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蘇〔 蘇 〕
拼音sū
人口約 61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 46 位。
位於魏姓 之後,吕姓 之前。
蘇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6 | 2018年 | 46 | 2014年 | 48 |
2013年 | 44 | 2007年 | 45 | 2006年 | 41 |
1995年 | 53 | 1987年 | 41 | 1982年 | 36 |
明朝 | 63 | 元朝 | 66 | 宋朝 | 33 |
北宋 | 42 |
蘇姓 起源
蘇姓主要源自:己姓。
蘇姓起源一
源於己姓(妃姓),爲顓頊高陽氏的後裔。顓頊玄孫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子,長子樊居於昆吾,後發展爲強大的部落,史稱昆吾氏,爲己姓。周武王時,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稱爲蘇忿生,後遷於溫邑(今河南省溫縣西南),爲史料中明確記載的蘇姓第一人。春秋時,蘇國被狄(我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人攻滅。其國人便以國名爲氏,稱蘇氏。其得姓始祖爲蘇忿生。
蘇姓起源二
來自外族的改姓。漢晉時遼東烏桓部的蘇姓人、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拔略氏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實行漢化,單姓蘇氏。漢晉時遼東烏桓、北宋時西夏党項族、金國女真族均有改蘇姓者。清朝滿洲八旗中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改爲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裕固族蘇勒都斯氏以及彝族阿蘇氏、達斡爾族烏爾克氏,亦改姓蘇。
蘇姓 分布
夏朝中期,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今河南省輝縣境內),史稱有蘇氏。蘇國曆夏商兩代,商末蘇國滅,族人以蘇爲氏,蘇人四散。一支蘇人東遷姑蘇,即今江蘇省蘇州市。一支北上鄴西蘇城,即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在周武王滅商後,北上的一支繼續北遷襄國的蘇人亭,即今河北省邢臺西南。接着遷到完縣西南的蘇。而留在蘇嶺的蘇人歸順了周朝,首領蘇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於蘇,國都溫,即今河南省溫縣。
春秋時公元前650年蘇國滅於狄。蘇姓的一支南遷湖南省梅山一帶成爲梅山蠻,宋初進一步南遷,與土著混居,一部分成爲瑤族的先民,大部分成爲湖南、廣東、廣西的漢族蘇姓。
先秦時蘇姓主要活動在河南、河北,戰國時蘇姓一支遷居湖南、湖北,秦漢之際開始往山東播遷,漢武帝時蘇建討伐匈奴有功,被封爲平陵(今鹹陽市西北)侯,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
漢末羣雄割據,蘇姓一支由河內遷四川眉山,蘇軾、蘇轍即出生於此。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中原蘇姓大舉南遷,晉朝時江蘇、浙江、安徽和廣東等地已有了蘇姓的足跡。
唐朝時蘇姓移民四川,兩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在福建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北宋時蘇姓進一步大批西進川滇,南下兩廣,並越過邊疆進入越南、老撾、泰國。
明清兩朝蘇姓多次移民臺灣,如今蘇姓已成爲臺灣的大姓。
當代蘇姓的人口606萬,排在全國第四十四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6%。從宋朝至今1000餘年中,蘇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主要分佈於廣東、廣西、河南、福建、山東五省區,大約佔蘇姓總人口的40.3%;其次在河北、四川、臺灣、安徽、江蘇、湖南,這六省集中了蘇姓總人口的24.3%。廣東約佔蘇姓總人口的15%,爲蘇姓第一大省。形成了南方兩廣閩臺、北方豫魯冀兩塊蘇姓集中分佈區。
蘇姓 郡望
