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律
拼音lǜ
人口約 1 萬〔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740 位。
位於瓊姓 之後,鎮姓 之前。
律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740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律姓 起源
律姓起源一
源於風姓,出自上古帝王伏羲氏之後裔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伏羲氏出自湯古氏,以風爲姓氏,堪稱中國第一姓。古時,“風”字爲“颺”,後代因居水邊而改爲“湯”,因此,伏羲氏之子有十,皆稱湯氏。
在湯氏分衍的後裔子孫中,有人被封於日律(今河南固始),遂以邑名爲姓氏,稱日律氏,亦稱湯律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湯氏、律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律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帝王黃帝,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少典氏第十二代爲黃帝軒轅氏,其父爲少典國君啓昆,母爲附寶,是啓昆之長子。黃帝複姓公孫,名軒轅,又名荼,字玄律,因生長於姬水(今河南新鄭潩水),又得姓爲姬,成爲姬姓的鼻祖。
在黃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爲姓氏者,稱玄律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律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律姓起源三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期秦國學者遊律子,屬於以爲氏。據史籍《英賢傳》記載:“遊律子著書一篇,言法家事。”遊律氏出遊棣子,他以法家律學爲本,又稱爲遊律子,是戰國初期著名的法家學者,爲諸子百家中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先秦法家的法學,在漢朝以後稱爲律學,即由遊律子而啓。律,在古代是刑書之稱,因此,律學不同於嚴格意義上的法學。律學濫觴於秦,興起於漢,繁榮於魏晉,隋唐集大成;至宋元趨向衰落,明清復興,迄清末而終結。按法家者流,法學、律學皆出於理官。自李悝著《法經》之後,則有商鞅、申不害、處子、慎到、韓非、遊律子諸人,並皆有著作,均列在《漢志》法家之中。在戰國時期,此學最盛。中國傳統的法律學術從漢朝時期開始,逐漸轉變成爲一種依據儒家經典對制定法進行講習、註釋的學問,歷史上稱之爲“律學”。“律學”主要是從文字、邏輯和技術上對法律條文進行詳細解釋,關注的中心問題是刑罰的寬與嚴,肉刑的存與廢,律、令等法條的具體運用,以及禮與刑的關係等。因此,律學僅僅是對現行制定法的條文和詞句作文字上的註解,以期服務於法律的具體施行。
律學之肇,在遊律子所著的《遊律子》中可視端倪。而後經漢、唐、宋諸朝,律學從開始的衰落趨勢到元朝時期已發展成爲一個全面衰落的事實,律博士的設置和通過科舉選拔法律人才的途徑,均被廢棄。元朝時期,代表漢文化的唐、宋法律體系在整體上遭到了輕忽,律學亦不例外。至明朝,在否定元朝政治統治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元朝對律學的政策,鼓勵對律、例和“大誥”的學習與講讀。相對於元朝而言,律學在明朝大有復興之勢,也產生了一些高質量的律學成果。但由於封建專制主義和士人興趣的淡漠,律學並未真正中興起來。到了清朝,較之明朝情況略有不同。鴉片戰爭以前的前清時期,古文經學興盛,考據之風盛行,這使得整理、考訂、輯校前朝法律典籍和律學著作的活動,成了前清律學的一大貢獻和特色。尤其是清律繼承明律“講讀律令”的規定,極大地推動了律學的發展,出現了像王明德、吳壇、沈之奇、薛允升、沈家本這樣的律學大家。律學方法和律學成就也遠超前朝,如應用律學、律史學、比較律學以及古律的輯佚和考證等都成績卓著,一批堪稱經典的律學著作,如《讀律佩觹》、《大清律例通考》、《大清律輯注》、《唐明律合編》、《歷代刑法考》等,都誕生於這一時期,以致清朝時期律學成爲傳統中國繼魏晉、漢、唐以後律學發展中的又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高峯。但在清朝,律學已不再是推動國家創制基本法典“律”的原動力之一,而這一點正是漢、唐律學作爲顯學的重要特徵。據研究,清朝律學同樣承前陋習,最終淪爲民間刑名幕友的私家之學。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救亡圖存的危難年代,大批前清的士人和晚清的知識分子爲變法圖強的願望所驅使,對法律和法律學術有了一種使命感,這使得晚清的律學和從西方引進的法學在整個國家與社會的學術體系中首次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律學著作和法學著(譯)作也大量出現,法律學堂和法律學術專業刊物也興辦起來。然而,其法律學術的興盛,嚴格說是法學在中國的開端和傳統律學的終結。
