏姓。在今山東濟南市東龍山鎮附近。)《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明蘇平仲《譚氏家譜·序》則雲:“譚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濟南、歷城之間,實齊之附庸也。入春秋三十九年(周莊王之十四年,魯莊公之十年),見滅於齊桓公,而譚子奔宮(按:‘宮’當爲‘莒’之誤),譚自爲齊所滅,子孫遂以國爲氏。”三家所言,大同小異,唯蘇平仲公指出譚爲姒姓之國,故此之譚氏,以國爲氏,系出姒姓。

2、或爲盤瓠之後。鄭樵又據《姓氏急就章》注云:漢有譚平,定巴南六姓有譚氏。盤瓠之後(瓠,《九通分類總纂·氏族類·通志》作“孤”,誤)。

3、壯族之譚姓,乃壯語之音譯,漢意爲水塘之意,以之爲姓。

4、毛難族之譚姓。則由漢族譚姓融入。其《譚家世譜》稱“其先祖譚勝(按:‘勝’或作‘騰’),功於明代,到廣西落籍。”其《覃家祖譜》亦有類似記載,稱“其先祖譚三孝,於明朝初期從湖南常德府武陵遷來。”(按:依此說,其當源於鄭樵所說漢“巴南六姓”之一的譚氏,盤瓠之後。)(5)土家族之譚姓,則由瞫姓所改,“瞫”——“巴郡南郡蠻”五姓之一。或稱此姓在今土家族中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覃”、“潭”、“譚”等姓。注(3)、

4、、

5、見《中國人的姓名》。望出弘農。漢代有譚峭,又有譚賢、譚平定;唐代有譚忠,憲宗時爲燕牙將;宋代有譚惟寅,高要人,江西提刑;清代有譚嗣同。

貳、(譚)

譚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爲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湖南、四川、廣東、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譚姓約佔全國漢族譚姓人口66%。

譚姓起源:①譚國,春秋時姒姓小國。在濟州平陵縣(故城在今山東濟南東北山鎮),爲齊桓公所滅,譚子奔莒,子孫以國爲氏。②巴南大姓有譚氏,相傳爲盤瓠之後。但《姓氏辯誤》載:“巴南之姓爲瞫,音審,不作譚”。待考。③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今滿族姓。④景頗族勒羊氏,漢姓爲譚。⑤壯、毛南、瑤、彝、哈尼、鄂倫春、蒙古、土家、回、黎、侗、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譚姓名人:

譚夫吾,周時吳人。

郡望:弘農。

三、(譚)

譚姓起源:見《姓觿》、《續文獻通考》。

郡望:廣平。

譚姓 歷史名人

譚姓古代名人

譚紹光清末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爲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明朝,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明朝,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爲“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戰國,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譚姓近代名人

譚嗣同晚清(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爲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臺灣諸地。遊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衆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着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

譚延闓(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中國國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1880年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1904年中進士、他二十八歲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後與時偕行,支持立憲;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後與汪精衛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遊,有“藥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善書法,爲民國顏體第一人,著有《祖盦詩集》、《慈衛室詩草》、《祖盦詩稿》等。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範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爲“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爲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爲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姓 相關姓氏

譚佳 (譚佳)譚谷 (譚谷)

《百家姓》北宋版排名
293

36

37

38

39

譚姓圖騰
譚姓圖騰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