蘇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功、扶風、河內、武邑、藍田、洛陽等。
武功郡:戰國時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陝西眉縣東。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爲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爲扶風郡,治所在槐裏。藍田縣。秦置縣,再今陝西省藍田縣。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河內郡:年齡時期初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蘇姓 堂號
蘇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功、扶風、河內、武邑、藍田、洛陽等。
武功郡:戰國時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陝西眉縣東。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爲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爲扶風郡,治所在槐裏。藍田縣。秦置縣,再今陝西省藍田縣。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河內郡:年齡時期初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蘇姓 姓氏源流
壹、蘇(蘇)
現行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貴州之從江,雲南之隴川、瀘水、河口,廣東之新會等地均有。漢、回、滿、白、苗、鮮、彝、傣、壯、水、京、黎、羌、瑤、土、裕固、錫伯、仡佬、赫哲、達斡爾等多個民族均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己姓。顓帝裔孫吳回爲重黎,生陸終。陸終生昆吾,封於蘇,其地鄴西蘇城是也。至周武王,用忿生(按:《中國姓氏大全》例作“蘇岔生”,“岔”乃“忿”之訛誤)爲司寇。邑於蘇,子孫因以爲氏。世居河內。將其歸入“以邑爲氏”之列。(按:《姓氏考略》稱其源二:其據《唐書·世系表》注云:“祝融後,昆吾之子封於蘇,因氏。”蘇,古國名,或稱“有蘇”,曾爲夏所滅。商復其國,都於溫(其地即今河南溫縣),故亦稱作溫。此當以國爲氏;又注:“蘇忿生爲周司寇。後以爲氏。”此則似“以邑爲氏”。“望出扶風、武邑、武功;又出藍田、洛陽。”與鄭說稍異。又,《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蘇洵族譜·後錄》雲:“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按:《史記·楚世家》作:‘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蓋‘卷章’、‘老童’形近而訛),重黎爲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爲司馬氏。而其弟吳回覆爲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按:‘礬’或作‘樊’)爲昆吾;次曰惠連,爲嶺胡(按:《史記》作‘參胡’。);次曰籛,爲彭祖;次曰來言(按:‘來言’,當爲‘求言’之訛)爲會人;次曰安,爲曹姓;季曰季連,爲羋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爲婁(按:‘婁’當作‘數’)姓,昆吾始姓己氏,其後爲蘇、顧、溫、曹。當夏之時,昆吾爲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爲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是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並錄以供參考;
2、《姓氏考略》據《漢書》注云:“遼東烏桓有蘇氏。”(3)或爲鮮卑姓所改。鄭樵又注:“拔略氏改爲蘇氏。”(按:今中華書局標點本《魏書·官氏志》作“撥略氏後改爲略氏”。其《後勘記》據《魏書官氏志疏證》注:“《疏證》以爲‘拔’、‘撥’音近通用,‘略氏’蓋‘蘇氏’之訛。”)(4)爲滿族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所改。見《滿族姓氏錄》;