在遊律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爲姓氏者,分稱遊氏、律氏,世代相傳至今。
律姓起源四
源於官稱,出自漢朝時期律令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漢朝時期,朝廷設有律令師官位,爲校尉、州刺使之下的隸屬官職,負責掌管轄區範圍內的法律。
在律令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律氏,世代相傳至今。
律姓起源五
源於官稱,出自三國後期曹魏國律學博士,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三國後期的曹魏明帝曹睿在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設置了律學博士,官六品,秩六百石,專門負責講授律令,隸屬於廷尉。到了晉朝時期,律學博士之官稱沿襲;一直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陳國、北齊國等亦沿襲,只有南梁國改稱爲胄子律博士。在隋朝時期,律學博士爲大理寺下屬,唐朝因之。到宋朝時期仍回覆稱律學博士,隸屬於國子監。
在歷朝歷代律學博士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律氏,世代相傳至今。
律姓起源六
源於官稱,出自十六國時期後趙國律學祭酒,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律學祭酒,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由後趙國開國君主、羯族人後趙高祖明帝石勒(公元274~333年)所設置,職責是掌管教授律學。
在律學祭酒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律氏,世代相傳至今。
律姓起源七
源於契丹族,出自大遼國契丹族選刺部(遙輦氏部落)耶律氏家族,屬於複姓漢化省文簡化爲氏。該支律氏爲耶律·阿保機的後代,以複姓耶律氏省文簡化爲姓氏,稱律氏。
耶律·阿保機:(公元872~926年),名億,字阿保機,小名啜裏只;契丹國霞瀨益石烈(縣)耶律彌裏(鄉)人(今遼寧林西木葉山)。著名的大遼國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出身於契丹族選刺部(遙輦氏部落)耶律氏貴族家庭,父親叫耶律·德祖撒剌的,母親是宣簡皇后蕭氏。耶律阿保機是他們的長子。耶律阿保機出生於唐末鹹通十三年(公元873年),逝世於遼天顯元年(公元926年),終年五十三年歲。耶律·阿保機的名字是由他母親起的,因爲他的母親夢見太陽墮入懷中而有孕,出生時室內又有神光異香,因而起此名,其契丹和達斡爾語意爲:吸收了光亮。耶律·阿保機從小聰敏過人,三月能走路,一週歲就能說話,預知尚未發生的事。雖然剛換乳牙,說話必涉及世務。當時他伯父當遙輦氏部落聯盟掌管軍國大事的大首領“于越”,耶律·阿保機有什麼疑問就向伯父諮詢。長大後的耶律·阿保機長大後身高九尺,豐上銳下,精神十足,目光射人,勇善射騎,明達世務。他展弓力達三百斤,初當管衆人的官“撻馬狨沙裏”。當時小黃室韋不附,耶律阿保機以計降了他們;並討伐攻克了越兀、烏古、六奚、比沙狨等契丹諸部。
公元901年,耶律·阿保機任選爲刺部夷離堇(軍事首領),專職徵討,連破了室韋、突厥、奚族所轄剌哥,俘獲甚衆。在努力兼併了契丹族各部後,於唐末天覆二年(公元902年),以兵四十萬伐河東代北,攻下九郡,獲牲口十萬,駝、馬、牛、羊不可勝數。之後,他在潢河南岸建立了龍化州城,將所俘漢人遷居於該地,積極發展農業、商業。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被契丹諸部推選爲契丹可汗。之後,他任用漢人韓延徽等輔政,制定法律,改革習俗,創造契丹文化。在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率領契丹族人(今達斡爾族先民)創建了大契丹國(遼國),他理所當然地當了首位皇帝,羣臣及諸屬國上尊號爲“大聖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耶律·阿保機在權位二十年,即帝位十一年。
耶律·阿保機逝世後,葬於祖陵(今遼寧林西木葉山),廟號太祖,史稱“遼太祖”,耶律氏成爲遼國的國姓。在遼太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家族姓氏漢化省文爲單姓律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律姓起源八
