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拔也
拼音bá yě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拔也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無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拔也姓 起源
拔也氏,回紇姓,一作拔野古,亦作拔野固、拔曳固。居磧北,在僕固東,與斛律同祖,號拔野部,後改斛律爲拔也氏。(見《姓氏考略》)
拔也氏,與斛律同祖,爲拔也部,因氏焉。(見《通志·氏族略·代北複姓》)
拔也氏部落漫散於漠北地區,方圓千里,在今內蒙古克魯倫、海拉爾兩河北境,故處僕骨之東,西與黑龍江境內的靺鞨諸部相鄰近。帳戶(古代遊牧民族計算人戶的單位,因他們逐水草而居,每戶住一頂帳篷,故按帳計人戶數)六萬,士兵萬餘人。他們居住的地方有着茂盛的牧草,多產良馬和精鐵。拔也氏部居境內有康幹河,康幹河發源於興安嶺,西流入貝爾湖之喀爾喀河,產落葉松,落入水中,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康幹石”。拔野古人以捕獵爲主,很少耕種,經常乘着木撬在冰上追逐着鹿羣。他們的風俗習慣大致上與鐵勒相同,只有語言上有少許的差異。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回紇拔也、阿跌、同羅、僕骨、等部叛突厥阿史那部,歸順了突厥薛延陀部,並向唐朝遣使入貢。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農曆4月,唐朝出兵消滅了突厥薛延陀部不久,即於薛延陀部的故地及其屬部設置了“安北都護府”,初稱“燕然都護府”,拔也部所地爲幽陵都督府,並拜其首領屈利失爲右武衛大將軍,即爲都督,統管磧北地區的六府七州。安北都護府的治所在“故單於臺”,即今內蒙古狼山中段的石蘭計山口,位於今內蒙古五原縣西北。
唐高宗李治顯慶末年(公元661年),拔也部首領婆閏去世後,侄子比粟接位後聯合思結、僕骨、同羅等部一起叛亂,唐王朝左武衛大將軍鄭仁泰率兵徵討四部,三戰三捷,並持續追擊百餘裏,殺死了拔也部的首領比粟。北突厥復興之後,史稱“後突厥”,拔也部又歸屬於“後突厥”。在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以後,拔也部又叛離突厥,再次歸附了唐朝。拔也部與斛侓部同一祖源,後來斛侓氏部族亦改稱爲拔也氏,一部分遷入蒙古高原的回鶻族人後成爲蒙古族的巴爾虎部之一部分。
回鶻族的拔也部爲今少數民族維吾爾族、裕固族、蒙古族的先民之一。其漢譯姓氏“拔也”、“拔野古”、“拔野固”、“拔曳古”、“巴爾虎”等,今多爲漢姓巴氏、胡氏、古氏。
拔也姓 分布
拔也氏複姓是古老的回鶻(回紇)民族特有的姓氏,今已不再,其民族早已經分別融入維吾爾族、藏族、漢族、蒙古族等民族,其漢化姓氏主要有巴氏、胡氏、古氏等,也已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但多以張掖、涼州(或甘州)、姑臧、高昌爲郡望。
拔也姓 郡望
漠 北:在歷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動中心。從秦朝末年(公元前206年)起至清朝統稱“漠北“。漢朝時期所稱的漠北,主要指蒙古高原一帶,因其大部分位於長城以外的戈壁沙漠的北面,故稱漠北,比照現在的政區,主要分佈在蒙古國(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貝加爾湖流域及葉尼塞河上游一帶,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南以戈壁爲界,東大致到克魯倫河,西以杭愛山,阿爾泰山一線。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88年),出於主動打擊匈奴的需要,漢人才第一次深入到陰山以北的大沙漠中。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的政權多建庭於漠北,這樣與南面的農居民族政權隔了一個大漠,有利於揚長避短。但像匈奴和突厥自身分裂後,南匈奴和東突厥都曾在一段時間內建庭於漠南,對漢族政權保持忠誠,然而其內心還是念念不忘重返漠北。
涼 州:爲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爲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其時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僅轄河西地區。涼州曾一度屬於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爲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爲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爲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僅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爲縣。