5、回族之蘇姓,由速姓所改。元代賽典赤·贍思丁之子納速喇丁之後有速姓,後或諧“速”音而改爲“蘇”氏。
6、土族之蘇姓,則源於“蘇胡·孔”,意爲蘇胡人。或作索卜,當即遼金時之“阻卜”(陰山韃靼)之別譯,後融爲土族。本部落名,或以爲姓。後或取“蘇胡·孔”之首音,諧以“蘇”字而爲單姓。
7、羌族之蘇姓,則來源於“蘇蟒達”,意爲“命不落”。本爲房名,遂以爲姓。或取“蘇蟒達”之首音諧以“蘇”字而爲單姓。
8、裕固族之蘇姓,則由蘇勒都斯氏所改。本爲房族名,遂以爲姓。後或取其首音諧以“蘇”字而爲單姓。
9、錫伯族之蘇姓,則由蘇木爾氏所改。
10、達斡爾族之蘇姓,系出蘇都禮哈啦,後或取其哈啦之首音,諧以漢字“蘇”而爲單姓。注(5)——(10)見《中國人的姓名》。漢代有蘇武;又有蘇建,杜陵人,代郡太守;宋代有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但有文名;清代有蘇誼,杭州人,畫家。
貳、蘇(蘇)
蘇姓分布: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49%,爲中國人口最多50個姓之一。尤以廣東爲多,約佔全國漢族蘇姓人口20%。
蘇姓起源:①顓頊帝裔孫吳回爲帝嚳火正,生陸終,陸終生��爲昆吾,封於蘇,即有蘇氏(故城在今河南溫縣西南),至周武王,用蘇忿生爲司寇,邑於蘇,子孫因以爲氏。②漢、晉時遼東烏桓有蘇氏。③北周武帝時有蘇祗婆,西域龜茲人,見《隋書》。④北魏時改拔略氏爲蘇氏。⑤西夏人姓。⑥金時女真人姓,見《高麗史》。又,清滿洲人姓,世居遼陽。清滿洲八旗姓伊拉哩氏、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後均改爲蘇氏。今滿族姓。⑦明清時雲南保山縣水眼巡檢司土巡檢爲蘇氏,系白族。今白族姓。⑧清蒙古鑲藍旗中有此姓。今蒙古族姓。⑨錫伯族蘇木爾氏,漢姓爲蘇。⑩裕固族蘇勒都斯氏,漢姓爲蘇。⑪土族蘇卜氏,漢姓爲蘇。⑫羌族蘇蟒達房名(相當於漢族之姓),漢姓爲蘇。⑬達斡爾族烏爾克氏,漢姓爲蘇。⑭彝族阿蘇氏,漢姓爲蘇。⑮京、瑤、藏、土家、回、黎、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蘇姓名人:
蘇從,春秋時楚大夫。蘇軾,宋時眉山人,博通經史,自號東坡居士,元祐中累官翰林學士兼侍讀,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書畫家。
郡望:武功、扶風、武邑、藍田、洛陽。
其他:
日本侵佔臺灣時期,臺灣蘇姓曾被迫改爲日本姓武田、武崗、武山、安武等,1945年臺灣光復後,奉令仍恢復蘇姓。
蘇姓 歷史名人
蘇姓古代名人
蘇秦戰國(約342—前284),東周洛陽軒里人據人,戰國時期的韓國縱橫家。
蘇代戰國,戰國時縱橫家
蘇洵北宋,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武(前140—前60),杜陵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
蘇章東漢,東漢冀州刺史
蘇峻東晉,東晉將領
蘇綽南北朝,南北朝西魏政治人物
蘇威隋朝,隋朝大將
蘇良嗣唐朝,官至唐朝宰相 陝西雍州武功人,蘇世長之長子。爲人剛烈耿直,注重法治。
蘇瑰唐朝,唐中宗神龍元年,任尚書右丞。二年升爲戶部尚書兼侍中,剛正不阿。
蘇頲唐朝(670-727),唐朝大臣、文學家。京兆武功人。
蘇檢唐朝,武功人。字聖用。官至唐朝宰相。
蘇定方唐朝,唐朝大將
蘇源明唐朝,詩人
蘇惠十六國,十六國前秦詩人
蘇過北宋(1072-1123),文學家
蘇舜欽北宋(1008—1048),詩人
蘇頌北宋(1020-1101),天文學家兼藥學家。廈門同安人,父蘇紳進士。
蘇漢臣南宋,南宋畫家
蘇天爵元朝,元朝名臣
蘇宣明朝,明朝篆刻家
蘇四十三清朝,清代甘肅回族和撒拉族軍首領
蘇三娘清末,太平天國將領
蘇元春清末,清末湘軍將領
蘇天福清末(?—1863),捻軍首領
妲己商朝,有蘇氏諸侯之女,帝辛(即紂王)寵妃
蘇忿生周朝,周武王時司寇,顓頊帝高陽氏後裔,西周開國功臣之一,與周公、召公齊名。因封於蘇,故稱蘇忿生。也是中國最早歷史文獻《尚書》中記載的蘇姓第一人
蘇從春秋,楚國上大夫
蘇厲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縱橫家,蘇代之弟
蘇建西漢,將軍
蘇嘉西漢,奉車都尉,蘇建之長子
蘇賢西漢,車騎都尉,蘇建之幼子、^1
蘇則字文師,魏東平相,後官至都亭侯
蘇蕙十六國(生於357年),前秦苻堅時期女詩人,著有聞名之《迴文璿璣圖》
蘇瓊南北朝,北齊時任南清河郡太守,北周時為博陵太守,為官正直清廉
蘇世長唐朝,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蘇珦唐朝(635-715),武則天時任右臺監察御史,唐中宗時為戶部尚書,賜爵河內邵公