源於高車族,出自十六國時期高車族斛律氏部落,屬於複姓漢化省文簡化爲氏。高車,是北朝人對漠北一部分遊牧部落的泛稱,因其“車輪高大,輻數至多”而得名。南朝人稱其爲“丁零”,漠北人又稱其爲“敕勒”、“鐵勒”、“狄歷”等。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活躍於中國北部和西北部的遊牧民族,自號狄歷,春秋時期稱作赤狄,原始居地在今貝加爾湖一帶,史學家認爲,中國自商、周至隋、唐歷史上所稱的鬼方、丁零、高車和鐵勒,爲同一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鬼方對商、周曆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丁零對漠北匈奴國家的興亡和中原十六國時期的歷史進程,也是起了重要作用的。而高車對於柔然汗國和北魏(拓跋魏),鐵勒對於突厥汗國和隋唐,所起作用更是不容忽視。高車和鐵勒不僅人口衆多,而且佔據着漠北漠西廣大地區;其足跡所至,更遍及今日中國新疆天山南北和內蒙、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他們的生活狀況和政治動向,不僅同柔然汗國、突厥汗國盛衰興亡關係很大,而且對中國北魏隋唐的歷史發展,也發生了重大的影響。例如,導致北魏王朝衰亡的六鎮起義,高車就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唐朝前期向北方和西北方的領土大擴展,鐵勒諸部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學術界一般都認爲,丁零、高車、鐵勒是今維吾爾民族的先民,丁零、高車、鐵勒的歷史是今日維吾爾民族遠古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元四世紀末至五世紀初,北魏政權連續九次發動了對敕勒部的戰爭,虜獲六十餘萬人,置於漠南各地,當時還有很多敕勒部落在漠北地區服屬於柔然。至公元五世紀末,柔然在北魏政權的打擊下趨於衰落,敕勒部落的阿伏至羅率衆十餘萬西遷,後在車師前部(今新疆吐魯番交河故城)建立了高車國(公元487~541年),共歷七主,前後約五十五年。高車國向南控制了通往西域的門戶高昌以及焉耆、鄯善,勢力東北至色楞格河、鄂爾渾河、土拉河一帶,北達阿爾泰山,西接烏孫西北的悅般,東與北魏相鄰,最後,高車國滅於柔然。
高車族有斛律氏部族,以部爲姓氏,稱斛律氏,爲當時敕勒族中一支較強大的部落,族人皆驍勇善戰,在南北朝時期曾出了斛律·金、斛律·光、斛律·羨等著名將領,其後裔大多融入鮮卑族,後再漢化爲漢字單姓律氏、斛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律姓起源九
源於鮮卑族,出自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屬於複姓漢化省文簡化爲氏。據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記載,昌意,季子悃,遷於於北土後,統党項爲拓跋氏,至鬱律生二子長曰沙莫雄、次曰什翼犍(什翼犍,衍傳北朝北魏道武帝,黃帝第一百零二代譜系),拓跋·鬱律的嫡支子孫後改爲複姓長孫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唐表長孫氏下並雲:“長孫氏出自拓跋鬱律,生二子,長曰沙漠雄,次曰什翼犍。什翼犍卽後魏道武皇帝祖也。沙漠雄,爲南部大人,後改名仁,號爲拓跋氏(拔拔氏),至北魏孝文帝以拓跋(拔拔)爲皇枝之長,改爲長孫氏。”
在拓拔·鬱律的庶支子孫中,還有稱鬱律氏者,亦稱野律氏,後漢化省文簡改爲單姓律氏、鬱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律姓起源十
源於滿族,出自遼國時期回鶻族述律氏部落,屬於複姓漢化省文簡化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舒穆魯氏,亦稱伊拉里氏,源出遼國時期耶律氏,金國時期改稱移刺氏,明末後金時期並附爲滿族,在元朝時期就已經多冠漢姓爲律氏、耶氏、劉氏、王氏、李氏、鄭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述律氏,亦稱舒祿氏,滿語爲Sulu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漢義爲“白馬”,源於遼國時期契丹可汗耶律·阿保機之後中的回鶻族,世居長白山地區,後多冠漢姓爲律氏、蘇氏、徐氏等。
⑶.滿族述律氏,亦稱術魯氏、珠魯氏,滿語爲Juru Hala,漢義爲“雙”,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金國時期庫莫奚族,世居赫舍裏河流域(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后冠漢姓爲律氏、魯氏、惠氏等。
律姓起源十一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周王室大夫顏率,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顏率,戰國時期周王室大夫,以思維敏捷、言語靈惠著稱。在當時民衆的眼中,顏率可以說是“名嘴”之一,後成爲東周王室的重臣太師。
顏率的“率”字讀音作lǜ,在其後裔庶支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諧音字“律”爲姓氏者,稱律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伏羲氏、黃帝、遊律子(遊棣子)、顏率、拓拔·鬱律、耶律·阿保機、耶律·德光、耶律·楚材。
律姓 分布
律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六百零八位,多以遼東、河西、平陽爲郡望。