張掖郡:古稱甘州。張掖位於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歷史悠久,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裏過着狩獵、遊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爲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裏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裏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甘肅民樂永固城)與昭武城(今甘肅臨澤)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21年)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政權改爲甘州。隋朝時期恢復郡制。唐朝初期設州。元朝時期置甘州路。明朝時期設甘州衛。清朝時期爲甘州府。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置張掖縣並一直沿用至1985年撤縣設市。
姑 臧:“姑臧”,是古老的匈奴民族對古代河西走廊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軍事重鎮。先後爲前涼、後涼都城,南涼、北涼也曾一度都於此地。姑臧故址在今甘肅武威市。原名蓋臧,爲匈奴所築,後音訛爲姑臧。城呈龍形,故又名“臥龍城”。西漢建姑臧縣,隸武威郡。東漢時爲武威郡治所。由於漢、羌、匈奴多種民族雜居,又地處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爲河西富邑。三國曹魏時置涼州,以姑臧爲治所,這是姑臧爲涼州州治之始。西晉永寧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張軌爲涼州刺史,設州治於姑臧。西晉亡,即爲前涼都城,於原城之外增築四城,人文薈萃,經濟繁盛。東晉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滅前涼,置涼州刺史鎮姑臧,豪右七千餘戶被徙往關中。東晉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呂光據此地稱涼州刺史,次年建後涼,立國都於姑臧。晉義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後秦主姚興任命爲涼州刺史的南涼王禿髮□檀進駐姑臧,晉義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將南涼都城由樂都遷此。不久,北涼王沮渠蒙遜以步騎三萬攻克姑臧,又於晉義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將北涼國都由張掖遷此,並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涼降於北魏,魏收姑臧城內戶口二十餘萬,改姑臧縣爲林中縣,仍爲武威郡治。此後,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稱世。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土人士避難西入涼州,姑臧成爲保留漢族文化的重要據點,同時又是佛學東傳的要地。後涼時,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地講經,大興佛教。北涼時,沮渠蒙遜尊西域僧人曇無讖爲國師,在此譯出《大般涅□經》等十幾部經典。
高昌郡:即新疆吐魯番地區。西漢時期有車師國,國治交河城。後來西漢在此地屯田,有著名的“高昌壁”屯田據點。此後,東漢、魏、晉,凡勢力可達的時候,都設屯田於此。西晉咸和二年(丁亥,公元327年),前涼張駿於其地置郡縣,名曰高昌郡,郡縣制度從此在該地誕生,歷經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和北涼等政權,高昌郡一直是涼州或沙洲地方政權的一個郡。高昌郡時期(公元327~443年),下設縣,至少有高昌、橫截、地和高寧,縣下還有鄉裏,史籍《西涼建初十四年(戊午,公元418年)韓渠妻隨葬衣物疏》中記載:“高昌郡高昌縣都鄉孝敬裏韓渠妻”。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公元443年),沮渠無諱佔領高昌郡,並以其地建立國家政權組織。之後,該政權多次易手,至南梁天監元年(壬午,公元502年)麴嘉建立麴氏高昌王朝,該地區才得以較長時間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麴氏仍然實行郡縣制,到唐貞觀十四年(庚子,公元640年)唐朝滅高昌爲止,該王朝擁有田地、交河、橫截、南平等四郡和新興、寧戎、酒泉、高寧、臨川、白、威神、永昌、安樂、龍泉、永安、林、始昌、安昌、鹽城、柳婆和無鹽等十七縣。交河郡是且渠高昌時併入該國的,高昌國以郡建國,領地沒有增廣。麴氏高昌的地方郡縣制度,與秦漢時期的郡縣制又不完全相同,郡與縣雖然是二個等級,但並不是直接隸屬關係。