蘇瓌唐朝(639-710),唐中宗時任宰相,封許國公;為官廉正,負文名,嘗監修國史
蘇味道唐朝(648-705),進士出身,官至宰相,詩多應制之作
蘇勗唐朝,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蘇威之孫
蘇晉唐朝(673-734),蘇珦之子,歷任吏部侍郎、魏州刺史,太子左庶子等職
蘇鶚唐朝,唐光啟二年(886年)進士,著有《杜陽雜編》,另有《蘇氏演義》已散佚,清人輯存二卷
蘇光海宋朝(922-1002),北宋左屯衞將軍,贈上將軍、武陵侯
蘇易簡宋朝(958-996),北宋著名書法家
蘇立宋朝(968-1042),北宋太子中舍
蘇安世宋朝(997-1055),字夢得,北宋戶部判官、太常博士
蘇紳(999-1066),北宋康定年間任中書舍人,官至翰林學士,賜金帶
蘇緘(1016-1076),北宋神宗年間任邕州刺史;蘇頌之堂叔
蘇結(1023-1100),北宋皇祐二年張唐榜考中,官至御史、中丞,贈宣議大夫
蘇軾(1037-1101),北宋翰林學士、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1039-1112),北宋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舜元(1006-1054),北宋著名書法家,蘇易簡之孫,宋真宗時任尚書度支員外郎
蘇劉義宋朝(1232-1280),字任忠,號復漢,南宋鹹淳年間任兵部侍郎,抗元就義
蘇十萬宋朝,原名蘇一侯,號劉義,南宋著名抗元義軍將領。
蘇保衡金朝(1112-1167),漢人,金世宗時官至尚書右丞
蘇大年元末(1296-1364),任翰林修編
蘇克明元末,蒙古族,屬孛兒只斤氏,蒙古蘇氏始祖,原名和尚,為元順帝皇叔,封義王。義王和尚於1368年8月,元朝崩潰前夕,攜家眷遁至山東,易名更姓,沿襲至今
蘇福明朝(1359-1373),明太祖年間童子科舉人,年十四而夭,有神童之稱
蘇璟明朝(1389-1470),永樂進士,正統元年為乾州知州,官至兩淮鹽運使同知
蘇民明朝(1476-1538),兵部右侍郎
蘇佑明朝(約1493-1573),蒙古族,蘇克明之玄孫,文學家,官至兵部尚書
蘇明良清朝(1682-1742),雍正年間任臺灣總兵官,後官至福建陸路提督
蘇兆登清朝(1768-1847),字宴林,號樸園,山東沾化人,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西南安府知府、戶部郎中、陝甘學政等職
蘇廷玉清朝(1783-1852),道光七年任刑部郎中
蘇源生清朝(1808-1870),藏書家、目錄學家;道光十七年拔貢生,道光二十年中副榜
蘇得勝清朝(?~1890),安徽合肥人,清末淮軍將領,光緒十年(1884年)從劉銘傳去臺灣抗擊法軍,守臺北,戰基隆,任記名海疆總兵。後在臺灣滬尾(今淡水港)、月眉山抵抗法國侵略軍。次年補建寧鎮總兵,留防滬尾。卒于軍
蘇光銓清朝(1869-1919),字學金,號蘊玉;福建德化人,德化瓷雕藝術家,何朝宗優秀雕塑風格和技法主要傳人
蘇姓近代名人
蘇曼殊(1884-1918),廣東香山人。著名近代文學家、佛學家,有《梵文典》、《蘇曼殊全集》。
蘇光銓(1869-1919),福建德化人。近代德化瓷雕藝術家,何朝宗優秀雕塑風格和技法主要傳人。
蘇兆徵(1885-1929),廣東香山人,中共工運領袖之一。
蘇景三(1888年-1968),甘肅白銀人氏,曾爲同盟會會員,民國時期任甘肅省長公署參事一職。
蘇慎初(1882-1936),廣東合浦人,清末秀才、曾任同盟會高雷地區主盟人、廣東陸軍第二師師長
蘇鬱文(1888-1943),福建海澄人,清末秀才,曾加入同盟會,後任福州《羣報》編輯、《匯聲報》編輯
蘇汰餘(1886年-1948年),原名蘇必潤,四川巴縣人,著名紡織業鉅子
蘇姓 相關姓氏
蘇、蘇伐 (蘇伐)、蘇龍 (蘇龍)、蘇頁 (蘇頁)、蘇里 (蘇里)、蘇農 (蘇農)、蘇賀 (蘇賀)、蘇虎 (蘇虎)、蘇胡 (蘇胡)、蘇維 (蘇維)、蘇端 (蘇端)、蘇毗 (蘇毗)、蘇拔 (蘇拔)、蘇岡 (蘇岡)、蘇察 (蘇察)、蘇佳 (蘇佳)、蘇南 (蘇南)、蘇卜 (蘇卜)、蘇吴 (蘇吴)、蘇呷 (蘇呷)、蘇失 (蘇失)、蘇德爾 (蘇德爾)、蘇伯林 (蘇伯林)、蘇尼特 (蘇尼特)、蘇陽克 (蘇陽克)、蘇克察 (蘇克察)、蘇都里 (蘇都里)、蘇都禮 (蘇都禮)、蘇都爾 (蘇都爾)、蘇都哩 (蘇都哩)、蘇達蘇 (蘇達蘇)、蘇木爾 (蘇木爾)、蘇蟒達 (蘇蟒達)、蘇拉喇 (蘇拉喇)、蘇色匿 (蘇色匿)、蘇密爾 (蘇密爾)、蘇木克 (蘇木克)、蘇穆察 (蘇穆察)、蘇爾嘉 (蘇爾嘉)、蘇爾佳 (蘇爾佳)、蘇勒都斯 (蘇勒都斯)、蘇木克起 (蘇木克起)、蘇完瓜爾佳 (蘇完瓜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