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京城 姓起源,輸入 京城jing cheng 即可
京城姓 京城氏 京城姓起源 京城姓名字 京城姓名人
京城姓

姓氏京城
拼音jīng chéng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京城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京城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京城姓 即可

京城姓 起源

京城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

城姓城姓起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初期齊國複姓京城氏,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西周初期,齊國近居京畿之地的住民,取京城爲姓氏,複姓京城氏。當年愚公的鄰居中,就有京城氏一家,他去遊學魯國,回來之後成爲了一個手工業者,掌握的冶鐵、制車之技可以說是當時先進技術的代表。在愚公移山的過程中,智叟曾命長子“荷擔而從”,而京城氏則命其子“隨焉”。京城氏用銅器製作了挖掘工具交給愚公,提高了愚公的工效。後來在京城氏逝世後,其孀妻有遺男,始齔(七歲),即跳往助之。

京城氏,其後裔子孫皆因襲之,後有省文簡化爲單姓京氏、城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京城姓京城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厲王的曾孫共叔段,屬於黃帝的後代。春秋初期,鄭國第三位君主是鄭莊公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敕封他的弟弟姬段(公子段)在京邑(今河南滎陽),世稱“京城太叔”。姬寤生、姬段兄弟倆的曾祖父,就是著名的周厲王姬胡。周厲王在位期間,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他任用榮夷爲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都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他還不斷南征荊楚,西北方面又防禦遊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別是獫狁(西戎)不時入侵。周厲王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矛盾加劇,曾臣服於西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奮起反抗。由此,引發了在周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年)大規模的“國人暴動”,周厲王只好逃出鎬京,越過黃河逃到周王室邊境的彘邑(今山西霍縣),再也不敢回朝。周王朝由大夫周定公、周召穆公二人主持朝政,史稱“共和行政”。“共和行政”期間沒有另設王位。西周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厲王在彘邑病逝,諡號位“厲王”。據史籍《左傳》、《史記》的記載,周宣王繼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鎬京附近的鄭(今陝西華縣)。姬友就是姬寤生、姬段兄弟倆的祖父鄭桓公,他當時是周幽王姬宮涅的司徒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姬友爲保護周王朝而犧牲。姬友的長子姬滑突(姬掘突)繼位,是爲鄭武公。鄭武公助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邑有功,仍爲周王朝的大司徒,並把鄭國也遷到洛陽東南,史稱“新鄭”,其故城至今保存完好。鄭武公後來娶了申侯的女兒武姜,生了兩個兒子。因生大兒子姬寤生時難產,武姜當時受了痛苦和驚嚇,便因此對姬寤生一直不喜歡。武姜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叫姬段,人們稱他“叔段”。姬段長得儀表堂堂,勇武善射,因此很得武姜的偏愛。

周平王二十七年(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生了重病,武姜乘機請求鄭武公改立姬段爲太子,但鄭武公沒有同意,他認爲姬寤生沒有任何過錯,沒理由廢長立幼。不久,鄭武公逝世,由姬寤生繼承了君位,是爲鄭莊公。於是武姜又請求鄭莊公把制(今河南汜水)作爲姬段的封地,鄭莊公也沒有同意。

第二年的周平王二十八年(鄭莊公元年,公元前743年),鄭莊公把京邑(今河南滎陽)敕封給姬段,姬段從此號稱“京城太叔”,但武姜和姬段對此都感到不滿意。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姬段無奈地來到京地之後,便開始組織和訓練自己的軍隊,大力加強武備,不斷擴充勢力。隨後,姬段與其母密謀,準備襲擊鄭莊公,奪取鄭國君位。鄭國大臣認爲姬段內恃母后的寵信,外仗京城的險固,加緊練兵習武,勢力日益強大,已露出奪位反叛的苗頭,將會對鄭莊公的地位構成威脅,會危及到鄭國的安危,因此紛紛勸鄭莊公及早採取措施,除掉姬段,消除後患。其實,姬段的那些做法,鄭莊公都看在眼裏,但卻不動聲色,佯裝不知。因爲鄭莊公認爲時候未到,處心積慮要讓姬段充分暴露,多行不義,自取滅亡。

周平王四十九年(鄭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姬段果然準備停當,要出兵襲擊鄭莊公,並由其母武姜作爲內應。這時早有準備的鄭莊公搶先發兵討伐,結果姬段不敵而逃回京地。鄭莊公緊接着又進攻京地,京邑城內的民衆紛紛倒戈,背叛了姬段,姬段又再倉皇逃到鄢地(今河南鄢陵),鄭莊公繼續出兵追殺到鄢地,在鄢地,姬段的兵馬完全潰徽,又逃到了鄭國邊境偏貧的共地(今河南汲縣),最後在共地落腳,被當時人稱爲共叔段。鄭莊公見再這位弟弟也沒什麼能力與自己爭權了,遂放棄了追殺,此後,姬段一直流亡並最終死於共國。鄭莊公由此十分怨恨母親,並把母親發落到城潁安置,發誓今生今世不到黃泉永不相見。直到後來,鄭莊公爲潁考叔孝敬母親的行爲所感動,產生了悔悟之心,才設法派人挖掘隧道,以此算是“下及黃泉”,通過隧道與母親彼此相見,重新恢復了母子關係。姬段死後,家人子孫四處逃散。一直到周桓王姬林二十年(鄭厲公姬突元年,公元前700年),鄭莊公的兒子鄭厲公繼位後,對姬段一族人的態度有所改變,他曾對臣下說:“不可使共叔段無後於鄭。”在周釐王姬胡齊三年(鄭厲公復元年,公元前678年),鄭厲公將流亡在衛國的姬段之孫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鄭國。公父定叔的父親名叫公孫滑,定叔回鄭國以後,姬段的後裔子孫們始稱太叔氏、公孫氏、京城氏、段氏京氏、城氏、太氏共氏等等,表明了後裔子孫們對姬段的愛戴與尊重。其京城氏是爲河南京氏、城氏之源。

據史籍《左傳》記載,鄭國的後人對姬段普遍都是很愛戴與尊重的,在典籍《詩經·叔于田》、《詩經·太叔于田》等鄭國詩歌中,也有許多對姬段的歌頌,因此,有許多史學家懷疑姬段的遭遇實際上是鄭莊公的一樁政治陰謀。

京城姓 分布

京城太叔(姬段)。

京城姓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扶風郡:周朝時期即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鹹陽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了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爲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改其名爲扶風郡,治所在隗裏(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的廣大地區。五代時期的後漢政權將其轄地限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時期則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則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爲扶風郡。

京城姓 堂號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扶風郡:周朝時期即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鹹陽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了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爲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改其名爲扶風郡,治所在隗裏(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的廣大地區。五代時期的後漢政權將其轄地限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時期則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則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爲扶風郡。

京城姓 姓氏源流

壹、京城jīng chéng

歷史上罕見覆姓。《姓氏考略》收載,其注據《元和姓纂》雲:“鄭京城太叔之後爲京城氏。”京,春秋初鄭武公少子共叔段之封邑。故又稱“京城太叔”,其後或以“京城”爲氏。此以邑爲氏,系出姬姓。“京”,其地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南二十一里。《列子·愚公移山》有京城氏。

貳、京城

京城姓起源:春秋時鄭國京城太叔之後有京城氏。

京城姓 相關姓氏

京兆京相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