魏晉以降,中原諸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將東漢的州一級監察組織變成一級地方行政組織以後,實際上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制。隋朝統一天下,改革地方制度,取消三級制,恢復二級制。隋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逐廢諸郡。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州爲郡。唐高祖李淵取天下後,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罷郡置州,改太守爲刺史。唐武德以後的州縣制,在唐朝前期一直沿而未改,唐朝中葉以後曾改爲交河郡。
拔也姓 堂號
漠 北:在歷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動中心。從秦朝末年(公元前206年)起至清朝統稱“漠北“。漢朝時期所稱的漠北,主要指蒙古高原一帶,因其大部分位於長城以外的戈壁沙漠的北面,故稱漠北,比照現在的政區,主要分佈在蒙古國(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貝加爾湖流域及葉尼塞河上游一帶,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南以戈壁爲界,東大致到克魯倫河,西以杭愛山,阿爾泰山一線。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88年),出於主動打擊匈奴的需要,漢人才第一次深入到陰山以北的大沙漠中。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的政權多建庭於漠北,這樣與南面的農居民族政權隔了一個大漠,有利於揚長避短。但像匈奴和突厥自身分裂後,南匈奴和東突厥都曾在一段時間內建庭於漠南,對漢族政權保持忠誠,然而其內心還是念念不忘重返漠北。
涼 州:爲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爲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其時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僅轄河西地區。涼州曾一度屬於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爲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爲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爲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僅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爲縣。
張掖郡:古稱甘州。張掖位於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歷史悠久,據在市境內黑水國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等文物證明,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在這裏過着狩獵、遊牧的生活。張掖在遠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爲羌族所居。周時,戎、狄兩族在這裏居處,春秋戰國時期烏孫、月氏人在這裏繁衍生息。戰國時建立城邑,修築長城,今張掖一帶還留有秦長城遺址。後烏孫被月氏趕走遷逃新疆的伊犁,張掖歸“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的月氏族所屬。月氏都城(今甘肅民樂永固城)與昭武城(今甘肅臨澤)當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兩岸的中心城市。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21年)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政權改爲甘州。隋朝時期恢復郡制。唐朝初期設州。元朝時期置甘州路。明朝時期設甘州衛。清朝時期爲甘州府。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置張掖縣並一直沿用至1985年撤縣設市。