今黑龍江省的哈爾濱、雙鴨山市、大慶市、雞西市、牡丹江市、寧安市、黑河市,遼寧省的阜新市、鞍山市、瀋陽市新民縣、遼河市、錦州市、撫順市、葫蘆島市綏中縣、四平市、松原市、朝陽市北票市、本溪市,吉林省的梨樹縣,北京市市的通州區、房山區,河北省的唐山市玉田縣、石家莊市、滄州市滄縣、南皮縣、石家莊市深縣、黃驊市、邯鄲市魏縣、衡水市、廊坊市、承德市、秦皇島市,山東省的濟南市濟陽縣、長清區、青島市膠州市、泰安市岱嶽區、濰坊市、臨沂市、安丘市、鄒城市、日照市、無棣市、德州市樂陵縣、濟寧市泗水縣、曲阜市、新泰市,山西省的臨汾市堯都區,安徽省的宿州市靈璧縣、蕭縣,河南省的駐馬店市、周口市淮陽縣、商丘市,浙江省的寧波市慈溪縣,江蘇省的徐州市、崑山市、鎮江市,浙江省的嘉善縣,天津市的塘沽區,內蒙自治區的赤峯市阿魯科爾沁旗、敖漢旗、林西縣、包頭市、錫林郭勒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臺灣省,美國等地,均有律氏族人分佈。
律姓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爲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戰國末期魏國所設,其境約在今日山西、陝西一帶。漢朝時期所說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肅的酒泉、張掖、敦煌、武威,是西漢武帝拓邊後於漢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秋所設置的。北魏時期設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臨汾地區。唐朝時期設置的河西郡,其時轄地在今雲南省蒙自縣、山西省汾陽縣一帶地區。
平陽郡:亦稱臨汾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爲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爲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爲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爲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丙午,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爲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爲“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大狐氏的郡望爲①即今山西臨汾。
律姓 堂號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爲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戰國末期魏國所設,其境約在今日山西、陝西一帶。漢朝時期所說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肅的酒泉、張掖、敦煌、武威,是西漢武帝拓邊後於漢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秋所設置的。北魏時期設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臨汾地區。唐朝時期設置的河西郡,其時轄地在今雲南省蒙自縣、山西省汾陽縣一帶地區。
平陽郡:亦稱臨汾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爲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爲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爲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爲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丙午,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爲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爲“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大狐氏的郡望爲①即今山西臨汾。
律姓 姓氏源流
壹、律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山東之昌樂,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長治及呂梁地區,陝西之韓城,湖北之武昌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夢溪筆談》注云:“王莽時有律人。律人,官名,或以爲氏。”此當以官爲氏。
2、又注:“或斛律氏、耶律氏後改爲單姓。”斛律氏,代北複姓;耶律氏。遼姓,出契丹族。漢代有律子公。
貳、律
律姓分布:河南遂平、吉林扶余、安徽淮南、內蒙古林西、臺灣、山東長魯、泰安、鄒縣、河北薊縣、遼寧北票、陝西渭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律姓起源:①漢王莽時有律人,見《夢溪筆談》。律人爲官名,或以爲氏。亦見《姓苑》。 ②或爲斛律氏、耶律氏所改。
律姓名人:
律人公,漢時人。