姑 臧:“姑臧”,是古老的匈奴民族對古代河西走廊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軍事重鎮。先後爲前涼、後涼都城,南涼、北涼也曾一度都於此地。姑臧故址在今甘肅武威市。原名蓋臧,爲匈奴所築,後音訛爲姑臧。城呈龍形,故又名“臥龍城”。西漢建姑臧縣,隸武威郡。東漢時爲武威郡治所。由於漢、羌、匈奴多種民族雜居,又地處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爲河西富邑。三國曹魏時置涼州,以姑臧爲治所,這是姑臧爲涼州州治之始。西晉永寧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張軌爲涼州刺史,設州治於姑臧。西晉亡,即爲前涼都城,於原城之外增築四城,人文薈萃,經濟繁盛。東晉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滅前涼,置涼州刺史鎮姑臧,豪右七千餘戶被徙往關中。東晉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呂光據此地稱涼州刺史,次年建後涼,立國都於姑臧。晉義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後秦主姚興任命爲涼州刺史的南涼王禿髮□檀進駐姑臧,晉義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將南涼都城由樂都遷此。不久,北涼王沮渠蒙遜以步騎三萬攻克姑臧,又於晉義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將北涼國都由張掖遷此,並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涼降於北魏,魏收姑臧城內戶口二十餘萬,改姑臧縣爲林中縣,仍爲武威郡治。此後,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稱世。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土人士避難西入涼州,姑臧成爲保留漢族文化的重要據點,同時又是佛學東傳的要地。後涼時,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地講經,大興佛教。北涼時,沮渠蒙遜尊西域僧人曇無讖爲國師,在此譯出《大般涅□經》等十幾部經典。
高昌郡:即新疆吐魯番地區。西漢時期有車師國,國治交河城。後來西漢在此地屯田,有著名的“高昌壁”屯田據點。此後,東漢、魏、晉,凡勢力可達的時候,都設屯田於此。西晉咸和二年(丁亥,公元327年),前涼張駿於其地置郡縣,名曰高昌郡,郡縣制度從此在該地誕生,歷經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和北涼等政權,高昌郡一直是涼州或沙洲地方政權的一個郡。高昌郡時期(公元327~443年),下設縣,至少有高昌、橫截、地和高寧,縣下還有鄉裏,史籍《西涼建初十四年(戊午,公元418年)韓渠妻隨葬衣物疏》中記載:“高昌郡高昌縣都鄉孝敬裏韓渠妻”。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公元443年),沮渠無諱佔領高昌郡,並以其地建立國家政權組織。之後,該政權多次易手,至南梁天監元年(壬午,公元502年)麴嘉建立麴氏高昌王朝,該地區才得以較長時間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麴氏仍然實行郡縣制,到唐貞觀十四年(庚子,公元640年)唐朝滅高昌爲止,該王朝擁有田地、交河、橫截、南平等四郡和新興、寧戎、酒泉、高寧、臨川、白、威神、永昌、安樂、龍泉、永安、林、始昌、安昌、鹽城、柳婆和無鹽等十七縣。交河郡是且渠高昌時併入該國的,高昌國以郡建國,領地沒有增廣。麴氏高昌的地方郡縣制度,與秦漢時期的郡縣制又不完全相同,郡與縣雖然是二個等級,但並不是直接隸屬關係。魏晉以降,中原諸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將東漢的州一級監察組織變成一級地方行政組織以後,實際上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制。隋朝統一天下,改革地方制度,取消三級制,恢復二級制。隋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逐廢諸郡。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州爲郡。唐高祖李淵取天下後,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罷郡置州,改太守爲刺史。唐武德以後的州縣制,在唐朝前期一直沿而未改,唐朝中葉以後曾改爲交河郡。
拔也姓 姓氏源流
壹、拔也
歷史上代北地區複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與斛律同祖,爲拔也部,因氏焉。”《姓氏考略》注云:“回紇姓。一作拔野古,亦曰拔野固、拔曳固。居磧北,在僕固東,與斛律同祖,號拔也部,後改斛律爲拔也氏。”
貳、拔也
拔也姓起源:北魏時代北複姓。其先出自鐵勒斛律部,後降蠕蠕。拔也稽餘裔入歸北魏,遂以部名拔也爲姓。
拔也姓名人:
拔也惡蠔,北周時夏州刺史,後鎮秦州。
變化:至隋時改稱拔曳固。
拔也姓 歷史名人
拔也姓古代名人
拔也·婆閏大俟利發(公元?~660年),回紇族;涼州人(今甘肅武威)。著名唐朝回紇汗國君主,右衛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公元649~660年在位。回紇是維吾爾族的遠祖,是唐朝境內的少數民族之一。在回紇的歷史上,曾湧現出許多對唐朝統一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物,拔也·婆閏大俟利發就是其中的一位。拔也·婆閏的父親叫拔也·吐迷度,是第一位歸附唐朝的回紇可汗,唐朝拜其爲懷化大將軍、瀚海都督。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拔也·吐迷度被侄子拔也·烏紇殺害。之後拔也·烏紇企圖率衆叛唐投奔突厥車鼻可汗,唐朝燕然副都護元禮臣及時發現和平定了這場叛亂。之後,唐朝政府任命拔也·吐迷度之子拔也·婆閏爲左驍衛大將軍、大俟利發。“大俟利發”就是“瀚海都督”。拔也·婆閏一生最大的功績在於兩次出征西域,助唐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的叛亂。阿史那·賀魯原爲唐朝瑤池都督,叛亂前就利用職權發展了自己的實力。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阿史那·賀魯以爲時機已到,於是圖謀奪取唐西州、庭州。阿史那·賀魯的陰謀及時被唐王朝察覺,唐高宗李治派通事舍人喬寶明前往安撫。但是,阿史那·賀魯自以爲羽翼已豐,根本不理唐朝的規勸,自建牙帳千泉(今俄羅斯托克馬克西),自稱沙鉢羅可汗,於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公開叛唐,攻打唐朝所屬的西部州縣。唐朝爲了維護在西域的統治,保護東西交通陸路通道。於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派兵對阿史那·賀魯進行征討。在這次征討中,拔也·婆閏率五千回屹騎兵配合唐軍。在兩軍的配合下,叛軍很快被擊潰,唐朝取得了初步的勝利。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拔也·婆閏參加了另一次征討阿史那·賀魯的戰爭。這次戰爭中唐朝任命蘇定方爲伊犁道大總管,率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並拔也·婆閏出討,唐軍先破了阿史那·賀魯屬部處木昆,後敗阿史那·賀魯十姓兵十萬騎,五芍失畢及五咄陸等部,各部見其主力潰敗,便紛紛向唐軍投降。之後,拔也·婆閏奉大將軍蘇定方之命窮道阿史那賀至邪羅斯川(今塔扎斯河)。當時大雪飛揚、地凍天寒。唐軍冒雪夜行,到了雙河(今博羅塔拉),拔也·婆閏又與早已歸唐之西突蹶阿史那·彌射、阿業那·步皮兩部相會合,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攻至金牙山(今博羅塔拉流域),破其牙帳。阿史那·賀魯渡伊犁河逃竄,被唐軍在碎葉水捉住。阿史那·賀魯逃至石國(今俄羅斯塔什干),被石國誘捕後送往唐軍。阿史那·賀魯的叛亂被平定以後,西突厥中的大小首領都紛紛歸附於唐朝,成爲唐王朝的大小官史,西突厥原先所統治的地區也就歸入唐朝的版圖。阿史耶·賀魯叛亂前遷往高昌的安西都護府,在叛亂平定以後設於龜茲(今新疆庫牢),阿史那·賀魯所控制的碎葉成爲唐朝安西四鎮之一。歷時年數的平定阿史那·賀魯叛亂的戰爭結束了,唐王朝的統一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回紇首領婆拔也·婆閏功被唐王朝晉封爲右衛大將軍。
拔也·骨力裴羅(公元?~747年),回紇族,涼州人(今甘肅武威)。著名回紇汗國君主,唐王朝封爲右衛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公元744~747年在位。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拔也·骨力裴羅統一了回紇九姓諸部,與拔悉蜜、葛邏祿等部聯合破後突厥,建立了汗國政權,並設牙帳於烏德鞬山(今鄂爾渾河上游杭愛山之北山)與嗢昆(今鄂爾渾河)之間。之後,拔也·骨力裴羅接受了唐王朝的冊封,成爲回紇骨咄祿毗伽闕懷仁可汗。奄有突厥故地,稱雄漠北,爲回紇汗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拔也·牟羽(公元?~780年),回紇族,又稱登裏可汗,姓藥邏葛氏,名叫移地健;涼州人(今甘肅武威)。著名唐朝回紇汗國君主,加封英義建功毗伽可汗,公元649~660年在位。拔也·牟羽可汗是回紇第二代可汗拔也·磨延啜的次子,娶唐朝大將僕固懷恩之女爲妻。,公元759年,拔也·牟羽繼父位爲可汗。公元762年,拔也·牟羽應唐朝之請,率回紇大軍與僕固懷恩合兵,擊破叛將史朝義軍,收復了洛陽。次年,他繼續追擊叛軍,平定了整個河北地區。唐代宗李豫冊封他爲“英義建功可汗”。同年,他帶了四位摩尼教僧侶返回汗國,廣傳摩尼教,並把摩尼教定爲回紇汗國的國教。唐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其可敦(王妃)逝世,拔也·牟羽又娶僕固懷恩的幼女,唐代宗晉封她爲崇徽公主,冊封爲可敦。拔也·牟羽率兵助唐平定內亂,又在汗國內築城池,修宮殿,對回紇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公元779年,唐代宗逝世,唐德宗李適繼位。拔也·牟羽幾次率兵進入中原,看到中原紛亂,便開始輕視唐朝。這時,他身邊的一些粟特人便極力攛掇他趁唐代宗剛逝之機舉兵入侵唐朝,拔也·牟羽於是便準備舉兵南下,並對唐朝使者十分傲慢。這時,其宰相拔也·頓莫賀達幹勸說拔也·牟羽道:“唐朝是大國,沒有對不起我們的地方。前次我軍進入太原,取牛馬數萬,回國不久,消耗略盡。今天舉國出兵遠征,如若不勝,怎麼迴歸?”拔也·牟羽不聽,當即被忠於唐朝的頓莫賀達幹殺死。不久,拔也·頓莫賀達幹成爲回紇可汗,唐王朝冊封爲“武義成功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